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的时候,我很羡慕邻居家的小伙伴,他有爷爷。而我自己的爷爷,我却未曾见过。他走得早。
一天,邻居家的爷爷问他的孙子:“我老了,如果把家交给你管,猪因饲料不好暴跳如雷,狗因看家太累半夜睡觉,牛因耕地太辛苦无精打采,你怎么办?”孙子想了想说:“我要每天给猪加一勺好饲料,尽量少安排小狗白天和我一起出去玩,多替牛干点儿体力活,优待它们,关爱它们。”邻居爷爷听后叹道:“后生有情,我院危矣!你应该告诉它们,狼要来了。”孙子问:“那不是您吓唬我在家睡午觉的招吗?”邻居爷爷道:“不是吓唬,狼真的是会来吃人的。而且连猫呀狗呀牛呀的会一块吃掉。”
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现实的生态环境告诉我们,狼来不了了,霾来了。
“霾来了——”
听到这消息,很多老人都胆小,他们听错了,他们误以为是自己小的时候,最害怕的那句话又轮回了:“狼来了——”
春来了,雾没散,霾也没散。霾留雾,雾浮霾,“污霾”三日不退,天空像盖上了一个大锅盖,让c市的人和他们的宠物们一起,持续笼罩在“霾毒”的伤痛与郁闷之中。
雾霾之下,我所住的c市探春花园小区,新搬来一户人家。据说是从E县县城中心地带一个有背景的大院里搬来的。
女主人姓甄,叫会盼。男主人姓啥叫啥长个啥模样,小区里的人都说不知道、没见过。据同住四楼的东门街坊,老黄那个三十出头的独生子黄彪讲,甄家搬来那天夜里,男主人用围巾把脸包得严严实实,外加戴个大墨镜,还是悄悄上的楼,连电梯都没坐,看背影,个头有一米七八。快入夏了,还捂得那么严实,尤其是搬来快俩月了,就没见那男人走出过防盗门,这不禁让很多人心生疑窦。黄彪放风说:“市区内近期连续发生数起蒙面人借雾霾深夜入室盗窃案,公安正在严打。大家记好喽,哪天小区里要是出点儿什么事,快点儿报案,别含糊。”
男主人从不出门,但截然相反的是,女主人搬来俩月,几乎全小区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人就都知道了,小区里新来了一位长相和性格,都与《朝阳沟》里那个与银环妈斗嘴的二大娘特别相似的盼姨、盼嫂、盼姐、盼妹子。叫法不同,是年龄上有差别和有代沟造成的,多数人叫盼姐叫得很亲切,但也有人对盼姐有些非议,甚至有人对盼姐家怀有疑惑。
盐咸醋酸都是有缘故的。小区里的很多人之所以这么快认识并给这个叫会盼的女人送去高规格的尊敬,是因她办事深得人心。对她有非议,是因为她太爱管一些所谓的闲事。对她和她家的疑惑与防备,当然是黄彪不断施放烟幕、持续煽呼的结果。
自从盼姐——就随着同辈的年轻人叫她盼姐吧——搬来小区的第二天起,人们就发现,她每天起床比晨练的人还早。不同的是,她不是去伸胳膊扭腿地练什么功,而是先走到小区外的大街上,东张西望一番后,回院、回家,一会儿又下楼,左手拿个带把儿的簸箕,右手抓把扫帚,在小区里一圈一圈转。转的过程中,她也好像是心事重重地一边东张西望,一边忙忙乎乎。但凡她转过的地方,地上扔的各种垃圾、小狗们拉的屎、树上掉的黄叶,也就跟着她前行的步伐进了垃圾箱。日复一日,几个月中,除去暮春的那几天严重雾霾的日子,她几乎没有间断过。
对盼姐有非议的人,多是那些家里养着小狗,或在小区里开车等人车不熄火、在小区草坪上开荒种私家菜和乱扔烟头、垃圾的业主们。盼姐爱管这些闲事,当着人家的面,张嘴就批评、就劝导,有时还拦着人家,递上卫生纸,让人家把小狗拉的屎收拾干净。
“你算老几呀?”
“你想当小区区长啊?”
