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没有上海之对于北京,洛杉矶之对于纽约,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东京,使得这座城市的‘概念’特别严重……”
想知道新井一二三记忆里的东京现场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我这一代东京人》吧。书中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笔下看似清浅,但背后关注的却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思考。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我这一代东京人(新井一二三文集)(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日)新井一二三 |
出版社 | 上海译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日本没有上海之对于北京,洛杉矶之对于纽约,从头到尾只有一个东京,使得这座城市的‘概念’特别严重……” 想知道新井一二三记忆里的东京现场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翻开这本《我这一代东京人》吧。书中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笔下看似清浅,但背后关注的却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思考。 内容推荐 《我这一代东京人》为新井一二三的散文集。 小津安二郎记忆里的东京,是银座服部大钟夜晚八点准时响起时,透过五丁目鳗鱼店苇门,看到的金黄色夜景。 鲁迅记忆里的东京,是夏夜夜晚透过宿舍窗户,瞧见江户川水面上,优雅飞舞的萤火虫。 村上春树记忆里的东京,是住在切片蛋糕形状的狭窄破烂屋子里,免费享受灌进屋子里的阳光与凉风。 老东京人记忆里的东京,是风铃、煤炭炉、蚊香、榻榻米,是1964年东京奥运会前Always幸福的清贫生活。 新井一二三记忆里的东京,是在春天的东京湾浅滩挖蛤蜊,在夏天的神田川畔抓鳗鱼,是在上野公园百年木造音乐厅里,聆听来自过去的乐音。 这些美好的昨日景象,至今仍在我这一代东京人眼前,栩栩如生演出着…… 目录 一 我这一代东京人 二 银座,总是走在东京前端 三 上野森林物语 四 东京的公园洋食店 五 芦屋因缘:从《源氏物语》到村上春树 六 一九七○年代的起司蛋糕 七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鲁迅在日本的第一年 八 童谣诗人之死 九 Oh no!从列侬太太的姓氏说起 试读章节 一九七二年六月国会议员田中角荣发表“日本列岛改造论”,七月被选上首相。他主张:日本各地建设高速公路和新干线网络才是拉近城乡差距、解决公害的好方法。农民出身,只有小学毕业,外号叫推土机的土木公司老板成为国家领袖,一时轰动了日本全国,好比他体现了社会的民主化、公平化。媒体纷纷报导田中刻苦奋斗的经历,连儿童出版社都推出了新首相的半生记。我记得从学校图书馆借来看,被班主任嘲笑了。他是左派员工会的成员,一贯批判自民党政权的。田中角荣是名副其实的推土机,行动能力特别强,上台后两个月就飞往北京会见周恩来和毛泽东,迅速完成了两国建交的大事业。跟矮个田中比较,中国领导人显得特别高大有风度;忽然间,日本社会掀起了中国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年十月到东京来的一对大熊猫兰兰和康康。我跟一批同学们一起去上野动物园,隔着玻璃窗看了爱吃竹叶的中国大熊猫。当时它们在日本的名气非常大,大概仅次于推土机首相本人。