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守标的《从书生到虎将:韦统泰将军》这本书,真实生动地记述韦统泰老首长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从他身上反映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通过记述韦统泰老首长的战斗经历,反映我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具有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歌颂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从书生到虎将--韦统泰将军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逯守标 |
出版社 |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逯守标的《从书生到虎将:韦统泰将军》这本书,真实生动地记述韦统泰老首长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从他身上反映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通过记述韦统泰老首长的战斗经历,反映我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具有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歌颂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内容推荐 《从书生到虎将:韦统泰将军》是一部生动描写韦统泰将军丰富多彩人生历程的传记文学。 韦统泰将军出生在内忧外患、战乱频仍的民国初期,在各种思潮相互撞击的社会风浪中,他从上小学起就接受了启蒙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历次风起云涌的学生运动中,逐渐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七七事变”后,他辗转几千里,摆脱国民党顽固派的阻挠和利诱,矢志不渝地奔赴延安,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9年11月,他被分配到抗战最前线的晋察冀军区,在狼牙山地区艰苦奋战了六年。解放战争中,他奉命到东北,先后在冀热辽军区任副团长、团长,艰苦奋战在热东、辽西,并参加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特别是在衡宝战役中,他所在的一三五师孤军深入,扭住敌4个主力师顽强激战。韦统泰率四〇五团以猛虎下山之势全歼敌“钢七军”军部和军直,之后又与兄弟团队一起歼灭敌一七二师,一三五师创造了我军战史上敢打硬拼,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全国解放后,韦统泰先后参加了广西剿匪、抗美援朝。1959年又奉命率部执行西藏平叛作战任务,为彻底推翻西藏的农奴制度,实行民主改革奠定了基础。1962年,在中印边界东段的自卫反击作战中,他作为战区的副指挥员,指挥部队全歼印军一个王牌旅,保卫了祖国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1964年,韦统泰被晋升为少将军衔,并任军长、军党委书记。在政治动乱的岁月里,他率领全军始终坚持党性原则,与江青一伙支持、怂恿的操纵四川省动乱的总后台进行了不懈斗争。1969年5月,韦统泰被任命为昆明军区副司令员,卓有成效地抓战备、抓训练,指挥军民抗震救灾。1970年3月,他被任命为国防科委副主任,兼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主任,为航天技术和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文革”后期,他与“四人帮”进行了坚决斗争,遭到政治迫害。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才平反昭雪,落实政策。1982年离职休养。 作者逯守标采取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不仅记述了人物历史的发展过程,而且分析了韦统泰打仗、治军的经验教训,以及个性特点和道德品质,并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共产党人那种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和我军英勇顽强,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从书生到虎将:韦统泰将军》基本采用以时为经、以事为纬的编年体写法,历史脉络清楚,事态发展分明,内容客观实在,结构合理,层次清楚,语言朴实生动,情感真诚感人,具有很好的思想性、可读性和感染力,是一部值得读的好书。 