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哲学与人生(全新修订本)/傅佩荣作品集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傅佩荣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本书是凤凰卫视“国学天空”主讲专家、影响全球华人的哲普大师傅佩荣教授之经典代表作,凝聚其中西贯通、儒道会通的思想精华。

傅佩荣先生开设的《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

本书由周国平强力推荐并作序。

内容推荐

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他的这本书做到了两个打通。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列出专章论述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学,西方的重点放在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中国则着重阐述了儒道二家哲学的内在理念及其价值,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目录

自序 哲学与人生

简体版序 从哲学看人生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

  希腊文之“爱”与“智”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每个人都需要哲学

  研究哲学的基本习惯:凡事保持好奇

  哲学性的思维:理性的反省

 对哲学的基本描述

  培养智慧

  发现真理

  印证价值

 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

  掌握整体观点

  确立价值取向

  力求知行合一

 结论:爱智是人的天性

第二章 思想方法

 逻辑(运思的规则)

  概念

  判断

  推论

 语言分析(表达的效应)

  语言的有效性

  语言的类型

 现象学(辨物的策略)

  打破四种假象

  胡塞尔的现象学

 诠释学(阅读的途径)

  阅读的三种取向

  阅读的四个步骤

 结论:心智成长的方法

第三章 人性的真相

 就人的现状而言(希腊思想)

  荷马史诗:能够=应该=必然

  戴尔菲神殿: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人是理性的动物

 就人的起源而言(基督教)

  基督教与天主教

  上帝造人:神的形象与原罪

  得救之途:信、望、爱

  中世纪≠黑暗时代

 人类的生命特色与未来发展(近代世界)

  从达尔文到柏格森

  失落的环节:理性思考

  人与动物的分界

  真正的生命:直观的发挥

  德日进:人往哪里去?

 结论:掌握人生的方向

第四章 神话与悲剧

 神话:神界故事、民族的梦、不自觉的虚构

  神话的基本信念

  神话的作用

  神话的主题

  现代社会的神话

 悲剧(以希腊类型为代表)

  希腊悲剧三大代表

  近代欧洲的悲剧

  中国的戏剧

 结论:从神话与悲剧中获取知识

第五章 苏格拉底

 时代与思想背景

  自然学派

  辩士学派

 思想方法的特色

  对话的方式

  苏格拉底的对话

  知识就是德行

 生平大事

  最有智慧的人

  被人诬告,为己辩伪

  狱中讨论

 生命内涵

  追求真理

  肯定传统

  内心之声

 人格表现

  理性与自由

  信念与尊严

  生死与超越

 结论:活出自己

第六章 存在主义

 克尔凯郭尔

  存在是选择成为自己的可能性

  人生三绝望

  人生三阶段

 尼采

  上帝死了=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权力意志:超人

  精神三变

 雅斯贝尔斯

  界限状况

  刹那与永恒

  密码与超越界

  四大圣哲

 海德格尔

  存有与时间

  从此有到存在

  人的未来

 马塞尔

  是(Being)≠有(Having)

  奥秘(Mystery)≠问题(Problem)

  我与你(I-You)≠我与他(I—He)

  人生=旅行的过程

 结论:保持开放的心胸面对人生

第七章 荒谬之超越

 萨特

  存在先于本质

  意识的空无化作用

  萨特消极的人生观

 加缪

  与萨特之交往

  思想关键:“荒谬”

  荒谬的形态

  以荒谬为出发点

  加缪作品简介

 结论:清楚自己的抉择

第八章 中国哲学的起源与特质

 引言:中国有哲学吗?

  有文化必有哲学

  中国古代的哲学流派

 中国哲学之起源

  《尚书·洪范》:永恒哲学

  《周易》:变化哲学

 中国哲学的特质

  以生命为中心的宇宙观

  以价值为中心的人生观

  存在与价值可以统合于超越界

 结论:使传统智慧再现生机

第九章 儒家的风格

 人文精神的觉醒

  礼乐安定人间秩序

 人性向善论

  向善而非本善

  善:人与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

 择善圈执论

  择善的前提

  择善的方法

  从择善到固执

  固执与变通

 儒家的价值观

  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

  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

  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

 结论:人生的横向与纵向

 孔子的一生:指向无限而圆满的上升弧线

第十章 道家的智慧

 儒家与道家的差异

  儒家承先启后,道家具革命性格

  儒家以人为本位,道家超越人类本位

 老子的道

  “道”是一切的起始(a)与归宿(w)

  人间问题来自“知”