“你想当模范别把我当地托儿呀。”
总之,谁爱表扬就表扬两句,谁爱数落就数落两句,盼姐都是乐呵呵地听、乐呵呵地干、乐呵呵地劝、乐呵呵地制止,不烦不厌不悔。几个月下来,盼姐光给养狗的主儿们现场免费发放的卫生纸,就有百余卷。
小区里有人悄悄告诉黄彪:“据我观察,那女人不太像坏人,挺热心、挺勤快的。”黄彪压低声音提醒说:“我爸说,越是坏人越会装。你看她,每天心事重重,四处张望,很可能是一个侦察踩点,假装做好事掩人耳目,另一个寻机作案,千万不要放松警惕呀。”
盼姐每天在小区里巡视,每天在收拾垃圾,她隐隐约约也有这样的感觉,她和她的家,始终在对门和一些人的监视中。
在盼姐搬来探春花园第六十五天的一大早,盼姐本来想像往日一样出门,但当她拉开阳台上的窗帘,往楼下观望时,一个特殊的场面,牢牢地吸引了她。
P3-5
在环保系统内部,许多人把《霾来了》看作环保宣传教育的生动教材。这部环保小说,在普及环保知识、宣传环保法规、纠正错误观念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人民日报》
这部出自环保官员之手,旨在反映和影响现实的虚构作品,在现实维度里制造出热度。在环保圈子里,它一时间炙手可热。被一些环保官员视为“工作指导手册”。大众则把它看成兼具专业性和故事化的“防霾生活指南”。 ——《中国青年报》
作为一名坚守在一线的环保工作者,李春元将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悟升华为小说的艺术形式,将生活中的人与事塑造成艺术典型,然后通过生动形象的文字和跌宕曲折的情节,把这些浓缩的艺术典型落于纸笔之间,表达出其对生态危机的强烈忧患意识和深重的历史使命感。 ——《中国环境报》
向全球推介小说《霾来了》,意在让世界了解中国政府防霾治污行动和致力生态文明建设决心,向世界展示中国科学发展新常态之文化魅力。 ——《中国日报》
治理雾霾有很多方法,写小说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环保不是环保局长的事,是政府的事,是每个公众的事。记得去买这本书——《霾来了》! ——崔永元
《霾来了》让我们共同觉醒! ——网友评论
写成《霾来了》,前前后后,我用了一百天的节假日和业余时间。但亲身体验绿色环保、生态文明,我的思想已运行了许多个一百天。
五年前,我从绿色军营转业走进环保。这期间,我始终被生态环境的现实纠结着,始终被身边的同事和环保同仁那种奉献、担当的精神感动着,始终对自己该如何做好环境宣教工作的责任思考着、冲动着。在这种现实氛围、思想火花、责任冲击的激流中工作与生活,如果只是把感受闷在心里,对此时的我来讲,已是无限的痛苦,只有把它写出来,传与公众,留与后人,我才会痛快,才会解脱,才会心怡。
迫切让公众知道霾、了解霾;迫切让公众知道环保人的奉献与不容易;迫切期待让公众参与霾的防治与行动,这才是我写作《霾来了》的初始动机。
《霾来了》是我在喜好新闻、新闻评论写作之后36年才走出的环保文学新路。我曾发表过短篇小说和中篇小说,对长篇的尝试,这还是首次。因此,日牵梦挂,我时常把现实的工作与生活、环保知识的传播与行动,集约沉醉于对小说的思考之中。
在《霾来了》定稿于甲午年春节后的那一天,我忽然在《人民日报》绿色家园专版上看到一篇文稿。文稿的标题是《听听“霾”怎么说))。
这篇文稿,原是新浪微博的一个话题。霾成为环境污染的代名词。博主以“霾”的口气,讲出的一系列“理”,提示人们在谴责雾霾的同时。要更理性地检点自己的行为,提示人们治理空气污染要从自身做起,全社会共同努力,打一场治霾攻坚战。文稿又一次让我陷入了对霾的更深刻的反思……其实,这与我创作《霾来了》的初衷,是由心完美的一脉相承。
写作《霾来了》,我不仅得到了单位领导张贵金同志、班子成员和周围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同时,也得到了《人民日报》记者武卫政先生、《中国环境报》社长杨明森先生、《廊坊日报》总编辑孟繁彪先生、廊坊文艺部主任孟德明先生和廊坊作家协会李铮先生等的大力支持与真心帮助。同时,还深受军旅作家李存葆老师许多文学观点和思想理念的心灵启迪与“诱”示;现已八十高龄、我高中的语文老师曹联豪先生,和军营老首长李贵、孙财有、孙守方先生,战友常玉春、韩国友、姚利勇先生,见我文稿后,分别打电话和面谈鼓励我;李永辉等一些读者,向我直言修改意见;环保志愿者、青年漫画作者,《廊坊日报》的丁钰力和中国银行的张彦结两位秀女,在工作之余,亲自动笔,为我的小说创作了漫画,在此,我一并诚心致谢。
李春元
二○一四年春于廊坊
认识李春元先生多年了,我知道他的工作经历是由两个阶段构成的:先是军人,后来转业成为环保干部。看见眼前摆着的他的厚厚一摞书稿,马上我就对他的两种工作经历与书稿有了紧密的对接——军人经历赋予了他敢闯敢干的勇气;环保工作使他具有强烈责任意识的担当。自打他提到要以小说的形式写关于环境保护方面的长篇新作,到不长时间里二十多万字的小说出来,我便由当初的那种将信将疑变成如今由衷的赞叹了。
承蒙春元的信赖,在这部小说出版之际,让我为他的作品写点感受,我只好恭敬不如从命了。
我知道他的作品成篇速度快,而且敏锐地紧扣着当今的时代主题——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追求美好生活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样的近距离艺术贴近,是需要勇气和能力的,纵观春元的小说《霾来了》里边的四个组成部分《盼姐与老猫》《的哥有梦》《敲钟的老康》和《辐射风波》,可以知道他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作品反映生活、反映时代及时迅速,因其快,传播效果就好。其中一些也曾在报纸副刊上进行刊载。我想,报纸的功能是宣传,文学的功能是审美。他的作品正好以文学审美的形式反映主题、反映生活、反映思想,把环保知识传播给读者。如果说报纸是一座城市文化高地的重要支点,那报纸就需要更多这样的优秀文学作品的支撑。
