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二十四史》涵盖了中国古代清以前的全部历史,是中国古籍中最有价值的图书,读之,可以令人知古知今知未来;用之,可以经纬天地,纵横捭阖;藏之,可以使你的家庭书香有继,蓬荜增辉。但二十四史对于现代人来说,又有着不可回避的问题:一是读不懂,二是读不完,三是买不起。张传玺教授主持主编的《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上述问题,逐一得到了解决。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衰;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以史为鉴,可知兴替。”让我们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之中,去寻找历史发展的规律与智慧,让你学会不仅可以主宰你自己的人生,还可以洞悉社会历史的发展。它会让你的生命更加精彩!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新唐书》的第[一]册。
《新唐书》是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考虑到唐代的历史特征和两唐书的特点,因此本书译者在篇目的选择上更注重于中晚唐的人物、制度,以便与《旧唐书》相配合,使读者能对唐代历史有个更加完整的认识。
本册为《白话精华二十四史》之《新唐书》的第[一]册。
《新唐书》由张传玺等主持主编。
大业十一年(615),授任山西河东抚慰大使,攻打龙门贼人母端儿,射七十支箭全部命中,贼人败逃,而后收敛贼人尸体堆成高丘,在尸体上找到了全部射出的箭。又攻打绛州贼人柴保昌,降服他的部众几万人。突厥侵犯边塞,高祖与马邑太守王仁恭一起迎击,隋军人少,不能对抗。高祖挑选两千精锐骑兵作为流动部队,宿营、饮食傍水就草,习俗如同突厥,并射箭捕猎纵马驰骋,显得很悠闲,另外选出擅长射术的士兵埋伏作为出奇制胜之军。敌人看见高祖的部队,疑惑不敢交战,高祖乘机攻击,突厥大败逃跑。
十三年(617),授任太原留守。在西河攻打高阳历山飞甄翟儿,打败了他。当时,隋炀帝到南方江都游玩,天下盗贼纷纷蜂起。高祖的儿子李世民知道隋朝必然灭亡,暗地里结交豪杰,招收亡命之徒,与晋阳令刘文静一起谋划起兵大事。计划已经决定,而高祖还不知道,想以实情相告,又害怕他不同意。高祖留守太原,兼任晋阳宫监,而他所亲善的宾客裴寂任副监,李世民暗地里和裴寂谋划,裴寂于是挑选了晋阳宫人(嫔妃)私下侍奉高祖。高祖到裴寂家喝酒,喝到兴头上放松时,裴寂把夺取天下的事全都告诉了他,高祖大惊。裴寂说:“正因为宫人侍奉您,事情暴露就当处死,所以要这样。”李世民于是也进来说明这件事,高祖开始假装不同意,要抓李世民送官府,后来允许了,说:“我疼爱你,怎么忍心告发你呢?”可是一直没有机会发动起事。然而高祖所辖地方盗贼越来越多,突厥屡次侵犯边境,高祖出兵作战却无功而返,隋炀帝派使者要逮捕高祖押送江都,高祖十分恐惧。李世民说:“事情紧急了,可以起事!”随后隋炀帝又派使者火速赶来赦免高祖,这件事于是停了下来。
这时,刘武周在马邑起兵,林士弘在豫章起兵,刘元进在晋安起兵,都自称皇帝;朱粲在南阳起兵,号称楚帝;李子通在海陵起兵,号称楚王;邵江海占据岐州,号称新平王;薛举在金城起兵,号称西秦霸王;郭子和在榆林起兵,号称永乐王;窦建德在河间起兵,号称长乐王;王须拔在恒、定起兵,号称漫天王;汪华在新安起兵,杜伏威在淮南起兵,都号称吴王;李密在巩起兵,号称魏公;王德仁在邺起兵,号称太公;左才相在齐郡起兵,号称博山公;罗艺占据幽州,左难当占据泾,冯盎占据高、罗,都号称总管;梁师都占据朔方,号称大丞相;孟海公占据曹州,号称录事;周文举占据淮阳,号称柳叶军;高开道占据北平,张长逊占据五原,周洮占据上洛,杨士林占据山南,徐圆朗占据兖州,杨仲达占据豫州,张善相占据伊、汝,王要汉占据汴州,时德叡占据尉氏,李义满占据平陵,綦公顺占据青、莱,淳于难占据文登,徐师顺占据任城,蒋弘度占据东海,王薄占据齐郡,蒋善合占据郓州,田留安占据章丘,张青特占据济北,臧君相占据海州,殷恭邃占据舒州,周法明占据永安,苗海潮占据永嘉,梅知岩占据宣城,邓文进占据广州,俚人酋长杨世略占据循、潮,冉安昌占据巴东,甯长真占据郁林,那些另有称号的各路盗贼到处屯聚山林水泽。而刘武周攻占汾阳宫,高祖就召集将官告诉他们说:“如今我是留守,贼人占据了离宫,放纵盗贼而不予诛杀,是要处死罪的。但是要出兵必须上报朝廷后再等答复,现在江都遥远而不通消息,耽误了时间怎么办?”将官都说:“对国家有利而可以独自处理的人,就是唐公您了。”高祖说:“好。”于是招募士兵,十天时间得到士兵一万人。副留守虎贲郎将王威、虎牙郎将高君雅看到士兵大量汇集,怀疑要发生事变,商量趁着到晋祠求雨的机会除掉高祖。被高祖察觉,就暗中作了防备。
五月甲子日,高祖和王威、高君雅视察公务,开阳府司马刘政会告发王威、高君雅谋反,高祖马上在座位上逮捕了他们。丙寅日,突厥侵犯边境,高祖传令军中说:“有人告发王威、高君雅招引突厥,如今果真这样。”于是杀了他们然后起兵。派遣刘文静出使突厥,相约连和。P2-3
