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五千年,节日有大观,民族特色浓,文化永流传。
中国传统节日的百科全书,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盛宴,56个民族节日文化洋洋大观,趣闻传说民俗风情一书尽览。
在本书中,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民俗场景、一首首琅琅上口的经典诗词……
触摸中国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找寻中国人共同的节日记忆,古与今的传承,俗与雅的交融,尽在一书中。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节日传统文化读本(珍藏版) |
分类 |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
作者 | 严敬群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中华五千年,节日有大观,民族特色浓,文化永流传。 中国传统节日的百科全书,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化盛宴,56个民族节日文化洋洋大观,趣闻传说民俗风情一书尽览。 在本书中,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民俗场景、一首首琅琅上口的经典诗词…… 触摸中国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找寻中国人共同的节日记忆,古与今的传承,俗与雅的交融,尽在一书中。 内容推荐 这是我国第一部面向大中小学生和广大民众系统介绍中国节日的传统文化读本。 根据教育部纲要,强调改造和发展富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民间传统节庆内容、风俗、礼仪,维护民族文化的基本元素;继续完善中华民族始祖的祭典活动,充分发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民族节庆的作用;高度重视国庆节、“五一”国际劳动节等重要节日、纪念日,广泛开展主题宣传教育活动。 本书讲述了节日来历、节日风俗、节日礼仪、节日传说、节日故事、节日诗词、节日名画、节日名作等;对于春节、元宵节、花朝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包括所有的中国传统节日都有精彩介绍;在附录中还简要介绍了元旦、植树节、妇女节、青年节、父亲节、万圣节等国内外重要节日。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书,是一本节日文化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章 春节 一、春节简介 二、春节的由来 三、春节的食俗 年夜饭 饺子 年糕 腊味 春饼 长面 三道茶 四、春节的习俗 扫尘 祭祖 贴春联 贴窗花 倒贴“福” 年画 守岁 爆竹 拜年 逛庙会 观社火 中国结 压岁钱 舞春牛 打扁担 五、各地春节习俗 北京 东北 陕北 广西 河南 湖南 江苏 广东 香港 六、部分少数民族的春节 满族 水族 柯尔克孜族 佤族白族 蒙古族 普米族 苗族 侗族 壮族 羌族 独龙族 撒尼族 土家族 布依族 仡佬族 朝鲜族 景颇族 基诺族 纳西族 黎族 彝族 哈尼族 达斡尔族 鄂伦春族 七、春节传说故事 熬年守岁的传说 万年创建历法的传说 贴春联和门神的传说 马皇后巧言消祸的传说 倒贴“福”的传说 桃符的传说 年兽的传说 老鼠嫁女的传说 “破五”的传说 舞狮子的传说 金角老龙播雨的传说 荷花生龙的传说 财神菩萨休妻的传说 八、春节诗词 九、春节对联 第二章 人胜节 一、人胜节的由来 二、人胜节食俗 摊煎饼 吃七宝羹 人日菜 三、人胜节的习俗 泥泥狗 占卜、放生 戴人胜 赠花胜 捞鱼生 出游、登高 补天饼 称体重 四、人胜节的传说 人的生日的传说 女娲、伏羲的传说 五、人胜节诗词 第三章 元宵节 一、元宵节的由来 二、元宵节的食俗 吃元宵 三、元宵节的习俗 踩高跷 舞狮 划旱船 祭门、祭户 送孩儿灯 偷菜 观灯 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逐鼠 迎紫姑 猜灯谜 四、各地元宵节风俗 北京 河北省 山东省 河南省 陕西省 江苏省 浙江省 江西省 湖北省 湖南省 四川省 福建省 广东省 云南省 台湾 