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中国西部地区是中国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其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占了全国的“半壁江山”。这些旅游资源大体可以分成三种类型,一是自然旅游资源类,如各种名山大川;二是人文旅游资源类,如各种洞窟、墓穴和遗址等;三是社会旅游资源类,如西部各种旅游节、各类民族特色的艺术节等。 本书的作者对祖国西部怀有深厚情感。作为西部的孩子,她不断重走西部,本书记录下了她所走过西部的所见所闻,同时也涵盖了上述的西部三种旅游资源及部分西部城市景观描述,较为详细地阐述介绍了所到之处的历史背景,文化构成,民风民俗,发展现状以及她的心灵感受与思考。 全书共有五个章节。 第一章走进内蒙古。作者为鄂尔多斯的发展感叹和提出思考,在科尔沁写下环保日志,在额济纳为旅游发展支招。 第二章云南生活。作者走进云南,歌颂建水的生活之美,在泸沽湖调研“女人”,在滇西思索历史、文化的运用。 第三章丝路见闻录。作者轻轻地叩响西域之门,两次丝路北疆行,为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喝彩。 第四章藏区人文体验。作者在九寨沟考察地质,对西宁的发展感到欣喜,在雪域高原,感叹山湖之上帝恩赐的美,并走进喜马拉雅山南坡。 第五章记忆黄土地。作者书写她的故乡陕西,描写了在“西北江南”汉中的成长经历,对银川西夏故国文化进行走访,歌颂西部的山清水秀,最后她以中原人的传家故事结语 作者简介 李乐乐(原名李乐),生长于祖国的西部,大学毕业于重点高校人文与社会科学院,曾代表学校参加中央电视台“大学生西部论坛”电视栏目,对祖国西部怀有深厚的感情。大学毕业后十多年从事房地产行业工作,期间参与、见证了中国中西部城市建设的发展。多年来,关注西部人文、历史、地理,勤于行走、深入思考。 目录 序一 序二 自序 第一章 走进内蒙古 鄂尔多斯发展轶事 科尔沁环保日志 牧人的迁徙与传承 额济纳的旅游发展思考 第二章 云南生活 有一处生活叫“建水” 哀牢山经行记 泸沽湖“女人”的社会 滇西历史、文化之我见 第三章:丝路见闻集 叩响西域之门 重走丝路北疆行(一) 重走丝路北疆行(二) 第四章 藏族居住区人文体验 九寨沟地质小报告 我来,我见,西宁发展变迁 雪域的城与山与湖 走进喜马拉雅山南坡 第五章 记忆黄土地 银川西夏故国文化走访 汉中是“西北江南” 陕北大地的行歌 后记 序言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 其流者怀其源”,这是中 国人永远不会改变的情结 ,无论世界如何改变,无 论经济如何发展,无论你 去了何处从事何种工作! 故乡,是我们永远的 乡愁,是我们永远的牵挂 ! 乐乐,作为曾经西部 孩子的骄傲,重点院校的 高才生,后来又是中国房 地产行业高管,万科的高 徒,即使在曾经改革开放 的前沿地如今的先行示范 区深圳工作了很多年之后 ,她亦不忘初心,时时刻 刻关心西部的发展,关注 西部的现在和未来。 于是,她每次出差西 部,都专程去做调研,每 次旅游,都关注并记载着 西部的所见所感所思。 她走进西部,她看见 西部。 她走进内蒙古,看见 内蒙古。在鄂尔多斯感叹 发展轶事,在科尔沁写下 环保日志,在额济纳为旅 游发展支招。 她走进云南,看见云 南。在建水,歌颂建水的 生活之美,在泸沽湖调研 “女人”,在滇西思索历史 、文化的运用。 她走进丝路,看见丝 路。她轻轻地叩响西域之 门.两次丝路北疆行,为 中西文化经济的交流喝彩 。 她走进藏族居住区, 看见藏族居住区。在九寨 沟考察地质,在西宁她来 了,她看见了,她欣喜西 宁的发展,在雪域高原, 她感叹山湖之上帝恩赐的 美,并走进喜马拉雅山南 坡。 