《新唐书》是记载中国唐代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共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
在《新唐书》之前,已经有了一部唐书,即五代后晋时官修的《旧唐书》。自北宋统一后,政治局面起了变化,要求从北宋统治者的立场观点重新总结唐代的历史,所以从唐与五代统治者角度编撰的《旧唐书》难以满足上述要求,加之《旧唐书》编制上较为粗疏,内容上前密后疏,被宋人视为浅陋。于是宋仁宗庆历5年(1045)5月正式开设史局重修唐史,至嘉佑五年(1060)全书告成。前后参与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总的说来,列传部分主要由宋祁负责编写,志和表分别由范镇、吕夏卿负责编写。最后在欧阳修主持下完成。所以《新唐书》署“欧阳修、宋祁撰”。
《新唐书》比起《旧唐书》来,确有自己的一些特点和优点:
一、体裁形式方面,《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这是我国正史体裁史书的一大开创,为以后《宋史》等所沿袭,保存了我国军事制度和用人制度的许多宝贵史料。《新唐书》的宰相、方镇诸表,也给读者认识唐朝宰相族系(世家大族)的升降和藩镇势力的消长,提供了一条线索。自《史记》、《汉书》创立纪表志传体史书以后,魏晋至宋初所修诸史,或有志而失之于简略,表则均告缺,至《新唐书》始又恢复了这种体例的完整性。以后各朝史书,多循此制。这是《新唐书》在史书修撰方面的重要影响之一。因此,著名史论家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新书最佳者志、表。”
二、在史料方面,因为北宋时期比较安宁,有许多在战乱时期不易收集到的史料,到北宋初年得到了征集和整理,这在《新唐书》中得到了一定的体现。如在《新唐书》增加的《李绩传》记载立武后之争时的态度,记房玄龄论守成之难易,都是《旧唐书》和其它书所不及的。其它如《新唐书》的《食货志》里增加了唐朝屯田、和籴、矿冶等资料;《地理志》记载各地河渠陂堰的灌溉情况和各州的土特产,也都是他书少见的珍贵史料。欧阳修还是当时有数的金石大家,他对古代金石学颇有研究,曾撰《集古录》,用金石刻的记载考证史实。最有名的一例,即他用孔颖达碑文考证出这位唐初杰出的经史学家表字冲远的事实。这些都使《新唐书》在某些史实考证方面略胜《旧唐书》一筹。
三、在笔法、风格上,其主要作者宋祁、欧阳修是北宋一代文宗,著名文学家。宋人《东轩笔录》说宋祁“博学能文,天资蕴藉”;欧阳修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散文为其特长。他们笔下的功夫当然不同一般。参加编撰《新唐书》的其他作者,也都为北宋时期名家高手。宋仁宗嘉韦占年间曾公亮《进新唐书表》中所列之范镇、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都是当时文坛知名人物。范镇曾为翰林学士,文笔流畅,有《东斋纪事》等百余卷流传于世。王畴文辞严丽,一向为世所称。宋敏求为北宋一代掌故大家,富于藏书,曾编《唐大诏令集》和《长安志》,对唐史十分熟悉。刘羲叟是著名天文学家,后来曾助司马光编《资治通鉴》。《新唐书》用这些人主笔,自然文采粲然,体例严谨。《旧唐书》因撰稿时间仓促,有些转抄自唐实录,国史的痕迹都没能抹掉,存在许多“大唐”、“本朝”、“今上”字样。宋祁等在新修时,把这些不伦不类的话都删削了。使《新唐书》在体例和笔法、风格上显得比《旧唐书》完整严谨得多。另外,《新唐书》在列传的标名上也作了归纳整理,如把少数民族仕唐将领合并到“诸夷蕃将传”中;把割据的藩镇也归到一起来写等等。这样,就使得眉目更为清楚。
四、内容上,《旧唐书》本纪三十万字,而《新唐书》本纪简化为九万字,内容还有所增添。《新唐书》删去《旧唐书》中六十一人列传,增写三百三十一人列传,还增加志三篇,表四篇。全书所载史事比《旧唐书》多,特别是晚唐时史事,比《旧唐书》大为充实。
《新唐书》也有明显的缺点:
一、正统思想较为严重。编写者对隋末、唐末农民起义大加挞伐。在《黄巢传》前冠以“逆臣”二字;对隋末窦建德等农民军使用了极为恶毒的词汇,如“猬毛而奋”、“磨牙摇毒”、“孽气腥焰”等等。对武则天,则诬为“弑君篡国之主”,声言写《武后本纪》目的为“著其大恶”,以便清算等等。
二、在写法上,《新唐书》也有不及《旧唐书》的地方。构成史实的几个基本要素,如时间、数量、名称、地点等,必须求其明确具体。但《新唐书》为行文之便,常取笼统概括的写法,其文虽简,事实反而晦涩。
三、内容上,有的纪、传失之太简,甚至作了毫无道理的砍削。如《旧唐书》里写得十分生动、极为悲壮的《封常清传》、《高仙芝传》,到新书删削得索然无味。尤其不应该的是由于排佛的偏见,《新唐书》将玄奘、一行等事迹一概不写,致使这两位伟大翻译家和科学家,在《新唐书》中竟无反映。因此司马光修《资治通鉴》,纪传之事就多取材于旧书。
