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非常生动。
本书选择了三国时期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传记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注释、翻译、评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三国志精华注译评(共2册)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刘敏 |
出版社 | 长春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三国志》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记载魏、蜀、吴三国鼎立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历史。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有血有肉、非常生动。 本书选择了三国时期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传记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注释、翻译、评述。 内容推荐 《三国志》记载自汉灵帝中平元年至西晋灭吴近百年的中国历史。文学价值极高。该书分“魏”、“蜀”、“吴”三卷记述这段群雄逐鹿、波澜壮阔的时代,千百年来令人掩卷遐思,不禁心向往之。本书精选《三国志》中人物耳熟能详而又文质兼美的文章加以题解、注释、翻译、评析。题解概括传主事迹,简明扼要、开宗明义;注释尽量照顾到特殊语法现象与繁难文字的训释;译文力求信实,以直译为主,充分保持原文的外在形式;评析力求公允,注重文史结合,让读者在阅读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历史的启示。 目录 曹魏卷 武帝纪第一 董卓传 袁绍传 吕布传 张鲁传 夏侯渊传 曹真传 荀或传 崔琰传 郭嘉传 刘晔传 张辽传 许褚典韦传 曹植传 陈群传 钟会传 华佗传 蜀吴卷 先主传 诸葛亮传 关羽传 张飞传 马超传 黄忠传 赵云传 庞统传 法正传 魏延传 蒋琬费祎传 姜维传 吴主传 张昭传 周瑜传 鲁肃传 吕蒙传 虞翻传 陆逊传 诸葛恪传 试读章节 武帝纪第一 题解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在政治上,曹操就有了一个不被士大夫阶层接受的“赘阉遗丑”的身份。曹操二十岁的时候,举孝廉,被授予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不久又征拜为议郎。黄巾起义爆发后,他以骑都尉的身份参与镇压黄巾军,不久改任济南国相,治理“郡界肃然”。中平六年(189年),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曹操间行东归,举义兵,与关东诸侯一起讨伐董卓。董卓死后,曹操占据兖州,成为他日后逐鹿天下的大本营。建安元年(196年),曹操迎接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此后曹操破吕布、平张秀、败刘备,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中击溃袁绍主力,建安十二年(207年)击溃三郡乌丸,彻底平定北方。建安十三年冬,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交战,曹操兵败撤退,天下三分的割据基本形成。此后,曹操又讨平关中马超、韩遂,降服汉中张鲁,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进位为魏公,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进爵为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病逝于洛阳,享年六十六岁。曹丕代汉后,追谥曹操为“魏武帝”。曹操的一生,消灭了北方的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 《武帝纪》是《三国志》开篇第一章,记述了曹操一生的文治武功。“纪,,是一种史书记载体例,多为皇帝立,始于司马迁的《史记》,具有编年体的性质,按年代分列其事,其优点是将传主一生所经历的事件按时间先后串联起来,缺点是某些连绵数年而又相互之间有联系的事件,会被割裂开来,使我们难以体察历史事件的真相。《武帝纪》是本《三国志》书中最长的一篇传记,作者按年代分列曹操一生的政治、军事、文化事件,三国初期的政治、军事斗争在本篇传记中都有所体现,我们可以从中找到后汉至三国的历史发展脉络。