全国每个玩具店都推销布做的大熊猫,服装店则出售大熊猫花样的衣服,至于儿童用品,从笔记本到牛奶杯全都印有兰兰和康康了。 日本跟中国建交,同时意味着跟台湾断交。我当时知道的台湾人,只有欧阳菲菲一个人。她出现于电视节目中,唱《下雨的御堂筋》等流行歌曲,主持人问她:“和你的祖国以后来往不方便了。有什么感想?”年轻歌星只是很不以为意地歪头微笑了。 七三年,我小学六年级时,中东战争爆发,石油危机发生了。记得有一天,卫生纸卷开始从超市商品架上消失,有风闻说是石油价格急升的缘故。大家半信半疑,但是没有了卫生纸卷怎么了得,于是每家主妇都争先恐后地去抢购,没半天就真的卖光了。当时六十多岁的姥姥煞无其事地说:“没有了卫生纸卷就可以用新闻纸吧。”但是,我们一代的东京小孩是从小用冲水马桶长大的,从来没有用硬硬的新闻纸来擦过屁股(其实,下水道普及的只有市中心而已。姥姥住在东京东部葛饰区,直到八六年她去世时,厕所里一直有个大黑洞)。很快,卫生纸卷重新出现,但是比从前贵多了。 莫名其妙的卫生纸事件预见了将要来临的大变化。第二年,日本经济创下了战后头一次的“负成长”纪录。从一九五六年起维持了十多年的高度经济成长到此结束。我家经济就此也有起有落了。 还清楚地记得,最后坠落降临前,有一段时间饭桌上的情景特别豪华,又不是过年过节还天天摆着烤鸡腿什么的,教我预感到不祥了。果然,初中二年级某一天,父亲的公司倒闭。听母亲说是买了太多太贵的印刷机,父亲则认为上了坏律师的当;他要我长大以后学法律,替他跟不公平的社会算个账。父母卖掉所有设备,解雇全部员工,把住家客厅改造成办公室,开始经营小出版社。幸亏,早几年经济还好的时候,买过一栋旧房子,虽然破旧但是有五房二厅,我们至少没有失去窝。当年日本有个规则:经济越不好书卖得越好(社会进入后现代阶段后,则不适用了),何况父母卖的是算盘、簿记学、会计学等的习题集,找工作的人很多都要买的。父母年纪还轻,起死回生得相当快,但是那几年里,我第一次尝到了生活水平下降的滋味。来帮忙的姥姥发现,晚饭吃的咖喱汁不含肉;我们小孩子早已司空见惯,只要整个锅里有几片,就算是有肉的了,即使没分到自己的盘子上来也不会埋怨。父母拼命工作,拼命存钱,四年以后重新办起印刷厂了。同时改建住房——是母亲出的主意。她不要丈夫把所有的钱都拿去花在事业上。几年不停地挺身奋斗的结果,母亲得了胃溃疡。我高中三年级那年,她割掉了三分之二的胃,为了手术住院长达一整月。比我大两岁的哥哥高中毕业后,只上了半年的职业训练班,便开始帮父母工作。果然是当时的家计情况教他放弃了升学的念头。P10-13 序言 二十岁以前,我从来没想过自己有一天会用中文写作。毕竟,我是十九岁上早稻田大学以后,才以第二外语学起中文。虽然从小非常喜欢写东西,就读大学期间不仅办校园杂志,而且在商业杂志上发表些文章赚点零用钱,但是用外语写作的念头,还是完全没有过。 一九八四年的春天,我平生第一次去香港,为了毕业论文收集资料。未料有人约我为当地月刊供稿,题目是日本一九六。年代的“全共斗”学运。辛辛苦苦地写好了两千多字的文章,在杂志上真刊登出来的时候,我本人都惊讶了。同年秋天,我出发到中国大陆留学两年,九月初在北京西郊住下来了。那时候的政治环境跟现在全然不一样,台湾、香港媒体的记者是不能正式赴大陆进行采访的。换句话说,大陆的消息对港台媒体和读者而言,具有物以稀为贵的价值。连我这外国留学生在大陆的所见所闻,都能算是新闻。所以,我每次放长假去中国各地旅游的经验,都以游记形式写下来以航空信件寄到香港去。《满洲里去来》、《上海的查理》(录于《东京人》)等文章,就是那段时间的作品。 后来,我客居广州、东京、仙台,一九八七年底以一名东方移民身份,抵达了寒冷的加拿大多伦多市。我在北国度过的六年半时光里,身边始终有男女华人朋友。有些人是从大陆来的,其他人是台湾来的。不过,当时在海外的华人,很多都看香港发行的月刊。所以,我每个月一次从加拿大透过传真机发到香港去的生活散文,其实在周围也有不少读者。《一百个情人》、《同性恋父母亲》、《一个华人小伙子》(录于《樱花寓言》)等文章,写的是当年我在加拿大的所见所闻。