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巴山寻根(春天里的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陆令寿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篇源自鄂西巴山土家女儿生存状态的“农家良心话”!

一个厅局领导干部以草根的情怀融入巴山深切关爱民生的“寻根”展示!

一位中年作家一百个日日夜夜苦心坚守带给灵魂的巨大震颤!

陆令寿同志18万字的民情日记——《巴山寻根》,体味作者在鄂西大巴山驻村工作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仿佛劳作于田间地头、长谈于农家庭院,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扑面而来。

内容推荐

陆令寿同志18万字的民情日记——《巴山寻根》,体味作者在鄂西大巴山驻村工作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仿佛劳作于田间地头、长谈于农家庭院,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扑面而来。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陆令寿同志还有一份文化担当。心贴心地与山区群众零距离接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三个月的坚守,三个月从未间断的写作,《巴山寻根》中洋洋18万字、百幅民情图片,完整地记录了他和队员们与驻点村村民面对面、心连心的鱼水深情。在他饱蘸深情的笔下,有基层干部的忠诚和奉献,也有他们的困惑和苦恼;有农民群众对党的感恩和拥戴,也有他们的忧虑和期盼;有对巴山自然风光的深情赞美,也有对土家风情的细致刻画,每一篇都具有赤诚的情味、浓郁的土味和较高的品位。

目录

1.一个创造历史的举动

2.两难选择:放弃出境的机会

3.闲谈中长知识

4.当“学徒”从今天开始

5.组里别开生面的村民恳谈会

6.听一听农家“良心话”

7.感受巴东旅游的强劲

8.尊重农民就是尊重我们自己

9.感动着山里人的感动

10.喜中有忧

11.入住农户,别样的体验

12.山里的那个女娃

13.基层干部的苦衷

14.弥补漏缺

15.村民大会

16.浪漫的天空

17.见证一个幸福的家庭

18.纠结的事

19.意外的发现

20.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

21.全县干得最长的镇党委书记

22.驻点感言

23.镇村干部究竟有多少苦衷

24.与一个打工仔的后续接触

25.天下妙处多,迷人数画廊

26.武落钟离山在何方

27.丢不下那个老太

28.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29.我只希望她临终前还是说共产党好

30.《毛选》让他亲切

31.学会用农民的语言与农民打交道

32.我这摩托还从来没有载过你这么大的厅官

33.心连心送温暖表真情

34.大山深处的难处

35.山里结下“穷亲”

36.枫乡坡的风情

37.移民的诉说

38.一个基层村干的心里话

39.给钱给物,不如感情永驻

40.世界有巴西,中国有巴东

41.拍摄“三万”的记者

42.应对暗访

43.勘查石悔洞

44.烈火中留下的残疾

45.面对记者的镜头

46.酒香不怕巷子深

47.来自小神农架的呼唤

48.镇村发展靠‘领头雁”

49.听不到鸡鸣狗吠的羌寨

50.战友老乡同事支撑“三万”

51.截瘫后站起的“中国男人”

52.毕兹卡的撒叶尔嗬

53.春风传递旅游人的爱心

54.伟大的母亲,平实的生活

55.调动内心的善良

56.向大书,党的大门向你敞开

57.最后一位点校的乡村教师

58.两个全覆盖,铁的要求

59.行百里者半九十

60.笨鸟先飞

61.一次让人坐不住的推进会

62.抓铁留痕

63.电话覆盖

64.既要有土味,也要有品位

65.“江”与“红”、“思”与“志”的纠错

66.策划一个有意义的活动

67.采访中的故事

68.天坑让人深思

69.携手武警践行“三万”

70.斗胆说说“三万”的得与失

71.奇迹正在这块热土上发生

72.编筐编篓,重在收口

73.山村里的狗

74.白沙坪的后期效应

75.为什么我的眼里总是盈满泪水

76.他没有忘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

77.感动“三万”,感恩“三万”

78.托起明天的太阳

79.漏斗户的道歉

80.天堂路上,你走好

81.说说我们的工作组

82.都市回眸

外1.七○、八○后感念“三万”