五、元宵节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闹元宵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六、元宵节诗词 第四章 中和节 一、中和节的由来 二、中和节的食俗 吃太阳糕 吃猪头 春饼 驴打滚 三、中和节的习俗 祭龙 撒灰 熏虫 击房梁 理发 四、中和节的传说故事 东海小龙的传说 龙母思女的传说 金豆开花的传说 五、中和节诗词 第五章 花朝节 一、花朝节的由来 二、花朝节的食俗 蒸百花糕 饮百花酒 三、花朝节的习俗 祝神庙会 游春扑蝶 种花挑菜 晒种祈丰 赏红 插花簪花 祭祀劝农 四、花朝节的传说故事 花神传说 崔元徽悬彩护花的故事 百花酒的传说 花神的传说 五、中国传统十二月花神 六、百花楹联欣赏 七、花朝节诗词 …… 第六章 上巳节 第七章 寒食节 第八章 清明节 第九章 端午节 第十章 天贶节 第十一章 七夕节 第十二章 中元节 第十三章 中秋节 第十四章 重阳节 第十五章 寒衣节 第十六章 下元节 第十节章 冬至节 第十八章 腊八节 第十九章 祭灶节 第二十章 少数民族的部分节日 附录 公历节日和纪念日 试读章节 北京 北京是元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又是多民族杂居之地,这使北京传统的春节习俗源远流长,更加丰富多彩。《光绪顺天府志》、《康熙大兴县志》、《宛平县志》、《日下旧闻考》等古籍之中,颇多有关记载。除文献之外,北京的传统春节行事亦见于民谣之中。“老婆老婆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过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首,三十晚上熬一宵,大年初一去拜年。”这首广为流传的民谣概括地描述了从腊八到大年初一人们忙忙碌碌过节的情景。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仁、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仁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初一到初五北京人则要串亲走友,相互拜年,请客送礼、逛庙会、逛厂甸。到了初五北京人称“破五”,百姓“送穷”、商人“开市”(初六正式开业)。初五家家户户都要包饺子,称之为“捏小人嘴”,其意是一年之内不犯“小人”,顺顺当当。一直到正月十五北京人才算是过完了春节。 东北 在东北一切辞旧迎新、祈福迎祥的庆典几乎都集中在除夕夜举行,那时全家都要换上新装。 首先全家一起祭祖,焚香秉烛、依尊卑长幼向宗亲三代神主叩首,表示辞岁。随后,举行家宴,长辈们坐上首,晚辈们团团而坐,取“合家团圆”之意。饭果必须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丰衣足食,事业兴旺。 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通常必须有红烧肉、炖羊肉、米粉肉、红焖肘条、元宝肉、南煎丸子、四喜丸子、鸡冻儿、鱼冻儿、猪肉冻儿、豆儿酱、豆豉豆腐、芥末墩儿、辣芥菜、炒酱瓜儿等过年套路菜。 席间,老少互相祝愿,兄弟间推杯换盏,尽情享受天伦之乐。饭后,孩子们将芝麻秸遍撒庭院,人行其上,嘎嘎作响,谓之“踩岁”;再将悬挂于室内外的春灯一齐点起来,照耀着四壁的年画和舂条,室内外一片灯火辉煌。 “天地桌”上供着大幅黄纸彩印的“三地三界十八佛诸佛”或“百份”(天地诸神像册),设大饼、蜜供、面鲜、果品、素菜、年糕、年饭为供品,高点金字红烛与子午香,以迎请诸神下界赐福。 为珍惜已逝的岁月,男女老少都要彻夜不眠,进行不同的娱乐活动,谓之“守岁”。孩子们历来是随心玩耍,抖空竹,抽陀螺,捻升官图,掷骰子,玩牛牌,吹琉璃喇叭,口琴,耍影戏人,点走马灯,放“滴滴金儿”、“耗子屎”、“黄烟带炮”……老太太们则坐在一起斗纸牌、打麻将、打十胡。 娱乐中佐以鲜果、糖果、干果杂拌儿、炒红果、蜜饯海棠等,边吃边玩,尽情享受,直至“接神”。 午夜,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响,震彻夜空。“遍天银花锈,阖街硝烟浓”。家家齐聚“天地桌”前焚香叩拜,供上素馅水饺,迎接诸神下界。 礼成后,即宣告旧岁已去,新年来临,这正是“五更分二年”的庄严时刻。全家互道“新禧”,晚辈们要到堂上给长辈们叩首拜年,长辈们必给未成年的小孩儿一一引进“压岁钱”。 最后,全家吃一顿素馅饺子,称为“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吃到这个饺子的人预示着一年诸事顺遂。 