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著于14世纪上半叶,至今几百年却能代代流传,年年评述,其中必然蕴藏着玄机。尘封的奥妙和未知的内涵,仍有待于历代学人去探索、去挖掘。就此意义讲,徐树芝的《品三国人物》特别值得一读,《三国演义》内容尽管为大家所熟悉,但作者对“三国”人物的评述却有全新的发掘,那就是用当代科学的方法,引领读者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透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读之,的确可加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三国演义》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徐树芝在《品三国人物》一书中,仅评述了有代表性的几十位,大概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吧。期待着作者将评说“三国”的事业进行下去。
《品三国人物》对三国时期26个典型人物进行了精妙的品评,评述结合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对当下人们的处世有一定的警醒作用。语言流畅易读、形式简洁明快,观点鲜明与时俱进。
《品三国人物》由徐树芝编著。
“红面关,黑面张,白面子龙,画面护着刘先主;奸心操,雄心瑜,阴心董卓,心心夺取汉江山。”古人这一幅关于汉朝末年的风云图活脱脱勾勒出了曹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形象,这是一千多年来,从舞台到生活,从上流到民间给曹操的画像。姑且不论画像客观、真实与否,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的建树,历史早已定评,他的高大形象是谁也抹杀不了的。其实,曹操也是一个凡人,走进曹操的生活世界,发现他离我们并不遥远。
《三国志·武帝纪第一》载:“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关于曹操年轻时的评价,《曹瞒传》中也有同样的记载:“太祖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其叔父数言之于嵩。太祖患之,后逢叔父于路,乃佯装中风,叔父以告嵩。嵩惊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问曰:‘叔父言汝中风,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枉耳。’嵩乃疑焉。自后叔父有所告,嵩终不复信,太祖于是益得肆意矣。”曹操的机警和权数由此可见一斑。不难看出,曹操在年轻的时候,就已显示出了与众不同的非凡魅力,只是平常的人还没有认识他。只有汉朝太尉桥玄和南阳郡的何顾认为曹操是个旷代奇才,并大力向社会举荐。曹操20岁的时候,就担任了首都洛阳北部尉,“造五色棒……有犯禁者,不避豪强,皆棒杀之。”洛阳一时大治。不久提拔为顿丘的县令,后因政绩突出又担任了济南相,任相期间,“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政教大行,一郡清平。”(《三国志·武帝纪第一》)曹操的机警、权数和任侠放荡虽然成就了他政治上的果敢和锐烈,但也使他付出了信誉上的代价,以至后人微词多多。
曹操为人随和,性格豪爽,不拘小节,注重友情。作为魏国的最高统治者,工作之余,“每与人谈论,戏弄言诵,尽无所隐,及欢悦大笑,致以头没杯案中,肴膳皆沾巾帻。”(《曹瞒传》)你看曹操是多么的无拘无束,充满了童真和乐趣,此时此刻,哪里有一点威重的影子。当官渡之战处于你死我活的关键时刻,袁绍的谋士、曹操的故旧许攸乘夜前来投奔,曹操来不及更衣,赤脚相迎,抚掌大笑,体现了“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政治家情怀,足以让人感动不已。当政敌袁绍死亡后,曹操亲临袁绍陵墓祭祀,慰问其妻子,归还财物,赐给各种绸缎布匹,并由国家抚养他的后人。此举固然出于政治目的,又何尝不是曹操的人道和友情的自然流露。
正如绝大多数的“马上皇帝”躬行节俭一样,曹操作为魏国的实际创建者,雅性节俭,不好华丽。据《魏书》记载:曹“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彩,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贵为魏王,可谓俭朴。自己的女儿出嫁,不搞排场,赠品十分简单。不仅如此,为防止自己百年之后后人兴师动众,甚至连自己的送终衣服也制作好了,后事也作出了薄葬的安排,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种勤俭治国的精神即令他的敌人也不得不钦佩万分。
曹操是伟大的,也是平凡的,处于国家多事之秋的权力峰尖,他的生活本身也就成了政治,因此,不可避免地带有深刻的政治烙印,“政治无隐私”这大概是政治家们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常规吧。P5-7
在我高校工作的生涯中,曾有十几年的时光从事学报总编工作。记得那些日月,好像将自己置身于稿件的海洋之中,每日看稿、改稿,给稿件提出修改意见,没完没了。天长日久,也免不了有枯燥、乏味之感。但每当印刷厂送来新出版的学报时,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一股冲动式的愉悦和快感,这种周期性的愉悦和快感,主要来自于那些观点新颖、文风活泼、文章个性鲜明的来稿,也正是在这种感觉中,我渐渐熟悉了一位叫徐树芝的作者。
当时徐树芝同志担任学校某个系的书记,是专职的政工干部,学报编辑部就时而收到树芝的关于评说《三国演义》中人物的文章。我初次阅读,觉得树芝的文章确实有些另类。首先,他的文章,不同于一般的学术论文——格式讲究规范,材料广征博引,文风板滞枯燥。读树芝的文章,确像从高楼林立的城市,一头扎进乡野,满眼是清新的山水村舍,扑面而来的是泥土和花木散发的芬芳。树芝的文章,不拘论文的格式、套路,无论是谈观点,还是说证据,显得随意而自然,好像每篇文章都是信笔写来,宛如行云流水,令人亲切。
树芝在大学读的是政治专业,但是爱好却是广泛的。儿时,他就喜欢听故事,看小说,一本《三国演义》,不知读了多少遍,《三国演义》中的几百个人物,几乎成为他的囊中之物,无论谈及哪个,均可娓娓道来。仔细审视树芝关于《三国演义》中人物的评述,明显感觉到作者给这些古代的人物蒙上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色彩,或者说,作者是从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视角,立体地、全方位地评介《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树芝的文章,之所以能在大量刻板枯燥的学术论文中独领风骚,能给人们愉悦和兴奋,其原因也正在于此。
