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这个世界有了具有意识、情感的人类,便有了爱情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婚姻与家庭。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对于爱情与婚姻,不同的人得出了不同的结论。通过某些名人的婚恋经历,或许能给人一些启迪:人的情感实际上是很脆弱的,真的需要好好呵护,好好珍惜。何况,家庭又是社会的细胞。从这个意义上讲,始终保持爱情的纯洁、炽热和家家庭的和睦、幸福,无疑是对社会稳定、发展与繁荣的负责贡献。
本书由中央电视台《见证·影像志》栏目文献纪录片《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编辑而成,全书选取20世纪上半叶的40对文化名人,通过还原他们生活、恋爱、婚姻的时代镜像,展现那个时期多彩的社会婚恋风俗画卷,追寻大时代背景下的个体命运。
沈从文,原名沈岳焕,1902年出生于湖南凤凰,1924年,22岁的沈从文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处女作散文《一封未曾付邮的信》后,又陆续发表了《狂人书简》、《市集》、《压寨夫人》、《炉边〉)#,他那时已经成为当时文坛一颗颇受瞩目的明星。
由徐志摩介绍,沈从文被聘为中国公学讲师,主讲大学部一年级现代文学选修课。中国公学是中国最早的一批大学之一。孙中山、宋教仁、蔡元培曾任学校董事,1929年9月,胡适担任上海中国公学校长。
1929年9月,过完暑假的学生们陆续回到了校园。第一次登台授课,沈从文作了认真而充分的准备,所备资料足供一节课使用。从法租界的住所去学校时,他还特意花了八块钱,包了一辆黄包车,而此次讲课的报酬,却只有六块钱!
由于沈从文在文坛上巳小有名气,因此,当天慕名来听课的学生早已挤满了教室。看着学生们期待的神情,本来准备好的开场白此时却怎么也说不出口。一分钟过去了,他未能发出声来;五分钟过去了,他仍然不知从何说起。众目暌暌之下,他竟呆呆地站了近十分钟!
此时,整个教室已从议论纷纷变得鸦雀无声!沈从文的紧张无形中传播开去,一些学生也莫名地替沈从文紧张起来,在他们中间,有一位刚从预科升人大学部一年级的女生,名叫张兆和,见沈从文如此狼狈,她竟不敢抬头再看这位年轻的老师。漫长的十分钟静静的过去了,沈从文终于抬起头来说道:你们来了这么多人……
如果我们不知道历史,那将会迷失在未来。
中学的语文课本曾经告诉我,郭沫若的诗集《女神》,是一个浪漫主义爱国诗人在抒发自己对祖国的热爱,诗中的“女神”是对祖国的比喻。还是学生的天真的我默记了这条注释,在语文试卷上自豪地填写过这个“标准答案”。十多年后,已是一个纪录影片导演的我,参与拍摄了一个关于郭沫若情感世界的纪录片,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包括郭沫若的作品。原来,女神不是“祖国”,是郭沫若的日本情人安娜,那些流露着炽热情感乃至爱欲的文字,是一首首情诗。之后,有了“异国情缘”这一集片子,由此也明晰了我的史学观。
同样的,还有关于鲁迅、徐志摩、戴望舒等许多人的情感世界。例如,关于徐志摩和陆小曼,没有陆小曼,也许徐志摩没有现在那么有名,因为没有陆小曼,便没有那本叫《爱眉小札》的著名书信日记,徐志摩的人生也有可能没有那么多的传奇。
制片人陈晓卿把这三季系列文献纪录片定名为《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虽然是一个艳俗的名字,但艳俗中却凸显着我们的史学观。由一段情感史,来铺显一幅民国的社会史画卷,从每一个人物真实的情感故事里,品味出名家作品深处的心灵呼唤,用客观的文字和影像的语法,讲述历史和人性的真实。
这本书是由我们的纪录片内容编辑而来,从单纯的文字里,也许更能咀嚼出“真实就是力量”的真谛。
让我们永远记住,历史就是历史,任何地遮掩都是徒劳,只有真实面对历史,才能真正地寻得人生的归途,也才能更改地把握将来,做人如此,持家治国也如此。
感谢为这部纪录片的摄制提供资料和帮助的所有人。
45集文献纪录片《那一场风花雪月的往事》总编导 马侃
2009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