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成语故事还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奇,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书正是借此来达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的目的。
成语是中华语言文化的精华。所谓成语,指的是历代相承、习用的固定词组或短语,能独立表意。形式短小,一般为四字格式,它的特点是约定俗成、结构固定。
成语是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语言形式,无论是日常口头交流,还是写作文章,人们都会自然而然地引用到成语,它所独具的鲜明生动的表现力是其他词语不可替代的。因此,阅读成语故事,学习成语的运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是他们的智力有什么区别,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这是一个很有教学意义的故事,我们要学习一样东西、做好一件事情,是非专心致志、下苦功夫不可的。若是今天做一些,把它丢下了,隔天十天再去做,那么事情怎样做得好呢?求学、做事的能否成功,这也是个决定因素之一,故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的“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一决雌雄
据《史记·项羽本记》记载,秦末汉初,楚王项羽、汉王刘邦,两人为争夺天下,战争频繁,相持日久,不分胜负。只是苦了双方的士兵和百姓,精壮的士兵为频繁的征战所累而叫苦连天,老弱百姓更是被水陆军运拖得喘不过气来。 项羽对刘邦说:“天下多年来之所以战争频繁、混乱不堪,只是因为我们两人互相争斗的缘故。我很想与你面对面地挑战,一决胜负,以免天下百姓互相残杀,白白受苦。”刘邦笑着拒绝说:“我宁可与你斗智,不愿与你直接斗勇。”
项羽不听,命令军中壮士出阵挑战。汉军阵中有擅长骑射的楼烦族士兵。楚军三次挑战的壮士,都被楼烦族士兵射死。项羽大怒,于是他亲自披甲执戟出阵挑战。楼烦族士兵又想射箭,项羽怒目圆睁,大喝一声,声如巨雷,楼烦族士兵吓得眼睛不敢正视,手无发箭之力,赶忙回马入阵,躲进军营不敢出来。刘邦派人暗地一打听,原来是项羽亲自出阵,吓退了汉军射手。刘邦听后大惊失色。
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一决雌雄”这个成语,意指一决胜负。
一叶障目
从前,楚国有个书呆子,家里很穷。一天;他正在看书,忽然看到书上写着:“如果得到螳螂捕捉知了时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就可以把自己的身体隐蔽起来,谁也看不见。”于是他想:“如果我能得到那片叶子,那该多好呀!”
从这天起,他整天在树林里转来转去,寻找螳螂捉知了时藏身的叶子。终于有一天,他看到一只螳螂隐身在一片树叶下捕捉知了,他兴奋极了,猛一下扑上去摘下那片叶子,可是,他太激动了,一不小心那叶子掉在地上,与满地的落叶混在一起。他呆了一会,拿来一只簸箕,把地上的落叶全都收拾起来,带回家去。回到家里他想:“怎样从这么多叶子中拣出可以隐身的叶子呢?
他决心一片一片试验。于是,他举起一片树叶,问他的妻子说:“你能看得见我吗?”“看得见。”他妻子回答。“你能看得见吗?”他又举起一片树叶说。“看得见。”妻子耐心地回答。他一次次地问,妻子一次次得回答。到后来,他妻子厌烦了,随口答道:“看不见啦!” 书呆子一听乐坏了。他拿了树叶,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
店主惊奇极了,把他抓住,送到官府去。县官觉得很奇怪,居然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偷东西,便问他究竟是怎么回事,书呆子说了原委,县官不由哈哈大笑,把他放回了家。
一诺千金
据《史记·季布栾布列传》记叙,季布是秦朝末年楚汉相争时项羽军队里的一员干将。他年轻时很讲义气和信用,受到朋友的敬重。季布加入了项羽的队伍后,又深得项羽的重用。他为项羽出生人死,冲锋陷阵,立下了大功。因此,刘邦对他深为痛恨。公元前206年,刘邦统一中国做了皇帝后,曾专门令人贴出告示,愿以一千金的重赏捉拿季布。而且规定:如果有人胆敢窝藏季布,就要诛灭三族!
季布平时言而有信,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竭尽全力去做,从不使人失望。这种美好的品质使他赢得了许多真诚的朋友。而且他的名声广为传扬,就连遥远的北方众多的游侠之士都知晓他的大名和品格。当时民间流传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因此,刘邦告示公布之后。有许多人不顾生命危险,尽心尽力保护季布。后来,大家又公推淮阴侯滕公为季布去向刘邦求情。
滕公对刘邦说:“以前季布为项羽打仗,这是他作为项羽的部下应尽的责任。现在陛下刚刚得到天下,就为了从前的仇恨捉拿季布,作为一个皇帝来说,器量未免显得太小了。况且陛下如此仇视季布,假使季布心生畏惧而投奔他国,再同汉朝作对,这不是给陛下您增添了不必要的麻烦吗?依臣下之见,倒不如现在就把他召进宫来,委以官职,汉朝也增添了一分活力。”
刘邦听后深觉有理,欣然接受了滕公的劝告,马上派人撤去告示,并将季布召进宫来,任命他为郎中。
后来,季布感念高祖的恩德,为汉朝做了许多大事。到了汉文帝时,季布已经是朝廷里举足轻重的大臣了,仍喜欢广交朋友,豪爽正直的性格依然未变。
一次,一个叫曹丘生的人很想见季布。季布因此人平时喜好巴结权贵而不想见他。后来曹丘生通过另外的途径见到了季布。他对季布说:“我听楚国人说过:‘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个诺言’。您有这样的好名声,还不是靠您的家乡人——楚人替您传扬。我也是楚人,为什么您要鄙视我呢?”
季布听了这一番话,心里的气消了一大半。他把曹丘生留在家里住了几天,诚恳地指出曹丘生的错误,曹丘生也虚心地接受了劝告。后来曹丘生又到处为季布传扬,季布的名声越来越大了。
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将“一诺千金”作为成语,比喻说话算数,有信用。P11-15
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文库的瑰宝。它具有丰富的内涵,意义深远,读起来朗朗上口;成语故事还具有诙谐性和伦理性,蕴藏着十分丰富的知识和道理。无论什么年龄段的孩子,都喜欢听故事,而许多成语都来自于一些寓言故事、神话传说、历史传奇,这些故事不仅情节生动而且寓意深刻。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最易接受的就是故事。通过讲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表达一种看法、陈述一种观点,使他们在听故事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暗示,从中领会中国文化的魅力。
本书正是借此来达到提高语文学习的兴趣、扩大视野、增长知识、丰富词汇的目的。
一个好的成语故事,语言规范,简洁明了,不仅能使小读者们在故事中学到大量的新词和优美的语句,积累丰富的语言“养料”发展他们连贯性的语言,而且还能把中国的传统美德潜移默化地带给小读者。
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未来社会所需要的正是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也就是说,只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能在未来社会里,挑起使祖国繁荣昌盛的重担,所以培养创造性人才是十分重要的。利用成语故事中的思辨内涵,能发展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
成语故事不仅是历史文化的凝聚,也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如果我们的孩子能坚持学习成语,必然会使我国这一文学宝库里璀灿的明珠得到延续,以更高的姿态代代相传、享誉世界,发挥它更大的作用!
编者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