《读壶小品》记载了一名爱茶者同时也是高校茶文化教学者多年来在从事茶与紫砂文化教学研究中的系列成果。以“阳羡问壶”、“读壶游美”、“读壶琐语”三篇为要,围绕紫砂壶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综合论述了紫砂的文化内涵及其壶艺的美学特征。作者胡付照选取六十余件紫砂壶艺作品精心解读,较为系统地引导读者走近紫砂艺术,发现紫砂壶艺之美,感悟紫砂艺术魅力。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壶小品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
作者 | 胡付照 |
出版社 | 中国财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读壶小品》记载了一名爱茶者同时也是高校茶文化教学者多年来在从事茶与紫砂文化教学研究中的系列成果。以“阳羡问壶”、“读壶游美”、“读壶琐语”三篇为要,围绕紫砂壶美学,从理论和实践上综合论述了紫砂的文化内涵及其壶艺的美学特征。作者胡付照选取六十余件紫砂壶艺作品精心解读,较为系统地引导读者走近紫砂艺术,发现紫砂壶艺之美,感悟紫砂艺术魅力。 内容推荐 作者胡付照在多年研究茶文化、紫砂文化过程中,勤奋耕耘,创作颇丰。《读壶小品》是从他所喜爱的紫砂陶艺作品中精选数十尊紫砂壶及其陶器,以恭敬虔诚之心品读佳壶,读壶理论与实践兼具,重点关注当代壶艺作品,清新质朴的读壶美文,带给渎者以审美的愉悦。静心展卷,一壶清茗,于灯下细品,茶香壶韵,抚慰人心。这是一部具有新意的探索紫砂艺术的壶艺美学之著。 《读壶小品》的适用对象:热爱茶文化、紫砂文化、艺术美学的紫砂壶友,从事饮食文化、艺术设计、艺术美学等研究的师生,茶艺馆的茶艺师、紫砂壶经营者、紫砂陶收藏者以及热爱中华文化的朋友们。 目录 阳羡问壶 紫砂艺术——宜兴陶瓷艺术文化的一朵奇葩 紫砂壶艺术设计之美 紫砂壶艺术价值的当代思考 紫砂壶鉴别与欣赏思路探讨 中华茶艺中紫砂壶选择探究 紫砂壶“养壶说”文化价值探究 读壶游美 德清俭素 儒雅中和——邵大亨制钟德壶 花开吉祥 人天祥和——顾景舟制云肩如意壶 素面素心 心灵有约——顾景舟制子冶石瓢壶 正心至圣 气宇轩昂——何道洪制圣珠提梁壶 梅花清韵 独报先春——朱可心制报春壶 江南听雨 诗意人生——吕尧臣制听雨壶 方正有节 直心高洁——顾绍培制高风亮节壶 清闲逍遥 妙趣自得——汪寅仙制天乐壶 重阳至清 如见老君——何道洪制纳洪智提梁壶 禅音雨润 清幽淡远——施小马制禅钟壶 饮水思源 文化渊源——周桂珍制大曼生提梁壶 力承千钧 曼壶传字——曼生铭,杨彭年制柱础壶 易演玄妙 见龙在田——施小马制八卦龙头一捆竹壶 红韵清雅 润泽果敢——春水堂款梨皮朱泥高瓢壶 直拙不迂 素心有寄——周桂珍、冯其庸、徐秀棠合作回纹双圈壶 龙居宝鼎 庄重古雅——汪寅仙制夔龙青铜纹四足壶 方正蓄势 德永贞吉——申锡制段泥方础壶 方正之品 探新求变——顾景舟制墨绿矮八方壶 涵世大德 禅悟汲直——何道洪制大涵壶 参禅静悟 禅茶一味——汪寅仙制斑竹提梁壶 观心觉醒 一灯悟佛——曹锟铭文玳瑁紫砂壶 虚心纳物 扁腹多容——顾景舟制大扁腹壶 道法自然 观史通今——徐汉棠制古兽窥今壶 壶之经典 大成之器——黄玉麟制树瘿壶 壶供真茶 老味新趣——陈国良制供春壶 追慕怀远 艺海永昌——施小马制乐瘿提梁壶 联袂称绝 灵秀提璧——顾景舟制提璧壶 尺八虚铃 汉铎清音——顾景舟制汉铎壶 声声不息 琴韵问鼎——周桂珍制双圈三足大彬壶 楚汉风韵 繁华似锦——季益顺制楚汉风韵壶 冷俊华美 流光溢彩——清代清德堂炉钧釉汉方壶 龙鼎蕴味 寿享千载——范曾铭,周桂珍制三足环龙壶 君子三友 清正直行——何道洪制岁寒三友壶 