现在东北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 陕北 陕北黄土地的百姓重视过节,一年中有许许多多的节日,不过,人们最注重的还是春节。辛勤劳动一年的人们,把欢乐、希望全都寄附于过年。每年一进腊月,人们就忙起来了。说忙,实际上忙的是妇女。忙吃忙穿,忙洗忙涮,样样活儿都要女人们亲手操作。推上碾子压糕面,赶上毛驴磨豆腐,蒸黄馍馍,做黄酒,擀杂面,炸油糕,过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了,全家老老少少、里里外外,都要换新衣服。再穷的人家,也要人人做一件新外衣。另外,所有的被褥衣服都要洗得干干净净。在这里还有这样一种习俗,过年都要给孩子做个“枣牌牌”。“枣牌牌”就是用红线穿上红枣、谷草秸秸,上面挂个铜钱,下面坠个鞭炮,挂在孩子的背后,这是一种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这里,还有的人家用红线穿上做针线活用的“顶针”,挂在孩子的脖子上,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岁顶针”。每年增加一个,一直到十二岁为止。 除夕到了,万事俱备,贴对联,打醋炭,挂红灯,净院落。打醋炭,是一种独特的习俗,就是在铁勺上放一块烧红的煤炭,再浇上醋。“打醋炭”要在家里的每个角落进行,意为驱邪,实际上这是一种科学的杀菌消毒的办法。夜幕降临,老年人总是虔诚地敬神点香烧纸,领着好奇的孙子们叩头。大孩子忙着放炮、点火塔。细心的婆姨在门边放上炭块和冰块,在门后立个擀面杖和刀斧,据说,这是镇邪的,在这里叫“守岁”。除夕之夜人们总是睡得很晚。一般家里都彻夜不熄灯,预示四季平安,长命百岁。锅里放些吃食,这叫“照锅”,意思是一年不缺吃。有些老人这夜睡不着觉,一个人静静地踏黑爬上山顶,面向东方嘹望,这叫“品天”。据老人说,从晓天的色道上能看出今年庄稼的丰歉,村寨的吉凶。究竟灵不灵,谁也不去深究。正月初一,天刚蒙蒙亮人们便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放“开门炮”,这意味着开门大吉。接着,老人们便忙着迎神、接灶君。孩子们早都跑出去拜年了。拜年在这里叫“问强健”,小辈见了长辈都要“问强健”,像“爷爷强健啦!”“奶奶强健啦!”长者便回答“娃娃乖着哩!”意思是夸孩子健康进步。这种拜年礼俗,不仅限于孩子,就是已娶妻养子的汉子,见了长辈也是如此。 秧歌拜年是陕北年俗中独特的风情。春节期间,村村都组织秧歌队,挨门逐户拜年,在这里俗称“沿门子”。秧歌拜年首先是敬神,祈祷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到各家各户拜年。秧歌队每到一户,伞头触景生情,即兴创作自编唱词向主人祝福。如“进了大门抬头看,六孔石窑齐展展,五谷丰登人兴旺,一年四季保平安。”P15-18 序言 中国传统节日沉淀了千百年的传统文化,从远古走来。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风情和深厚广泛的民众基础。传统节日习俗,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了对生活的美好愿望和憧憬,具有很强的内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 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的驿站,它蕴含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内涵和魅力,并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传统节日文化是召唤人们文化归乡的源头和动力,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感召力与亲情的凝聚力,在今天更显其独特的魅力。 在本书中,我们将带你穿越历史的时空,饱享节日文化的饕餮盛宴:一个个传统佳节的起源演变、一则则神奇浪漫的节日传说、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典故趣闻、一幅幅风情万种的民俗场景、一首首琅琅上口的经典诗词…… 触摸中国节日的深厚文化底蕴,找寻中国人共同的节日记忆,古与今的传承,俗与雅的交融,尽在一书中。 本书内容丰富,资料全面,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于一书,是一本节日文化大百科全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