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友》的书写来自亲历者和亲见亲闻者。它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幕容书的形态连续出版,提炼芸芸众生的生命过程,在人生的意外事件、特殊经历中展示历史的真实性。读这本书的人,口味要比“清高”多几分“挑剔”。
《良友》至今已出版发行10辑。本书为第11辑。这里重点推荐厉放女士的《一个永不消逝的精灵》一文。该文是写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良友(第11辑)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桂国强//蔡晓滨 |
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良友》的书写来自亲历者和亲见亲闻者。它传承《良友》画报精神质地,以新生代幕容书的形态连续出版,提炼芸芸众生的生命过程,在人生的意外事件、特殊经历中展示历史的真实性。读这本书的人,口味要比“清高”多几分“挑剔”。 《良友》至今已出版发行10辑。本书为第11辑。这里重点推荐厉放女士的《一个永不消逝的精灵》一文。该文是写英年早逝的经济学家杨小凯先生的。 内容推荐 良友书坊,书写个人史。 真人真事,真情真心,真知真见,以求真的精神和勇气,重返真的散文美学,摒弃粉饰与虚假,扔掉骄躁与滥情,以民间视野串起自我或他者的经历,营构社会生活和历史真相的长卷…… 目录 一个永不消逝的精灵·历放 从狂热走向沉思·丁东 我与书:记忆中的零零碎碎·吴彬 彭伯伯和彭妈妈·李南央 我所了解的冀贡泉·智效民 我青春的分水岭·谢湘南 狱中杂记·廖克 我的山村,我的1978·丁伯刚 《致右派儿子》中的“浑天一号”·周烽烽 —个新中国政法工作者的日记·1951·田杰 “建国十年大庆”个人回顾·1959·田杰 试读章节 据说我小时候非常“烦人”,只要逮到一个大人就要缠着人家给我“讲书”,而且要没完没了地反复讲。其实我记忆力不错,不管什么书,只要听一遍后,就可以几乎一字不错地复述内容。可不知是什么毛病,就是非要听别人“讲”不可。有了这个毛病,自然是唬得家里所有的大人见了我都望风而逃。自愿给我“讲书”的,只有我的外公。我至今清楚地记得他把连环画放在膝盖上,用一只手吃力地翻开书页给我“讲”的样子。其实外公在我出生以前就已经中风偏瘫,丧失了说话的机能。看着嘴里发出“呜呜呀呀”声音的外公,虽然年纪很小,我却也懂得迎着他满脸的焦急连连点头,反正书里的故事早就滚瓜烂熟,就是喜欢有人在给我“讲”——真是怪毛病。 大概是因为家里识字的人都躲开了我,所以我早早地被逼上了“自己看”的“梁山”。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看了第一本真正的“书”,那是从家中书柜里偷出来的((西游记》,因为实在心痒痒地想知道,孙猴子对付众多妖怪,施展的都是些什么神通。书里不认识的字当然多得不得了,还有许多诗词歌赋等等“累赘”,好在把这些都闪过去,上窜下跳、隔三差五地看下来,倒也不耽误把师徒四众和妖精们的故事都看明白了。从此一发不可收,那个时候见得到的大大小小的书,从儿童读物到大部头的中国外国文学作品,只要弄得到手,都被我当成“枣儿”囫囵吞了。 那个年代也很奇特,现在做家长的,如果看到自家孩子读书,高兴都来不及。可在我少年时,家长除了课本以外并不赞赏自己的孩子看“课外书”,说是会使“思想复杂”。这在那个时代也是个吓死人的负面词,跟“思想肮脏”以至“思想反动”就算不是同义词,差别也也不过是几步之遥。我家父母也不例外,他们防我看书就跟防贼一样,不但书柜上锁,放书柜的房间也上锁。可书柜里那些总在我眼前晃的古里古怪的书名——什么《水浒传》、《红楼梦》、《阿里斯托芬戏剧集》、《华伦斯坦》、《普希金文集》、《威克菲牧师传》、《贵族之家》、《磨刀石农庄》、《日日夜夜》,更不用说还有《青春之歌》、《林海雪原》、《一千零一夜》、《克雷洛夫寓言》、《安徒生童话》、《瘸腿魔鬼》……没法拿到手,实在急得人抓耳挠腮。 也是迫于无奈,为了取得这些让人眼馋的书,只好做涉险犯禁的勾当了。我想出的办法确实也是“做贼”的行径,接近现在说的“溜门撬锁”。