外2.带不走的热土深情

后记:光荣的代表队

试读章节

一组走访完又要开始二组,二组完了三组……走村串户,行走于山村羊肠小道。穿着羽绒服,脚蹬军用迷彩靴,裤子上总沾着泥土。接连三天的走访,累得快趴下了。晚上一回到住所,什么事都不想干。加上水土不服,开始闹肚子。这才开始啊,我安慰自己,习惯了就会好的。这里山民终年都生活在这儿,他们还不是照样过得很好。这样一想心里也就平衡了许多。

这些天,我总是被一些人和事感动着。一组有个叫谭圣钊的老人,年届76岁,老伴也74岁了,带着一个孙子艰难度日。我们来到他家,老人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屋,说,到里屋坐吧,烤一会儿火。老人长着一副好身子,手脚灵便,脑子也很清爽。老伴身板也很硬朗,见我们来了忙着给我们拿凳。老人手里拿了葫芦状的器皿,里边盛了水,他用手不停地在搅动,边搅边说,我给你们烧点水。我说,大爷,别忙乎,坐下说会话。他坐下后还是在洗那器皿。日子过得怎么样?我问。老人说,还行吧。顿了一下,又说,困难是有。老人原先有个儿子,在山西一个土煤窑上做工,煤窑出了事,儿子没了,儿媳不久就丢下孙子离家出走。老两口与孙子相依为命。一家子种着一亩多薄地,还养了两头猪,七八只鸡。看那火盆的上方,挂满了一串串腊肉。这些肉大概够他们吃一年的。问老人有什么想法和要求,老人往火盆里添点柴说,没别的什么,政府挺好的,什么都照顾俺,享受低保,一个月也能有点钱。我就巴望孙子好好念书,将来有个出息。我安慰道,苦日子总会到头的,让孙子争口气,把书读好,再困难也要让孩子读下去。老人颔首称是。我们走了大约一节田埂,老两口还站在门口目送我们。下次,办实事发放慰问金时可不能把老人忘了。我在心里默念着。

我们在一组走访时,因为组长腿上有疾,她女儿张莉萍给我们当向导。小张是村里的计生专干,也就是过去的大队妇女主任。她大约三十五六岁,丈夫在外打工,女儿在野三关读初中。还没到走访的户头,她就远远地跟人家打招呼:这是省里来的领导,搞点家访,你们有啥就说啥。走在弯弯的山路上,我与小张拉起了家常。小张告诉我,她1992年人的党。她父亲过去是村里的积极分子,一直想入党,但因为成分不好,就没人成,这个愿望当女儿的帮他完成了。哎,当这个妇女专干也挺恼人的。每年也就补贴1500元,还与业绩挂钩,去年村里有一胎计划外生育,一下就被扣了260元,其他干部也跟着倒霉,各赔了100元。我问:这妇女专干主要干些啥?小张说,主要管计划生育,每个月都要搞人口信息采集,了解村里的结婚、出生、死亡,流动人口的情况,家家户户都得跑个遍,每个月要去镇上报表,这来来去去的差旅费就一大摞,每年少说也得200元,已经有两年没报了,前年去巴东培训的100元也没地方报。我给她支招说,以后通过网络报,省得来回跑。她说,这儿没得网撒,就是有,也得配电脑。说来说去,就缺一个字:钱!我问她以后有什么想法,小张思忖一下,说,大伙信得过我,我还得干啊。这跟田里的活一样,总得有人去做。这些朴实的话透露出一个农村计生干部内心的善良与责任。

