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魏晋清玄/中华雅风美俗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春青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魏晋玄学是一种哲学社会思潮,重文轻武、重名轻实,好无用之物的审美走向,使得魏晋文人在精神空间获得了空前的独立和解放。这不仅仅体现在士人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旨趣上,在诗文创作、书法和绘画及相关理论方面都有突出的表现,名家名作辈出,是我国精神文化史上最为重要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塑造了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格,也形塑了文艺的基本模型。让我们随着本书一起走进这个无与伦比的魏晋清玄世界吧!

内容推荐

本丛书是一套精心雕琢的名家小书,又是一部匠心独具的文化简史。以“雅风美俗”为血脉,以历代民俗、文风、典制、艺文和经子等为筋骨,形塑了一幕幕精神高华、感性绚烂的人生样态和艺术世界。从秦汉的青铜车马、弦歌斧钺,到魏晋的羁旅宴游、清谈品茗,无不气韵深长,情思丰茂。从唐宋的诗文唱酬、山水风物,到明清的残阳晚景、伏流奔莽,无不生气盎然,历历如绘。五千年的文化旅程渗透出的雅风美俗,拥之入怀,化之于心,俯仰之间,风华尽览。

目录

引言

一、从清议到清谈

 清议

 党人之议

 唯才是举与九品中正

 清谈的勃兴

 清谈的土壤

 清议、清谈事例

 

二、清谈雅趣

 清谈世风

 清谈的形式

 清谈的内容

 谈家风致

 清谈中的审美体验

 清谈的标准

 

三、释“清”

 “清”的使用

 “清”与审美精神

 

四、谈“玄”

 “玄”谓何物

 “贵无”与“崇有”

 “贵无”与“崇有”的比较

 

五、阮籍其人其玄

 阮籍其人

 阮籍其玄

 阮籍其玄之二

 阮籍其玄之三

 

六、嵇康其人其玄

 嵇康其人

 嵇康其玄之一

 嵇康其玄之二

 嵇康其玄之三

 嵇康其玄之四

 

七、玄与审美精神

 玄与社会心理

 魏晋审美精神

 

八、清玄世风与诗

 郭璞与“游仙诗”

 孙绰、许询与“玄言诗”

 陶渊明与“田园诗”

 谢灵运与“山水诗”

 

九、清玄世风与书艺、书论

 书体定型,书家辈出

 “二王”其人其书

 六朝书法中的审美精神

 

十、清玄世风与画艺、画论

 绘画勃兴的时代

 顾恺之其人其画

 山水画及山水画论

 “气韵”与“骨法”

 

十一、南北朝审美精神之异同

 北朝政治文化上的特殊性

 迥然不同的审美追求

 诗文书画的对比

 

十二、清玄世风中的帝王们

 帝王与名士

 帝王的名士风度

 

十三、魏晋南北朝的弊风弊俗

 悭吝与奢侈

 喜服食与信鬼神

 

十四、魏晋审美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艺术本体论

 文学艺术价值论

 文学艺术风格论

 

十五、结语

后记

试读章节

魏晋六朝以清为美的逻辑轨迹是这样的:从清议到清谈的转化,“清”这一概念的公正平允的含义被淡化,而“雅”的意味增加了,清议可视为公正的议论,而清谈则可视为雅谈、高人雅士之谈。在清谈的“清”字中还有一种清议之“清”中丝毫没有的含义——不关世务、远离功利。因而清谈亦可称之为不关世务、不涉功利的为言谈而进行的言谈。清议因汉代征辟选举的需要而起,但其流则仅存其形式。从更深一层讲,清议到清谈的转化乃是遭受打击的汉末文人士大夫寻求精神解脱的努力所导致的结果,士族文人也好,庶族寒门的文人也好,他们一旦进入读书人的行列,其思想旨趣就会有许多相近之处。著名的清谈家也有出身低微者。要之,他们是以清谈的方式寻求一种精神的依托。

儒家思想的跌落是文人士大夫在清谈中寻求精神依托的直接原因。晋初名教维护者傅玄说:“臣闻先王之临天下也,明其大教,长其义节,道化隆于上,清议行于下,上下相奉,人怀义心。亡秦荡灭先王之制,以法术相御,而义心亡矣。近者魏武好法术,而天下贵刑名;魏文慕通达,而天下贱守节。其后纲维不摄,而虚无放诞之论盈于朝野,使天下无复清议,而亡秦之病复发于今。”(《晋书》,卷四十七,本传)此论虽不尽确当,自有其符合事实之处。在儒家学说发展过程中秦始皇与魏武帝的确是两次巨大的阻遏。但傅玄对儒学式微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却没有注意,那就是儒学自身的畸形发展——古今文经之争、谶纬之说,它们的繁琐演绎与神学倾向使原本信奉儒学的文人对儒学失去信心,再加上政治的黑暗、社会的动乱,儒家的修、齐、治、平的事功主张亦失去了巨大的号召力,战国时本已有之的务虚一派学说便应时而起。