谈起《三国演义》这部中国古典小说,无论是中国的读者还是外国的读者都十分熟悉。《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所谓历史演义小说,就是用通俗的形式,为大众所广泛接受的方法,将历史事件组织、编纂成完整的故事,同时又将作者的立场、审美意识渗透其中。这种文学形式,受到了素来重视历史文化传统的中国人民的喜爱,小说《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就是在陈寿《三国志》等历史记载的基础上,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吸取民间传说的营养,从而成就了一部伟大的历史演义小说。
清代学者章学诚曾这样评价《三国演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这个定量比例是否准确,历代的学者并没有去计较、评述,大家似乎都认可了章学诚对《三国演义》采用虚与实相结合的方法,去创作历史演义小说的评价和观点。自此以后,中国的历史演义小说也大致根据章学诚提出的虚与实的标准,去要求历史演义小说的内容。中国汉代以后出现的三国纷争,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陈寿的《三国志》及其他一些史书,对这一时期发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多有记载。不管当时的历史记录者持怎样的政治立场和观点,但中国记史的传统是“实录”,因此,我们滤去当时的历史记录者的偏见,再充分运用当代科学的考据及分析,历史的原貌就会清晰地显现出来。
《三国演义》则完全不同于《三国志》,《三国演义》既然是小说,当然可以融进诸多虚构的成分,小说的内容又基本上依托真实的历史事件,所以要采取虚实结合的创作方法。这样,既能反映历史事件,又能将创作者的美学理想、道德观念以及政治理想,甚至创作者的情趣爱好、思想倾向,融合在小说作品中。可以肯定地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即使是主要人物,也与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不完全一样,情节故事也多经过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加叶等艺术处理。更准确地说,《三国演义》是作者罗贯中用艺术的形式对三国纷争这一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全新诠释和评价。有必要重申的是,《三国演义》给人们展现的是一幅气势恢宏、波澜壮阔的艺术画卷,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再现。
《三国演义》这部古典小说的影响是巨大的,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发展,开启了历史演义小说的先河,同时,《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对军事学、经济管理学也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影响。国外有的军事院校,将《三国演义》作为必读教材。日本经济的起飞,管理界发生的一次次改革和变化,均受到《三国演义》的启发。难怪,有不少学者提出,要将《三国演义》的研究提升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就如同对《红楼梦》的研究提升到“红学”的地位一样。当今,研究、评介《三国演义》的文章、专著可以说数不胜数,甚至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以后,又有易中天这样的教授,重说《三国》,震动了华夏学术界,使曲高和寡的央视“百家论坛”,成为老百姓喜爱的电视节目。这充分说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虽然产生于14世纪上半叶,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却能代代流传,年年评述,其中必然蕴藏着玄机,还有尘封的奥妙和未知的内涵,还有待于历代学人去探索、去挖掘。就此意义讲,徐树芝的《品三国人物》特别值得一读,该书内容尽管为大家十分熟悉,但树芝对“三国”人物的评述,确有全新的开掘,那就是作者用当代科学的方法,引领读者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透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读之,的确可以加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的“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为此,我要说,谢谢作者树芝!
《三国演义》塑造了数百个人物,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树芝在《品三国人物》一书中,仅评述了有代表性的几十位。我想,大概作者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吧。我期待着作者将评说“三国”的事业进行下去,在我国庞大的读者群中一定会出现“争相誊录,以便观览”的盛况,也一定会给读者更强烈的愉悦!
我们期待着!
是为序。
2010年6月
序言作者:陆万胜,教授,现为安徽大学新闻学硕士生导师,中国著名文学评论家。
《三国演义》著于14世纪上半叶,至今几百年却能代代流传,年年评述,其中必然蕴藏着玄机。尘封的奥妙和未知的内涵,仍有待于历代学人去探索、去挖掘。就此意义讲,徐树芝的《品三国人物》特别值得一读,《三国演义》内容尽管为大家所熟悉,但作者对“三国”人物的评述却有全新的发掘,那就是用当代科学的方法,引领读者在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全方位地将《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进行透视,从而得出新的结论。读之,的确可加深对“三国”那段历史的认识,理解发生在千年之前“三国”的那些事、那些人。《三国演义》塑造了四百多个人物,描写了近百年的历史进程,而树芝在《品三国人物》一书中,仅评述了有代表性的几十位,大概有投石问路的意思吧。我期待着作者将评说“三国”的事业进行下去。
——陆万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