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国志》丛书共计141卷,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这样一套大型丛书旨在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马燕冰、张学刚、骆永昆编著的《马来西亚》为读者了解马来西亚提供了全面的介绍。
《马来西亚》简介:马来西亚联邦由“西马来西亚”(西马)和“东马来西亚”(东马)组成,中间隔着浩瀚的南海。西马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位于马来半岛的南端,首都吉隆坡就位于西马的中部。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包括沙巴州和沙捞越州。
马来西亚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在东盟国家中位于前列,1997年金融危机前曾被誉为“亚洲第五小龙”。马来西亚奉行独立自主和多元化的外交政策,是东盟成员国之一,并积极发展与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目前,中国与马来西亚互为对方重要的贸易伙伴,双向投资不断增多。马来西亚旅游资源丰富,吉隆坡、槟城、马六甲等地历史遗迹众多,民族风情独特,景色秀丽怡人,每年有大量世界各地游客前往。
马燕冰、张学刚、骆永昆编著的《马来西亚》为读者了解马来西亚提供了全面的介绍。
第一章 国土和人民/1
第一节 自然地理/1
一 地理位置/1
二 地形特点/2
三 山脉、高原/2
四 河流、湖泊/3
五 岛屿/5
六 平原、湿地/6
七 气候/7
第二节 自然资源/8
一 矿产资源/9
二 植物资源/11
三 动物资源/13
第三节 人口和行政区划/16
一 人口/16
二 行政区划/17
三 重要城市/32
第四节 民族、宗教和风俗习惯/42
一 民族/42
二 宗教/58
三 语言文字/71
四 民俗与节日/71
第二章 历史/90
第一节 上古简史/91
一 原始人类/91
二 古代国家/91
第二节 中古简史/92
一 马六甲王国的建立/92
二 马六甲王国的经济发展/93
三 马六甲王国的军事、外交、政治、宗教/94
第三节 葡萄牙、荷兰殖民者的统治/97
一 马六甲陷落/97
二 葡萄牙人对马六甲的统治/98
三 荷兰殖民者占领马六甲/99
第四节 英国殖民者入侵马六甲/99
一 海峡殖民地的建立/99
二 英国殖民政府对马来半岛的蚕食及全面统治/102
第五节 二战前英国对马来亚的殖民统治/104
一 行政区域和政治制度/104
二 分而治之的政策/105
三 二战前的政治运动/106
第六节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马来亚/107
一 日本占领马来亚/107
二 日本对马来亚的统治/107
三 马来亚人民的抗日斗争/109
第七节 战后初期的政治形势/109
一 马来亚联邦计划/110
二 马来亚联合邦成立/111
三“剿共”战争及其影响/113
第八节 争取独立的斗争/114
一 20世纪50年代初的政治变化/114
二 1955年的选举和获得独立/115
三 马来亚联合邦宪法的颁布/116
第九节 组建马来西亚/117
一 事情的由来和各方立场/117
二 马来西亚成立/122
第十节 “5·13”事件和70年代的重大变化/124
一 “5·13”事件/124
二 马来人特权进一步加强/125
三 70年代的政治、外交的重大变化/126
第十一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发展变化/127
一 进入马哈蒂尔时代/127
二 80年代以来马来西亚的变化/128
三 进入90年代的马来西亚/132
四 东南亚金融危机和“安瓦尔事件”/135
五 1999年大选及其结果/139
第十二节 进入21世纪的马来西亚/140
一 马哈蒂尔总理辞职/140
二 2004年大选及其结果/142
三 2008年大选/146
四 国阵惨败掀起马来西亚政治海啸/147
五 巴达维的改革/152
六 安瓦尔反扑/154
七 纳吉布出任新总理/155
第三章 政治/160
第一节 宪法/160
一 马来西亚宪法的历史沿革/160
二 现行宪法/163
第二节 国家机构/164
一 中央国家机构/164
二 司法/180
三 地方国家机构/183
四 国家主要标志/185
第三节 政党与团体/187
一 马来西亚政党发展简史/188
二 主要政党/193
三 政治体制的运作特点/206
第四节 主要政治人物/211
一 纳吉布·拉扎克/211
二 马哈蒂尔/215
三 阿卜杜拉·巴达维/226
四 东姑·阿卜杜勒·拉赫曼/231
五 敦·阿卜杜拉·拉扎克/231
六 侯赛因·奥恩/232
七 米詹·扎因·阿比丁/233
八 易卜拉欣·安瓦尔/233
第四章 经济/238
第一节 概况/239
一 当前经济概况/239
二 独立后到90年代的经济发展轨迹/241
三 独立后到90年代末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244
四 独立后到90年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247
五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249
六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马来西亚经济发展/251
七 近年经济发展概况/253
第二节 经济部门/259
一 农、林、渔业/259
二 制造业/264
