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子里的作品有长有短,以短小居多。这一篇篇随笔如博客一般,记录了作者一些真实可感的思想与感悟。
作者的文风,很丰富。潇洒轻灵,俏皮风趣,冷峻深沉,情真意切,这些风格,一样不缺。集子里写他与青岛与浮山的情缘,写插队时的趣事,写父女情,写他的国学研究,写生活中的思考,写游记,游山水,游维也纳,游美国名校。琐事之中现思考,平常之中见新意。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浮山随笔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宏力 |
出版社 | 青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集子里的作品有长有短,以短小居多。这一篇篇随笔如博客一般,记录了作者一些真实可感的思想与感悟。 作者的文风,很丰富。潇洒轻灵,俏皮风趣,冷峻深沉,情真意切,这些风格,一样不缺。集子里写他与青岛与浮山的情缘,写插队时的趣事,写父女情,写他的国学研究,写生活中的思考,写游记,游山水,游维也纳,游美国名校。琐事之中现思考,平常之中见新意。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随笔散文集,大部分作品呈现出短小精悍、犀利深刻的艺术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是作者感受敏锐,思维敏捷,认识问题总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直逼事物的本质。与这种风格相应的,是语言的简洁明快,准确洗练。他严于选词炼句,善于选用最恰当的词汇,组成干练利落的短句,进行准确的直接明快的表达。特别是一些动词的选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他的散文风格又不是单一的,有些篇章例如《心祭》等几篇怀人的作品和《维也纳街头乐手》、《苍凉的刀郎》等,则显出冷峻、凝重、深沉又有几分苍凉的风格,这表现了作者性格中的孤独、寂寞、忧郁等更为内在的一面,其语言也变得凝练,句式节奏舒缓,回环往复,更富于变化。几篇游记文字,写得轻灵潇洒,还有的写得俏皮、风趣,说明作者性格中也不缺乏幽默,所使用的又是另一付笔墨。语体和艺术风格的丰富性,标志着作者散文创作的成熟和老练。 目录 壹 浮山荒 青岛缘 “诗之夜” 话说螃蟹 “老阴天” 承德老家 黄河口 灵性“百脉泉” 陶然亭公园 神农架琐记 大唐芙蓉园 别样微山湖 维也纳街头乐手 苍凉的刀郎 单田芳 亮剑 足球国殇 特剐的姚明 “生命在于不动” “欢迎”与“再见”刺耳 当年赶考 乃豪 百人百性·啥人啥命 黄伯荣印象 女儿渐行渐远 用力与用巧 浮山魂 贰 孔丘与鲁迅 《论语》西学对位谈 国学与汉学 误读“中庸” 回归东方美 叶子上的瞳孔 淡定情怀 大家与大家 温良难求 话说“说话” 网络畸变 书斋生活 读书深处 谈文说道 我的文学观 文字·文章·文学 思想就是力量 象棋是《论语》·围棋是《周易》 读李瑞环的《学哲学用哲学》 “快乐经济学”不快乐 分粥 船行八面风 “平常心”与“心常平” “酷” 情 一与多 两次欢呼 叁 我眼中的美国警察 “学生政府” 现场观赏NBA 凉水与热茶 胃亏损 说车 圣荷西的跳蚤市场 美国大学的个性 “美国人不懂英语” 孔子学院与东学西渐 理想是梦 心祭 美国校园松鼠 松弛才幸福 “不妨常任月蒙胧” 惰性人权 方与圆 违约与违规 再过二十年 “熔炉说”与“色拉说” 公共精神 森林里的大学 试读章节 神农架琐记 山峦叠嶂被漂移的薄雾隔成了一座座云海孤岛,车子钻进了朦胧的神农架。平原杜鹃是花,高山杜鹃是树,花开在树上让人觉得踏实了许多,春寒料峭中的映山红就该如此有分量。与想象相比,原始森林的树冠并不惊人,导游说,这里海拔高,天气冷,长势缓,干不粗,年轮多,木头硬,材质好。亚热带、暖温带与寒温带梯次排列,垂直分布着原生植物两千多种,还有以林木为家的五百多种动物,其中不乏稀有珍品,复杂的地貌与多变的气候孕育了“绿色宝库”。国家规定,神农架中的部分区域外国游客不得进入,非是军事禁区,而是物种禁区。为了保护生物资源,林工们也放下斧头拿起锄头,变换了发展方式,靠山吃山,吃法不同。杀鸡吃肉,会把事做绝;养鸡吃蛋,能把事做活。 