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新考》一书是作者二十年来《山海经》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著作。该书以新的视角,对《山海经》进行全面的探索,史料翔实,论证合理可信,观点新颖,具有较强探索性。作者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尤其偏重于文献比较的方法和音韵学的方法。作者对《山海经》中许多问题如《山海经》研究史、《山海经》的版本进行了探讨,对《山海经》中一些奇异的人神、禽兽、物品、地名等进行了诠释。有些论述为前人之所未述,分析也较为周全,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山海经》的研究视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山海经新考 |
分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作者 | 安京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山海经>新考》一书是作者二十年来《山海经》研究的成果,是一部具有一定深度的学术著作。该书以新的视角,对《山海经》进行全面的探索,史料翔实,论证合理可信,观点新颖,具有较强探索性。作者应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尤其偏重于文献比较的方法和音韵学的方法。作者对《山海经》中许多问题如《山海经》研究史、《山海经》的版本进行了探讨,对《山海经》中一些奇异的人神、禽兽、物品、地名等进行了诠释。有些论述为前人之所未述,分析也较为周全,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山海经》的研究视野。 内容推荐 本书的主旨,是提供资料、提供线索、提供思路。 《山海经》研究与一般的古籍研究不太相同:其书扑朔迷离,奇异怪诞,残篇断简,佶屈聱牙,纷杂的线索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与其说是在读书,不如说是在猜谜。 那么,为什么要长期从事《山海经》研究呢?著者之所以从事《山海经》研究,最初是源于一种兴趣,源于一种探求未知的热情。在后来的研究过程中,经过反复思考,著者认为还有一些理由需要提及: 一、可以揭示上古文化之谜。《山海经》之名虽然出现于西汉,但其记述的内容有的却可以上推至禹舜、商殷时期,可与甲骨卜辞、钟鼎文及其他上古文献相互印证。由于《山海经》不是“正史”,多记俚俗之言,因而更能冲破“正统”观念的束缚,开拓人们的视野。 二、从历史主义的角度看,《山海经》及其研究包含了一种进步的世界观,这就是认为宇宙无限,问题无穷,因而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积累知识的过程也永远不会结束,任何“圣贤”都不可能终结真理,终结人类探索未知的历程。 在封建专制时代,华夏的“子民”一出生,就生活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阴影之下,不仅人身受到控制,而且精神也受到控制。到了西汉时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主体的意识形态,“不雅驯”、“不正统”的文化受到排挤,创造性的探索则受到压抑。由于人们的思想被禁锢,被封闭,被压迫,致使中国社会的发展相对缓慢。历史表明,中华民族只有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积极吸收优秀文化,推陈出新,中国社会才会充满活力,才会走向繁荣昌盛。 《山海经》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民族交往的产物,例如《海外》四经(其姐妹篇是《淮南子·地形训》中的“海外三十六国”)以及《大荒经》中的许多奇人、奇神、奇物、奇兽,都是以“界外”、“海外”为背景叙述的。刘秀(歆)在《上(山海经)表》中就说:“(山海经)可以考祯祥变怪之物,见远国异人之谣俗。” 《山海经》中的不少内容“荒诞离奇”,难为世人理解,于是认真对待《山海经》的人就要说服世人,郭璞在《注(山海经)叙》中就说:“世之览《山海经》者,皆以其闳诞迂誇,多奇怪俶傥(即倜傥。)之言,莫不疑焉。”郭璞劝导世人:“夫以宇宙之寥廓,群生之纷纭,阴阳之煦蒸,万殊之区分,精气浑淆,自相喷薄,游魂灵怪,触象而构,流形于山川,丽状于木石者,恶可胜言乎?”对于“怪异”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郭璞回答说:“世之所谓‘异’者,未知其所以异;世之所谓‘不异’,未知其所以不异。何者?物不自异,待我而后异;异果在我,非物异也。故胡人见布而疑磨(音fen,结实的麻。),越人见厨而骇毳,盖信其习见而奇所希见,此人情之常蔽也。” 郭璞的意思是:世界如此广大,如此复杂,人们不可能完全了解,世间所谓的“怪异”,大多源于人们认知的局限性。 