当然清谈之风的卷起还与世家大族中分化出来的士族文人阶层——这一群既有钱,又有闲的读书人,有直接的关联。他们以其特殊的社会地位、个人修养、学识而成为清谈的核心人物。

随着清谈世风的形成,重清轻浊、重虚轻实、贵远贱近、贵文轻武的士林意识便形成了。从这种士林观念中便进而升腾出弥散于整个两晋南朝并波及于后世上千年的审美精神。这种审美精神可称为“清”的精神。

以“清”为核心的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精神文化的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代表着中国文人士大夫的精神追求达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先秦两汉时占统治地位的审美精神是规矩(先秦礼乐)、质实(充实之谓美)。规矩、质实的审美精神重拙重,“清”的审美精神重飘逸。前者言“文质彬彬”,后者言“气韵生动”;规矩、质实的审美精神重思想,“清”的审美精神重情感。前者言“尽善尽美”、“思无邪”,后者言“诗缘情而绮靡”、“吟咏性灵”。规矩、质实的审美精神重伦理教化的功用,言兴观群怨;“清”的审美精神重如醉如痴的审美体验,言“滋味”、“风骨”。

“清”的审美精神以个人的内在感受为目的、为标准,一切外在的事物均需经过这一内在目的与标准的检验而定其优劣高下;规矩、质实的审美精神则要以社会的需求和规范为标准、为目的。前者要在适意悦己;后者旨在合理同人等等。

就精神境界而言,这两种审美精神有层次上的不同。先秦两汉那种规矩、质实的审美精神其指归在现实世界,它引导人们通过对现实社会所认可的事物的体验而产生美感。在这种审美精神指导下,美即是善变为有形,因而依然是以规范人、抑制人为基本特征的,在这种审美精神指导下人的精神无法脱离现实理性的羁绊而达于自由之境,美感不表现为生命力的张扬,而表现为一种特殊的道德感。因此,先秦两汉的审美精神乃是一种现实的理性精神,是人类精神文明发展第一个高峰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

魏晋南北朝的审美精神则指向彼岸世界——对现实的否定与超越。这首先表现在这种精神对现实理性原则的嘲弄与弃掷,它突破了社会政治伦理教化的功利主义帷幕,将触角直指精神得以自由翱翔的真正的审美领域。在这里,人所得到的是摆脱了现实理性原则之后才能产生的心身和谐的状态,是生命个体摆脱了社会群体之后所产生的轻松愉快。这种审美精神使人的生命力得到高扬,在人的心中培植起在非自由的社会中对自由的永恒企慕与追求。

先秦两汉规矩、质实的审美精神标志着人的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阶段。此时的人本质上是伦理精神支配着的人,他对人的个体活动的认识达到的最高层次,乃是主张通过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功夫(慎独精神)以达到培养起浩然之气——实践理性的最高境界。

P52-55

序言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对美的追求,这便形成了时尚。在一个时代文人雅士的艺文制作、言谈行止中往往渗透着一种“风神气韵”,我们姑且称之为“雅风”;在一个时代平民百姓的衣食住行之中,也往往蕴涵着一种风气习俗,我们姑且称之为“美俗”。“雅风美俗”者,人们普遍之趋美避丑之心也。

人是肉体和精神的复合体,人先有肉体存在而后方有精神世界。弗洛伊德的学说问世之后,人们便已明了,人的肉体借助无意识的中介而左右人的精神。个体生命是如此,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亦复如此。一个特定社会中人们的行起坐卧、相互交往、典章制度、生活方式都必然将自己的影响施之于这个社会的普遍精神。这中间同样有一个巨大的“无意识”作为中介,那便是人们普遍的社会心理。一个时期里,人们都关心些什么?喜欢穿什么颜色、式样的衣服?建造怎样格局的住宅?欣赏什么样的仪表、风度?爱说什么谚语、俏皮话、歌谣?这些都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心理。“雅风美俗”便是社会心理在美的趣味方面的表现。

“雅风美俗”不是二三理论家提出来的美学观念,她是笼罩在特定时代人们心理之上的评品美丑的标准,是人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持有的一种审美倾向。她从不抽象地存在着,而是融汇在人们的行旅宴游、清谈品茗、诗文酬唱、日常生活中。我们正是要通过对可见的行为方式、诗文书画、服饰器物的描述阐释,将那不可见的“雅风美俗”拈将出来,从一个方面窥破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从而弘扬中华民族在美的文化方面对人类的杰出贡献。