目录 序 第一章 求学时光 一、书香门第 二、童年往事 三、从私塾、小学到初中 四、在省立济南高中 第二章 奔赴延安 五、辗转在山东省学生流亡团体 六、北上千里到延安 七、在抗日军政大学 八、向敌后转移 第三章 转战在敌后狼牙山 九、在第二十五团的战斗生活 十、奋战在敌后战场 十一、突破敌人的“铁壁合围 十二、扩大解放区,迎接抗战的胜利 十三、进军张家口 第四章 鏖战热东、辽西(上) 十四、初到东北 十五、遭敌偷袭和悖罗树战斗 十六、开辟热东、辽西根据地 第五章 鏖战热东、辽西(下) 十七、夏季攻势 十八、秋季攻势 十九、冬季攻势 第六章 参加辽沈、平津战役 二十、八面城练兵 二十一、克锦州、战辽西、奔营口 二十二、攻克天津 第七章 大军南下江南歼敌 二十三、千里进军下江南 二十四、湘赣战役追敌寇 二十五、衡宝战役歼灭“钢七军” 二十六、广西剿匪 第八章 在抗美援朝的岁月里 二十七、与病魔作斗争 二十八、奔赴抗美援朝前线 二十九、守卫朝鲜东海岸与西海岸 第九章 西藏平叛 三十、进军西藏 三十一、山南战役、纳木湖战役 三十二、麦地卡战役 三十三、一号地区、二号地区战役 第十章 在山城的“火炉”里 三十四、掀起大比武军事训练高潮 三十五、执行“三支两军”任务 三十六、与四川省操纵动乱的总后台的斗争 第十一章 奋战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 三十七、留恋昆明 三十八、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与呵护 三十九、与江青反革命集团作斗争 后记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人们听见喊声,纷纷拿着枪出来打土匪。韦统泰的两个叔叔也拿枪上了炮楼。这一次,全村人把土匪打得屁滚尿流。 夜里,韦统泰翻来覆去睡不着,眼前老是晃着土匪的影子。他想:如果世上没有土匪该多好呀,老百姓就能过上安宁的日子。 三、从私塾、小学到初中 曹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早在五千多年前,中华先民就在这里渔猎耕种,繁衍生息。莘、郗堌堆、梁堌堆等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堆积。从曹县安陵堌堆等遗址发现的红陶、黑陶,以及磨制精细的石斧、石铲、石锛等,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物。 根据曹县史料记载,公元前20世纪,商汤建都于亳(今曹县县城南土山集一带)。春秋战国,诸侯屡屡交战之余,有时会盟于宋、卫之间的左氏、有莘、楚丘、亳等地。楚曾于县境设蒙、楚丘二县。秦置定陶、冤句,今县北境属之。西汉置薄县、己氏、成武县于境内。南北朝时期北周宣政元年设西兖州于北境左城,改称曹州。元代曹州于楚丘,因黄河支流经其地,故成运输通道,有驿站,又设有巡检、税课等官署,渐成重镇。明洪武二年,曹州因水患迁于盘石镇(今县城),四年降州为县,始有曹县之名。清雍正十三年,曹县又升为府,民国时期改为县。 多少年来,曹县一直是鲁、豫两省交界地带的商贸重镇。每逢“大会”,天津、济南、邻省近县的皮货商、金银首饰商、牲畜商等各类商人蜂拥而至。街道两旁摊位相连,布棚高张,空旷处搭台唱戏,杂技毕陈,人如潮涌,塞街填巷,摩肩接踵,叫卖嘈杂之声远闻数里。 韦昌麟很重视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在韦统泰6岁那年,他专门从县城来到高韦庄,郑重其事地与母亲商量让韦统泰到曹县去上学。 韦统泰的奶奶恋恋不舍地说:“去吧,我也不能让他守我一辈子呀。县城还是比农村好,让他到那好好读书。” 韦统泰听说要到县城上学,可高兴了。县城里有母亲和姐姐,还有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全家人就靠父亲的薪水生活。 听姐姐说,曹县有文庙、钟楼、店铺、摊点,有许多好玩的地方,也能买好吃的。 然而,韦统泰到了县城,父亲就把他送到私塾上学。 学堂里,每人一张桌子,一个小凳子,有二十多个孩子,挤了满满一屋。 先生讲的除了三爷教过的《三字经》、《百家姓》外,又教了《论语》、《孟子》等。 教学方法还是死记硬背,先生念一句大家读一句,有时让学生轮流领读,直到背会全文为止。背会后再释文。 在县城读私塾可不像在老家那么自由。每天放学后,父亲都问学的什么,有时还要提问题,考考韦统泰是不是真的背会了,学懂了。 韦统泰对死记硬背古文非常厌烦,可为了不挨先生的戒尺,回家不受父亲的批评,还是硬着头皮背。对学习,他不是一个刻苦用功的孩子,可他记忆力好,每段课文只要静下心来看上几遍,就能背下来。 即便学习要求严了,仍然改变不了韦统泰贪玩的习性。他家住在县城石蛤蟆街路北,私塾就在离他家只有百十米的西边。 那时,曹县东关是回族同胞集居的地方,也是县城的繁华地带。东关城门楼上不时悬挂着被杀者的人头,有的还留着长辫子。西关城门外有个刑场,是专门杀人的地方。 每天放学后,韦统泰有时不直接回家,要么与小同学到东关玩,要么到城隍庙看杂耍。官府在西关城门外行刑时,别的小同学都不敢看,他就自己随着看热闹的人群去看杀人。P9-10 序言 我很早就认识韦统泰同志,并先后在国防科工委、总装备部共同生活工作了十几年。2002年,他编印了一本《战斗岁月》的小册子送给我看,我认真进行了拜读,我对他的一生肃然起敬。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又是个不畏强暴的民族。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国难当头,韦统泰同志以拯救中华民族为己任,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活动,却受到国民党当局的镇压。