三 矿业/271
四 能源和电力工业/273
五 交通运输业/275
六 建筑业/278
七 旅游业/279
第三节 财政金融/283
一 财政/283
二 金融与货币/287
第四节 对外经济关系/295
一 对外贸易/295
二 外国投资/299
三 与中国的经济关系/307
第五节 劳动工资与人民生活/311
一 劳动就业/311
二 工资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险/313
三 公共卫生与医疗/315
第六节 税收制度/317
一 税种和税率/317
二 税收管理体制/320
第五章 军事/323
第一节 国防/323
一 国防体制/323
二 历史/324
三 国防战略和安全观念/326
四 国防预算/329
五 兵役制度/329
第二节 武装部队概况/330
一 陆军/330
二 海军/331
三 空军/332
第三节 治安力量/333
第四节 军队现代化建设/335
一 海军建设情况/335
二 陆军建设情况/338
三 空军建设情况/339
四 发展立体作战能力,加强特种部队建设/341
第五节 对外军事合作/341
一 与东盟的合作/342
二 与“五国联防组织”的合作/344
三 与南亚国家的合作/346
四 与美国的合作/346
五 与中国的合作/347
第六节 军事院校和三军博物馆/348
第六章 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和体育/351
第一节 教育/351
一 教育发展简史/351
二 现行教育概况/356
三马来西亚高校简介/364
四 华文教育/369
第二节 科学技术/377
一 发展概况/377
二 科研政策/378
三 管理机构和科研机构/378
四 最新科技成就/379
第三节 新闻出版、广播电视/382
一 新闻出版概况/382
二 华文新闻出版事业/385
三 广播电视/386
第四节 文化艺术/389
一 音乐/390
二 舞蹈/393
三 戏剧/395
四 传统娱乐休闲/397
五 文学/398
六 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407
第五节 医药卫生/410
一 卫生行政结构/411
二 卫生筹资体制与支付体系/412
三 医疗福利政策的私营化浪潮/413
四 医疗保健服务/414
五 推动医疗改革/416
第六节 体育/418
一 羽毛球/418
二 足球/419
三 其他/419
四 体育活动/420
五 主要体育设施/421
第七章 外 交/423
第一节 对外政策/424
一 独立初期到70年代末的外交政策/424
二 80年代以来的对外政策/425
第二节 与东盟国家的关系/430
一 与印尼的关系/430
二 与新加坡的关系/433
三 与泰国的关系/436
四 与菲律宾的关系/438
五 与文莱的关系/439
六 与中南半岛国家的关系/441
第三节 与英国的关系/444
第四节 与日本的关系/446
第五节 与美国的关系/448
第六节 与苏联、俄罗斯的关系/451
第七节 与其他国家的关系/453
一 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453
二 与澳大利亚的关系/455
三 与印度的关系/456
四 与韩国、朝鲜的关系/457
第八节 与中国的关系/458
一 16世纪以前的中马关系/458
二 16世纪至20世纪中叶的中马关系/460
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马关系/463
附录/480
词汇对照表/480
主要参考文献/485
第一章 国土和人民
第一节 自然地理
一 地理位置
马来西亚全称“马来西亚联邦”(The Federation ofMalaysia),位于亚洲大陆和东南亚群岛的衔接部,亚洲、大洋洲大陆与太平洋、印度洋的交汇处,北纬1°~7°和东经97°~120°之间,地处东南亚地区的中心位置,面积33.24万平方公里。国土被辽阔的南海分隔成西马来西亚(简称西马)、东马来西亚(简称东马)两个部分。西马位于马来半岛南端,包括11个州。西马北与泰国接壤,南隔柔佛海峡与新加坡相望,西部与西南部隔着著名的海上重要通道——马六甲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相望,东濒碧波万顷的南海,是马来西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面积13.2万平方公里。东马位于加里曼丹岛(婆罗洲岛),包括沙捞越、沙巴2个州,分别与文莱及印尼的加里曼丹相连接,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沙巴的北端与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只有一水之隔。东马、西马两地间距离最远处约1500公里,最近处约530公里。马来西亚海岸线总长约为4830公里,陆地边界线总长2700多公里。
二 地形特点
西马地形呈北高南低走势,全境属丘陵地带,三面环水。中央山脉由北向南延伸,把西马分隔成东西两部分。中央山脉以东的土地比西部的土地广阔,为低矮的丘陵,海拔在50米以下,分布着宽窄不等的冲积平原,平均宽20~30公里,地势低平,土壤肥沃,是主要农作物区。西海岸以外的岛屿较大,如浮罗交怡和槟榔屿,是山脉没人海中的残丘。
东马地势从内地向沿海逐渐降低。沙捞越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其西部沿海为冲积平原,宽8~80公里,内地为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沙巴的地势由中部向东西两侧递降,其西部沿海为冲积平原,内地大部分地区为森林覆盖的山地。
