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于梨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夏志清先生评论本书说:“在《又见棕榈》里,她的小说已进入了新的成熟阶段;她描写景物的细腻逼真,制造恰当意象时永远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见棕榈》里更有超前的表现。”
从台湾、美国,到大陆,一则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透过这位“罕见的最精致的文体家”笔下,动人地在纸上开展出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港台暨海外华人作家经典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於梨华 |
出版社 | 江苏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是于梨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夏志清先生评论本书说:“在《又见棕榈》里,她的小说已进入了新的成熟阶段;她描写景物的细腻逼真,制造恰当意象时永远不落俗套的苦心,在《又见棕榈》里更有超前的表现。” 从台湾、美国,到大陆,一则充分象征时代苦闷的恋爱故事,透过这位“罕见的最精致的文体家”笔下,动人地在纸上开展出来…… 内容推荐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讲述的是去国十年的牟天磊获得博士学位归故土后遇到一系列的人与事,父母、妹妹天美、通信恋爱的恋人意珊、嫁为她人妇的老情人眉立、大学恩师邱尚峰,他们对天磊各有期许,而天磊对于去国多年的亲身体验却与亲友们的想法相去甚多,折射的是一个人生抉择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对这个人本身的改变。至于“无根的漂泊”适用于每一个踏上异乡长期生活的人,这样的话题能引起许多人的共鸣——然而故乡也不过就是祖先漂泊所停留的最后一站么? 目录 写在前面 序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试读章节 靠着栏杆,一排人都在向他招手。机场的阳光放肆地撒在他脸上,使他无法认清谁是谁。一片雀跃的“天磊!”“天磊!”“表哥!”“天磊哥!”的呼声越过火热的太阳向他喷来。耳朵里塞着飞机降落时的空气压力,还在剧烈地痛着,令他听不出来谁是谁。带点局促,他走下扶梯,走到太阳里。离国十年,他竟忘了台北的夏天如此炎热!站在太阳里,风一吹,一个人几乎可以燃烧起来。 走近他们站着的地方,他先看见了她,站在她母亲身旁。小小的、浑圆的身段,圆圆脸而带个俏皮的下巴。那双眼睛,不说话似在笑,而笑着时却在说话。薄薄的嘴唇勾在两个上翘的嘴角之间。穿了件浅绿的直统洋装,却由一条细窄绿腰带束出一个绝不是直统的身段来。他不觉得她美;她不够颀长,不够白皙,不够丰满,在看了十年美国少女的他的眼光中,她够不上艳丽。但是他并没有在人群里寻索而先看到了她。可能是她的青春,或是那双眼睛,或是那身绿,或者,因为他一半是为了她而回来的缘故。或者是因为她站的位置。很难说。反正,他最先看到她。 然后才看到他母亲,看到她的白发及她微驼的背。以及他父亲,看到他瘪下去的嘴及他弓起来的颧骨。 “爸!妈!” 十年来也不是没有流过眼泪,但从不曾流得像现在这样毫无防备,或是这样毫无顾忌。隔着栏杆,他两手紧紧抓着母亲削薄的肩,把头紧紧埋在她抽搐着的颈间,任由眼泪争前恐后地流下来。 父亲把一只手紧紧抓着他的肩。他抬起头,看见父亲的大喉结,为了控制眼泪而艰难地滑动着。母亲早已哭得颤颤的,轻轻唤着“天磊,天磊,哦,天磊!” “你到检查行李的房间去,我们从这边转过来。”他父亲说,“先和大家招呼一声,这么多人来接你。” 他在母亲肩上藏匿了眼泪,再抬起无泪的脸,向大家招了招手,急遽地转过身,就进行李室去了。母亲从另一个门进来,后面跟着父亲。他又被她紧紧抓住。她摸他的膀子、肩、颊,未开口,又掉下泪来。他在美十年,竟也没有学到洋举动,没有把他母亲拥在怀里,只是尴尬地立着,嘴里喃喃地说:“妈,我不是好好的回来了吗?