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杨得志回忆录》从作者杨得志的童年写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通过这本回忆录,能使年轻的同志和其他读者从中了解一些我国人民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受到一点启发,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更积极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洪流中去,更坚定地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杨得志回忆录/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杨得志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本《杨得志回忆录》从作者杨得志的童年写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通过这本回忆录,能使年轻的同志和其他读者从中了解一些我国人民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受到一点启发,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更积极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洪流中去,更坚定地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 内容推荐 杨得志编著的《杨得志回忆录》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一。 《杨得志回忆录》尽可能具体地介绍一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斗争历程;介绍一些所接触到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战友和人民群众;介绍一些我们党、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活动。 目录 第一章 长安城下的思绪 苦难的童年 衡阳的路没有修成 第二章 崎岖的井冈 上井冈 八月失败 入党 第三章 赣南闽西六年 最初的日子 长沙失利龙冈大胜 难忘的教训 学习自己不会的东西 转折 坚信中的困惑 第四章 长征 路漫漫 冲破天险乌江 遵义城走出来的勇士们 强渡大渡河 友情 信念的力量 第五章 在民族危亡的岁月 站稳脚跟打出去 出师大捷 每一寸土地都是我们自己的 斗争生存发展 曙光在前 第六章 道路前途命运 新的征程 邯郸破“梦” 一个“创例” 新保安之战 历史是一面镜子 第七章 跨过鸭绿江 意料中的意外 血与火的召唤 彭总来到我们中间 第八章 首战 “志司”受命 突破临津江 第九章 相持中的相拼 谈判 粉碎敌人的“绞杀战” 在相持的阵地上 特殊的战斗 第十章 “志司”四百七十天 伟大的友谊 秋天 源泉 冬天里的春天 来之不易的胜利 胜利属于党和人民 后记 再版后记 试读章节 眼看就要攀登大雪山了,突然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李先念同志(这是我第一次听到李先念同志的名字)率领红四方面军的三十军一部,已经与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的前卫部队胜利会师了。这消息给了我们很大的鼓舞和力量。 根据雪山地区的气候特点,部队要等太阳出山——九点钟以后才能开始行动。上山下山七十里左右的路程,必须在五六个小时内走完。因为山顶上气温更低,午后气候多变,什么样的情况都可能发生。 六月的太阳挂在万里晴空,但它给人的感觉不再是炙热的火球,仿佛那灼人的热力已被雪山吸尽,使它变得苍白无力。山底下雪不深,道路也较宽,同志们刚开始行进,体力还可以,走起来并不感到特别困难,可是走出一个多小时便不行了。道路没有了,雪地更滑了,气压更低了。面对白茫茫的雪地,深浅莫测,我们只能靠手中的拐棍探索。但有时候拐棍“告诉”我们冰层很厚,人一踏上去冰却破裂甚至塌陷,一旦掉进雪窝里就好长时间也爬不上来,甚至有牺牲生命的危险。 雪山也不是漫地皆白。有的山坡上没有一点雪,乌黑乌黑的。发现这种情况,大家便呼喊着飞奔过去。可哪里知道这里的雪虽然被风吹光,但到处都结着薄冰,滑得很。不要说从这里快速通过,连站也站不住。有的同志刚踏上脚便被重重地摔倒。要是没有别人的帮助,那是很难爬起来的。即使如此,战士们也仍然忘不了开玩笑。他们说:“这冰滑得连雪花都落不住,咱们呀,改道吧!”