在认识曹操的同时,这也是我们熟悉三国历史必须掌握的关键资料。 【一段】 太祖武皇帝①,沛国谯人也②,姓曹,讳操③,字孟德④,汉相国参之后⑤。[一]桓帝世⑥,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⑦,封费亭侯⑧。[二]养子嵩嗣⑨,官至太尉⑩,莫能审其生出本末⑾。[三]嵩生太祖。 【译文】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郡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两汉时相国曾参的后代。汉桓帝时,曹腾官至中常侍大长秋,被封为费亭侯。曹腾的养子曹嵩世袭了他的爵位,官至太尉,但没有人知道曹嵩本来的身世。曹嵩生了太祖。 【注释】①太祖:曹操庙号,后世为开国皇帝的通称。曹操并未做皇帝,其子曹丕代汉称帝,建立魏朝,追尊他为武皇帝,庙号为太祖。②沛国:王国名,汉代虽沿袭秦朝行郡县制,但又以一部分郡县分封王侯,故当时人常称“郡国”。西汉初,王国封地甚广,后来由于中央集权,逐渐削减其封地,至东汉时,王国封地相当于一个郡,而侯国封地则相当于一个县。沛国治所在相县,在今安徽濉溪西北。谯:县名,在今安徽亳州。③讳:避讳之意。古代不能直称皇帝和尊长的名字,称死去皇帝和尊长之名时,例加一“讳”字。④字:表字,为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之后,根据本名含义另起的别名。⑤相国:官名,为辅佐皇帝,总理全国政务之最高长官,后改称丞相,与太尉、御史大夫并称三公。参:即曹参(?~公元前90),汉初沛县人,秦朝末年曾任沛县狱吏,后辅佐刘邦灭项羽,封平阳侯,汉惠帝时为相国。⑥桓帝:即汉桓帝刘志(132~167),东汉第十位皇帝,147~167年在位。世:朝代。⑦中常侍:官名,皇帝的侍从官,东汉时专以宦官充任,职责是传达诏令和掌理文书,权力极大。大长秋:官名,为皇后近侍,多由宦官充任,职责是传达皇后旨意,管理宫中事务。⑧费亭侯:侯,汉代爵位名。费亭是费亭侯的封地,在今河南永城南。⑨嗣:继承。接替。⑩太尉:官名,为全国最高军事长官,东汉时,与司徒、司空并称三公。⑾莫:没有谁。审:周密,详细。此处解为确定,知道。本来:树木的根和梢,比喻事物的原委、始终。 P1-2 序言 一、关于《三国志》原著的说明 (一)陈寿与《三国志》 陈寿(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人,魏晋时期著名史学家。少好学,师从同郡硕儒谯周,历任蜀汉卫将军主簿、东观秘书郎、观阁令史、散骑黄门侍郎等职。为人耿直,志节高远。因不肯阿附弄臣黄皓,屡遭贬黜。263年,蜀亡,晋司空张华爱其文才,荐之于晋主司马炎,陈寿易朝为官,因不善钻营,几经废辱,并不得志。280年,西晋灭吴,三分局面终结,陈寿开始撰写《三国志》(65卷)。据《晋书,陈寿传》记载,除《三国志》外,陈寿生平著作还有《古国志》50卷、《益都耆老传》10卷、《官司论》7卷及《释讳》、《广国论》等等。 《三国志》跟《史记》、《汉书》一样,属于私人修史,是陈寿在任阳平令期间作为家书写的,并没有想到对外公布。但刚一问世,就获得了一片赞誉之声。《晋书·陈寿传》称:“时人称其善叙事,有良史之才。夏侯湛时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书而罢。张华深善之,谓寿日‘当以《晋书》相付耳。’其为时所重如此。”元康七年(297年),陈寿病卒。尚书郎范顿上表,请求采录出版 《三国志》才流传于世。后来此书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为“前四史”。 《三国志》所记史实始于汉灵帝(刘宏)中平元年(184年),终于晋武帝(司马炎)太康元年(280年)。在记事上,《三国志》沿袭《史记》、《汉书》的纪传体体例,以及《国语》的国别史传统,首创纪传体国别史先河。陈寿之前,三国史家在叙述当代史时,总是局限于自己的立场。专记一国之兴亡。陈寿历史视野开阔,分撰魏、蜀、吴三书,又合为一书,分中有合,合中有分,主次分明,纵横结合,全面记述分裂状态下的历史全貌。 汉末群雄混乱,三国各制一方,在历史记述中当以何方为主,这是陈寿所要解决的难题。《三国志》虽分立《魏书》、《蜀书》、《吴书》三部分,但以魏为正统,《魏书》有纪有传,分别记载曹魏君臣事迹,而《蜀书》和《吴书》只有传而无纪。不过,《先主传》、《后主传》、《吴主传》、《三嗣主传》都是编年叙事,名为列传,实为纪体。另外,《魏书》皆用曹魏年号纪年,而蜀、吴二书虽然也采用各自的年号纪年,但每当写到新主即位,必注明是曹魏何年。这跟陈寿写书时已为晋臣,而晋是承魏而有天下有关,在当时也算尊重历史事实之举。但这种篇目安排和纪年方法却引起了后人的许多争议和非议,被认为是曲笔回护。 在内容上,《魏书》详实,《蜀书》、《吴书》疏简,尤其是《蜀书》,记载过于简略。一方面这跟陈寿所占有的原始资料有关。