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之隙》作者戴锦华对电影批评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创意有洞见的分析,所谓理论演武场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学术和思想的游戏,但也是一份严肃的质询和建构的尝试。去寻找和建构别样的可能,去尝试激活电影自身曾经蕴含并继续负载的巨大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潜能。批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份介入,一种创造。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光影之隙(电影工作坊2010)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戴锦华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光影之隙》作者戴锦华对电影批评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创意有洞见的分析,所谓理论演武场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学术和思想的游戏,但也是一份严肃的质询和建构的尝试。去寻找和建构别样的可能,去尝试激活电影自身曾经蕴含并继续负载的巨大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潜能。批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份介入,一种创造。 内容推荐 透过光与影的缝隙,我们看到了世界的一角,但五色斑斓的影像又是如何折射或操纵这个时代的集体无意识?《光影之隙》的作者戴锦华大多身在学院,笔下的文章却绝非自我囿闭的“纯学术”;《光影之隙》中辩谈的话题,充分体现了他们以电影言志、介入当下的心愿,具有深广的全球视野。2011已倏忽半程,此时转身回望,既是总结,亦是前瞻,期望这个文本敞向更大的文本,烛照这个世界的症候,成为激活新思想的“马刺”。 目录 缘起/高秀芹 2010年度电影访谈/戴锦华、张慧瑜 国片大典 《孔子》:暖昧的遭遇战/贺桂梅 《狄仁杰之通天帝国》:权力的叙事和美学/孙柏 《决战刹马镇》:一种文化解读/胡谱忠 《唐山大地震》:大众文化的遗忘机制与炼金术/邹赞 《山楂树之恋》:此情不关风与月/刘斐 《日照重庆》:作为隐喻的寻找/徐德林 《赵氏孤儿》:一次全方位的撤退/李玥阳 《让子弹飞》:“子弹”为什么会“飞”?/张慧瑜 《非诚勿扰2》:中产幻象、叙事黑洞与意识形态混茫/聂伟 欧洲一瞥 寻回失落的房子:欧洲电影的某种新倾向/李小白 好莱坞魅影 《拆弹部队》:反英雄的英雄主义/于洪梅 从《星球大战》到《阿凡达》:科幻谍影与文化领导权/刘岩 《盜梦空间》:理论演武场/戴锦华 亚洲天空 “新新台湾电影”中的台湾再现/李政亮 《我的名字叫可汗》:弱者的姿态/李松睿 《没有男人的女人》:鬼影幢幢的历史书写/赵柔柔 《诗》:“政治”的,太“政治”的!/金正秀 面对死亡的态度:解读2010年度韩国电影的哀悼与优郁/金正求 影像拉美 《后院》:全球化时代的女性梦魇/滕威 报道委内瑞拉:查韦斯、媒体与大众政治/魏然 记录现场 《1428》:中国观察式纪录片的危机与转机/张钊维 《海上传奇》:貔貅之眼下的历史记忆/刘岩 作者回眸 一年四季,怀念侯麦/毛尖 专访玛丽·史蒂芬/比尔·莫索利斯 附 埃里克·侯麦/徐德林编译 理论武库 土著的回归/斯拉沃热·齐泽克(Slavoj Zizek) 《银幕》与当下的电影理论化/安妮特·库恩(Annette Kuhn) 海外速递 2010:纽约电影节/王炎 谁需要《原油》/毛尖 新片点评 2010电影大事记 值得关注之电影人:刘杰 写在后面/滕威 本书作者简介 试读章节 《唐山大地震》由唐山市政府、华谊兄弟和中影集团联合投拍,“早在2007年底,唐山市政府人士找到华谊兄弟高层,提出希望能够拍摄一部纪念唐山大地震以及反映震后新貌的电影”,“投资总额1.2亿元,唐山投入6000万”。如此看来,这部影片的拍摄绝不仅仅是一个电影制作行为,它肩负着更加明确的使命:一是纪念唐山大地震,二是要宣传唐山这座城市。 