昨天,接到省督察组通知,要各工作组负责人去州里开会。今天刚开完会,我就急着往回赶。因为会议再三强调要完成省里定的“两个覆盖”(覆盖所有的村、所有的农户),这是“规定动作”,无论多大困难都要克服。心里想着事,就急着与童处长联系,得知他带着小钱正在六组走访。我和小周就驾车直奔六组,与他们会合,加入走访。童和钱手里拿着一根一米多长的竹竿,说是打狗用。这村里的狗很多,有的一家有三四条呢。去年参加新农村工作队时,局里就有一名同志让狗咬了,送到巴东打了狂犬疫苗。我们一见面,我就开玩笑说,我怎么看你们像丐帮啊。我话音刚落,大家就笑。给我们当向导的是一位带着孩子的村妇,小女孩才三岁,红扑扑的脸,扎着两个羊角辫,挺招人喜欢的。她不用人抱,在前边欢快地走着。向导告诉我,要去的这户人家是个贫困户,他叫谭贤楚,八十一岁,是村里的老党员。黄老穿着灰白的棉袄,胸前的油垢发亮,扣子掉得只剩一个了,看他的精神还好。问他下不下地劳动。黄老说,不劳动吃啥?啥时入的党?老人想了好久,扳着手指告诉我,一九五四年。您的党龄比我年龄还长呢。大集体时,老人当过队长,大队支书,还当过副乡长呢。黄老有六个儿子,他与老五一起过。这老五是个痨病鬼,得的肺结核,肾也不好,肾积水,肚子鼓鼓的。常年住在镇卫生院,靠欠债度日。老人没有享受老保,因为与他一起过日子的老五没有能力交养老保险。其他儿子怎么不管呢?黄老说,他们自己都管不过来呢。看着夕阳下风烛残年的黄老,我心里一阵阵酸楚。我想起了我那当过生产队长的父亲。这些老党员、老农村干部曾经为共和国的发展奠基,付出了一生的辛劳。老了,却还这样艰辛。临走时,我掏出两百元塞给黄老,给儿子买点营养。我的一点心意。黄老也没怎么推辞就接了。

黄老住的地方叫曹洪溪,有十多户人家。顺着山坡向上爬,来到一个叫谭贤翠的低保户家。向导说,她不在家,在地里。我们来到地头。谭贤翠拿着锄头在刨地,见我们到来,放下手中的活痴痴望着我们。老人脸上结满厚厚的黑垢,鼻子上挂着亮晶晶的涕液,靠近一点就闻到一股异味。向导大声对她说,这是上边来的领导。好半天她才明白过来。嗯嗯地点头。老人家,您多大年纪?她侧耳使劲听,还是摇头。向导对我说,她是个半聋哑人。老人有一儿子,也是个“好人”。山里人往往把弱智一类的叫“好人”,大概他们从不惹是非。儿子在外打工,四十多岁了,还是光棍一条。问到老人过得怎么样,老人说,造孽啊。我要她多保重,她似懂非懂点点头,埋头又去干手中的活了。望着那被老人整得光溜溜的褐色土地,我长叹一声。P26-29

序言

  翻阅陆令寿同志18万字的民情日记——《巴山寻根》,体味作者在鄂西大巴山驻村工作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点点滴滴,仿佛劳作于田间地头、长谈于农家庭院,泥土气息和质朴情感扑面而来,我由衷地喜悦,深受感动,欣然为之序。

2011年的春天,注定将在湖北农村群众工作的历史上留下绚丽的一页。省委、省政府集中开展了“万名干部进万村人万户”活动(简称“三万”活动)。三个月的时间,全省18000多个工作组,lO多万名干部,走出机关,奔赴农村,走进农户,足踏26018个乡村田间地头,脚印1062万农户宅院庭堂,访民情、送政策、办实事、促发展,与农民群众心相印、情相连、手相牵,把党的阳光洒到每户农家,把政府的温暖送到农民群众的心坎上。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民情大调查、亲民大行动、干部大练兵,是新时期湖北农村群众工作的创新之举,有力地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推动了“三农”工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陆令寿同志原任武警湖北总队副政委,今年2月转任省旅游局副局长,到任后领受的第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率旅游局工作组赴鄂西巴东县清太坪镇和沿渡河镇的四个村践行“三万”活动。自3月9日人驻山村,他与队员们翻山越岭,趟溪过涧,行程万里,以“踏石有印”的硬劲、“抓铁留痕”的拼劲,高标准实现了省委省政府“两个全覆盖”的庄严承诺。《行百里者半九十》、《一次让人坐不住的推进会》、《两个全覆盖,铁的要求》、《编筐编篓,重在收口》等文,是他和队员们“三万”活动工作、生活的真实写照。

作为一名党员干部,陆令寿同志带着感情走近山区,了解农民的所喜、所忧、所盼,体察农民的冷暖疾苦,为农民办实事、解难事,赢得了基层干部群众的真心拥护。《学会用农民的语言与农民打交道》、《我只希望她临终前还说共产党好》、《天堂路上,你走好》、《给钱给物不如感情永驻》、《听昕农家的良心话》、《驻点感言》等文,不仅真实而细腻地记录了他和队员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感人事迹,也有作者对当前农村群众工作以及“三农”工作的深切忧虑和理性思索。

