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根祥编著的这本《〈论语〉通读》是一本解读春秋战国时期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论语》的文章集合本。书中对于《论语》的通读以古义为基础,结合时势观点,通俗易懂。作者对古义的解释引申并感言,在求学、识人、为人、从政、为官之道等各方面结合孔子的观点与言行谈及自身见解,并在篇尾处引导性地提出一些切中时弊的发问,载入一些网友点评,引导读者多视角阅读,用新的眼光去解读经典。书中讲述了孔子的言论和行为,反映处他的崇高品质与精神境界。他对自己崇高理想的不懈追求,待人的宽厚与仁爱,对自我身心修炼的严格要求,对学生诲人不倦的精神,都在作者的笔上跃然纸上。作者同时揭示了孔子时代“礼崩乐坏”的社会状况,促使读者对孔夫子所处的时代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何根祥,笔名任新1980。出国前曾任上海人民出版社编辑,并在大学兼任副教授和研究员。1987年赴加拿大,曾任著名学者FRANK FENTHER的助手;后在加拿大成功创业,成为加中企业家协会会长。2001年回国创办上海思考乐书局,任董事、总经理,后转任上海大众书局副董事长、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理事。现任上海中侨学院副院长,上海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中国民办教育协会高等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主要著译有:《现代管理学》、《现代管理者》和《面对挑战的抉择》。《〈论语〉通读》首先发表在全球华人文学网大容网,网址:bbs.roombig.com;后又以笔名任新1980发表在当时由大众书局控股的逐浪网上,网址:www.zhulang.com/58045/index.html。作为《商道》课教材,本书已进入职业经理人和大学生的课堂。
1.0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首先要注意:第一句不亦说乎中的说,应该读悦。在古代,说和悦是一个意思,读声也一样。第三句中的愠,读YUN,第四声,是怨恨、生气的意思。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经常自觉地予以实践(实习),不是件愉悦的事吗?朋友来自远方,或者久别重逢,高兴得相拥雀跃,方能表达欢乐之情。
所谓人不知,是指:你有雄才大略而不为所用,心存善意而不为所赞,做了好事而不为所知。然而,即使在人不知的情况下,你却能一如既往,无怨无悔,默默地发挥着自己的聪明和才干,那么你就是君子了。
相比第一句中的悦,第二句的乐是热烈的;而从实践中尝到学习的甜头,其中的愉悦,虽没有象款待朋友时那么热烈,但却是日常持久的。这是读书人最平常、最基本的两种心态特征:一是以读书学习和自觉实践为悦;二是对待朋友的真挚情感和热诚款待。前者是学习之道,后者是待友之道。作为一个读书人,这两句一般来说都是能够做到的。
第三句话人不知而不愠,孔子是把其作为一个衡量君子的标准,或者说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风度提了出来,是值得我们经常深思和自我反省的。我们平常有没有怀才不遇的感叹?有没有做了好事以后的自我表白?等等。相比之下,做一个真君子的要求确实是很高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自我反省,自我修练,才能逐步养成和具备君子的风度。
1.02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知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比孔子小13岁。
孝弟,就是孝悌。在古代,弟和悌是一个意思,但读声不一样。弟读DI,第四声;悌第读TI,也是第四声,是尊重兄长的意思。
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一个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很少有犯上的;不犯上的人,好作乱,也尚未知晓。孝悌是君子之本,坚守孝悌这个本,其他一切便顺理成章了。孝悌也是仁的基本标准。”
在孔子和他的学生看来,一个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的人,不大可能是坏人;反之,一个连自己父母、兄长都无所谓的人,肯定是不可信的。当然,历史上也出现过孝悌而犯上作乱的情况,那往往是因为官逼民反的结果。
孔子说,仁者爱人。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的手足之情,是构成仁爱最基础的因素。也就是说,孝敬父母、尊重兄长,爱父母、爱兄长是为人最起码的本份,也是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基础。从孝悌出发,我们还要学会关爱他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仁者爱人的写照;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曾经是热情燃烧年代的社会风尚。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充满爱心,从我做起,不仅自觉地孝敬父母、尊重兄长,而且每天都能自觉地为他人献出一份关爱,那么整个社会是否会变得更和谐、世界是否会变得更美好呢?!