春元是位坚守在一线的环保工作者,他根据工作中的所见所闻,通过猫事与入事的梳理叙述,通过的哥的所见所闻,通过敲钟人老康的感悟,通过吕副县长等诸多人物的故事得到了艺术的展现,对于污染的危害以及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展开,入情人理,引人深思。尤其对于刚刚被人们关注的“雾霾”危害,他融进小说元素之中,很是难能可贵。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这既是刚性要求,也要有道德层面的教育引导,更要有一批优秀文学作品的艺术营造。他在每日的呼吸时,想到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可以说这正是经济发展与群众生活矛盾的辩证思考与艺术再现。
如何艺术地再现生态之忧,我也思考了许多。面对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失衡,强烈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促使作家借助文学创作表达对生态危机的真诚愤慨和深重忧虑,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单纯的义愤填膺之辞和人道主义呼吁,并不能给人以更多更深的启示。生态文学的优势在于它为作家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空间,以进一步反恩人类文明的弊端,但前提是作家必须克服盲目趋同的心态,尽快从一味的情感宣泄和浮躁的攻击咒骂中摆脱出来,对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出现的生态问题进行更为理性、全面的剖析与反思,并努力为人类走出生态困境寻求可能的出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生态文学作家们做到“心中有数”比“胸中有情”更具建设意义。显然,春元在小说中的拓展能力是很强的,他在作品里穿插了很多环保知识,又让人物在诙谐的对话和情节中消融知识的单调,做到了亦庄亦谐、寓庄于谐。让读者在感受阅读的快乐时,也得到了教育和启发,这就是一部作品的成功。
艺术表现不同于行政执法,艺术的优势使他在社会发展中有很强的预感性,还能触及人们的心灵深处。由快速发展的工业文明所引发的生态危机,是生态文学产生的现实背景,春元先生的小说正好切中了这个背景,所以说他是有胆识与慧眼的。生态危机大致包括自然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两方面: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竭泽而渔式的开发利用,使人类正在失去可以安顿肉身的物质家园;另一方面,自我意识极度膨胀所导致的精神危机,又使人的精神家园离人类生活越来越远了。生态文学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揭示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以及展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这正反两方面的努力,最终养成大众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的发展观。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那个“杞人忧天”的老故事。从前在杞国,有个人常会想到一些奇怪的问题。有一天,他吃过晚饭以后,拿了一把大蒲扇,坐在门前乘凉,自言自语地说:“假如有一天,天塌了下来,那该怎么办呢?”从此,他几乎每天为这个问题发愁、烦恼,朋友见他终日精神恍惚,脸色憔悴,都很替他担心,但是,当大家知道原因后,都跑来劝他说:“老兄啊!你何必为这件事自寻烦恼呢?天怎么会塌下来呢?再说即使真的塌下来,那也不是你一个人忧虑发愁就可以解决的啊,想开点儿吧。”无论人家怎么说,他仍然时常为这个问题担忧。
以前,我们总是嘲笑那个忧天的杞人,现在看来我们都应该敬佩他呢,他有忧患意识,有前瞻意识,这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如今,土地、空气、水源,这些我们曾认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正在人类的挥霍中发出警报,这需要我们每个人都认真思考。
很高兴,春元先生涉足文学不久,就以强烈的责任意识,以及灵动多变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呈现了这样的生态大餐。祝他不断进步。
《霾来了》由李春元所著,雾霾笼罩的C市,蒙面人趁雾霾天行窃;放射源被人盗取;海带丝闹出风波;探春花园小区新搬来的盼姐让人敬佩又饱经质疑;E县环保局长吴正天被无故停职;B市高考文科状元、博士生、某国企总经理助理郝大侃,因助力老总贪腐被开除了公职,当起了出租车司机;声称会占卜生死、能消灾看病的老康,却在学校敲起了钟……一出出闹剧和一段段人生,折射霾与生活,霾与社会,霾与人性,霾与法度的复杂关系。
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 崔永元力荐!柴静之后关注《霾来了》。 《霾来了》出自环保官员李春元之手,旨在反映和影响现实的虚构作品,在现实维度里制造出热度。
在环保圈子里,它一时间炙手可热。
被一些环保官员视为“工作指导手册”。
大众则把它看成兼具专业性和故事化的“防霾生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