一九九四年,我从寒带加拿大搬到亚热带香港去,一个原因是想亲眼目睹香港回归中国的过程,另一个原因就是想回到中文环境里去生活工作。于是在香港住下来,找到一份中文周刊的特派员工作。天天跟来自中国香港、大陆、台湾及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华人一起做事的经验,可以说是我一辈子值得珍惜的宝物。他们持的护照有美国、加拿大、新西兰、澳洲、英国、德国等等,而很多人都告诉我,曾在外地看过我连载于香港月刊的《东西方》系列文章。 在香港,大家都不停地跳槽。本来坐在我对面的两位同事不久就换到报社去工作了。其中一个人,原来的采访主任,约我每星期写一篇文章;《边缘人》专栏就是那样开始的。我自己也在职五个月后辞职,这时候已成为自由撰稿人了。然后,九五、九六年,我在香港好几份报纸杂志上写专栏。跟着九六年夏天发生了保钓风波,对我个人影响挺大。 有一段时间,我停止用中文写作,主要是当时香港的“气候”不对头了。没想到,这时候有人从海峡那边的台湾来电跟我约稿。解严以后的台湾传媒界非常活泼,人人都充满活力,他们为我打开了新的工作领域。一九九六年开始,我的主要活动舞台转到台湾去。九七年七月终于看到香港回归中国,我自己也同月回归日本去了。后来约十年,我主要在台湾媒体上发表文章,书也都由台湾大田出版社问世。偶尔帮日本刊物写东西时,我的头衔也是“中文专栏作家”了。 转眼之间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二〇〇五年,我先后收到了两封大陆杂志的约稿信。翌年,文章陆续出现于北京刊物上。我的中文写作生涯,上世纪八。年代从香港开始,九。年代转到台湾去,二十一世纪的〇〇年代终于抵达了中国大陆。真是感慨万分。这期间,一方面有两岸三地政治情况的变化,另一方面也有科技的大进步。八〇年代,用铅笔在原藕纸上写好的文章,以航空信件寄出去;九〇年代,用计算机拟好的稿件,以国际传真发出去;到了〇〇年代,一切沟通都靠网络了。 我在早稻田大学以及赴大陆留学时学的中文是横排的简体字。后来为香港和台湾的媒体供稿,我得改用直排繁体字了。然而,我写的早就是日本式汉字和简体字的混合体,即使试图改写繁体字,结果却成为人不是人马不是马的怪东西,编辑无论如何都没法子判读。有一次,我手写日本作家幸田露伴的名字,人家竟误解为幸田露体,让我深深体会到这样子可不行。于是马上改用计算机写稿,给各位编辑省去麻烦。 后来,有一天发现,在计算机上用繁体字写的文章,只按一个键就能够全部换成简体字,我真的感动极了。在我看来,这不仅是科技的进步,而且简直是在台湾海峡上空搭起了桥梁。记得一九八六年,我刚从大陆留学结束回到东京的日子里,有个台湾中学生每周来我家学日语。她在我书架上发现大陆出版的鲁迅选集(当年的禁书),好兴奋地带走了两三本,可是过一个星期再来时,很遗憾似地报告说:看不懂。对那年代的台湾年轻人来说,简体字就是看不懂的东西。大概当年的大陆年轻人也一样看不懂繁体字的。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大多是在北京发行的《万象》杂志刊出,只有关于上野的两篇文章之前没发表过。跟大陆读者第一次打交道之际,我自我介绍写了《我这一代东京人》,标题和构思都受了行家前辈陈冠中先生作品《我这一代香港人》的启示,我在此表示感谢。希望跟大陆及香港、台湾媒体的合作关系,以后还会越来越密切。 书评(媒体评论) 会讲中国话的日本人不少,但能说能写,而且写得好的,只有罕见的新井一二三。 ——蔡澜 文如其名,新井的文风清浅自然,又饶有婉趣;富有日本文学的韵味,又有中文的美感。新井笔下看似清浅,但背后关注的却是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思考。行文却以私人记忆为主,过滤后的情感不温不火,被人誉为“有智识和情感上的诚实”,是我们观察当代日本,乃至这个时代的文字参照。 ——《万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