  超越外在限制,向内探求

  老子的三宝

 庄子的逍遥

  超越的智慧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

  气化一元论

  处世态度:外化而内不化

 结论:以儒道思想作为生活准则

第十一章 艺术与审美

 艺术家的界定

  以直接的途径,展现新形式与新象征

  表达某种集体潜意识,使个人可以过渡到人类

  有如雷达观测站,对人类文化的病征提出预警

  在入神之间挣扎,以创造力反叛死亡

  艺术家的困境

  艺术家是人类的瑰宝

 创造力与潜意识

  遭遇实在界:主客融合的忘我之境

  洞见闯入意识领域

  创意往往在意识转换之刹那展现

 艺术之审美效果

  表现感情甚于模仿自然

  创造性的表现,目的性的结构

  不只是情感的宣泄或净化,而是升华

  通往自由之路,恢复完整生命

 结论:透过艺术了解生命

第十二章 宗教与永恒

 对宗教之批判

  自然科学主义:无对象可言

  社会学主义:社会之工具

  心理学主义:心理上的拐杖

  语言学:无意义的空话

 从信仰出发

  信仰是人与超越力量之间的关系

  超越力量的表现:超越者、超越界

  宗教是信仰的体现

  信仰是内心的超越力量

  宗教的条伴

 教义

  仪式

  戒律

  传教团体

  学理

  小结

 宗教之高级与低级

  人性不完美

  对罪恶的反抗

  对痛苦的态度

 迷信的特色

  出于恐惧

  崇拜个人

  增强欲望

  迎合世俗价值

 结论:观想永恒的奥秘

第十三章 教育与自我

 教育是风格的培养

  教育的三阶段

  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

  群体

  自我

  自然界

  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

  自我认识

  自我定位

  自我成长

  自我超越

 结论:活在当下,珍惜高峰经验

第十四章 文化的视野

 文化之界定

  异于自然

  形成传统

  自为中心

  生命周期

 文化之内涵(结构)

  器物层次

  制度层次

  理念层次

 现代人的考验

  天文学革命

  生物学革命

  心理学革命

  资讯化革命

  基因学革命

  回溯传统,因应挑战

 中华文化的理念

  儒家的人性论

  道家的自然观

  儒道皆有超越界

 结论:文化的未来展望

  多元化与全球化

  各文化基本理念的沟通

  在善的基础上发展真与美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哲学是什么

对一般人而言,“哲学”是一个既抽象又空洞的词汇。有些人笑称,所谓的哲学家,就是整天在一间漆黑的屋子里寻找一只黑猫的人。亦即,他所说的一切全凭个人想象。而无法证明到底有没有这样一只猫:也有人抱怨,哲学是把简单的东西说得很复杂,把你原本懂的事情说成你不懂。然而,真的是如此吗?在开宗明义的第一章要特别说明,这种一般的观念是不正确的。

到图书馆查看资料。必须根据书目编号,这时会发现编号“0”代表总类,也就是辞典、百科全书之类的工具书;编号“1”则是哲学类。为什么哲学会被排在第一号呢?这是因为在西方的学术传统里,早就界定了哲学的作用,认为哲学具有基础性与整合性。既能为一切知识奠基。又能统合所有的知识。

人类的经验是多样而分散的,尤其为了深入了解的需要,往往只能分工而不能合作。然而,入的生命是完整的。我们总是希望对任何事物都有一个整体的了解。以便可以作正确的抉择。 “博士学位”的英文是Ph.D.Ph.D.就是Doctor of Philosophy,也就是“哲学博士”,表示任何一门专业的学科。学到最后所抵达的境界都是哲学的层次。

若要了解上面所说的是否合理,就要进一步思考:“到底什么是哲学?学了哲学之后对人生又有什么帮助?”

定义:哲学原意是“爱智”

哲学的英文叫做Philosophy,这个字源于希腊文,是由希腊文中Philia和Sophia这两个字所合成的,意思是“爱智”——爱好智慧。

希腊文之“爱”与“智”

Sophia是“智慧”的意思。几年前有一本畅销书,叫做《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Sophie这个字就是源自Sophia,有些女孩喜欢把英文名字取做Sophia。代表对智慧有一种向往。

“爱”这个字在希腊文中有三种不同的写法,以Philia、Eros、Agape三个字为代表,分别指涉三种不同的情怀。一般人比较熟悉的应该是Eros其形容词是erotic。中文一般翻译为“情色”。

Eros是指“情爱”,代表一种出于本能的感性冲动及浪漫的情怀,它是人类与生俱有的。一个人有隋爱的欲望是正常的,因为若是没有这种能力。两性就不可能结合并且繁衍后代。Philia则是“友爱”,它和Philos是同一个字根。第三种爱叫做Agape,代表了‘博爱”,也就是宗教里面所讲的无私的爱。

在中文里“爱”这个字,往往显得浮泛,因此需要特别标明是友爱、情爱、博爱,或者是亲子之爱、夫妻之爱、家庭之爱、国家之爱等,借此加以分别。在希腊文中则是直接使用不同的字,以避免让“爱”这个字混淆了,因为爱有很多种,譬如:有些人为了爱,可以牺牲奉献;有些人为了爱,执著到要去杀人或自杀;也有些人为了爱,达成自我实现。