为什么还要难过,你该高兴才是。对不对,爸?”似在取得援助的哀求。 “是嘛,德芳,天磊回来是件喜事,你老难过怎么行呢?” 天磊打开箱子,他父亲事先已经打过招呼,检查人员随意翻了翻,就过去了。父子两人拎了箱子行李,天磊扶着母亲,一起出检查室,一大群人早已拥了过来,天磊先叫了年近九十,支着拐杖的外祖母,然后见他的舅父母、小叔婶;和两个表兄两个堂兄和他们的妻室,都一一握过手,然后见意珊的父母,受了大家的“恭喜你学成归来”,最后才转到她的跟前。 “意珊,谢谢你来接。” 对方微微低下头,笑着轻叫了声“天磊”。他觉得刚刚飞机下降时轻飘飘昏晕晕的滋味又涌回来了。迷糊中似乎看见对方的笑扩大了,而且漾到别人的脸上。大家都把笑脸对着他,他这才定了神。他父亲请大家一起回家坐坐,但亲友们纷纷说改天再来请教天磊,就各自坐了计程车走了。意珊的父亲又上来和天磊父子握手,说: “今天你们家人团聚,我们也不来了,明天我与你通电话联络吧,牟公!” 天磊的父亲哪里肯依:“你们当然与我们一起回家坐坐,然后我们在渝园给磊儿接风,请你们也赏光。” “恐怕不太方便吧!你们十年没见面,一定有许多话要说的,我看还是这样吧:你们先回去,让天磊休息,我们傍晚再来,牟公你们千万不要客气,让我们来作东为天磊接风,七点钟,在国宾。” 天磊的母亲还要说什么,意珊的父亲说:“就这样,一言为定。”就拉着意珊和她母亲走了。 信义路二段的小巷仍是那样狭窄,巷口那家山东面馆还开着,掌柜的却是一个陌生人了。巷子太小,他们在巷口下了车,付了钱,提了行李进巷子。太阳光下,巷边沟里一片污浊,零落的垃圾、果皮、纸片、烂了的香蕉、一球一球的甘蔗渣。十多年的时间在小巷的污浊中是停顿的,一切如旧。他的家在巷底,一转弯,两片红色的大门直刺他的眼睛。鲜辣辣而没有深度的红。拖着木屐的下女来开门,不是当年的夏嫂,他就愣在那里,好像是走错了人家。 “这是少爷,阿翠。”他母亲说。 阿翠忙咧嘴叫了声少爷。十几年没有被人这样叫过了,感到陌生得刺耳。少爷,如果她知道他曾在果园里捡过苹果;不但捡,而且一日两餐以苹果当饭,也在饭馆里端过盘子,洗过盘子,有一个时期曾经洗刷过女生宿舍的厕所,她是否还会叫他一声:少爷?她将一双崭新的拖鞋在进门处摆好,接过行李,提进客厅去。客厅仍旧是地板,但那套浅灰的沙发却不是他记忆中的。墙上没有一张名人字画,挂满了的却是他的照片,按着次序,按着年代。 P1-3 序言 於梨华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本书是一九六六年写成的,次年在台湾出版,并得了台湾该年的最佳长篇小说奖。这许多年来,它对由台去美的留学生起了一定的作用,不是故事好,而是故事后面的事实令人思索:到美国去读书、进修、做研究,是艰难的,寂寞的,甚至是苦恼的。后来在美国遇见许多年轻的朋友都向我提起这本书对他们的启发,我听了很高兴。一个作家最大的快乐来自写作本身——当然是指写得顺手的时候,次大的快乐来自读者的反应、共鸣,最后的快乐才来自所谓的名与利。因为一个作家的责任不仅仅在于讲一个动听的故事,而更是在指出社会上的某一种现象,别人看不到的,或是看到、没有指出来的,或是指出来而说得不动听的。 我虽然已入中年,但也曾是年轻人,年轻人对不如意的现实的不满及对不知名的未来的向往我都经验过。书中牟天磊的经验,也是我的,也是其他许许多多年轻人的。他的“无根”的感觉,更是他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共同感受的。 《又见棕榈,又见棕榈》这本书是我到美国十三年后写成出版的。现在它在中国大陆出版了,正好是初版的十三年后,一个巧合。令我觉得比它第一次出版还兴奋,不光是它终于在祖国与大家见面了,更因为是它可以及时地向年轻朋友们提供资料:美国是怎么回事,去美国进修又是怎么回事,留在美国更是怎么回事。一九六七年的牟天磊有他无家可归的困难,但一九八。年的年轻人是不会有的,他们有家,学成了回家,他们有国,学成了归国。如果是因为不满现实而出国,出国后就更应该有能力回去改善那个现实;如果是向往美国的生活,牟天磊的故事,我相信,足够令年轻人了解它到底是怎么回事;这本书,是写给出国的,更是没有出国的朋友看的,当时是如此,现在更是如此。 会思考的年轻朋友们,一定知道牟天磊最后选择的道路是什么。 一九八〇年七月十三日夜三点于美国纽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