从郭璞的注中,我们不难领悟这样的道理:在我们已经认识的世界之外,还有我们没有认识的世界,对我们目前不能理解的事物,不要轻易否定。 ’ 《搜神记》中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汉世,西域旧献此布(火浣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召三公日:‘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人献火浣布袈裟,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 “火浣布”即今天的石棉布。布能用烈火“洗涤”,显然不符合中原人的生活常识,但并非不是事实,这个故事给了那些固步自封,囿于成见的人一个值得铭记的教训。 三、《山海经》研究还可能是社会开放的一个标志:在近代,凡是社会思想、社会文化发生激烈变革的时期,都是《山海经》研究出现高潮的时期。 民国初年,封建专制制度被推翻,西方民主制度开始东渐。在这一期间,西方文化逐渐为民众所接受,而统治中国2000余年的儒家学说则开始被清算。在这一时期,文化领域不仅出现了激进的革命派,而且出现了温和的“疑古派”。“疑”,也是一种反叛,也是一种批判。“疑古”,就要考察中国文化的总根子——考察“三皇五帝”,而考察三皇五帝,就要考察《山海经》。《山海经》中那些不“雅驯”的“奇谈怪论”恰恰成为揭示“三皇五帝”原始面貌的重要材料。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前后,中国思想解放运动再一次兴起,《山海经》研究也随之走向高潮。在这一时期,研究《山海经》的论文,著作开始增多,出现了关于《山海经》性质的学术探讨,出现了《山海经》与太平洋文化、美洲文化关系的探讨,出现了对《山海经》中“昆仑”、“扶桑”、“鱼复”、“长股”等专题的探讨,这些研讨引起了社会公众的很大兴趣。 两次社会变革,思想变革的共同点是:人们都试图冲破旧的思想束缚,从内部和外部寻找创立新思想、新文化、新社会的根据。 四、《山海经》研究可以推动某一学科的进步。《山海经》汇集了许多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既然是“传说”,就必然具有口头文化的特征;而要理解上古时期的神话传说,就要懂得上古时期华夏先民的语言与文字。理解上古华夏先民的语言与文字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知其形,二是知其义,三是知其音。由此,音韵学便成为《山海经》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运用音韵学诠释《山海经》(部分内容),不仅推进了《山海经》的研究,而且也促进了音韵学的应用研究,促进了音韵学自身的发展。在运用音韵学方法研究《山海经》方面,章炳麟、郭沫若、丁山、吴其昌、闻一多等先生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五、通过研读《山海经》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修养。《山海经》涉及的学科很广泛,包括古代天文学、地理学、历史学、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等等;要理解相关内容,就要博览——研读大量书籍。在古代文献中,与《山海经》有直接关系的书籍达十几部,加上古人、今人的研究著作与文章,再加上类书、工具书,阅读量很大。开卷有益,读书无疑是提高人们思维水平的重要路经。 与一般古籍研究不同,《山海经》研究可以说是在解谜。《山海经》之谜是谜中有谜,解谜的结果往往是出现新的谜团,能够完全破解,找到答案,得出结论的可谓凤毛麟角。不少问题悬在那里,期待着地下挖掘找出材料来印证。而且现在就可以说,许多谜肯定是猜错了,只是囿于现有的资料和现有的认识水平,不以为非而已。当然,凡是认真研究形成的成果,都对《山海经》研究的深化有所裨益。 以殷祖王亥的研究为例,古往今来的许多学术大家,在读《楚辞·天问》时,都对“有扈竖牧,云何而逢;击床先出,其命何从;恒秉季德,焉得夫朴牛;何往营班禄,不但还来?昏(昏)微遵迹,有狄不宁;何繁鸟萃棘,负子肆情;眩弟并淫,危害其兄,何变化以作诈,而后嗣逢长”一段不知所云,见文中有“有扈”一词,便将这段文字和夏后启与有扈之间的战争联系起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罗振玉、王国维先生在甲骨卜辞中发现了殷先王先公的名字和世系,发现了王亥其人,顾颉刚、吴其昌先生又将此研究进一步深化,这才对王亥的身世有了比较正确的认识。这说明,凡事都是有条件的:假如甲骨卜辞没有被发现,假如甲骨卜辞研究没有一定程度的积累,那么殷商史研究也就很难有所突破。 在解读《山海经》的过程中,由于资料的限制,猜测、推论,构拟假说可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出现错误也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在研究过程中要始终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 科学研究必须严谨、规范,但以往的古文献研究却时常出现引文不准确,出处不规范的情形。