陈寿写《三国志》时,已有魏国王沈的《魏书》、鱼豢的《魏略》、吴国韦昭的《吴书》可作参考,而蜀汉没有史官传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资借鉴;另一方面,陈寿身为蜀人,不敢称颂蜀国,触及讳处不免有所回护。虽是私人修史,不求对外公布。但也未敢加大笔触对蜀国人事浓墨重彩。比如后人所谓蜀国五虎上将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如此重要人物却只得合为一传,记载每位传主的字数不过寥寥数笔,《黄忠传》甚至不到三百字;而同为名将的魏国张辽,主传的字数已有两千字以上。 关于陈寿为魏、晋隐恶溢美和曲笔回护的问题。一向受人非议,但设身处地地分析,《三国志》纂修于西晋,当时的政治环境并不宽松,司马氏对魏晋嬗代之际的许多问题很敏感。在此情况下,陈寿很难把有关的历史真相书于笔端。任何一部“信史”都无法超越时代。 《三国志》顺应东汉以后史家竭力追求简化的学术风气,取材谨慎、行文简洁,书中写名士的风雅、谋士的方略、武将的威猛,大多着墨不多,却栩栩如生。但这也有负面影响。即由于简略,在内容上“疏略寡要”。所以,后人曾煞费苦心加以弥补。到南朝刘宋时期,出现了裴松之的《三国志注》。 (二)裴松之与《三国志注》 《三国志》成书130余年后,南朝宋文帝(刘义隆)以该书记事过简,命具“廊庙之才”的中书侍郎裴松之为之作补注。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南朝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人,刘宋时期著名史学家。出身官僚世家,自幼聪颖,八岁已通《论语》、《毛诗》,后博览坟籍,立身简素,二十岁始做官,曾随太尉刘裕北伐,刘宋代晋以后。历任零陵内史、国子博士、中书侍郎、永嘉太守、中散大夫、太中大夫等职。 裴松之一生最大的功绩,在于注释《三国志》。《三国志》裴注完成于宋文帝元嘉六年(429年),据同年裴松之《上(三国志注>表》,他认为陈寿书乃“近世之嘉史”,但“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于是“上搜旧闻。旁摭遗逸”。 裴松之自述其作《三国志注>的材料取舍原则:“其寿所不载,事宜存录者,则罔不毕取以补其阙。或同说一事而辞有乖杂,或出事本异,疑不能判,并昏抄内以备异闻。若乃纰缪显然,言不附理,则随违矫正以征其妄。其时事当否及寿之小失,颇以愚意有所论辩。自就撰集,已垂期月。”在材料的搜集方面,襞松之是“务在周悉”和“罔不毕取”,所引书目达227种。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成为三国故事的资料库。由此可见,“补遗订误”才是裴注的本质所在。《三国志》65卷468篇纪传中,除61篇无裴注外,其余各篇均有详尽的注补。这些注补,或补充了原书在记载上的遗漏、简略之处,或并引诸书之说以存异同,或据他书以证原书之讹误。或附以音义训诂以明辞意,或加按语以正是非,从而校正和补充了陈寿的《三国志》,并且成为《三国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所以,金毓黻在《中国史学史》中说:“读《三国志》裴注,应作《三国志》补编读之。” 裴松之注《三国志》,采取的是不同于以往注重训释文字名物的注释方法,而是不求简约、不避繁琐,以补网漏、备异闻、矫正谬误、论辨得失为宗旨。前者注重的是义理的阐释,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历史事实,是经学式的注史方法;后者注重增补历史事实,以追求历史事实的尽可能丰富为目的,标志着经学对史学的影响正在衰退。所以杨翼骧认为裴松之“开创了史注新法”。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同郦道元的《水经注》、李善的《文选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一起,成为公认的“四大名注”。 关于裴注的长短得失,历代学者多有评述,有的贬之过低,有的褒奖过度,比较而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评价较为公允,既肯定了它搜罗广博、引书完整,又批评了它“嗜奇爱博,颇伤芜杂”。所谓“嗜奇爱博”是指裴松之有搜奇猎异的癖好,注释中含有大量野史、杂记、故事成分,成为三国故事、戏剧、演义形成和发展的资料库。后来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在写作《三国志演义》时虽然整体采用陈寿《三国志》的骨架,但在塑造人物形象、丰富故事情节方面,大量借用或改用裴松之的注。 二、关于本书的写作意图和注译评的说明 我们这套《三国志精华注译评》(上、下卷),选择了三国时期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人物传记作为主要内容。进行详细的注释、翻译、评述。