冰心一片 高士清廉——顾景舟制平盖莲子壶 一壶香雪 两袖清风——兰娟清品款香雪壶 书房雅物 静中生动——杨季初牧牛笔筒的风水之美 伴读助思 文人雅趣——汪寅仙制岁寒三友文具 光华内敛 素心田园——顾景舟制茄段壶 茶烟生处 蛙鼓荷塘——蒋蓉制荷花壶 春到枝头 清逸梅香——周桂珍制梅花提梁壶 梅下问茶 和合生香——何道洪制三色绿梅壶 清逸古韵 坐望青山——黄玉麟制鼓腹壶 天外有天 人外有人——吕尧臣制天外天壶 清气朗朗 茶韵梅香——王寅春制高梅壶 九龙圣柏 壬辰祥瑞——汪寅仙制九龙柏壶 刚直不阿 壶道大亨——徐秀棠制大亨制壶雕塑 千年炼器 火中求食——吴培林制龙窑提梁壶 惑耶不惑 儒士清风——高振宇制逸公壶 园林壶天 神游江南——“乾隆年制”款山水诗文描金壶 伏卧茶林 猎之有道——葛军制金钱豹壶 云松作伴 壶虎生威——季益顺制雄风壶 阴阳化育 菱花和合——范伟群制合菱壶 闲趣麻将 玩亦有度——丁洪顺制休闲一族壶 圣桃甜美 福寿昌隆——汪寅仙制红泥圣桃提梁壶 不图捷径 一心耕耘——吴鸣制青灰樱桃壶 童年味道 浓烈天香——高建芳制金铃子壶 秋果盛报 福益子孙——顾道荣制松鼠葡萄桩壶 天然五色 复归于朴——陈国良制阳羡溪头组壶 以鼓为记 道友兰言——顾景舟制座有兰言仿鼓壶 临风一啜 宇宙一梦——张守智设计,曹婉芬制月韵壶 古韵遗风 普洱茶情——清代乾隆年间无款点彩古风壶 读壶琐语 器物精粗之辨 曲流之曼妙 壶上的虚线 见壶如见人 紫砂壶的线条美 赏壶之标准 淘壶之趣 以心为器 大壶泡茶悟 爱物惜物锔壶 呼唤紫砂艺术家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书房雅物 静中生动——杨季初制牧牛笔筒的风水之美 明代周高起《阳羡茗壶系》日:“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这是夸赞紫砂壶的句子。然而,用在杨氏牧牛笔筒上,细细品来,竞也是十分的贴切。 清代唐仲冕《重刊荆溪县志》(清光绪刻本)卷四载:“杨季初,菱花壶甚工,与陈汉文同时。”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工。工治壶,擅制笔筒文具,亦精于泥绘。其描画清雅妍秀,底钤“杨季初”篆文方印。 紫砂器中笔筒属文房用品,在明清时期,地位要远高于其他紫砂器具。在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院所藏紫砂器中,均有杨氏笔筒珍品,然而以牧牛图为内容的,尚未得见。 此杨氏牧牛图笔筒口底相若,口部略宽大,呈一筒状,浅黄色砂胎,肌理细致,包浆温润,造型端庄古雅。筒壁外以粉红、赭、褐等泥色绘制通景《牧牛图》,所绘景致静雅生动,反映出清中期文人阶层的审美风气。紫砂文房器古朴淡然,不媚不俗,恰暗合文人娴雅温厚之品性,为世人所珍重。 泥绘装饰流行于清代十七世纪晚期,即是用紫砂泥化为泥浆,利用壶胎的吸附性进行堆雕绘刻、画工细雅,恰似田黄石的薄意雕,素净精雅。杨氏写此牛,以泥代墨,运以淡、浓、焦、渍染之法出之,水牛的质感、动感跃然筒壁之上,牛角及牧童衣纹线条,笔法古拙,极具力度感。二牧童一俯牛背之上,一牵牛之缰绳,相与攀谈,垂柳数枝,摇曳随风,笔力遒劲老辣,写出江南一片春色。笔墨在境象之外,气韵又在笔墨之外,境象笔墨之外,自别有画在。 丁曦元先生在《艺术风水》中曾经对艺术作品作了这样的评述:“静穆者伟大,而动势风水亦更有魅力,流动之空间更美。难于静中生动;而动中恒静更难。”此件作品从艺术风水角度看,极其契合先生之论。宋人李迪《风雨归牧图》乃是中国画之无上神品。其画意与这件牧牛笔筒有相似之妙趣。 李画内容是村野溪岸,着意写风雨之势,风雨自上而下,由左而右,从高柳枝上压下,从坡岸叶丛中袭来。