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中日韩三国因其地缘、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相互交融而又开放、独特的价值观。而对于有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来说,相互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个性特点,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是随笔形式的文化比较论,简练、直观,读后给人留下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东亚文化研究系列 |
分类 |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
作者 | (日)金文学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古以来,中日韩三国因其地缘、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相互交融而又开放、独特的价值观。而对于有着东方传统文化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来说,相互理解对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的个性特点,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是随笔形式的文化比较论,简练、直观,读后给人留下很大的触动和启发。 内容推荐 日本的名人和放屁有缘。与柳田国男并称为“日本民俗学两大泰斗”的天才南方熊楠,少年时曾为研究屁的颜色而在澡堂里进行过实验。但最终只留下了“根据食物的不同,屁可以有5种颜色的假说”后,就中断了研究。 日本女人对性和婚外恋持有十分宽容的态度,与之相比,韩国女人仍然很重视“贞操”,她们认为如果自己献身于男人,就应该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正是与儒教的女性贞操观念相关联的女性弱者心理的表露。 当外貌上有难以掩饰的缺陷时,韩国女人会立即去做整形手术。长得不漂亮的女人为了漂亮,漂亮的女人为了容貌更有个性,都会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脸托付给整形外科医生。 …… 本书作者从三国文化的表情、三国人的背影、三国人的习俗、三国人的民族性以及三国的未来等方面来比较和认识了中日韩三国人的文化风貌。 目录 东亚文化研究系列总序 第一章 三国文化的表情 1.名称趣闻 2.三国的语言感觉 3.三国的洗手问文化 4.“封闭”的日本人,“开放”的中国人 5.清与浊的民族习性 6.放屁和日本人 第二章 三国人的背影 1.三国的婚外恋变奏曲 2.美颜,美胸,还有美腿 3.东方美人十一德 4.“裙带”当风——三国的妈妈像 5.三国的文人过美人关 6.是白糖,还是食盐? 7.从释迦牟尼淡到“牙签” 8.辣椒酱、榨菜、梅干 9.“石头、剪子、布”和中日韩三国的力学 第三章 三国人,如此不同 1.是南北,还是东西? 2.火炕、榻榻米、椅子的比较文化 3.“礼物”的哲学 4.手拉手 5.兔子、乌龟、猴子 6.虚构出来的三国形象 7.摔跤与相扑 第四章 三国人的民族性 1.“情”、“义”、“理”和中日韩三国 2.紧张与放松 3.口的文化,耳的文化 4.国歌中的文化 5.三国的沐浴文化 6.中国人的民族性 7.日本人的民族性 8.韩国人的民族性 第五章 东亚三国的未来 1.积蓄与断绝 2.塑像的社会文化比较论 3.通过图书解读三国文化 4.亲切和冷漠都有理由 5.扒金宫、教堂、饭店的比较生活学 6.从出人境印章的比较谈起 7.中国中心主义、日本最新主义、韩国第一主义 8.文化的流动性与选择性 9.东亚文化的黎明 附录一 金文学:“跨文化”的探索者 附录二 导读:《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的方法 后记 试读章节 有性感 这是一个最近发生的笑话。有个韩国人把某个想和日本人结婚的韩国女人介绍给一个日本男人。日本男人问:“她是什么样的女人啊?”这个韩国人便在纸条上写了三个字:“性味好”,韩语意思是脾气很好。日本人一看这三个字,以为是性感有味,就点头答应了。其实,就是中国人看了这三个字也会像日本人那样误解的。 另外还有一个几年前的笑话。在日本有很多名为“钱汤”的澡堂,而初到日本的留学生经常因此出错。 日本的澡堂通常在一个露天的招牌上写一个大大的“汤”字。一次,一个中国留学生看到招牌上的字,又看到很多日本人提着脸盆走进“钱汤”,就跟着进去想看个究竟。里面分为“男”“女”两个入口。于是他诧异地走进了写着“男”字的人口。结果看到里面全是光溜溜的男人,这才明白原来是澡堂。 那个中国留学生为什么会搞错呢?原来在中国“汤”是soup的意思,所以他把“钱汤”误认为是卖汤的地方了。 有一次,一位到韩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说,他觉得十分吃惊,因为房东要送给他一个“冷藏库”。