三 山脉、高原
西马地形北高南低,8条大体平行的山脉呈西北至东南走向,纵贯马来半岛。除少数山峰外,一般不超过2000米。西马最高的是吉保山脉(也称“中央山脉”)。吉保山脉从泰国的北大年起,伸展进入马来西亚,经过霹雳、吉兰丹、雪兰莪、森美兰州、彭亨南下,直至马六甲。山脉的余脉向南没人海中,成为印尼的廖内群岛等岛屿。吉保山脉中有5座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峰。马来半岛东半部为大汉山脉。大汉山脉沿吉兰丹、丁加奴、彭亨南下,山势逐渐降低。大汉山脉的主峰海拔2190米,为西马最高峰,这里蕴藏着极其丰富的锡矿资源,据称是世界上锡的最大成矿带。此外,西马地区的重要山脉还有布诺姆山脉、滨登山脉、吉里丹山脉。布诺姆山脉分布在彭亨至森美兰州一带,滨登山脉从泰国北大年起,经吉打而至霹雳,吉里丹山脉则夹在吉保山脉与滨登山脉之间。
东马地势以伊班山脉和克罗克山脉为中心,从内地向沿海逐渐降低。沙捞越地区北部是冲积平原,内地多是森林覆盖的丘陵和山地。伊班山脉位于沙捞越东部,山峰多在2000米左右。沙巴地区西部沿海为冲积平原,是重要农业区,主要种植水稻。内地大多是森林覆盖的山地。西部的克罗克山脉纵贯该地区南北,其主峰“基纳巴卢”山高4101米,是马来西亚第一高峰,也是东南亚第四高峰。该山形似锯齿,俨若堡垒雉堞,山上古木参天,山顶云雾弥漫,山中多溶洞,景色壮美,坐落在有名的亚庇国家公园之内。被当地称为“神山”。山上有丰富的植物和动物资源,其中多种动植物为世界之最。例如神山地区的兰花就有800种,是全世界兰花品种最多的地区。“神山”及亚庇国家公园在200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自然遗产。
彭亨州的金马伦高原平均海拔1829米,是马来西亚最大的森林度假区。这座高原被层层山脉覆盖,风景如画,气候凉爽,不但盛产茶叶,而且适合种植各种蔬菜和鲜花,是马来半岛的蔬菜供应基地。玫瑰园内栽种的玫瑰品种超过600种;设立在柏兰凌昌的仙人掌谷内,生长着各种奇特形状的仙人掌。
四 河流、湖泊
马来西亚河流众多,水力资源丰富。西马的河流顺地势高低,呈南向流势,全境河流以吉保山脉为分水岭,分别向东西两侧流入太平洋和印度洋。山脉以东的河流较长,多东向注入南海,又称“南海水系”。山脉以西的河流,流程较短,多注入马六甲海峡,又称“马六甲海峡水系”。东马的河流较长,水量也大,不少河流都可通航。
西马的主要河流有:
彭亨河,全长434公里,是西马最长的河流。源于彭亨州西北部金马伦高原,汇集吉保山脉以东、大汉山以南、东海岸山脉以西诸水系后注入南海。
P1-3
自1840年前后中国被迫开关、步入世界以来,对外国舆地政情的了解即应时而起。还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受林则徐之托,1842年魏源编辑刊刻了近代中国首部介绍当时世界主要国家舆地政情的大型志书《海国图志》。林、魏之目的是为长期生活在闭关锁国之中、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国人“睁眼看世界”,提供一部基本的参考资料,尤其是让当时中国的各级统治者知道“天朝上国”之外的天地,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这部著作,在当时乃至其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产生过巨大影响,对国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自那时起中国认识世界、融入世界的步伐就再也没有停止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更以主动的自信自强的积极姿态,加速融入世界的步伐。与之相适应,不同时期先后出版过相当数量的不同层次的有关国际问题、列国政情、异域风俗等方面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汗牛充栋。它们对时人了解外部世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今世界,资本与现代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与广度在国际间流动和传播,“全球化”浪潮席卷世界各地,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对中国的发展也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面临不同以往的“大变局”,中国已经并将继续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快的步伐全面步入世界,迎接时代的挑战。不同的是,我们所面临的已不是林则徐、魏源时代要不要“睁眼看世界”、要不要“开放”问题,而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世界发展大势下,如何更好地步入世界,如何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更好地维护民族国家的主权与独立,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与人类共同发展做出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对外部世界有比以往更深切、全面的了解,我们只有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世界,才能在更高的层次上融入世界,也才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不迷失方向,保持自我。