我们在万亩茶园饭店里小憩用餐,其建筑与家具均就地取材,少雕饰而多设计,鬼斧神工拙里美,随顺天然粗中奇,木料花纹和伤斑叙述着山野的俏丽与豪迈,契合人的绿色心情。土鸡汤煲早早地温着等着,味道很有个性,我从里面吃出了天麻,还有些认不出的配料,大概都是中药,食疗食补是古老的绿色学问。饭后的云雾茶承接过高山水气滋养,清香清苦,醒目提神,茶耶?药耶? 相传神农氏即为炎帝,是农神也是药神,他不但开创了“耕而食,织而衣”的文明生活,还亲尝百草体验药性以救死扶伤。植物相生相克,如果误食毒株,将附近其他种类的树叶草根乱吃一通,就可能平衡过来。神农氏曾在一天里中毒十二次都涉险过关,但他并不总是这样走运,吃了断肠草后便无药可解,魂归那世去了。神农氏本身就是历史名牌,所以当地的药市很俏。我夫人买了六百元的货,一位自称有中医证者从旁赞赏奇货可居,我说那人是“药托儿”,她急忙回去退单,居然很顺利。看来神农氏的淳朴遗风犹在,“托儿”式营销还没污染到这里,不能以现代小人之心,猜度古朴君子之腹。 午饭后大雾弥漫,能见度只有十几米,我们的汽车贴着崎岖狭窄的山路前行,像天宇中一只爬动的甲壳虫,很是渺小。乘客们不时地看到关于塌方与落石的警示牌子,心中顿生无言的紧张。左边的山体模糊可辨,右边的深谷笼罩在云雾之中,车子拐不好弯就将直面悬崖,开出去就会像断线的风筝一样飘入天堂。雾里看花情趣别样,但是走向神衣架诡秘的幽深之处,就没有了那份优雅心情。据说天堂很好,但大多数人都愿意耗在人间,无奈才离开。我们的司机留着板寸发型,蓄着黑色小胡,看起来像社会“小哥”,他开车很是勇猛,一副视死如归的打拼神态,常常贴着崖边掠过。一念之差就会酿成大祸,这一车人陪他不起,我便提出了抗议,对方态度很好,道了歉,鞠了躬,让人无奈。 到了山顶,雾气越发浓重起来,在身边翻滚升腾,从山下仰视上来,定是乌云密布的景象。天地湿漉漉的,不知是云中滴雨,还是雨中走云。我们置身于近三千米的高空里,雨在朝大地坠落之前便直接扑到身上,不是竖着击打,而是横着抽打,于是,人也湿了。虽说伸手能见五指,但是前瞻不知归路,导游提醒我们别离开石板小径,以前走失过游客,如果让野人捉去做了家属,就从国人变成国宝了。见不到壮阔山河,只剩下了猜想,云雾后面依然是来前的憧憬,如瞎子摸象一样,倒也好玩。峰回路转中触到了许多冰凉的怪石,它们不规则地堆在一起,五月天气,石缝中尚有积雪,箭竹、松柏、黄杨木与山石为伴,一阴一阳得之天道。散见的海石夹杂着贝壳遗骨,以前这里分明是海底世界,鱼鳖乐园,地壳变迁把深海送上了云端,自然真伟大。我第一次体会到了高山反应,呼吸急促,头晕目眩,便连忙逃进巴士。所有的真空包装都鼓鼓的,我的皮囊也好似包装袋,从里往外胀大。原来就很胖的我似乎变得更胖了,像气球一样要飞升而去,而心却向下沉着,重了许多。 下到木鱼镇,我才觉得自己恢复到了原我的大小,心也提高到了原位,给下面的胃留出了硕大的发展空间,于是,它便咕咕作响地呼唤起来。又该吃饭了,人以饭时划分着生命节奏。车停在一排古香古色的街面建筑前,进哪家都有品位,但是导游却朝后巷走去,路面高低不平,未加修缮,可能预定了便宜去处。此时雨已渐急,一条小河拦住去路,这是香溪上游,中国四大美女之一王昭君就曾住在下梢,喝了神农架的山体汁液才生出沉鱼落雁般的娇嫩水色。而此时的激流没有那么温柔,从碧绿变得浑黄起来,如果山洪爆发,会推着河床中巨大的山石轰鸣滚动。过河需要走一条吊桥,纵向拴着铁索,横向铺着木板,我们沿路过了很多桥,但都没有特别感受,别的桥大而静,这桥小而动,随着人的行走,在风雨中悠来荡去,好不自在。大渡河上也有这样的铁索桥,闲散游客与红军英雄的心情自然不同,我们的正面不是敌人,只是一顿晚餐,但都需要吃掉。 饭店是个小铺面买卖,厨房与餐室分置,服务员送菜时端着盘子在雨中飞跑,看着好笑。神农架的空气纯净,雨水不会裹携下来可疑颗粒,热菜中掉进冰凉的雨水,就当添了甘露,新滋味儿从天而降,也算偏得。冷雨晚餐中喝上二两枝江大曲,品尝雨露搅拌的风土菜肴,暖暖的,蛮有情调。饭后雨丝更稠了,好心的老板送来些薄塑料桌布作雨具,女士们披上系好后就像圣母玛丽娅一样肃穆。 神农架的野人是最大看点,但是谁也没看到,只是听说了。或日他们是人的近亲,是动物,或日他们就是人,是人物,一些避世的逃亡者远遁世事,“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即使没有野人,现在的文明人先前也是野人,从莽莽林海中走出,把生活建设得精致与雅致以后,便把先前的自己看得野蛮与神秘起来。当地土家族人去世以后并不入土为安,而要置入悬棺之内,取意向天,指望飞黄腾达。