中华民族延绵五千年的文化璀璨多姿,研究继承先人文化遗产是我辈责无旁贷的义务。我们构想这套丛书,目的正是要为中国文化的继承、发扬尽一点微薄之力。我们以为,研究历代“雅风美俗”对于整个古代文化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她是浩瀚无涯的文化海洋中蒸腾的云气霞光,是给默然耸立的古代生活之峰以灵气的烟岚,透过她我们可以重新听到中华民族的先辈们在漫长的历史之旅中留下的足音。

这套丛书在内容上以“雅风美俗”为核心,在具体描述阐释上将涉及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民风民俗。在婚丧嫁娶、节日庆典、服饰装潢、生活习惯中蕴涵着一个时代最普遍的心理,处处显露着对美的向往,对丑的弃掷。例如,唐五代时何以兴起女子缠足之风?这代表了一种什么样的审美趣味?

第二,文人习气。知识分子是时代精神的直接承担者。他们将“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社会心理、时代精神、审美倾向以更明确的方式呈现出来。因此,文人的行为方式、时代风尚、生活态度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的趋美避丑之风。例如,魏晋士大夫何以喜着宽袍大袖,甚至带兵的儒将也“羽扇纶巾”?不少名士敷粉施朱,效女子之态,这究竞代表了一种什么审美趣味?

第三,典章制度。一个社会的政治生活的外在形式构成一系列典章制度、仪礼规范,它们对时代的“雅风美俗”有极大影响。例如,“汉官威仪”在普通人的生活中造成怎样的影响?科举制度对时代的审美精神有何作用?九品中正制带来了怎样的社会风气?都大有可言说者。

第四,艺文之作。音乐、绘画、舞蹈、雕塑、器物、书法、戏剧、诗文都是时代审美趣味最直接的物化形式。它们既是一定“雅风美俗”的升华,又反过来巩固、强化着一种美的文化和风俗。例如,元明戏曲对百姓的审美倾向就有极大影响,明清小说亦复如此。

第五,经子之学。历代均有阐发玄理、探求奥义之人,都有追问世界本原、人生真谛之人,诸如儒道之说,佛释之学,或论非常之道,或析人伦义理,诸子百家,各显其时,它们都对一个时代的雅风美俗同样有很大影响。例如,儒家精神在人们的生活习俗中是怎样变为美丑标准的?道家思想与寄情山水、饮酒狎妓的文人习气有何关联?这均为本丛书所要阐发的问题。

以上五个方面是丛书可能涉及的大致范围。但因每本书所反映的时代有远近之别,材料有多寡之分,它们必然依据各自的情形而有所侧重,能恪守“雅风美俗”之主旨即可,并不强求一律。

丛书编委会

后记

记得17年前,我的老朋友、历史学家赵世瑜教授建议我组织编一套关于中国古代审美风尚方面的书,他负责和出版社联系出版事宜。于是我就邀请郭英德、谢思炜、张海鸥、李珺平等中青年才俊加盟,并请珺平参加组织工作,于是就有了这套八卷本的“中华雅风美俗丛书”。当时的设想,是要用通俗的言说方式,把中国古人的审美趣味比较全面、系统并形象地呈现出来,使读者能够对古人的生活方式、精神世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并能从中得到某种启示、汲取有用的养分,从而对今日之生活有所裨益。应该说这个目的是达到了。

由于时间久了,对这套书我和各位作者都渐渐忘却了。去年下半年北师大出版社的编辑饶涛博士突然找到我,说根据他的了解,这套丛书社会反响很好,有许多人曾和他谈及,因此很有修订再版的必要。我和各位作者当年在这套书上的确下了不少工夫,知道它的价值,时隔多年,现在有机会使之重新面世,当然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但是我们这些作者已非当年可比,带学生、做课题、行政事务,可谓诸事繁忙,很难抽出时间来整理旧作。不得已只好请我的博士生、硕士生来帮忙了——重新设计、安排插图、增加说明文字、反复校对,他们做了大量细致、耐心的工作,使这套书获得了一个全新的面貌。他们是:蒙丽静、高宏洲、孙小韵、康怡、赵红、唐卫萍、石朝辉、赵新、郭敏(特别是赵新同学,在整个修订过程都发挥了重要组织、协调作用),在这里我代表丛书作者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也对为丛书的再版付出辛勤劳动的饶涛编辑以及出版社的领导表示诚挚的感谢!

李春青

2009年5月13日于京师园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5:5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