因此,《新唐书》有可取之处,也有可议之处,但仍不失为了解唐代三百年历史的重要文献。由于原书篇幅浩繁,文字古奥,故我们选取精华,译成白话,希望有助于更多的读者阅读,并藉以提高文化素养,改善知识结构。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在发展经济、文化、密切民族关系和加强国际交往中,都取得了光彩夺目的成就,使中国历史出现了第二次鼎盛局面。但是更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正处在中国古代社会发生明显变化的关键转折时期。陈寅恪先生在《论韩愈》一文中指出:“唐代之史可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结束南北朝相承之旧局面,后期开启赵宋以降之新局面。关于政治社会经济者如此,关于文化学术者亦莫不如此。”
为方便读者的阅读和理解,我们在此对唐代特别是中唐以来的转折性历史特征略作介绍。
首先,唐中期以前,长期以来是土地国有制和私有制并存,但以土地国有制为主。唐朝中期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土地买卖逐渐频繁,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各地布满了贵族、官僚的庄园。土地商品化的历史潮流,终于战胜了封建社会前期土地国有制的旧制度,国家手里不再拥有大量的土地。土地国有制作为一种重要土地制度的时代一去而不复返了,国家也用不着对土地买卖进行强烈的干预,而是承认土地买卖的自由化及大地主占有土地的合法性。于是,私有的庄园取代了国有的均田制,成为唐代后期以及以后历代主要土地占有形式。
其次,由于土地制度发生了变化,建立在土地制度基础之上的赋税制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西汉时,编户农民对国家承担田租即土地税,算赋和口赋(即人头税),徭役和兵役。北魏时,受田的农民,每年必须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粟、调帛或麻、服兵役和徭役。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受田成年男子向国家交纳租、调,不去服徭役,可以纳绢代役。总之,西汉至唐朝前期政府都是以人丁多少为主收税的。唐朝中后期,由于土地制度发生了重大变化,政府手里已无地可以分配,均田制无法再实施,建立于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制也无法继续推行,唐政府不得不实施新的赋税——两税法。两税法主要按土地和财产多少收税,完全改变了过去以人丁多少为主的征税标准,因此,两税法的实施是我国古代赋税制度的重大变革和转折。以后宋代的方田均税法、明代的一条鞭法、清代的地丁银制都是以土地多少为主收税的赋税制度。
再次,土地占有关系发生变化,士族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隋唐之际创建的科举制,进士科最受重视。所试时务策与诗赋,并不是旧门阀士族地主子弟所熟谙的通经明礼。他们既不能平流进取以致公卿,只好利用家传旧文化,随时应变以猎取名位。于是,他们和庶民地主的子弟同时趋向进士科应试,史家们通常称之为士庶合流。唐武宗诏书宣布,凡是进士及第者称为衣冠户,其家享受轻税免役特权。进士及第便成为一种殊荣。衣冠户不考究每个人的家庭出身,只看他是否进士中第。同是衣冠户的人,他们原先各自不同家庭出身的界限消失了,组成了新的地主阶级阶层。农民阶级方面,广大民众贫困破产,日趋沦落为佃食客户,也是肇始于唐代中叶。手工业者的服役,也是由唐初的番役制逐渐衍变为中唐以后日趋广泛的纳资代役及和雇制(同时也有现役制并存)。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奴婢,同样是在中唐时开始出现了雇佣现象。
最后,中唐时期,韩愈和李翱的哲学思想为宋明理学开了先河。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为宋代“古文运动”的第二次高潮奠定了基础,写古文之风一直持续到“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前夕。此外,募兵制的全面确立,官制中使职差遣的盛行,科举制逐渐成为入仕主要途径,如此等等,其重大变革都发生于唐代中叶。
由此可见,从唐中叶开始到北宋建立,二百年间酝酿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重大变化,许多新事物萌发都产生于唐代。在这个历史转折阶段,既有旧时代衰亡中的痛苦,也有新时代来临的曙光。
考虑到唐代的历史特征和两唐书的特点,因此本书译者在篇目的选择上更注重于中晚唐的人物、制度,以便与《旧唐书》相配合,使读者能对唐代历史有个更加完整的认识。但限于水平,必然还有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敬请读者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