之所以这样遴选,主要基于两点考虑:一是《三国志》虽然篇幅在前四史中最少,但逐个人物都加以评注,文字量还是太大;二是我们觉得历史的还原非要通过细节的展示不可,细节展示历史,往古的治乱兴衰、是非成败、悲喜祸福就在我们慢慢咀嚼一篇篇文字时化解于心中。 下面我们分四个方面对本书的四个部分进行一一介绍,以便读者对本书的体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一)关于选文 本书以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为底本,参考诸家注本对原文、裴注进行了认真的核对。由于本书读者对象不是专业人士,所以没有出校勘记,对一些文字的考证暂不做收录。 选文以耳熟能详的三国人物传记为主,裴注附于该注所注的自然段落之后。同时本书也选取若干具有时代性的人物传记或实际起到重大历史作用的人物传记,前者如《刘晔传》,后者如《蒋琬、费讳传》。对于原书的大量合传。我们分而为独立的几个传记,这样便于读者查找,同时也便于阅读。不致长篇累牍地读去没了兴致。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对于曹真、曹爽父子和陈群、陈泰父子,遵照《三国志》原书的提法,我们在这两传标题上,省去子名,因此这两传称为《曹真传》《陈群传》。 (二)关于注释 注释分为题解、正文注释、对裴注的注。 首先涉及分段。本书注释由若干个以“段”为单位的注释单元组成。每个注释单元包括:一段或若干段《三国志》原文、裴松之注、对原文和裴注的注释、对《三国志》原文的译文。分段基本遵循两个原则: 1.以“裴注”确定注释单元: 2.以自然段落分段。对少数篇幅短的段落合并为一个注释单元,对少数长篇奏疏,为了避免读者隔若干页才能查找到注释的麻烦,我们仍然接自然段落分段。 题解是简单的概括传主的主要经历,起到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 正文注释包括注音和字词解释,对于部分难句,必要时做串讲。内容上除了本义、引申义的解释外,凡是涉及人名、地名、官名、典故、年号,我们都做了详细的解释。正文注释统一采用句注,而不采用词注。 对于裴注,考虑到有不少难读之处,对于一些繁难字词采用词注的方式,内容主要是注音和对字词义的解释,少量带有典章制度的介绍。 (三)关于译文 《三国志》文字简洁晓畅,较之《史记》《汉书》《后汉书》,少有修饰夸张。因此我们的译文也追求这种通晓流畅的风格。比如这一段: 光和末,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余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 我们对少数词语加以解释后,译为: 汉灵帝光和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曹操被提升为骑都尉,受命征讨颍川地区的黄巾军。调为济南国相,济南国下辖十多个县。县中的长吏大多依附有权势的内外皇亲,贪赃受贿,声名不检。于是曹操上奏灵帝省去了其中的八个县;禁止不合礼制的祭祀。为非作歹的人都逃出济南国流窜到其他地方去了,济南国境内变得平静安定,秩序良好。很长时间之后。朝廷征召曹操为东郡太守,曹操不去就任。称病回家。 (四)关于评析 评析放在每一传记的最后,每篇都是极具特色的文章。语言之犀利,观点之深刻,令人拍手叫绝。这是本书最具特色的部分。除了文学赏析的角度外,还有几个特点: 1.对历史的还原。著者都是研史出身,读史功底深厚,对于历史真实的把握近乎原貌。对历史做了极为深刻的分析,让人对三国历史有了新的认识。如《蒋琬费祎传》说历史上的蒋琬、费祎,实行的虽然是诸葛亮政策。但他们意识到蜀国不能长期发动战争。所以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也正因为蜀国有了积蓄,才为后来姜维数次北伐打下了物质基础。 2.借鉴三国史的研究成果,提出一些读者鲜见之观点。如:黄忠可能并非老将;张飞乃一玉面书生;典韦、许褚乃是曹操二位保镖,等等,见解独到而又不失幽默。 3.将《三国志》与《三国演义》中关于传主的描写进行同异比较。更为重要的是,在比较的同时。作者对罗贯中为何如此改写历史的原因加以探讨。这使得评析不仅仅停留在文学赏析上,在刨根问底的史学考证中,揭示文学创作的秘密,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领悟文史哲的贯通,如醍醐灌顶。 “三国”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符号的背后包含着深刻的意义,闪烁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之光。读过《三国演义》的你,是否有兴致读一下原汁原味儿的《三国志》呢?别怕文言文,翻开我们这个本子,定能让你解开文字的迷雾,找寻历史的真实。 历史不必“穿越”。历史本身精彩!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