风雨密匝,二牧牛童正冒风雨驾牛而归。风雨飘摇,气从亥位而出。 笔筒乃书房必备之物,其气乃静。静中有动能得雅趣。以艺术风水视角来品读此牧牛笔筒图:首先,在笔筒一周的画幅上,我们能大致确定气口的位置是在牛背上孩童的上方,左手上指至筒沿的位置。气从这里来,由此顺着柳枝摇动的方向,气运右下方,即是亥位出去。图中犟牛嘴角眼凸,角棱脊骨,起伏微妙。它怒目圆睁,正与地上小童较劲,给画面中增添了内力。牵着牛鼻子的绳子以平下斜向施力,其延长线指向亥位。犟牛身上的两个旋纹,以顺时针方向绘制,其气分别顺着牛腹及后臀左后侧腿部而气走地面,给人以稳重之感。位于牛身上的小童,似乎非常不满意地上伙伴的制牛之法,正摆手似乎在告诉他如何降服这头犟牛。他右手紧抓牛背之皮毛,胳臂线条与牛体的旋纹相切,彰显和谐。再看地上小童的身姿动作,他左脚抬起,右脚用力蹬地,身体后倾,施力于牵牛之绳。与之相呼应的犟牛,则三足蹬地,抬左前足与小童较劲。犟牛抬起的前足与地上小童的左脚构成了一种呼应关系,使上气不散于画面底端。再观右侧古柳,其垂枝向右侧下垂之,形成以向右侧下的弧线,与诸多线条汇合,从右侧下亥位倾泻而出。另外,整个图上牛前方及其左侧是山坡上散淡的浅草及其灌木,表达了一种草木生长的静气。由此可见,从整体上看,该笔筒书画动静相生,充满了童趣以及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相和谐的意趣。 以牧牛为题材的书画作品,历来艺人多有创作。尤其是佛教中以牧牛来说法,令修行者参悟。中国佛教禅宗自唐朝“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正式开始过上农禅并重的生活。禅师在开示说法中少不了以日常生活的经验来训诫弟子精进修行。以牧牛来譬喻禅修方法并非偶然现象。佛遗教经说:“汝等比丘,已能住戒,当制五根,勿令放逸入于五欲。譬如牧牛之人,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凡夫未修行前不知守法,不知持戒,胡作非为,造诸恶业。如狂牛野性难调难伏,被色身贪欲驱使侵犯别人的庄稼。《法华经》把大菩萨的境界喻为大白牛,这里把沉沦五欲的凡夫喻为头角狰狞的黑牛。佛经中把善业叫做白业,把恶业叫做黑业。在禅修境界上凡夫闭目所见内心一团漆黑,即是被五蕴黑云所障,若能证见自性,则能无相光明。 杨氏笔筒牧牛图正是借用牧人驯牛的经过,以牛寓心,以牧人喻修行者,来表现佛门弟子调伏心意的修正过程,以及佛教禅宗“以心为主”、“见性成佛”的基本思想。修行人要求得解脱,只要自己修心炼性,自悟净心即可,不必心外求佛。 明人陈继儒在《小窗幽记》中说:“闭门阅佛书,开门接佳客。出门寻山水,此人生三乐。”明清之文人雅士书房雅舍,无有不读佛书。在案头目之所视的笔筒上,能得山水之乐,能悟慑服“犟牛”之心,谁又能反对品读笔筒不是修行呢? P158-160 序言 世界陶都——宜兴是一个具有七千多年制陶史的风水宝地。其山中多出产紫砂矿土,以其矿练制成土,品质优良,抟土制壶。未能有出其右者。若从明代正德年问起,宜兴的紫砂壶艺术也不过五百年,然而壶为之用,经由煮水、泡茶、把玩、审美,由平常百姓日用陶器不断衍化为文人书画金石之载体,且饮且读,我们不敢再小视砂壶。 古朴、含蓄、精巧、文雅的紫砂壶之美学意蕴令人痴迷。清代有一位日本商贾之士,名日奥玄宝,他癖好紫砂,视壶为人,描述惟妙惟肖,读文读壶,令人心动。其在《茗壶图录》中有这样的记载:“温润如君子者有之,豪迈如丈夫者有之,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朴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尘如衲子者有之……”真是见壶如见人也。 