与此时代要求相比,已有的种种有关介绍、论述各国史地政情的著述,无论就规模还是内容来看,已远远不能适应我们了解外部世界的要求。人们期盼有更新、更系统、更权威的著作问世。
中国社会科学院作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和国际问题综合研究中心,有11个专门研究国际问题和外国问题的研究所,学科门类齐全,研究力量雄厚,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这一重任。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的领导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就提出编撰“简明国际百科全书”的设想。1993年3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绳先生在科研局的一份报告上批示:“我想,国际片各所可考虑出一套列国志,体例类似几年前出的《简明中国百科全书》,以一国(美、日、英、法等)或几个国家(北欧各国、印支各国)为一册,请考虑可行否。”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根据胡绳院长的批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4年2月28日发出《关于编纂(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和(列国志)立项的通报》。《列国志》和《简明国际百科全书》一起被列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项目。按照当时的计划,首先编写《简明国际百科全书》,待这一项目完成后,再着手编写《列国志》。
1998年,率先完成《简明国际百科全书》有关卷编写任务的研究所开始了《列国志》的编写工作。随后,其他研究所也陆续启动这一项目。为了保证《列国志》这套大型丛书的高质量,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于1999年1月27日召开国际学科片各研究所及世界历史研究所负责人会议,讨论了这套大型丛书的编写大纲及基本要求。根据会议精神,科研局随后印发了《关于<列国志>编写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陆续为启动项目拨付研究经费。
为了加强对《列国志》项目编撰出版工作的组织协调,根据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李铁映同志的提议,2002年8月,成立了由分管国际学科片的陈佳贵副院长为主任的《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编委会成员包括国际片各研究所、科研局、研究生院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部门的主要领导及有关同志。科研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组成《列国志》项目工作组,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成立了《列国志》工作室。同年,《列国志》项目被批准为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新闻出版总署将《列国志》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计划。
在《列国志》编辑委员会的领导下,《列国志》各承担单位尤其是各位学者加快了编撰进度。作为一项大型研究项目和大型丛书,编委会对《列国志》提出的基本要求是:资料翔实、准确、最新,文笔流畅,学术性和可读性兼备。《列国志》之所以强调学术性,是因为这套丛书不是一般的“手册”、“概览”,而是在尽可能吸收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体现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所得和个人见解。正因为如此,《列国志》在强调基本要求的同时,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没有对各卷的具体内容及学术观点强行统一。应当指出,参加这一浩繁工程的,除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业科研人员以外,还有院外的一些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专家学者。
现在凝聚着数百位专家学者心血,共计141卷,涵盖了当今世界15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数十个主要国际组织的《列国志》丛书,将陆续出版与广大读者见面。我们希望这样一套大型丛书,能为各级干部了解、认识当代世界各国及主要国际组织的情况,了解世界发展趋势,把握时代发展脉络,提供有益的帮助;希望它能成为我国外交外事工作者、国际经贸企业及日渐增多的广大出国公民和旅游者走向世界的忠实“向导”,引领其步入更广阔的世界;希望它在帮助中国人民认识世界的同时,也能够架起世界各国人民认识中国的一座“桥梁”,一座中国走向世界、世界走向中国的“桥梁”。
《列国志》编辑委员会
2003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