中肯地说,第二个使命显然已经圆满达成,“城市+电影”的宣传模式并不新颖,电影已然成为行销城市形象的理想媒介,魏德圣的《海角七号》就使得小城恒春尽人皆知,贾樟柯电影也让山西不甚知名的小县城进入了大众视野,孙瑜电影里的旧上海、王家卫和陈果电影中的香港、谢晋电影里的芙蓉镇等,都印证了电影与城镇的亲密关系。因为城市空间的斑驳多姿,影像便增添了几分灵动与沧桑;因为影像的视觉传达效果,城市也便拥有了风光无限的名片。电影的开始段落是展现三十多年前的唐山,巨大的钢架桥、延伸的铁轨、笼罩在沉闷夜色中的城市建筑,暗示出这座历史悠久的工业城市即将面临一场巨大灾难。电影表现唐山的第二个段落是1995年,大俯拍镜头中,方达以成功人士的身份携带女友回乡,唐山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是当方登姐弟俩在汶川相遇,一起返回到唐山时,电影以城市素描或纪录片的方式摄下了新唐山的市容市貌,宽阔的街道、错落有致的高楼大厦、挺拔大气的新百货大楼,仿佛一张光鲜别致的城市名片,展示出新唐山的无穷魅力。相比之下,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初衷却并未实现,当历史记忆、灾难书写与产业效益强行组合在一起时,便衍生出一种极其怪诞的效果。电影在表现大地震灾难时,自觉启动遗忘机制,将绝大多数的受灾者放逐在影像之外,在电影的后半段,又试图以林立的墓碑来缅怀那些逝去的魂灵。片尾处,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宋守述伫立在纪念碑前,碑上铭刻的遇难者的名字像画卷一般在银幕上趟过,不远处就是浴火重生的凤凰城——唐山,随即,王菲的一曲《心经》飘然而至,“当挖开记忆的那一层土,就像经历没有麻醉的手术,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电影的片尾处理得较有艺术感染力,也试图再度强化“纪念唐山大地震”的初衷,只是与前半段的地震场面和整部电影的故事情节形成了明显的错位,如果联系电影中用来取悦观众的冯氏噱头,如“现在的大学里也出了不少废物”、“鸡有的是,蛋也不缺”,这种错位感就愈加强烈了。 五亿票房对于《唐山大地震》来说已经毫无悬念,饱受诟病的“广告植入”也是该片赢得投资收益的重要来源。此前,冯小刚导演的《夜宴》《集结号》《非诚勿扰》等影片就大量植入酒类、旅行社等广告,形成了所谓的“冯氏广告经济学”。《唐山大地震》中,方达回乡探母,家庭聚餐中多次出现“剑南春酒”;更为露骨的是,方达告诫公司员工“用中国人寿,踏实”。这句广告词与“优酸乳就是我优先”等一样直白,商业气息浓厚。另外,白象电池、工商银行的Logo等广告也或明或暗地涌现,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汶川大地震的惨痛现场,居然也出现了“中联重科”等疑似广告横幅。电影自诞生以来就融汇了技术、文化、产业三个向度,在适当的电影中适度植入广告,本也无可厚非。笔者不想做道德主义的批判,但是在一部表现地震灾难的影片中如此密集而直白地植入广告,一是无可置疑地宣告了这部电影的商业片陛质,一是再度印证了大众文化的遗忘机制是如何有效地服务于文化商品的炼金术。P082-083 序言 一直想做一本饱含现实关怀和理论体认的电影书,既不同于坊间流行的电影杂志,也不同于各种电影书籍,它既不是电影资讯类软读物,也不是严格意义的经院式电影研究类著作,而是以富有批判性的电影和文化理论,研究和审视电影文化现象,对当下电影以富有建设意义的批评和研究,引导电影研究的方向,让电影研究者/创作者和爱好者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路径。 戴锦华教授和她的北京大学电影·文化研究工作坊坚持电影/文化研究和批评已经15年了,在学界影响广泛而深远。两年前,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北京大学电影与文化研究中心,每年组织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已经举办了两次,把当前海内外最富有活力和影响力的电影研究专家聚集在一起,讨论和研究电影和文化的理论与现实,这些论文也正在编辑出版的过程中。每年一次的国际学术讨论会,研讨的未必仅关涉当下,所指或许更深远,因此我们需要一本更迅疾的电影书,把我们对电影批评的声音集中地传达出去,尤其是对当下电影文化生态的整体描述和批评。我们也希望以此为依托,凝聚海内外关注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的青年学者。 去年冬末,滕威从南方回京,戴老师、她和我又聊起这个想法,竟然一拍即合,商定由戴老师和我主编,设计全书整体架构;滕威担任第一年的执行主编,负责成立编委会、组稿编辑等具体事项。