其实,人类最后的最好的栖息地还是在这茫茫林海之中,出来归去是自然轮回,埋在苍松翠柏之下,做绿株之肥,便把人命注入到了树命之中,将来树我同一的枝干死后又成了其他植物的养料,生生不已,亘古不息,“物质不灭,不过粉碎罢了”。 神农架,永远看不透,从神农架回来,就像从另一个世界中回来,揣着异样感觉,由一首诗中走出,而魂魄被栽种进了那遥远的意境深处。 P24-27 序言 沉思者的独语 ——《浮山随笔》序 徐鹏绪 徐宏力教授的散文就要结集为《浮山随笔》出版了。他希望我能作一篇序。我自己的著作从不找名人作序,也从未冒充名人为别人的书作过序。但是,因为我也是青大校园里众多的徐宏力散文爱好者之一,所以很乐意写一点阅读感受。其实,细想起来,历史上那些写得好的序,几乎无不是仔细阅读某书之后的感想。因此,本文不叫“读后感”而称之为“序”,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 《浮山随笔》中的大部分作品先发表于《青岛大学报》。徐宏力是毕业于名校的博士,又参与高校管理工作多年,与文学、学术和出版界有着广泛的交往和紧密的联系。尽管收在集子里的大部分散文,不管发表在哪家大报、名刊上,都不失为上乘之作,但他不去那里发表,却偏偏发表在校园内部发行的报纸上,这是为什么呢?我猜想,这原因大概正与他在散文结集时不去母校找他的老师或名望更高的名人写序,却要在身边抓一个同辈的普通学者写序一样,是在找寻更亲近的倾诉对象与对话者。记得一位古文论家曾称写诗著文为“寂者之事,荒寒之路”。古代还有所谓“自古圣贤皆寂寞”、“好学无友”之类的说法,这都是深味著述甘苦的至理名言。徐博士现在还不是圣贤,但他绝对已经是一位“寂者”。他不喜欢与人密切交往,也没有一般狭隘意义上的朋友,他并且将自己的这种生活方式哲理化,专门撰写了深刻而又优美的美学论文《孤独的美》,将孤独视为一种审美心理状态,而且它本身就是一种至美。当他孤处于自己的“海轩”书斋,独与山海相对,排除一切杂务和杂念,入静入定,便开始了对自然、对人生、对自己的审视与思索。他很满意这种生活,并把它描绘得很美,让人欣羡向往。他深感现代社会中那种“寂寞的热闹让人心焦”,因而渴望在寂寞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封闭起来,摆脱角色,回归本色,才能修炼真性情。定期‘退馈’到深层自我中去,调动无意识中的所有潜能,周期性的补足灵气,便会活出自己,活出心得”。现代社会中到处都挤满了忙忙碌碌的人,但他却感到并选择了孤独。看到了这位睿智的沉思者的内心独白,我们不由得感到自己真成了稀里糊涂混日子的昏昏者,他实在活得理性、冷静到了极点,让人感到不安。这正是形成他散文冷峻风格的内在深层原因,也是阅读理解这部散文集的一把钥匙。 但是,人毕竟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孤独者也是人,而且往往是更需要也更懂得同道同情和理解的人。作者在《书斋生活》中说“没有心灵搭档是真正的孤独”。这透露了他比一般人更急迫地寻觅够档次的心灵沟通者和对话者。这就是为什么他会选择散文这种高雅的文体,作为与人沟通的方式,而且乐意将他的作品首先发表在本校校报,以便与自己的同事更亲切地做近距离的对话与沟通;并在结集的时候,选择一位喜欢读他的散文并较多了解散文知识的人为之作序。 徐先生将自己散文的体式定格为“随笔”。鲁迅早在1924年至1925年间翻译厨川白村的文艺评论集《出了象牙之塔》时,便将Essay译为“随笔”,照这位日本文艺批评家的解说,这乃是一种好友之间“随随便便”“任心闲话”的文体。稍晚于鲁迅,胡梦华于1926年发表了《絮语散文》,将法国孟田(Michel deMontaigne)所开创,由蓝穆(Chales Lampb)和韩士立(William Hazlitt)所继承和发展了的那种散文体式称为“絮语散文”,并认为这类散文的特点,是与家人密友的“低声细语”和“茶余酒后的闲谈”。孟田将自己的九十四篇作品结集,总题为《散文》(Essals),正是厨川白村所论、由鲁迅译为“随笔”的Essay。胡梦华的译文很形象地表明了这种散文亚类型行文格调上的特点,但没有流行起来,散文理论界最终选择了鲁迅的译法。其要点,便是一种亲切的随意的闲谈。作者将自己的散文归入随笔一体,不仅概括了这些散文文体的主要特征,透露了他寻求理解的心迹,而且也印证了我上面的猜测。 如果从文化上来认定,这种首先在校报上发表,在校园里传播的文字作品,当然是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精英文化。