当然撬锁的本领是绝对没有的,但那时没有现在这种三防、四防的门锁,锁门就是在一个带合叶的扣袢上加把锁。锁虽然打不开,但扣在扣袢上的合叶是可以动脑筋的。合叶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固定在门框上的部分,另一个是可以转动的部分,两部分的连接是靠中间穿着的一根“轴”,就是这根“轴”成全了我。我用·根小钉子对准“轴”,再用锤子砸几下,那活动的轴就脱落下去,两个部分就此分离,于是房门洞开,任我长驱直人——至于书柜的钥匙,不管我妈妈藏到哪里,绝对逃不过我的搜寻。 拿走书时当然也要在书柜里做做手脚,有包封的,书拿走,封套原样立在书柜里,没包封的,把书放松动些,看不出少了一本就行。出房后,把合叶上的轴再用锤子敲回去,原封不动、不留痕迹不说,还可以反复作案,不愁被发现。自那以后,整个柜子里的书,凡是中国文字的全被我读遍了。奇怪的是,以我小学生的文化程度,居然没有感觉到读竖排繁体字的障碍,甚至也根本不知道还有简体字和繁体字的区分一不都一样看嘛!现在想想,那时认识的简体字本也有限,繁体字顶多也就是同样不认识,但靠了书本里故事情节的牵引连接,我居然闪展腾挪地暗度陈仓,不知不觉通过了这道关口。 可是最后母亲还是发觉我动了她的书,她拿着一本《红楼梦》审问我,是不是拿去看了,我当然矢口否认,妈妈一声不响地翻开一页用手一指,我顿时目瞪口呆——无法抵赖了,那页书上有几个清楚的脏手印…… 我虽然堪称酷爱读书,但称不上爱惜书,被我看过的书经常是破破烂烂的。一是因为喜欢三遍五遍以至十遍八遍地看,书本耗损严重;二是吃饭看书,书上菜汤油渍不免;三是睡觉时看书,又要避人耳目,书经常被压在枕下、塞在被中,以至破坏了品相;至于刚在院子里、胡同里与同学伙伴们疯跑后回来,趁父母没下班,抓起书就看,更是家常便饭,满手的灰土自是要留在书里。凭这个证据破案,一抓一个准。 母亲为了确保我品行“端正”,思想“单纯”——这是那个时代优秀儿童的必备条件,认为在寒暑假期间,应尽量不让我单独在家,所以上班时把我带到她的单位亲自管理,监督我完成我最厌烦、经常不能按时完成的假期作业和她规定的其他功课,比如写日记、写大楷小楷等等。正在百般无奈、无计可施之际,不想天无绝人之路,又一处新大陆竟被我发现了。母亲以为机关的资料室里都是业务资料,没有我会感兴趣的东西,所以放心地把我放在那里做作业,哪知我在书架间乱窜了一阵后,看到一大架子《文史资料》。开初不知道这是什么东西,翻了几本,越看越有趣,于是随妈妈上班的日子也不枯燥难熬了。 那个暑假,从这些东一本西一本的“资料”里,我知道了藏传佛教的好多故事,知道了班禅、达赖的传承规则,知道了转世灵童的金瓶掣签是怎么实施的,知道了几代达赖为什么没有活到成年;也知道了极斯菲尔路76号里的阴森可怖,有个叫吴四宝的家伙在那里任意杀人;知道了李士群是吃一盘肉丸子里的青菜被毒死的,至于他是什么人、为什么要被毒死,却是没有搞得清楚;还知道了有一位关在集中营里叫张露萍的女子被特务杀害了,她是被骗说要释放,在路上中弹的,当时她身穿自己刚领回的薄呢咖啡色连衣裙,戴着红宝石戒指,死后的表情是“满脸怒气”,这个形象留在我脑子里好多年挥之不去。 只要有心,找书看的机缘还是随处都有的。当年我家住在北京内城边上,背靠城墙,前临护城河,一个三合院里住着四家人。三家都是“干部”,只有一家是工人,这家的主人是个扳道工,据说在这个院子分配给各家以前,他就跳墙进来,自行做主打开了一间耳房,自己搬进来后又从农村接来母亲和妻子儿女。可能是有关管理部门要让他们搬出占用的房间,我记得他家的老奶奶曾站在院子中的大槐树下拄着拐杖声明,谁让他们搬出去就死给谁看——那老奶奶是裹过脚的,一双小脚肯定小于三寸。他们最终没有搬出去,他家的女儿后来也成了我的同学。这位敢做敢为的大叔有把小提琴,有时会听到他拉当时的流行歌曲,他还经常从劳动人民文化宫借书,书上都盖有公章。我以与同学做作业、温习功课为名,躲在他家的小板凳上看他借来的那些书,《高尔基短篇小说集》,巴金的《家》、《春》、《秋》,茅盾的《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以及若干长篇小说如《黑凤》、《晋阳秋》、《枫橡树》、《前驱》等等都是这么看的。 P36-38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