说也奇怪,偌大一个冰窖似的雪山,气候却出人意料地干燥:风是坚硬的,吹到身上毫不打弯;雪像刺人的玻璃渣子,甩在手上脸上,甚至灌到衣服里边也不溶化。 我们红一团过雪山没有遇上特大的风暴。但正如海上无风三尺浪一样,雪山也不平静。我小时候当长工,下煤矿,修公路,什么苦都受过,体质很好。当红军后,一天行军百十里,紧接着打仗,也都不感到特别累。可是,来到雪山上却不行了。最大的问题是气短。每迈出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腿发软,没有劲。看上去前面的路平平的,并不特别陡险,但腿肚子里像灌满了铅水似的,沉重得怎么也抬不起来。手里的拐棍不由自主地老是颤抖。胸口上像压着石块,透不过气来。心跳得特别快,好像一张嘴就会蹦出来似的。那时候部队文化水平低,科学知识少,好些同志不懂得呼吸困难是高原缺氧造成的。有的战士见我行走困难,一边来帮助我,一边气喘吁吁地说:“团长,咱们过雪山的准备工作少了一条:应该多吃些盐。听说吃了盐就有劲,可我们多少日子都没吃上盐了,哪能有劲呢!”我和战士互相搀扶着,边走边笑着说:“好,接受你的意见,下山后每人发一斤盐!” 翻山的时候,团里的几个干部作了分工。黎林政委在前,负责伤病员和炊事班的队伍;我居中照顾部队;胡发坚参谋长带担架队在后面收容。机关干部也都分到了连队。这时,我非常担心黎林同志的身体,几次想追到前面去看看他。可是我和他出发时间虽然只差一个钟头,但在雪山上要赶上这一段路程却很困难。一路上,我很想见到他,可又怕他以掉队者的身份出现在我的面前,心里矛盾得很。 我们翻过山顶,战士们一边往山下滑,一边兴奋地喊着:“‘坐汽车’了!‘坐汽车’了!” 这边山底下,先行的炊事员同志已经架起了锅灶。十几个伙食单位先后生起了火,炊烟缭绕,火舌跳动,霎时间,空旷的山野增添了生气。斜躺在团部炊事班灶旁边的黎林同志,见我疾步走来,便想起身。我立即俯下身去问:“怎么样?”P138-139 后记 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六十五周年。我从一九二八年参加人民军队,弹指一挥间,已经六十四年了。但这本回忆录中记叙的,仅是我参加人民军队最初二十六年的一些主要经历。如果按历史时期说,就是从上井冈山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和抗美援朝战争时期。在我之前、之后以及同时投入革命洪流的同志,在党和毛泽东同志领导下,历尽艰险,浴血奋战,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之中,有的英勇地牺牲了,有的默默地离开了我们。作为幸存者,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将他们可歌可泣的事迹写出来,告知后人,留传后世。 作为一个人的回忆录,只能以自已有限的经历为线索,尽可能具体地介绍一些我军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斗争历程;介绍一些我所接触到的、为革命事业而献身的战友和人民群众:介绍一些我们党、毛泽东同志和他的战友们领导革命战争的实践活动。如果通过这本回忆录,能使年轻的同志和其他读者从中了解一些我国人民武装革命斗争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受到一点启发,体会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更积极地投入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洪流中去,更坚定地为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努力奋斗,那我的写作目的就算达到了。 这本回忆录的写作中间,我敬重的聂荣臻元帅、徐向前元帅给予热情的关切,令我十分感动。这里,寄托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我们大家的殷切期望。 这本回忆录从我的童年写至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按时间算,远者在六十多年以前,近者距今也三十八个春秋了。战争年代我没有保存什么资料,年代这么久了,记忆起来难度不小。好在一些与我共同战斗过的老同志,帮我作了不少回忆,提供了一些珍贵的资料。刘顺庆同志参加,赵骜同志执笔,撰写了第一章至第六章文字。贺茂芝同志执笔撰写了第七章至第十章文字后,赵骜同志又进行了章节、内容的调整及文字加工,并通编了全稿。康成仁、李殿仁、陈银华同志作了许多组织、协调工作,杨建华、钱宽祥同志收集和整理了照片。对这些同志付出的辛勤劳动,应当表示深深的谢意。即是这样,我个人记忆上的差误和叙述上的不妥之处,恐怕在所难免。希望读者、特别是老战友、老同志们读后提出意见,给予指正,以便有机会时作修订。 一九九二年三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