吾先爱茶再识壶。初,年轻而自负,心气甚高。遇不能泡茶之壶则难以入目,视而不见。现在想来,不禁哑然。后喝茶涤躁,读壶数年,悟得四字“朴讷有容”。是由读器思人,应当宽厚仁慈为善。成拙作几辑,是为脱落身心也。今再读壶,便多了一份闲情与“过眼即是拥有”之心态。 “宜兴紫砂陶传统手工技艺”在2006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崇尚技术的工业时代,传统手工技艺是无法替代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人们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一团泥制成何种器物,它有很多方向,取决于它成器的关键是设计制作者的态度和修为——要有敬天爱人之心。顾景舟先生在晚年曾云:“我有不会讲话的东西在这里替我讲话,就是茶壶。”一件砂壶,若无外力施加,可能一万年也不会销毁,但倘若制壶者的作品是毫无用心之作,那就是对环境的不尊重。紫砂矿料经上亿年形成,从原料到成器,是不能以骄傲、霸道、随意之心而为之的。 “好茶不敢多饮”,是制壶大师之随意而言。但细思之,觉乃智慧之语。儿时便记得“由俭人奢易,由奢人俭难”之古训。每每品味到好茶,便心生警觉,莫要沉迷于有滋有味的茶香汤味中也。 吃茶,读壶,是为修心。每一把壶都是一面镜子,观壶、读壶,都能看到我们的心。倘因此而生傲慢心、贪婪心、欺人心、痴迷心,实为有错也。那何以把握?唯修平常心为是。明代周高起云:“几案有一具,生人闲远之思。”如今,人们喜欢茶与紫砂,是因为喧闹复杂的世界里的人们渴望一个能让人心灵清净之所,有一个超越感官滋味之外的精神上的体验,能够有一个空间可以净化一下自己。人们希望徜徉在茶韵时光与壶艺之美中,心灵得以净化,复归于朴。 癸亥年偶得陆普东先生读壶歌,反复吟诵,得壶雅趣。甲申年初试作读壶小诗杂文,只言片语,未曾想,有学子一读,觉有新意,鼓励老师继续品读。然因攻读学位功课并教学科研工作,难得闲适,故未有佳思。庚寅深秋,承蒙供职于匡时拍卖的学生毅豪君相约,读壶数尊,观壶图、心思悟,时日颇紧,草草读壶,词寡语拙,难得壶味,心生愧意。再,又因多年研习茶与壶之文化,蒙江南大学MBA教育中心领导重视,得以开设中华茶文化讲座课程,为备课有深度,茶艺教演有韵致,日日生活中便刻意为之:品茶求真味,技艺重双修。便觉读壶是为雅趣,既是备课,又能陶冶性情。每每有所感悟,便记录之,遂成小品一辑,亦算是书房静修与游走四方的生活记录吧。 我以我心读砂壶,不免带有个人浅显陋见,甚至还可能有曲解制壶艺人设计思想之处。书中读壶之先后仅是按照个人感觉随性排列,未能据壶界历史、职称、学衔等,望壶界艺师们多多包涵。 识壶难,得一佳壶亦难。吾深知一壶之中的学问深邃,即使穷极一生亦弗能弄懂参透。此辑是为爱壶研壶之路上的学习心得,难免浅薄疏漏之处,还望方家批评指教。面对砂壶,吾赞同壶友“过眼即是拥有”之心态。唯愿有缘之士能遇壶而结缘,此辑以求为爱茶爱壶之友带来片刻清凉意,共同以茶与壶为助悟之物,修养性灵,以达真善美之境。 是吾心愿,茶人壶友共勉之。 作者 庚寅年孟秋于无锡运河畔朴玄堂书斋 后记 好作品自己会说话。惊鸿一瞥,面对紫砂艺术神品,即使是无意间的也总是能勾起你一丝牵挂,让你欲罢不能,这也许就是艺术的迷人之处吧。紫砂壶是视觉的艺术,然而,吾每每观壶,耳畔总是想起美妙的歌声,有时口中还似乎有殷殷甜蜜之感,这不能不令人感到紫砂壶艺术是如此的贴近生活,是真善美的艺术。初作此辑,欲读我喜爱的百壶,后转念觉百壶集于一册,易有囫囵吞枣之感。于是,思前想后,把近几年我论及砂壶造美、赏美、护美的几篇文章集在一起,有收有放,期望与爱壶的读者分享一些学习茶与紫砂文化的心得。基于此,遂同领略砂壶之美妙、茶汤之情趣。