当一期期报纸在大学生、研究生、教师、教授手上传阅,他们以最迅捷、最直接、最朴实的方式谈论着批评着。而且这些批评都可以马上传到作者那里,不仅可以慰藉在阁楼书斋中孤独写作者的寂寞的心,而且它从发表的那一刻起,便参与了大学校园文化的建设、对学生思想的启迪、审美和艺术品位以及写作水平的提高、与教师之间的学术文化交流等等。校园文化的精品最终要流传到校园外的社会,去参与全民族乃至世界文化的建设。“五四”文学革命的理论便产生于校园,中国新文学的许多重要作品也创作于校园,它们由校园走向社会,催生了和推动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浮山随笔》的结集出版,便是校园文化必然走向社会的极好例证。 我曾与冯光廉师、刘增人兄主编出版了《中国近百年文学体式流变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10月出版)。为了承担其中《散文卷》的写作,我披阅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散文不下百家。仔细品味徐宏力先生的这些随笔,看不出它与哪家特别相像,但它又确实是一种独具风格优美典雅的散文。既合于散文文体之道和写作之术,又独具面目,这种阅读感受本身,也许正说明了这些作品的独特性和它的存在价值。 时代不仅赋予文学艺术以新的内容,同时也赋予它新的形式。《浮山随笔》中有些文章的观点,乍看觉得是传统的保守的,但其实是极为现代的,甚至具有某种前瞻性。人类思想文化的发展,取螺旋式发展的形态。在某一历史阶段被超越的思想文化命题,随着时代的发展又会在新一轮的上升运动中以新的形式充当更先进的角色。这在随笔的第二组那些谈论东西方文化、传统与现代文化关系的篇章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作者极其敏锐地从传统文化中发掘那些有利于建设和谐美好未来社会的思想因子,精辟地进行分析论述,赋予它新的内涵,从而给读者以启迪。正是由于富有前瞻性的现代思想,由于作者思考领域和描写领域的拓展,这一切不仅超出了传统散文,也超出了“五四”以来现代散文的界域,这就迫使作者不能不在继承现代散文优良传统的基础上,进一步寻求新的表现形式,进行新的艺术探索,从而使他的随笔具有新的面貌和性质,这就是散文艺术的当代性。我不想在徐宏力教授和早已成名的当代散文家之间说长论短,但是,以我的感觉,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史的坐标系上,他的这些随笔应该占有一个位置,大概是不会有问题的。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坏习惯,能够发现和称许自己周围的人就更不是一件易事。在读着徐宏力教授这些随笔时,虽然于赞叹之余不免有些嫉妒,但凭着治文学史多年的经验,便不由自主作出了这样的评价。 鲁迅等一代新文学运动的倡导者担负着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进行文学写作的重任,都自觉地追求语言文体的创造。当一位外国文艺评论家注意到鲁迅在这方面的努力,并称他为“文体家”时,他非常注意和重视这个评价,并为此而高兴。“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已八十多年,在这近一个世纪的时光里,现代汉语的书面语言和文学语言都已成为成熟的富有表现力的优美典雅的语言。在跨入21世纪以后,中国作家,特别是散文家应该自觉地为汉语文学语言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它的发展,使其成为一种更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与世界人民对话。细读《浮山随笔》,我们会感受到徐宏力教授在创作新的散文语体方面的自觉与努力。不难看出,这些随笔中的多数篇章在散文亚类型的划分上,应该属于议论成分较多的杂文一类。鲁迅在使用杂文这一概念时比较自由,除了广义的之外,在特指一种散文文体时,他也将杂文称为随感录、杂感、小品文、短评,有时也称之为随笔。