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思想巨匠,独倡“知行合一”,发展“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伟大哲学家;
他是一位军事天才,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
他是一位诗文英杰,文思似天风浩荡,文心如川流奔涌,深林幽谷、天心月圆,都曾见证过他潇洒的仪态与隽永的文辞;
他是一位文化巨擘,集立德、立功、立言于一身而成为“真三不朽”,实现了古今圣贤的最高人格理想;
然而,他的一生却是满地荆棘,充满艰辛曲折,坎坷无限……
浙江大学董平教授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优美通俗的文笔,讲述明代大儒王阳明的传奇一生,带你感受他光明俊伟的人格、坦荡磊落的胸怀、追求真理的清操、生命自由的气象……
本书以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座《传奇王阳明》为基础整理润色而成。作者董平教授,系浙江大学哲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
王阳明是明代的思想巨匠,精通儒、释、道,创立“心学”,彻底改变了明代中叶以后中国思想发展的整体格局;他也是明代一个重要的政治人物,当皇室内部出现军事叛乱之时,他力挽狂澜,拯救了明王朝的历史命运。他以一介文人,而能建立赫赫事功,受到后世读书人的崇拜,其思想影响了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孙中山等众多后世名人。其学说也成为日本明治维新的思想先导,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的领袖西乡隆盛,当代一手创办两家世界五百强企业的稻盛和夫,都将王阳明视为精神偶像。
董平教授认为,历史人物与事件之所以永远有它的魅力,正在于历史的意义总是具有当代性。他力图带领读者,从王阳明不平凡的生活事迹之中,领略他博大的胸怀与深邃的思想,感悟他坦荡的胸襟与光明峻伟的人格,以使我们自己生命境界的提升获得某种有益的精神启迪。
第一讲 神奇少年
大明王朝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的冬天,天气寒冷,阴云密布,朔风凛冽。
北京紫禁城的午门外,一帮锦衣卫的校尉正押解着一位30多岁的年轻官员,他们扒去他的官服,把他面朝下背朝上地扔到地上,准备对他施行“廷杖”的刑罚。所谓“廷杖”,说白了也训是打屁股,这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特别发明的一种刑罚,是专门用来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官员的。锦衣卫的校尉们举起棍子,正准备开打,却听旁边监督行刑的太监大人说: “把他的裤子也脱了!”于是,校尉们又扒去了这位年轻官员的裤子。只听那位太监说了声“打”,校尉们手起棍落,棒下顿时一片血肉模糊……
要知道,“廷杖”作为明朝的“祖宗家法”,历来都有“不听话”的官员享受到这一特别“待遇”,但这次的“廷杖”却与以前不同。以前的“廷杖”,挨打的人可以在身上穿着厚衣,衬上厚厚的棉花,还可以在外面裹上毯子、毡子之类的东西,可即便如此,也往往有被打死的。脱去衣服、扒光裤子挨板子,是这一年才有的“重大改革”,发明人正是那位太监。本来作为朝廷的官员,当众挨板子打屁股,已经是够丢人、够污辱人格的了;脱去裤子,那就不仅仅是对人格的严重污辱,更是对身体的严重摧残。在明朝的历史上,此后因“廷杖”而被打死,差不就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但这位年轻的官员却很幸运,挨了狠狠的40大板,虽然只剩下奄奄一息,却还没有断气,然后他又被投进了锦衣卫的大牢。大凡被关进锦衣卫大牢的人,也往往是九死一生,但这位年轻的官员还是很幸运,居然没死,最后被放出来发配了,虽然一路上又遭到锦衣卫的追杀,却终究大难不死。这位年轻的官员,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一位伟大人物,成为继孔子、孟子之后为中国文化做出最伟大贡献的人物之一。
……
这本《传奇王阳明》是按照我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的讲稿修改而成的。王阳明的事迹,既有正史的记载,有他的弟子们所写的传记与回忆,也有民间野史的传说,我在讲稿中,大抵以各种正史、王阳明自己的著作及其弟子们的记录为基本依据,试图让大家能够了解王阳明这位古代圣贤一流人物——他不仅在生活中孜孜追寻圣贤的道路,更在思想上不懈追求圣贤的境界。当然,对于我们今天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要通过他的生活事迹来了解他的思想境界,感悟他的人格精神,使我们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富有意义。尽管王阳明的思想过去曾受到过严厉的批评,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但是实际上,他并不否认事物存在的客观性,只是认为这种客观性在进入人们的思想世界之前是以一种“寂”的状态而存在的,而这种“寂”的状态对人们来说是无法清晰地加以理解与把握的。因此他也就更加强调这样一点,即事物世界的客观存在只有通过人们自己的实践活动使它们进入我们的主观世界当中来,客观的事物才是真正可以被理解的,它们的存在对我们来说才是真正富有意义的。这一观点其实与“主观唯心主义”并不相同。对于他所提出的“知行合一”之说,我们同样也不能做任何片面的理解,更不能将“知”当做“行”,其实阳明先生本来的意思,就是要告诉我们:对任何事物的了解,都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而是一定要将“知”运用于生活的实践,通过“行”将“知”实践出来,这样的“知”才是真正可靠的与有效的。在生活的实践之中,行动永远要比单纯的“知”更为重要。他提出“良知”学说,也是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真切地认识到我们自己的“本心”的存在,并且我们的“本心”本来就是善的,是纯洁的、高尚的,所以在生活当中做道德的事、过道德的生活,才是符合我们自己“本心”的本来样子的。正因为如此,敬畏自己的“良知”,敬畏自己的“本心”,就成为我们每一个人的“天职”,当然也是一切道德修养的最根本目的。说实在的,我们在生活中绝不能无所畏惧,而必须有所畏惧;至少我们应当对自己的良知表现出足够的敬畏,因为这种敬畏就是对自己的生命价值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
《传奇王阳明》在《百家讲坛》的讲述过程中,得到了栏目组各位同人的无私帮助,特别是聂丛丛、于洪、王珊、孟庆吉诸位朋友,他们对讲稿的内容提出了诸多改进意见,而在讲述方法等各方面则对我有细致的具体指导。没有他们的帮助,我恐怕是无法完成这一讲述的,在此谨致谢忱!至于本书的出版,则要十分感谢责任编辑蔡长虹以及商务印书馆的各位同人。虽然时间很紧,但他们一点也没有“偷懒”,在编辑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尽心尽责的精神,是十分令人感佩的!书中所叙述的事件或与有关历史记载有出入,或者所表达的观点有错误,这些当然都由我个人来承担责任,也十分欢迎读者诸君能够给予批评匡正!
董平
2010年11月19日于浙江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