这种情形不仅给研究者增添了许多麻烦,而且贬损了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混淆了真据与伪据、新据与旧据、创见与承见的界限。由于文献比较对《山海经》研究具有特殊的价值,因而本书的引文将尽力做到完整、准确,出处清楚,以方便读者。 音韵学对《山海经》研究具有特殊的意义,古今注释者著文时经常说“一声之转”、“声相近也”、“声相通也”,这些对字音的判断,都是依据上古音韵归类和音韵转化规律而言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音韵转换的滥用也会损害研究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为此,著者在运用这一方法时遵循以下原则:1、上古音韵大体遵循王力先生的归类体系,极个别突破王力先生归类体系的例字将特别指出,并说明其归类的来源;2、音韵转换必有王力先生所举的例证为依据;以上两条将严格遵守;3、不仅考虑韵母的归类,而且考虑声母的类型;4、音韵转换的文字,其字义应具有一定的关联度。 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出现了不少古典文献研究的大家,之所以如此,有诸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的社会在引进新意识形态的同时,有清理、批判旧意识形态的需求;二是当时的学者国学底蕴深厚。在传统的“国学”中,人为划定的学科界限不很明显,哲学、史学、文学、语言学融汇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跨“学科”研究;三是从国外(主要是从日本、法国、德国。)引入了先进的逻辑体系和行文体系,虽然表面上还是“之乎者也”,但内涵已经发生了变化,改变了士大夫“骈体文”式的论说习惯。 神话传说的演进有其自身的特点,胡适之先生将其归纳为四条:“1、由简单变为复杂;2、由地方的变为全国的;3、由神话变为史实,由陋野变为雅训;4、由寓言变为事实。”①胡适之先生的这些看法是有道理的,是在高层次上对古代神话传说演化规律的总结。同样,神话传说的研究也有一定之规,胡适之先生认为应该:“1、将每一事之种种传说,以先后出现次第排比;2、研究此一事在每一时代有如何之传说;3、探索此一事件此渐次演变之迹象;4、遇可能时,解释其每次演变的原因。” 总之,《山海经》研究首先要做好资料工作:运用恰当的方法对现存的资料进行搜罗,排列,对比,分析,对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搜罗,排列,对比,分析,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可能有所收获。 二十余年的《山海经》研究,著者的一个体会就是要戒除浮躁心理,保持平和的心态,心平气和地对待世态,对待功利,对待研究中出现的困难,踏踏实实地比较资料,认认真真地运用方法,反反复复地审核成果,只有这样才能写出质量较高的作品,这也是著者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要认真遵循的。 目录 概说 论《山海经》成书的时代 《山海经》图说 《山海经》书名考 《山海经》的研究方法 《山海经》一书的构成 《山海经》中的错简 《山海经》的原始状态 《海外》四经的来源 《山海经》与《逸周书·王会篇》比较 《山海经》与《列子》比较 《山海经》与《楚辞》比较 《山海经》与《吕氏春秋》比较 《山海经》与《淮南子·地形篇》比较 析叙说 方位考 结匈国考 南山考 比翼鸟考 羽民国考 析二八神 析毕方鸟 ■头国考 厌火国考 析三珠树 三苗国考 载国考 贯胸国考 交胫国考 不死民考 析三首国 周饶国考 长臂国考 尧葬所考 析灭蒙鸟 夏后启考 三身国考 一臂国考 奇肱考 形天(夭)考 女祭女戚考 女丑之尸考 巫咸考 并封考 女子国考 轩辕考 龙鱼陵居考 白民国考 肃慎国考 长股国考 一目国考 柔利国考 深目国考 聂耳国考 夸父考 拘缨国考 ■踵国考 欧丝之野考 析三桑无枝 颛顼葬所考 ■■考 ■考 蛩蛩考 奢比尸考 君子国考 青丘国考 黑齿国考 扶桑考 析雨师妾 毛民国考 玄股考 劳民国考 瓯考 闽考 三天子鄣山考 桂林八树考 番隅考 伯虑国考 离耳国考 雕题国考 枭阳国考 兕考 苍梧考 狴■考 犀牛考 氐人国考 匈奴考 贰负之尸考 雁门山考 高柳考 东胡考 貊国考 孟鸟考 服棠树考 大行伯考 ■犬考 阋非考 袜考 林氏国考 登比、宵明、烛光考 朝鲜考 大蟹考 海上仙山考 埠端玺唤考 大夏考 月支之国考 都州考 琅邪台考 会稽山考 大壑考 波母之丘考 犁魏之国考 合虚考 析夔 帝俊考 黄帝考 高阳、高辛辨 常羊考 王亥考 女娲考 冯夷考 后稷考 禺疆及四海神考 嫦娥溯源 “天毒”考 “胡不与”考 昆仑考 附录一 《逸周书》卷7《王会解》 附录二 主要参考书目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