在全国各族人民奋起抗战的烽火中,他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是真正抗日的政党,只有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于是,他辗转几千里矢志不移地寻找共产党,躲过国民党的威逼利诱和哄骗,毅然放弃学业,投笔从戎,奔赴延安,从此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战争中。他的这种“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和立志救国、救民的博大胸怀,以及跟着共产党的坚定信念和不怕流血牺牲,奔赴抗日杀敌最前线的英勇气概,不仅是当时中华民族一代青年人的楷模,也是当代青年人学习的榜样。 八年抗战,韦统泰同志在狼牙山地区转战六年,以卓越的智慧获取日军情报,率领小分队破坏日本鬼子的通信线路,摧毁日寇的一个个据点,粉碎了日本侵略者的一次次“扫荡”、“清剿”和“铁壁合围”,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解放战争中,韦统泰同志在冀热辽军区先后任副团长、团长,艰苦奋战在热东、辽西,在与国民党军队的激战中,运筹帷幄,以机动灵活的战术率部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威胁并阻断了国民党军队从华北到东北的战略走廊。特别是在平津战役攻打天津外围据点范家堡的战斗中,他率领组建仅两年多的四。五团由不会打仗,到会打仗、打大仗、打硬仗,一举跃入主力部队的行列。在衡宝战役的黄土铺战斗中,他机智果敢,指挥全团官兵以猛虎下山之势全歼白崇禧赖以起家的“钢七军”军部和军直5个营的胜利,创造了英勇顽强,以少胜多,直捣敌人指挥中心,使“钢七军”的4个师群龙无首的战例,四。五团被四十五军授予“猛虎扑羊群”锦旗一面,全团荣立战功。从此,他所在的团被称为“猛虎团”,他所在的师至今仍是闻名全军的“猛虎师”。 全国解放后,韦统泰同志先后任师参谋长、副师长、师长、副军长、军长,率部参加了广西剿匪、抗美援朝、西藏平叛和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不仅扬了我国威、军威,维护了祖国的和平统一,保卫了祖国主权和领土不受侵犯,而且充分表现了他的军事指挥才能和丰富的治军经验。长期的革命生涯,使韦统泰同志从一介书生成长为我军一员名副其实的虎将。 “文化大革命”中,韦统泰同志在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第七机械工业部军管会主任期间,受到“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政治迫害,他刚正坦直,光明磊落,爱憎分明,勇于斗争,充分表现了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 伟大的时代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中华儿女,他们为挽救祖国,振兴中华和民族昌盛而身经百战,出生入死,呕心沥血,拼搏奋斗,谱写出一幅可歌可泣的历史画卷。正是他们创造的辉煌业绩,构成从旧中国到新中国这一旷古未有的历史性大变革的缩影,为我们赢得了这万世基业。他们的传奇经历,他们的优秀品质,他们的卓越功勋,是我们伟大的祖国和民族历史的宝贵财富,更是教育后人的宝贵材料。 逯守标同志作为老首长的秘书,敢于挑战自我,努力学习,用了三年时间写出这本纪实文学作品,这种精神是值得肯定和鼓励的。现在,我军有许多红军时期、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他们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和部队的管理教育经验。在老首长身边工作的同志要注重通过研究他们丰富的人生经历,总结我军发展壮大的历史经验,对于挖掘和运用老同志的军事管理才能,促进我军的现代化建设和部队的全面建设,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看了《从书生到虎将——韦统泰将军》这本书稿后,觉得人物的性格特点鲜明,结构严谨,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节真实生动,不仅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史料性,而且也有较好的可读性;不仅全方位记叙了韦统泰同志战斗的一生,而且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军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鲜明地歌颂了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部难得的作品。因此,韦统泰同志委托逯守标同志请我作序,我感到特别高兴,写下了以上的话。相信广大读者一定能够从书中受到有益的启迪。 二○一○年八月一日 后记 我长期在韦统泰老首长身边工作,每当听他讲述过去的战斗故事,或讲他的人生经历,便太多感慨,太多激动,促使我有一种写成一本书的愿望。然而,我没有军事家的韬略,思想家的修养,政治家的睿智,史学家的渊博知识和文学家的妙笔生花,总不敢下决心。 可是,我又不甘心就此罢休,总想在不断挑战自我的人生道路上,去大胆追求、拼搏和不懈地奋斗,做一点对自己、对首长、对部队建设,对青少年从一个侧面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那一段战火纷飞、错综复杂的历史都有益的事情。