《浮山随笔》的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社会领域、学科领域极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以及哲学(美学)、学术、文学、音乐、美术、书法、体育等等,这正是鲁迅所说的杂文应该承担的广泛的“文明批评和社会批评”的责任。当然,其中也有游记和怀人的篇章,也有学术随笔,而学术随笔也是倾向于议论与批评。这些散文随笔中,虽间亦有生动优美的描写抒情性文字,但终以议论居多。作者为了表达这些丰富复杂的内容,述说自己的思考、认识、感受和情感、情绪,便着力锻造属于自己的论说语言,不仅使其具有议论的功能,甚至使它承载叙述、描写与抒情的任务。他对人物和景物的描写,也往往出于议论和评点,反而比直接的描写与叙述更能写出人物的灵魂与景物的精神。 语言是人的外化,它依附和呈现着人,又有自己的独立品格。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它的魅力就在于用一种富有个性的语言,呈现出躲在语言背后使用、操纵着语言的那个有趣(有意味儿)的人。文学是入学,这个“人”,主要是指作者。特别对散文这种最直接表现个人的文学品种而言,就更是如此。透过一篇文章,读者可以窥见作者观察事物的独特角度和方法,他对事物的独特的感受、理解和认识,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情感、情绪等等。作者在这些方面表现出来的独特性,就表现为散文作品的“理趣”和“情趣”,再加上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所形成的“笔趣”,我以为是构成杂文随笔美的最重要的因素。笔趣就是文笔之美,说得更好一点就是文体之美。古人所谓“舞文弄墨”的说法很形象,使用和驱遣文字就是要“舞”和“弄”,只有舞弄出美的招数儿来,才有笔趣。笔趣是理趣和情趣的承载者。躲在语言背后的那个有意味儿的作者的人格,正是靠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应该说,徐宏力教授的随笔,对文体是有着自觉追求并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语体特点的。他的散文风格正是靠他精心打造的语言文字有效地表现出来的。《浮山随笔》中的大部分作品呈现出短小精悍、犀利深刻的艺术风格,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是作者感受敏锐,思维敏捷,认识问题总能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直逼事物的本质。与这种风格相应的,是语言的简洁明快,准确洗练。他严于选词炼句,善于选用最恰当的词汇,组成干练利落的短句,进行准确的直接明快的表达。特别是一些动词的选炼,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他的散文风格又不是单一的,有些篇章例如《心祭》等几篇怀人的作品和《维也纳街头乐手》、《苍凉的刀郎》等,则显出冷峻、凝重、深沉又有几分苍凉的风格,这表现了作者性格中的孤独、寂寞、忧郁等更为内在的一面,其语言也变得凝练,句式节奏舒缓,回环往复,更富于变化。几篇游记文字,写得轻灵潇洒,还有的写得俏皮、风趣,说明作者性格中也不缺乏幽默,所使用的又是另一付笔墨。语体和艺术风格的丰富性,标志着作者散文创作的成熟和老练。 十几天来,为了撰写此文,一直沉浸在阅读的喜悦中。但有时又感到有点累,也许因为随笔中有个别篇章需要作者更加自觉地处理好浓淡疏密缓急关系,不能把过重过多的内容压在一篇短小的随笔中,因为它承载不起。像《网络畸变》中那一连串高精密度的概念辨析,以排比句式排山倒海般地扑了过来,会使读者有一种被“淹”被“闷”的感觉。“删繁就简三秋树”,疏林淡月与繁花似锦比,往往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散文贵散,“散”就是态度上的从容潇洒和内容结构上的疏密浓淡有度。再从容潇洒一点,再平和冲淡疏朗一点,就会使散文创作迈向更高的境界。当然这种批评不一定准确,作者这样写也许是在探索一种以议论、以概念辨析对举的抒情达意的方式,有创新的一面。正像文艺界有人试图以不用标点的方法造成某种艺术效果一样,各种方法都可以实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