三天之后,编委会宣告诞生,未及庆祝就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中。不到一个月,我就收到了本书的提纲和目录。大家广发“英雄帖”,向海内外的年轻学者约稿。为了突出“year book”的时效性,我们还要求尽早截稿,追求质量的同时保证速度,这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毕竟我们对自己有着更高的期盼。 现在,这本能表达我们对电影关注和理解的书终于面世了。我们基本从电影研究(Film Studies)和文化研究(Cultural Studies)的理论视角来进入当下的电影批评。文化研究在国内国际的发展、电影研究在这一生机勃勃的领域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给当代学者提供了研究与考察电影与大众文化新视角和新方法。这本电影书贯穿了几个关键词:当下、理论、学术、前沿、资讯。既有全球电影文化版图:中国电影、亚洲电影、好莱坞电影、欧洲电影、拉美电影;也有电影现场:前面“年度访谈”以对话的形式来呈现本年度电影的整体情况,后面的新片点评/年度大事记等提供了全面的电影资料;有大师纪念亦有新人关注,这些对研究本年度电影具有重要意义。希望这本书每年出版下去,成为电影研究的一流标杆,并逐步成长为电影研究与批评领域最有影响的电影手册;亦希望本书的出版能进一步推动对当代电影与文化的思考及研究。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遗憾终难避免,但我们尚待来年。 后记 2010年,中国在电影市场再次缔造“发展神话”——年产故事片526部,较2009年增长15%;全年内地票房破百亿,较2009年增长63.9%,其中有17部跻身“亿元俱乐部”。这一年,终将会载人中国电影史册。灾难、历史、探案、功夫、言情、神话、职场,无论什么故事都过亿;视觉奇观、质朴白描,无论怎么拍都赚钱。百舸干帆,看上去千姿百态,实际上共同构建着新主流文化。而当我们把目光投向好莱坞、欧洲艺术电影、第三世界电影,我们更深刻地体察到中国电影在全球化语境之中的“例外”与“常规”之处。因此,激发我们批评与写作热情的却并非史无前例的票房奇迹,而是对中国电影/文化/社会现实执著不变的探寻与追问、质疑与警醒的立场。我们来自不同地方——北京、天津、上海、广州、纽约、伦敦、首尔、台北……我们出自不同学科——电影、文学、社会学、传播学……我们从事不同职业——教师、学生、广告人、媒体人……但我们分享相近的社会立场,或理论视野,或问题意识,或电影品味。我们在这里聚集,为的是呈现不同于产业研究、个人经验、商业影评、学院论文的另一种电影批评,它的理论化是文化研究式的,因而当下、介入、批判是它的特征,拆解主流文化、寻找新的可能是它的诉求。事实上,戴锦华教授独特而凌厉的电影与文化研究开辟的正是这样一条道路,曾经我们追随学习,如今我们付诸实践。本书的酝酿、组织、写作以及编辑的每一步,亦都是在戴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我们希望一年一度“电影工作坊”的写作、编辑与出版能成为大家共同直面当下现实、并肩战斗的过程。至此,必须向北大培文的高秀芹师姐致以衷心谢意,没有她的魄力与信任,我们将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同时,也要感谢培文的周彬,他的高效、专业、认真都是编辑中的楷模,我们能得他相助,实在是幸莫大焉。 作为一本“year book”,我们选择的是2009下半年至2011年贺岁档全球最具话题性和症候性的影片,因此体例上按照时空结合的原则编排:版块设计突出空间的涵盖,各版块内文章排序则按上映日期。为了保证文章质量,避免成为圈子刊物,我们采取执行主编轮换制及匿名评审制。因此,年书的主题、版块、作者不会一成不变,每年都会有些新想法、新面孔。当然,我们非常期待正在阅读的你,能成为我们中的一员。 无论投稿、批评、质疑、切磋,敬请致信yearbookpku@163.com。 2011年3月于广州小谷围岛 书评(媒体评论) 我对电影批评的期待,是一份有效的批判,一份有创意有洞见的分析,所谓理论演武场可以是一份有趣的学术和思想的游戏,但也是一份严肃的质询和建构的尝试。去寻找和建构别样的可能,去尝试激活电影自身曾经蕴含并继续负载的巨大的文化、艺术与社会的潜能。批评,同时也可以成为一份介入,一种创造。 ——戴锦华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