在砂壶游美中选六十余件砂艺作品,作以解读。这些解读之体悟是陆陆续续几年中偶得,代表了当时对壶之美的一些看法。但因自身学养不足,有曲解疏漏之处,还望读者艺师批评指正。茶壶因茶而生,遇壶而读,如同吃茶,有“一期一会”之慨叹。不同时刻,面对同一把砂壶,因人之心境不同,感受亦不同。赏析这些精妙的紫砂艺术品,也只是代表了我曾经有如此的感动。当下的你我又如何,谁又能知呢? 壶的欣赏,发现壶之美,是在不断的比较中产生的。你喜欢哪一把壶,喜欢它的什么,在此时此刻是自己何般的心在起作用?有贪、嗔、痴、慢、疑的念头升起吗?在起作用吗?如何洗涤它?如何让心的清净、善良、美好显现?我们不妨借由外物来反观自我。如今的人们,常在动与静中寻找自我的答案,栗强先生说,让“国学生活化,生活国学化”,其实从品茶、读壶、旅游中,我们最容易找到自己,因此读壶是修养身心、提高心性的法门。 观壶如己。一把壶从外在的造型上,就能找到与人体之美的相对应之处。大致上是,壶盖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壶口与身结合处对应着人体的颈部、壶肩对应着人体的胸部、壶把和壶流对应着人体的双臂、壶把的下底端对应着人体的手部、壶体下半部分对应着人体的腹部、壶足对应着人体的腿足部。壶的部件造型、细部刻画、经营位置,综合地表达出一把壶的精气神,而此种精气神,又是造壶之师个人性情、艺术风格的写照。 一年四季气候变迁,人心之境变化莫测。春之盎然生机,清新嫩绿;夏之繁茂丰腴,热烈奔放;秋之云淡风轻,寂寞凉意;冬之萧瑟,银装素裹,观器之气因人心而变,爱壶之人,以壶观心,可修心至善也。 并不是每把壶都能达到如此的艺术感动之美。何样的壶才能有着打动人的艺术之美呢?有人说,那肯定是名家的,大师的吧?抑或价格高昂的,远超黄金,赛过高级跑车的?爱壶之人定会摇首相对。徐风先生在《一壶乾坤》的后记中云:“在本书所涉及的人物中,只有顾景舟和蒋蓉赶上了评聘大师的时代。他们作品等身,高山仰止,晚年备受崇拜。但他们的晚年也有莫大的困惑,紫砂壶被炒得太离谱,一把小小的紫砂壶,让许多人丧尽天良。有人偷了他们几把壶,竞被判处死刑。这件事让两位老人大惑不解以至伤了元气,在他们看来,再怎么着,壶毕竟是泥做的,人可是血肉之躯啊。年轻人一时糊涂,上帝也会原谅。一把壶就抵消了一个年轻的生命,至于吗?他们甚至去政府,替那个小偷求情,但最终无济于事,这太匪夷所思了!‘把紫砂壶炒得那么高,那么玄乎,有必要吗?’蒋蓉老人晚年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追问。真没想到,紫砂壶成了许多人难填的欲壑,成了许多人追逐名利的砝码,成了许多人道德沦丧的工具。壶已经不是壶了,壶变成了一个龌龊的江湖。”壶友们一脸凝重地说:“如今的紫砂界就是娱乐界!”壶友们呼唤那把“本山土砂,能发真茶之色香味”的壶,那把壶,你在哪里? 千年陶都风,紫砂文化扬。砂壶所承载的文脉在德艺双馨的艺人们的心里,在坚守“壶道”的艺人们的手上,在虔诚地热爱茶文化、壶文化人士的心里!愿我们的艺术家们。再一次聆听顾景舟先生的话吧:“紫砂壶创作应该顾及一般民众,使之成为人人必备的一种品茗养生之具!” 本书的顺利出版,得到了一如既往支持和关心我的中国财富出版社(原中国物资出版社)钱瑛、张娟老师的大力相助,书法家弘嵩先生题写书名以及配书法佳作多幅,朱郁华教授题写书内各篇章名,罗名毅豪、秦宁宁等朋友提供了部分紫砂壶图等,在此一并感谢。 壶里乾坤大,杯中日月长。吾因茶而爱壶,习茶读壶滋养吾心。 茶道、壶道皆人道。 全世界爱壶者联合起来,为捍卫紫砂艺术之真善美而求索。 胡付照 壬辰年春月于无锡运河畔朴玄堂书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