“冷藏库”,在韩语中是冰箱的意思,直译为汉语则会使人误解为“冷藏仓库”或“冷冻仓库”。也难怪那个中国学生会吃惊地说:“韩国人生活再好也不至于连冷库都送人啊!” 在日本,邮票写做“切手”,而汉字中切手是用刀把手切掉的意思。所以如果是“贴邮票”的话,直译为汉语就成了“把手切下贴上”的意思了。 虽然是相同的汉字,但是因意思完全相反而引出的笑话真是不计其数。如果一一列举,大概可以编成一本词典。那样不是也很有意思吗?好了,不多赘述,再举最后一个例子。 有一回,一个日本人从中国朋友那儿收到了一个书法镜框礼物。他打开包装纸一看,里面用毛笔写着一个巨大的四字成语“金玉满堂”。 日本人不禁目瞪口呆。 “什么呀!这玩笑也开得太过分了吧。” 因为在日语中“金玉”是男人睾丸的意思,所以“金玉满堂”也就成了睾丸满堂的意思了。 但是在中国则是完全相反的意思。在汉语中,金玉是钱和财宝的意思,所以“金玉满堂”该有多好啊!韩国的“金玉”也和中国的“金玉”意思相同。像这种三国之间同字不同义的例子真是不计其数。 曾经有一次,在中日韩三国朋友聚会的场合里,我给他们讲这种由名称引发的趣闻时,他们异口同声地提议我编一本《三国名称趣闻词典》。 我也曾有过这种想法,这是个好主意,但现在我还没有时间编写。各位读者若有兴趣,不妨一试。 丰富多彩的称呼 十多年来,我不断和东方三国的人打交道,因此也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名称和称呼。这些名称和称呼有时候虽然意思相似或相同,但总是以不同的形式或以不同意思的名称和外形出现,使我常常由此而深刻地体会到文化的差异和冲击。 也就是说,即使是最简单的名称或称呼,其中也蕴涵了那个国家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事实上,人们常常由于误解或不能理解这种文化上的差异而闹出笑话来。比如,中国人把自己的妻子称为“爱人”,而日本人和韩国人所说的“爱人”是指情人,意思并不一样。 在称呼上,三国各有不同。日本人只称呼姓,韩国人除了特殊关系之外,通常姓名并称。而中国人则是平辈之间姓名并称,对长辈和后辈通常在其姓前分别加“老”字和“小”字。比如,一个姓王的人可以称他“老王”或“小王”。 在日本无论是老人还是小孩,只要加上一个“样”(读“sang”)字就万事大吉了。“样”与韩国的“氏”虽然相似,但“样”的范围要广得多。在韩国虽然可以称呼别人“某某氏”,但这种称呼不像“某某样”那样通用。比如在金大中总统面前,我们就不称他“金大中氏”或“金氏”。 前几天,日本电台播放了日本某名记者对韩国前总统金泳三的访谈,这个记者称金泳三“金样”,结果招致了很多在日韩国人的不满。 在中国,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一直还互称“同志”,即共产主义志同道合的意思,如“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等。但是,从80年代后半期开始,随着西方文明的进入,“同志”就成了土里土气的称呼。而现在一般称呼“小姐”或“先生”。当然在大城市里这样称呼非常普遍,但在广大的中国老百姓中,仍然经常用“老”和“小”的称呼,并且同辈或朋友之间也仍然多是直呼其名。 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姓名通常是三个字或两个字。而日本人的姓名则通常是四个字。造成这一点是由于姓氏本身的差异。因为中国和韩国的姓通常是一个字,而日本的姓是两个字。 据说日本共有10万种姓氏,即12000万人口拥有10万种姓氏。而韩国大约有250余种,其中金、李、朴以及崔、郑、尹、赵、张、林、姜等10种姓氏占了国民的绝大多数。 所以有人说,如果在首尔(汉城)市中心繁华的大街上叫“金社长”,100个人中会有10个人答应。 正因为同姓的人太多,所以姓和名并用才会防止这种因重姓而导致的闹剧。 中国也将近有600种姓氏,并且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张、陈也是比较集中的姓氏。在13亿人口中这10种姓氏占了多数,所以有人说,如果在北京市的王府井大街上喊“老王”,回头率将不下于1/10。 但是,日本则不同。虽然铃木、山田等也是一些常见姓,但由于12 000万的人口拥有10万种姓氏,所以在一个公司里,重姓的概率仅为1/1200。正因为如此,也就没有必要非得全称其姓名,只需叫“铃木样”、“山田样”就行了。同时在日本姓名中还有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近代明治维新以前,很多日本人都没有姓氏,随着近代化的进程,政府给他们编了许多原来没有的姓氏,这样就出现了很多奇怪的名字。 有的是根据地理位置或住所随便定的姓。比如家在松树下的,就叫松下;在田地里的,就叫田中。 还有一些罕见的怪姓,如表示我的孙子意思的。“我孙子”,表示养狗意思的“犬养”,表示狗的坟墓的“犬冢”,表示鬼的坟墓的“鬼冢”,表示牛尾巴的“牛尾”等,真是不可胜数。 P4-7 序言 对一个学者,文人墨客来说,最欣慰的是莫过于写书、出书。而自己的许多旧著新作结成新集子且以系列的形式出版,则更是大快人心之事矣。 这套《金文学东亚文化研究系列》的编辑出版,是由贵州人民出版社樊庆标先生极力筹划、安排下得以实现的。 如果说我在中日韩东亚圈能够有所成功,应该感谢这个全球化时代,感谢中国改革开放的英明及东亚三国的文化氛围的共性。