哲学所谈论的“爱”,重点在于“友爱”。友爱是温和而理性的,从互相欣赏与尊重开始。进而彼此砥砺,一起走上人生的路。换句话说。一个人在爱好智慧的时候,并不是一种Eros,好像男欢女爱一般,狂热到不能静止。也不是Agape那种泛爱一切、没有任何差等的博爱,而是Philia,一种温和而理性的友爱,使我们对于智慧采取比较正确的态度。

爱智要保持心灵开放

那么,什么是“爱智”?在此要指出一个原则,即“爱好智慧不等于拥有智慧”。

希腊时代有一派学者,自称为“辩士学派”(Sophists),相信自己拥有智慧。年长的人由于见多识广,可以教导别人,因此很容易摆出一种姿态,让年轻人觉得他好像很有学问,能够提供所有问题的答案,其实他们未必是真正的智者或爱好智慧的人。因为爱好智慧代表的是一种追求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特色就是一直保持心灵的开放。

哲学称为爱智,所强调的是“过程”,要不停地质疑与询问,永远在等待着接受惊讶(wonder)。

希腊时代有一句话说:“哲学起源于惊讶。”这个世界充满了变化。然而,这些不停在变化的东西。却还能够继续存在着,这难道不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吗?变化代表有生有灭。亦即本身应该是缺乏实在性的。但它居然能够持续存在,这是一件奇妙的事情。因此人们要试着问:“到底‘存在’是什么?”

真正的智慧来自生命的试炼

在希腊人的想法中,智慧是“属灵的”(spirtual)、属于神明的。人因为是身心合一的。而身体是一个物质,有重量、有惰性。例如,有时候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早起,却怎样也爬不起来,这时候会觉得身体实在是自己最大的敌人。身体如此沉重,就是因为它是物质,所以有惰性。又有时候我们很愿意帮助别人,这代表心灵上的美好,却可能因为需要花时间、花力气,所以懒得行动。由此可知,人类的身体是软弱的,会妨碍人类拥有智慧。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智慧呢?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曾说:“哲学就是练习死亡。”当然,这不是要我们去自杀。所谓的“练习死亡”,是要练习减少身体的控制程度。亦即要让身体的惰性无法对个人产生影响力,就好像死亡一样。如此,才能让心灵自由地追求智慧。

西方强调“爱好智慧”是灵性上的追求,的确有其道理。人到了最后要离开世界时,应该检视自我,是不是全面降低了身体的影响程度,而让心灵完全自由地翱翔予永恒真实的领域。如果达到这种境界,就代表这个人的生命已经度过了各种试炼,取得最后的成全。

……

P7-9

序言

哲学课可以是最令人生厌的,也可以是最引人入胜的,就看谁来上这门课了。谁来上是重要的。与别的课以传授知识为主不同,在哲学课上,传授知识只居于次要地位,首要目标是点燃对智慧的爱,引导学生思考世界和人生的重大问题。要达到这个目标,哲学教师自己就必须是一个有着活泼心智的爱智者。他能在课堂上产生一个磁场,把思想的乐趣传递给学生。他是一个证人,学生看见他便相信了哲学决非一种枯燥的东西。这样一个教师当然不会拿着别人编的现成教材来给学生上课,他必须自己编教材,在其中贯穿着他的独特眼光和独立思考。

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是这样的一本教材。他开设的这门课程在台湾大学受到热烈欢迎,被学生评为“最佳通识课程”,我读了以后觉得是名实相符的。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我还欣赏傅先生眼界和心胸的开阔,没有门户之见,在他的课程中做到了两个打通。一是打通各个精神领域,讲哲学而不局限于哲学学科,分别列出专章论述神话、艺术、宗教、教育对于人生哲学的特殊贡献,把人生问题置于文化的大视野中来考察。二是打通中西哲学,西方的重点放在苏格拉底和存在主义,中国则着重阐述了儒道二家哲学的内在理念及其价值,博采众家之长,在建构现代人生哲学时对一切思想资源保持开放的心态。

人们是否赞同本书中的某些具体观点,这丝毫不重要。一个优秀哲学教师的本事不在于让学生接受他的见解,而在于让学生受到他的熏陶,思想始终处于活跃的状态。我对哲学课的最低和最高要求是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使他们约略领悟到哲学的爱智魅力,但这岂是一件容易的事!多少哲学教学的结果是南辕北辙,使学生听见哲学一词就头痛,看见贴着哲学标签的门就扭头,其实那些门哪里是通往哲学的呢?因此,在向读者推荐本书的同时,我期待我们通识课程的改革,从而出现一批真正能把学生领进哲学之门的哲学教师和哲学教材。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