于是,我为自己的肩上压了一副超重的担子。写,一定要写,而且一定要写好。 当我将自己的想法与韦统泰老首长交换意见时,他总是摆摆手说:“我是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军队里的普通一兵,沧海一粟,没啥可写的。真正值得歌颂的是那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而献出生命的先烈们,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但在我执著的要求下,他才向我讲述了他南征北战、饱经风霜的丰富人生历程。 从此,我开始了艰难的跋涉。除了无数次采访韦统泰老首长,还先后在北京、昆明、武汉、重庆、成都、郑州、洛阳、安阳、新乡等地采访了三十多位韦统泰首长的老战友、老部下和知情者。对每次采访的录音,我都一字一句地整理出来,竟达三百多万字。而后,又到有关档案馆、图书馆、资料室收集材料,核对事实,还到书店购’买图书,潜心学习。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一是真实生动地记述韦统泰老首长丰富多彩的人生经历;二是从他身上反映共产党人的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三是通过记述韦统泰老首长的战斗经历,反映我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前仆后继,·英勇顽强,不怕艰难困苦,不怕流血牺牲,具有压倒一切敌人,战胜一切困难的英雄气概,歌颂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然而,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要想达到上述目的,确实是力不从心。于是,我下决心边学习边写作,在学中写,在写中学。 人,一旦有了追求的目标,就不怕一切困难勇往直前。我因整理资料和构思书稿,无数次竟忘了开饭时间或误了班车。有时在档案馆查阅档案时,为了节省时间,中午就在山坡上的树底下铺上报纸小憩一会儿,下午接着查。冥思苦想,度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就连做梦也是白天的构思和苦苦思索的语言,真算是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 穿越三年的时光隧道,终于换来三十余万字的书稿,总算见到。了阳光。 纪实文学不仅需要有对社会真实生活的深刻把握,准确反映事物的发展过程,描写事物的具体细节,做到求真求实,还需要突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不仅要有可读性,还要具有史料性;不仅要突出情感,还要以情感人。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完全尊重历史真实,对书中人物和历史事件注重客观地叙述,不夸大事实,不作主观性评价,不胡编乱造。书中许多对话,也是采访韦统泰老首长和被采访人的原话。韦统泰老首长多次告诫说:“如果你瞎写,就是我瞎吹。” 然而,既然是文学作品,就要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在记述历史事实的发展过程中,作者只是对人物所处的社会与自然环境以及心理活动、思想感情、个性特征、语言对话等尽可能进行真实、生动形象的描写,力求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经其事、如见其人,以增强作品的完整性和感染力。 韦统泰老首长的经历极为丰富,思想非常深刻。作者囿于经历、学识和能力所限,总感到没有充分反映出他的思想深度、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和长者风范,没有完全挖掘出他的个性特点。这不能说不是一件憾事。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韦统泰老首长不顾年事已高,每写完一章,他都亲自审读、修改书稿,严把书稿的事实和质量关。完成第一稿后,他又在医院里先后看了三遍书稿,字斟句酌地审阅,推敲观点、核对史实,即便是一个错别字都不放过。所以,如果读者对这部书给予肯定的话,那也是韦统泰老首长辛勤劳动和关心、关爱的结果。 三年来,无论是采访、收集资料,还是在写作过程中,都得到了许多单位和老同志的热情帮助和大力支持,国家档案馆、国家图书馆、解放军档案馆、济南军区档案馆、重庆市档案馆等单位都鼎力相助。总装备部司令部秘书局领导刘清华、柴金利、刘铁宏,以及韦统泰首长的子女都极为重视,积极帮助。房扬达、李晋爱、孟肖野、张进、赵举、佟俊阁、李相臣、江涛、李蔚华、姜显臣、于海川等多位老领导不顾年迈,体弱多病,热情地接受采访,特别是总政治部解放军文艺社老社长凌行正、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原部长林登泉、研究员吴子勇认真阅读书稿,提出许多非常中肯的修改意见,指出存在的不足,在此一并致以衷心感谢! 值此书稿付印之际,作者依旧感到忐忑不安。虽说已经很努力了,但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0年6月19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