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的典故多是中国古代一些值得传承的故事。在阅读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影响读者的兴趣。本书为这些生僻的字词注上了读音,帮助读者顺利通读。在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的能力,但也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当读者读完一个故事后,可以从后面的题目中得到复习,不仅加强知识的把握,还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值得一说的是本书的插画,不仅注重美感,也加入了许多历史元素。让读者在欣赏插画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直观表现。对于少年读者来说,图画往往比文字具有更大的冲击力,更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最大目的是把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在学习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高尚的品德。
所谓典故,是指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经过社会的变迁、文化的传播和历史的积淀,有些词语、故事形成具有特定含义的文化符号,而且影响着当今文化的走向。
典故传承着历史,意蕴丰富,是民族文化的奇葩。阅读典故故事,了解它们的来龙去脉,不仅可以培养、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更有助于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周举,字宣光,东汉顺帝时人,他个子不高,长相也很丑。但人不可貌相,周举相貌虽丑,却酷爱学习,熟读经书,甚至倒背如流,当时许多儒者都很崇拜他,甚至拜他为师,京城人都称他是“五经纵横周宣光”,一提到他,没有不知道的。
后来周举被举为茂才,当上了平丘县令。他看到当时社会的许多弊病,内心难以平静,于是多次上书皇帝,评论政事得失,指斥弊端,言辞中表现出一片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尚书郭虔(qian)、应贺等人看了他的上书,深受感动,认为他是个难得的人才,一起向皇帝举荐他,并要求皇帝把他的上书放在御座旁边,时刻提醒规诫自己的言行。
不久,周举被提升为刺史。这年冬天,他来到太原,只见街头路边有许多死人,而且民户都不生火做饭。他很奇怪,就找来当地百姓询问。原来,太原这个地方有寒食的习俗。这是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的名臣介子推宁愿被烧死也不愿做官,人们为了纪念他,就在介子推死的那个月不生火做饭,不吃热食,叫寒食节。每年冬天一到这个月,整整一个月都吃冷食,谁家也不做饭,结果许多老人和小孩子或被冻死或被饿死,年年都是如此。周举听后,决定改变这一风俗。据《后汉书·周举传》记载,周举写了一篇祭文放在介子推庙里,传扬说是介子推显灵。他在祭文中写道:“寒冬腊月不点火,不吃热食,这是摧残百姓的性命,并不是圣贤的旨意,介子推也很同情百姓,以后就把寒食节缩短,要求大家都吃热食。”从此以后,节日的时间缩短了,老百姓不用再吃寒食。
后来周举又调任蜀郡太守,因受牵连而被罢官。当时,大将军梁冀十分敬重他,多次请他去做官,但他痛恨梁冀专权,每次都回绝了。后来梁冀病重,顺帝亲自去探望,问道:“您去世后,谁可以委以重任呢?”梁冀回答道:“俗话说,人到快死的时候,说话都很善良、公正。我看周举这个人可以,他清正廉洁,敢于直谏,品德高尚,是个可以依托的人。我死后,望陛下一定要重用他。”于是,顺帝任命周举为谏议大夫。
周举为官清廉,忠心耿耿,敢于同贪官污吏斗争,对于有德才的人大加举荐,深得人们的敬重,他死后,朝廷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这个典故最早出于《论语·泰伯》,原文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原指人到死时,对一切都持宽容的态度,对人对事都比较和善,引申指某些人在失败时最后所说的一些较为公正的话。p22-23
本书选取的典故多是中国古代一些值得传承的故事,比如东晋大司马桓温的故事,后人常常以此来教育孩子,其美好的形象是永不磨灭,不会被忘却的。在少年时期,这样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在美好的故事的感染下,自然能培养出一个对传统文化很有兴趣的孩子,同时还能帮助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在阅读时,常会遇到一些生僻的字,影响读者的兴趣。本书为这些生僻的字词注上了读音,帮助读者顺利通读。在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大多数读者的能力,但也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这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当读者读完一个故事后,可以从后面的题目中得到复习,不仅加强知识的把握,还引发读者进一步思考,开拓了读者的视野。
值得一说的是本书的插画,不仅注重美感,也加入了许多历史元素。让读者在欣赏插画时,能够感受到历史的直观表现。对于少年读者来说,图画往往比文字具有更大的冲击力,更深刻的印象。
本书的最大目的是把具有教育意义的历史故事传递给下一代,让他们在学习成长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保持高尚的品德。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时能联想到古人的故事,对事情做出正确的评价,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编者
20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