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杰斐逊,美国伟大的民主主义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年即参加美国第一次革命,在反英独立战争和国内民主改革中功勋卓著。杰斐逊在美国独立前后和建国时期的政治舞台上发挥了重大作用,被誉为“开国三杰”之一。他在政治学、哲学、文学、艺术、博物学、农学、建筑、教育等多方面具有过人的才华。美国人认为,唯有杰斐逊才是美国第一次革命的代表和民主传统的奠基人。
早期生涯 杰斐逊是父母的第三个孩子,1743年4月13日出生于弗吉尼亚古克兰特县的夏德维尔农场。父系祖先是来自威尔士的移民。杰斐逊的父亲叫彼得·杰斐逊,是个殷实的烟草种植园主。他勤劳强健,思维清晰敏捷,通过自学和生活的磨炼,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社交能力,在当地颇有名气和威望,曾任地方民兵指挥官和弗吉尼亚议会议员。他是早期弗吉尼亚种植园主的典型。杰斐逊的母亲叫简·伦道夫,家庭背景炬赫,其先祖据说可以追溯至苏格兰国王大卫一世。母亲的家世虽然使这个家庭在上流社会占有一席之地,但杰斐逊却并不以此为豪,他从未在公开场合提及过这一家庭背景。
彼得·杰斐逊没上过几天学,但对子女的教育问题却颇为重视,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就为他们请了家庭教师,不仅教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还经常带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培养他们向社会学习的兴趣,向他们灌输严谨求实、奋发向上的精神。杰斐逊在少年时代就显示出了语言天赋,读了很多古典名著。他热爱大自然,熟悉边疆的生活,了解拓荒者创业的艰辛,对印第安人和黑人也表现出了深深的同情和关注。
杰斐逊十四岁时父亲去世,留下了一大笔遗产:近八千英亩土地和一百余名奴隶。根据父亲的遗嘱,杰斐逊成年后将成为这笔产业的主要继承人。父亲在遗嘱中还特别叮嘱杰斐逊要接受最好的教育——父亲的这个遗言是让杰斐逊终生受益的最宝贵的遗产。
1757年,杰斐逊来到家乡的詹姆斯·莫里牧师的学校就读,与他后来的政治追随者和继任者詹姆斯·麦迪逊、詹姆斯·门罗是前后级的同窗。在这里,杰斐逊主要学习语言、古典文学及舞蹈等科目。虽然有所获益,但他不满意莫里先生刻板的教学方式,遂萌生了进入威廉斯堡的威廉·玛丽学院学习的念头。1760年,他终于实现了这一理想,来到了繁华的商业城市威廉斯堡。最初,杰斐逊受到了这里浮躁享乐风气的影响,但他固有的自知之明使他感到:放纵会使自己堕落。从此,他全身心地畅游在知识的海洋之中,每时每刻都与书籍为伍,学习异常刻苦。他的同学们注意到,杰斐逊的勤奋是持之以恒的,总是天刚刚亮就起床晨读,常常半夜才人睡,表现出了坚韧的意志和充沛的精力。杰出的教育家威廉·斯摩尔教授对杰斐逊产生了巨大影响。斯摩尔的主业在自然科学方面,但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学识也相当渊博。从他的身上,杰斐逊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而且掌握了科学的思维方法。不久杰斐逊又结识了该院最优秀的法学教授乔治·威思和思想较开明的弗吉尼亚副总督弗朗西斯·佛奇尔,四人经常在一起品赏名著,交流学习心得,有时也宴饮,纵谈天下大事。这是年轻的杰斐逊所接触的第一批真正有教养的人,对于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这正应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那句古训。
青年时代的杰斐逊勇于探索,刻苦钻研,广泛涉猎各种经典名著,浏览了大量名人的作品,其中包括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文艺复兴时期和启蒙思想家们的代表作,同时还精通西班牙语、意大利语、法语、拉丁语等多语种。数年寒窗攻读,使杰斐逊的头脑日渐充实,视野大大开阔了。但他从来不主张过苦行僧式的生活,认为理想的生活境界应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双重丰富多彩。
杰斐逊是在1767年进入了弗吉尼亚律师界的,几年中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在诉讼中保持了较高的胜诉率和良好的声誉。他的当事人多为当地富人,但也有贫弱的普通百姓。1770年,他曾免费为一位黑白混血儿进行过辩护,试图使他获得自由,但由于他在辩词中使用了“自由”、“平等”等激进的词汇,这一辩护未能成功。
这个时期的杰斐逊已经是一位风度翩翩的青年了、。他身材修长,一头红发,淡褐色的眼睛炯炯有神,但穿着比较随意,不太重视打扮修饰。他待人平和随意,情趣高雅,学富五车,爱好也十分广泛,以至有人认为,杰斐逊的才情比他的政治能力更为突出。除了人文社会科学外,建筑学、收藏学、农学、机械工程等,无一不引起他的关注,他还经常参加射击比赛和到剧院看戏,闲暇时则拉拉小提琴。这时期他还养成了锻炼身体的好习惯,经常在野外和林中独自散步,坚持洗冷水浴,他把自己终生未患感冒归功于此。同大部分美国青年一样,他也有自己的罗曼史。二十一岁时,他曾向一位朋友的妻子求爱,此事在他任总统期间被作为丑闻曝光,备受诘难。P002-003
总统是高级的奴隶,而且必须满足于高级一词。
——伍德罗·威尔逊总统
我离开仅仅三天,政府、国会和哥伦比亚特区就会陷入恐惧和绝望之中!