她走进,回到记忆的 黄土地,看见黄土地。她 从黄土地的陕西而来,有 一段生长在“西北江南”汉 中的经历,为此,她对银 川西夏故国文化进行走访 ,歌颂西部的山清水秀, 又去看看青枣园,观观宝 塔山,再听听延河水.吃 吃小米饭。 最后的最后,她以中 原人的传家故事结语:她 在泪水中回忆起袅袅的炊 烟傍晚升腾在百来户人家 村庄的上空.回忆起她的 祖母,回忆一位平凡而伟 大的女性留给后世子孙的 家风。故乡梨花天下白, 场院上春末晒着麦子,秋 天里打稻子,农闲的时候 喂鸡鸭,这一派安静祥和 令她永远难忘;又想起《 白鹿原》一句话——是白 嘉轩做族长后说的——“ 要在这原上活人嘞,那心 里得能插住刀子”,回忆 起上两辈人的故事她不禁 泪水涟涟。她说: “这些 年随着自己阅历的增长, 我越来越爱听父亲讲的这 些故事,它让我每一步都 走在泥土里,不粉饰出身 ,双脚才结实地站在大地 上,我们灵魂的根才会向 下扎得很深,我想这样的 生长才将枝叶繁盛。” 这,作为西部的孩子 ,就是她不断重走西部的 原因,脚踏大地,回到大 地,故乡,是她一生的纠 缠和热爱。 这本书字里行间都感 情满溢,情至深处,既在 细雨中呼喊,又在细雨中 沉默,情感外露又不露痕 迹,既见山是山,见水是 水,又见山不是山,见水 不是水,跳出西部写西部 。 这本书既是一本文旅 图书,又是一本田野调查 ,也是一本西部发展思辨 录;这本书既文字优美, 是西部的十三行,是文化 大散文,是大块文章,又 脚踏实地,眼到心到,充 满了理性的思辨色彩,可 谓西部的研学行知书。 我真心乐意推荐本书 。 是为序。 导语 作者对祖国西部怀有深厚的感情,多次专程去西部工作、调研、旅行,并记录下在内蒙古、新疆、西藏、云南、四川、陕西等地的所见、所感、所思。行走途中,她带眼走心,有对历史的追索、对民风民俗的一探来路,更有结合自己从事的房地产开发专业,对当地的旅游建设发展提出的思考和建议。全书文字优美,感情丰沛,充满文化含量和理性的思考。 《西部的孩子走西部》既是一本文旅图书,又是一本田野调查,也是一本西部发展思辨录。 后记 李乐乐的这本书《西 部的孩子走西部》刚完稿 ,她便从微信发给我首先 赏阅,这是我的荣幸。这 些年来事务繁多,还要把 主要精力放在创作上,也 就没有时间像从前那样可 以一本一本地阅读书籍了 。想象着能够泡一壶茶, 手捧一本喜欢的书,坐在 树荫下,感受着阳光,一 页一页地翻阅书本,这样 的场景目前对我而言是一 种奢侈的生活了。收到《 西部的孩子走西部》电子 版文稿,都是偷闲有空时 读一读,正好该书的故事 描述是独立的内容,这就 方便了我在散落的时间阅 读。乐乐的书记录下了她 所走过西部的这些城市和 地方,书中不仅描述了她 的所见所闻,同时较为详 细地阐述介绍了所到之处 的历史背景,文化构成, 民风民俗,发展现状以及 她的心灵感受与思考。我 年轻时阅读过作家三毛的 《撒哈拉的故事》,虽然 李乐乐这部书风格不同于 三毛,但是她让我想到了 三毛。这部“游记型”散文 不仅是她生活中一个侧面 的记录,同时也是一个作 家对西部这些地区认识的 阐述,既是偷闲时一部好 的读物,又有助于书中描 述的这些地方投资者建设 的文化性思考,具有指导 性作用。《西部的孩子走 西部》值得一读,这是现 代都市人生活的一种方式 。 ——贺昆 书评(媒体评论) 上天的孩子去西藏, 西部的孩子回故乡。向李 乐乐小友致敬。这本书是 她赠与共同热爱西部的朋 友们的一份礼物,尽管在 西部宏大的历史和发展中 ,它可能永远也进不了经 典作品的书架,但它显然 是赤诚、有心的关注作品 之一。在这本书中,即使 没有西部生活背景的读者 也不会遇到任何阅读障碍 ,但愿在情感共鸣的同时 ,能够领略到西部孩子一 直倡导的文化自信之心。 ——马原 精彩页 鄂尔多斯发展轶事 深冬的鄂尔多斯,风很硬,刚从机场出来就感受到了北国的凛冽,北方的风与南方不同,没有南方的湿黏,倒像轻薄的小刀吹刮在脸上。