而首先应该感谢的是东亚三国学界、出版言沦界许多慧眼识人的“伯乐”们。 我自称是一个快乐的越境知识人,可以说“越境”是我永远的课题与宿命。据已故母亲讲,在我母亲怀我之前做了个胎梦,说我将来肯定在国际上有所成就,或若在国内可做一个部级官僚。当然后者与我无缘,前者正圆了老母的胎梦。 我庆幸自己已成为一个快乐的跨境者、文化探险家。我像多产的母鸡一样大量产出比较文化的鸡蛋,虽然不能保证一个个都好看,但自负味道都是保鲜的。 当庆标先生多次提议出版这套系列时,我说自己的这些著作只不过是“在荆州和氏所掏到的质朴的璞玉而已,无光无彩”。但他说“和氏璞玉只有广大读者来读她,将她磨炼得光彩夺目”。 畏友真挚的赞辞,使我下定决心同意出本套系列,使其在广大读者中间得以完美光大。 作为一个东亚比较文化学者、文明批评家,我一直主张20世纪的世界是意识形态支配人类的社会,而2l世纪是文化的时代。文化代替意识形态成为全人类共存或冲突的首要因素。 对21世纪的我们来说,“超级帝国”美国所提倡的“普世价值”加“强大主义”并不重要,而真正重要的是理解他者的价值观、文化,并与其共存共生。恰恰又是由于他者的存在,我们才能够反照自己的面目,认识自己是谁。自古以来,中日韩三国人因其而地缘、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相互交融而又相互异质、独特的文化、思维方式及行为原理。 生活于21世纪的东亚人不仅应对东西方文化有较多的理解,而且对有关东亚传统文化特点的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来说,相互认识他者的文化及其异同性,更有着重大的意味。 因为我们了解自己的东亚文化和三国各自的文化是直接关系到我们自己主体性(identity)的认同问题。 认识他者与认识自身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联合体,通过他者与自己文化的镜像来认识他者,观照自己,反思自身。比较文化是完成和履行这种自、他认识的独一无二的捷径。 作为学者和作家,我长期从事东亚三国文化研究,并自负弥补了这个比较领域的空白。以解释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己的比较文化研究,可以说,我是在试图以比较方法来阐述三国人的表层文化事项,并以此来探明其文化的深层结构、内涵,而且我采取了以我自己体验为基点的文化解读、解释方法。 比较文化不是自然科学那样严谨的公式,它是一种对各自文化的表层,通过所浮出的表面物象来捕捉其内层结构与象征体系的学问。因此它不需要定死的公式框框,也不需要高明的大真理,而需要的是“深人浅出”的对比解释方法。 在此方面我非常推崇伟大的文化人类学家列夫·斯特劳思(LeviSfrauss)、中国大文豪林语堂及东西方哲人中的帕斯卡尔和孔子。他们都是以柔和的随笔形式写出人类精神史上光彩夺目的名作。 我的研究系列大多是学术随笔,我刻意用这种散文的体裁来写的,用心在于能够“深入浅出”,达到一种雅俗共赏的境界。 我这个被称为“比较文化母鸡”所下的鸡蛋,是否具备了这种境界的味道呢?我很难断定,只好由广大品尝人来判断了。 倘若味道不佳,不吃就罢了,千万不要想杀这只鸡,拜托! 多谢诸位品尝和大力捧场! 2010年10月10日 金文学于日本 后记 中国人、日本人、韩国人,他们到底是谁?这东亚三国人都具有哪些共同点和不同点?为什么同属汉字文化国,却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外貌如此相似而文化又如此不同? 作为一个比较文化学者和作家,我对上述问题进行了长期思考、观察、阅读和比较。 通过繁茂的青枝绿叶,就能想象深入地下的树根之扎实。我在本书里,试图以比较、阐释三国人的现实生活文化细节来探明其文化的深层内涵。 所以说,拙著只表达了我自己以体验为基础而得出的观点。我没有竭力证明自己的观点怎样高明和出众,而是以“深入浅出”为一个出发点,走出了只属于我个人的比较文化之路。 我举双手欢迎人们赞同我的观点,也同样举双手欢迎人们对我的批判。就如同孔子读他自己的《春秋》(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出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一样,无论赞成还是反对,我都可以甘心情愿地接受。为他人,也为自己。 我想说明的是,本书不是学术论文,是用随笔形式写成的比较文化论。所以力图用简练、直观的方式阐述自身体验和从中得出的三国文化特点。 如果说世上有真理存在的话,那么我认为它只能被感知而不能被证明。 我在这里顺便提一下,我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只属于一种文化的人,而是超越了国界的地球籍人。当然这只不过是一种比喻罢了。我敢说,我会像爱自己的家园一样,去爱地球上的所有家园。这就是“地球籍人”面对世界的一种姿态。 基于这种“地球人”视野,本书才得以写就。所以说这是一个自称“地球籍人”母鸡下的蛋,至于好吃不好吃,那只能由品尝人来判断了。 如果好吃的话,下次还可多下几个。多谢诸位品尝! 2002.5.18 金文学 于广岛自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