——林肯总统的国务卿威廉·亨利·西沃德
休斯国务卿只用了三十五分钟就比舰队司令们在几个世纪内击沉的军舰还要多。
——英国皇军海军军官回忆1922年华盛顿会议
奥巴马邀希拉里任国务卿,让这么一个拥有自己的支持团体,又具有坚强个性的人入阁简直就是冒险!
——美国第6任国务卿亨利·基辛格
一般来说,各国管理外交事务的政府部门是外交部。而美国却是一个例外——它的外交事务由国务院负责管理。其实,在1789年联邦政府建立时,美国也成立了外交部,但由于国会把一系列国内事务也交由外交部负责,例如,人口普查、专利、联邦与各州的文件往来、保管国玺和国家文献等等,因此,美国外交部在成立的当年就被更名为国务院。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原因大概是联邦建立之初孤立主义在美国盛行,人们对外交工作的内涵和重要性认识不足,一些政治家甚至认为在对外交往上没有多少事情可做;再者,当时美国人对于权力集中的中央政府有一种天生的厌恶和恐惧,“小政府”的观念广泛深入人心——这种情况不能不对当时美国国务院的生存状况产生某些影响:国务院不仅规模小,而且经费严重匮乏,另外,它在政府各部门中的地位也不高。例如,建立之初,国务院只有七名工作人员,除去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的年薪外,年度预算还不到四千美元。而此时期财政部的雇员则在四十人左右,一年后又增加了三十人,其经费也比较充裕,财政部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对总统的影响力也比杰斐逊大得多。因此在当时,财政部在政府各部门中的地位相对较高,汉密尔顿似乎想在美国扮演英国内阁首相那样的角色。
但随着美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急剧提升,美国与外部世界的交往愈来愈频繁,加之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格局的日益复杂化和矛盾斗争的尖锐化,使得国际事务在美国总统的工作日程中占的比重迅速增大。进入现代以来,在国际事务和交往中的表现竟成为衡量一个总统的地位和政绩的最重要尺度,这种情况对美国政府各个部门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对国务院的影响最大。
首先,原来由国务院负责的内政事务已大部分转交给其他部门,国务院只保留了掌管国玺等一些象征性的职权,变成了单纯负责外交和对外事务的内阁部和总统的外交事务顾问。在当代,美国国务院的主要职责是制定外交政策,协助总统开展重大外交活动,处理日常外交事务,协助有关部门制定美国的对外经济政策、国防科技计划的政策、管理对外军事援助和非军事援助,协助与外国签订各种条约和协定,管理驻外使领馆和涉外官员,签发护照和签证,在政策上指导美国在境外的文化教育活动,保护在外美国公民等等。
其次,国务院的规模不断扩大。创建之初,国务院的规模小得可怜——全体人员竟然可以挤在百老汇的一个小房间里办公。后来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直至十九世纪上半期,人手短缺的现象仍然存在。因此,最初的几位国务卿做事往往要事必躬亲,他们甚至要经常亲手起草各种外交文书和向总统、国会提交的文件。自十九世纪下半期以来,国务院雇员的数量开始激增,至二十世纪中叶,已达到五千余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达到二万四千人。至世纪之交则达到了三万余人。除国务卿外,国务院还设置了许多重要官职,如副国务卿、办公厅主任、国务卿行政助理、国务卿特别助理、助理国务卿等——真可谓高官如云。国务院属下的执行机构也十分庞大,大致可分为地区司、职能机构和驻外机构三种类型,其中,较大的驻外机构就有二百多个。
最后,由于美国在国际舞台上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国务院在美国国内也保持着相当高的地位。一般来说,国务院是美国政府中地位最高的一个部,其权势之显赫和其领导人出镜率之高,是其他政府部门所无法企及的。有人把国务院与国防、财政、司法四部合称为美国的“内层内阁”,其掌门人国务卿享有内阁“第一阁员”之称。也有人认为,国务院是美国政府的“第一部”,国务卿因此可称为美国内阁“第一部长”。
由于国务卿的地位极为关键和重要,而美国所面对的国内外局势又如此复杂动荡,充满了凶险和变数,所以总统在选择其人选时往往要煞费一番苦心:他们必须是精通外交事务、个人能力、素质和形象俱佳的最出色的高级人才,是总统党内举足轻重的人物,既能与总统密切合作,又能紧密联系协调国内最有实力的政治势力和利益集团,同时还能在国际交往中纵横捭阖,代表美国与不同的地区、国家、民族、政治势力和形形色色的人物打交道。而一旦总统在国务卿人选上做出了决断,就很少有人会提出异议甚至有人还曾提议,应把国务卿这一职位改为能够协调各部统筹全局的内阁第一部长。
由此可见,担任国务卿之职者绝非等闲之辈。