这种干脆不防的感觉,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已经置身在一个不同的空间,它会有着与深圳迥异的风貌,同时此行也会有很多的未知。 前来接机的小胖与司机,都身着两件单衣,获得理解后,我翻出了压箱底的羽绒服穿上,时近12月初这里已是零℃上下,小胖和司机告诉我鄂尔多斯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20℃……车行一路,从空旷的原野到星星点点再到城中的光怪陆离,我在黑暗中揣度着这座名噪一时的城市。它的名字在不知它蒙语含义的时候显得十分拗口,但这个不算好记的城市还是被很多人记住了。它的极具存在感源自曾红极一时的地产掘金,我们这个行业的多少南北好手共聚此城、大搞开发。可惜本应高起的城市建设,人居环境提升,却因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波动有所停滞。 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经济排名第一的城市,相比内蒙古其他城市来说,它是个独特的存在。这座城市的路虎车拥有量是全国单城市排名中第一,还有很早就风靡全国的鄂尔多斯羊绒衫,也已经温暖了全世界。从一路上所见的城市发展面貌来看,这里的城市化进程和基础设施投入,都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水平。它是一个西部典型的能源城市的缩影,煤炭开采、生产加工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来源和支撑。然而,城市产业的高度集中、人口流入能力的有限、经济发展方向的单一,都无法规避这座城市在持续高速发展中的风险底数。所以,在眼前这幅奋勇发展的场景中,既有生机,也有伤痕。车行在灯火通明、光洁一新的城市街道上,我更愿意相信它像深圳,而不是这个地理维度上的任何一座北方城市。 这一行近3000公里的飞行,我正是受邀前来重启这个城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房地产高端项目。它生于鄂尔多斯房地产发展的鼎峰,企业在地产高点投资了百亿打造一座传世大宅,而后又停在经济下行期,不期而遇的经济波动迫使项目息盘止戈、以待时机。 时近2017年底,鄂尔多斯地产复苏的春风迟迟未来,项目的资产沉淀带给这间企业不容忽视的负重,重塑项目的开发策略以应对当下的市场环境,需要提上议事日程。依据我的经验,无论是挖掘项目价值,还是突出精益求精的产品匠心,或为项目开发注入品牌和人文情怀等软性价值,其根本都需要以人为本的初心,它是项目与城市发展、市场、客户交换价值的基础。由此,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和地域文化,参与到客户们的日常生活与思想境界中去,便成了我“以人为城”去理解项目、抽取解题思路的关键,同时,这个过程还是一个多维连接、认知更新的过程。 清晨,我在鄂尔多斯醒来,这是一座可以听着远处火车声苏醒的城市,这样的声音节奏在现代都市已经有些难以想象了。阳光将金色洒进了一天的好心情,早餐用过纯正的奶茶,脆爽的驼肉,特殊的酸饼,我开始了一天的参观与学习。小胖和司机带着我,驱车前往鄂尔多斯的成吉思汗陵(简称成陵),它既是这座城市的精神堡垒,也是鄂尔多斯一词的由来。鄂尔多斯是蒙语,含义为“白色的宫殿”,指代的就是我眼前这座成吉思汗陵。在空旷、干燥的大漠上,我注视着这座没有围墙圈定区域的、广阔的陵园体系。 …… P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