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把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1923)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与胡塞尔、狄尔泰和西美尔关于生活、生命的论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他们关于生活、生命的思想在理论上的成败得失,不仅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理清他们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来说,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那里获得有益的启示来理解我们自己的实际生活、生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理解生活--基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的视角/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学术文库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朱松峰 |
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通过把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时期(1919-1923)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与胡塞尔、狄尔泰和西美尔关于生活、生命的论述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辨析他们关于生活、生命的思想在理论上的成败得失,不仅更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他们各自的思想,理清他们思想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来说,而且更重要的是,从现象学和生命哲学那里获得有益的启示来理解我们自己的实际生活、生命。 目录 导论 一 本书的研究对象和思路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 三 本书的写作意义和创新之处 四 本书的内容结构 第一章 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第一节 “实际生活经验”的“前理论”特征 一 生活自身携带着自己的“动机”和“倾向” 二 自足性 三 倾向的多样性 四 世界性 五 显明性 六 浮雕性 七 向自我世界的聚焦 八 不触目性 九 意蕴性 十 境域性 十一 历史性 十二 实际性 小结 第二节 “实际生活经验”的“动荡”特征 一 对“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的指示 二 “实际生活经验”之“动荡”的基本意义 三 “没落”运动的四个特征 四 “动荡不安”是“实际生活经验”的本质 小结 第三节 通达“实际生活经验”的哲学方法——形式指引 第二章 狄尔泰的“生命”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第一节 狄尔泰论“生命” 一 从生命体验出发 二 未经任何删节的经验 三 生命体验之流 四 生命把握生命 第二节 狄尔泰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关联 一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指引了一个新的出发点 二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指示了一个前理论的生活经验领域 三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显摆了生活经验的历史性、时间性及其运动特征 四 狄尔泰为海德格尔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引 第三节 狄尔泰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差异 一 “作为意识事实的心理生命”与“前理论的实际生活经验” 二 “作为一束欲望的心理过程之流”与“实际生活经验自身的动荡” 三 “认识论的、追复体验的解释学”与“与生活同行的解释学” 四 “永恒的形而上学意识”与“警醒的动荡不安” 小结 第三章 西美尔的“生命”哲学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第一节 西美尔论“生命” 一 作为超越自身之运动的生命 二 生命与形式的冲突 三 作为形式的世界 四 现实的个体 第二节 西美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关联 第三节 西美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差异 小结 第四章 胡塞尔的“意识生活”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实际生活经验”思想 第一节 胡塞尔论“意识生活” 一 “意向性”理论 二 “自然态度的世界”理论 三 “范畴直观”理论 四 “边缘域”思想 五 “内在时间意识”现象学 六 “意识流”理论 七 “表述”理论 第二节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关联 一 胡塞尔为海德格尔摆明了一个前理论的生活体验世界的可能性 二 胡塞尔为海德格尔非理论地探讨“存在”问题指出了方向 三 胡塞尔为海德格尔摆明了一种“流动的存在”以及言说它的方式 第三节 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之间的思想差异 一 “纯粹意识自我”与“实际生活经验自身” 二 “反思”与“形式指引的解释学” 三 “对永恒的不懈追求”与“时刻警醒的动荡不安”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一 外文部分 二 中文部分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