在早期,国务卿大多由美国政坛上最顶尖的重量级人物出任,其中许多人后来又当选为美国总统,因此国务卿一职曾被称为通向总统的“快车票”。例如,在美国前十位国务卿中,后来就有五位登上了总统的宝座:托马斯·杰斐逊、詹姆斯·麦迪逊、詹姆斯·门罗、约翰·昆西·亚当斯和马丁·范布伦。这十人中,有被誉为美国“开国三杰”和“国父”之一的托马斯·杰斐逊、美国“宪法之父”詹姆斯·麦迪逊、著名的首席大法官约翰·马歇尔、“门罗主义”的奠基人詹姆斯·门罗、伟大的“妥协家”亨利·克莱,其余的人也都是独立战争时期的老革命家、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
进入当代以后,美国国务卿的位置上虽然也匆匆走过了一些碌碌无为之辈,但平心而论,出类拔萃者仍比比皆是,占据了历任国务卿的大多数。远的不说,现在仍然还能进我们视线的一些国务卿就十分令人瞩目,如号称“美国外交史上第一人”的亨利·艾尔弗雷德·基辛格、里根总统的左膀右臂乔治·舒尔茨、第一任女国务卿玛德琳·考贝尔·奥尔布赖特、第一任黑人国务卿科林·鲍威尔、第一任黑人女国务卿康多莉扎·赖斯,等等,无不给我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本书编者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每个国务卿为点,单独成传,用时间纵线将他们贯穿起来,把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机结合,通过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业绩及他们的个人生活,情趣和性格及风格特征等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把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内政以及同时期国际政治大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系统而鲜活地再现出来,同时进行深刻而适度的阐发,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1992年,几位好友共同编写了《美国历届国务卿传》一书,转眼间十多年已经过去了。在经历了东欧剧变、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9·11”事件和伊拉克战争之后,国际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人目不暇给。在此期间,美国不断调整其对外政策,在世界上扮演的角色更加引人注目。斗转星移,物是人非,在美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决策者和执行人国务卿的位置上,又增添了几张新面孔,他们至今仍活跃在美国和世界的大舞台上,已成为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风云人物。
经几位友人协商,决定对本书进行再版,除了增加几位新的传主外,对全书内容也进行了修改、补充和调整,出版社附上了部分历史图片,以适应时势的变化和满足读者的需要。 参加这次修订工作的还有:
杨明 刘健 孙若彦 张燕军 李艳红 刘萍 吕益国 刘远钊 王建 王静 葛兆富 仇世林 张益兰 张翠萍 吴洪宇 杜宪兵 杜平 杨成良 宋海燕 林强 相龙刚 焦丽君 倪金荣 王振远 张伟 赛煜 王秀红
本书特约编辑董令生先生在本书的编辑和出版过程中竭尽全力,在此表示诚挚的谢意。
本书能以再版,得到新星出版社社长谢刚、副社长于九涛同人的关爱,在此,致以衷心的感谢。
刘文涛
2008年7月4日
今天,美国国务卿有着特殊的地位,他们几乎就是美国总统的影子,常常代表总统处理与美国相关的全球事务,美国国务卿被视为总统内阁的第一阁员,由于承担着近于外交部长的任务,也有人认为它是美国的第一部长。在美国建国初期,按照《独立宣言》和1787年宪法的精神,他们身兼内政、外交的双重任务,承担着联络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人口普查、掌管国玺、访问别国、国际谈判等诸多国事。因为这一传统,很多人认为担任国务9即对竞选总统大有裨益。美国60多任国务卿,有的是总统入主白宫的有力搭档,有的代表总统处理了重大外交事件,有的卸任以后成功竞选总统。他们大多数是美国外交事务的杰出代表,也是时代、历史的重要见证者,在一定程度上,他们也是美国和世界光荣与梦想的创造者。
本书编者力求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每个国务卿为点,单独成传,用时间纵线将他们贯穿起来,把深入浅出的文字表述与丰富多彩的历史资料有机结合,通过对一个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生平、思想、业绩及他们的个人生活,情趣和性格及风格特征等进行生动细致的描绘,把美国建国以来的外交、内政以及同时期国际政治大舞台上的风云变幻系统而鲜活地再现出来,同时进行深刻而适度的阐发,从而满足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