1.03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巧言令色的人,很少是仁者。”这句话很短,但是寓意深刻。这里的鲜,是少的意思。本句的关键是,首先要理解:在孔子眼里,什么叫巧言令色?什么叫仁?
我的理解: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是仁。从做人的“泛爱众,而亲仁”,一直到治理国家要实施仁政,孔子提倡的始终是以爱人为核心的仁德。仁字在《论语》中出现了109次,孔子将周公以来的文化根源归结为仁,使仁成为礼乐的核心和人际关系的根本,强调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为仁。为了坚持仁德,有多少清官、爱国忠臣冒着被杀头的危险面谏帝王、为民请愿,又有多少仁人志士宁可丢了乌纱帽也敢于在权贵面前讲真话、直言不同见解。他们是孔子思想的实践者,也是中国士大夫阶层(当代称为公务员和职业经理人)仁德的楷模。
那什么叫巧言令色呢?他们正好相反:为了取悦于上司,说话办事先看上司的脸色和眼色,奉承拍马,不说真话,报喜不报忧;为了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可以放弃原则,违背良心,当面说人话,背后说鬼话;如此等等,不一而举。
正因为如此,孔子特别提醒人们:对于花言巧语的人,要提高警惕;因为在巧言令色的人中,鲜有仁者。在此,我不禁感叹:孔子在2500年前就能看穿官场和社会上有巧言令色的人,提醒他的弟子们和后人注意,千万要提高警惕。现在看来,真是有先见之明呵!今天,我们不论是在官场还是在职场,大小也算是个管理者:既有上司,又有下属。面对上司,我们应该出以公心,襟怀坦白,从公众的利益出发,讲真话,办实事,包括直言不同意见。人都是爱听好话的,本人也不例外。然而,按照孔子的提醒,就要经常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不为巧言令色所迷惑,更不能让他们有机会通过取悦于已而损害公众的利益。
P2-5
《论语》在十三经中,是属于篇幅较短的。据电脑统计显示:整个《论语》20篇,507章(句),15919字。然而,《论语》的历史地位却是最高的,居十三经之首。正象清代满族学者唐晏评价的那样:“按《论语》之为经,乃群经之锁钥,百代之权衡也”。令人遗憾的是:如今这样重要的经典认真读过的人却不多,这就是本人愿意与大家一起来通读的原因。如果我们每天读一章,就可以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把《论语》逐字逐句地通读一遍。时间不用很多,每天利用半小时就可以了,也不用改变我们以往的生活习惯。你说呢?
有人坦言:“我不太喜欢《论语》,也许这是受文革中批孔的影响吧!?”其实,本人在文革中也参加过批林批孔运动。那时年轻,思想上不成熟,再加上文革时我们整个国家都处于混乱之中。正因为如此,现在我们需要回过头来,先原原本本地把《论语》通读一遍,用我们自己的脑子好好想一想,然后再发表意见,这不是更好吗?!一个不读书、不思考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中国人又是读书人,如果连《论语》也没有认真读过,那就谈不上对中国文化根源的思考,当然也难以理解当前的于丹和易中天现象。
也有人说,他对读《论语》不感兴趣。那正好说明了,这是我们现在缺失的东西,也是我们确实需要通读《论语》的理由。过去曾说,一部《论语》治天下。宋朝时,有一位宰相说:他是用半部《论语》治理国家的。在这里,我敢断言:只要大家认真读一遍《论语》,就每天一句。两年以后我们之间就会有更多的共同语言,也会喜欢上《论语》的。届时,你会感到其乐无穷,终生受益。
俗语说,以文会友。如果按原原本本、逐字逐句读《论语》,本人也属第一次,理解和感言不一定准确,错误之处也在所难免。其实,本人只是想抛砖引玉,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感言让《论语》通俗化,从而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读一读《论语》;同时也希望通过这次通读找到知音,与各位相识、相知。如果能看到或听到各位的不同意见,本人将深感欣慰。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在探讨中听到不同的见解,我觉得更有意义;因为正确的见解和高雅的品位,就是在相互比较中逐渐确立的,在相互交流和切磋**同提高的。
我的想法得到了著名画家王金华老师的支持,他从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本书插图,使这本书得以图文并茂,增色不少,也更易于读者阅读。上海三镝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为本书的市场定位和国内外发行渠道,提供了耳目一新的策划方案。值此,本人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
何根祥
2010年11月于上海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