作为一名旅游工作者,陆令寿同志在“三万”中结合行业特点,在“穷山恶水”的老少边穷库区,不辞艰辛,带领队员们野外勘查了十多个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编写了近四万字的《乡村旅游指南》,积极普及农家乐,为乡亲们寻找新的致富门路,留下了不走的“三万”工作队。《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武落钟离山在何方》、《听不到鸡鸣狗吠的羌寨》、《来自小神农架的呼唤》等文,是作者对如何将“穷山恶水”变为“金山银水”的有益探索。

作为一名军旅作家,陆令寿同志还有一份文化担当。心贴心地与山区群众零距离接触,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三个月的坚守,三个月从未间断的写作,洋洋18万字、百幅民情图片,完整地记录了他和队员们与驻点村村民面对面、心连心的鱼水深情。在他饱蘸深情的笔下,有基层干部的忠诚和奉献,也有他们的困惑和苦恼;有农民群众对党的感恩和拥戴,也有他们的忧虑和期盼;有对巴山自然风光的深情赞美,也有对土家风情的细致刻画,每一篇都具有赤诚的情味、浓郁的土味和较高的品位。

掩卷而思,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身人心近,才能生情,有情才能同心同德。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对群众的感情和态度问题,是衡量干部是否保持优良作风的一把标尺,是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中最明亮的一面镜子。”人民群众最喜欢对群众有感情的干部。这次“三万”活动就是作为广大党员干部知“三农”、懂“三农”、爱“三农”、促“三农”的“情感之旅”来安排的,对广大党员干部,既是能力素质的锻炼,也是群众感情的升华,更是一次党性的淬砺。在价值观的地平线上,我们看到的是一抹绚丽的彩虹。

“求木之长,必固其根。欲流之远,必浚其源。”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群众观点、群众路线、群众工作,是党的生命工程,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关系人民事业的兴衰成败,须臾不可忘记!陆令寿同志的民情日记结集出版,书名立意“寻根”,其意正在于此。

张昌尔

2011年7月

后记

7月14日下午,在洪山礼堂,省旅游局“三万”工作组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隆重表彰。当我们捧回那金光闪闪的奖牌时,我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情愫。我掂出了这奖牌的厚重和分量。

今年三月初,副局长陆令寿转业至我局报到还未满一个月,局党组决定让他带队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三万”工作组。在领受任务时,令寿同志以特有的军人气质和坚毅向局党组表态:一定要当好旅游局的代表队!带着这样的承诺,带着全体旅游人对山区人民的深情厚谊,令寿同志率领我局“三万”工作组在巴东县清太坪镇和沿渡河镇扎扎实实地推进“三万”工作。三月“三万”,“三万”三月,令寿同志像一名忠于职守的士兵,带领他的队员们始终坚守在“三万”工作的高地,其间他放弃了有生以来第一次出境考察的机会,连清明和“五一”也没有休一天,以满腔的热情谱写了一曲知民爱民亲民的篇章,以生动的实践诠释了党在新时期的群众路线。令寿同志和他的队友们,没有辜负局党组的期望,没有辜负全省旅游人的期望,他们不愧是光荣的代表队!

他们光荣就光荣在在使命面前敢于担当。诚如令寿同志所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负命而来。记得在我办公室征求令寿同志的意见,问他搞“三万”有没有困难时,他二话没说,回答我:局长您放心,没什么大困难,小困难我们自己克服。您要我们争当先进,我不敢拍胸脯保证,但我们会全力去争取!看着他十分自信的样子,我从内心赞叹:不愧是当兵的出身。工组四个成员,从五○、六○、七○到八。后,呈明显的梯次结构,有三人是从部队转业的。搞“三农”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课题。他们把学“三农”、懂“三农”、爱“三农”、干“三农”,当作必修课来用心践履,把省委省政府“两个全覆盖”的规定动作作为“铁的任务”来完成,足迹布满了巴山深处的千沟万壑,把党的强农惠农政策送到了1104户山民家中。在“望得到屋走得哭”的大山里,这需要何等的毅力?!当我随省党政代表团考察归来,马不停蹄地审完八大本厚厚的“四签字”(被访者、走访人、组长、单位一把手)台账,在申报表上郑重地签上我这个“一把手”的名字时,我感到了手中笔的沉重。这厚厚的台账里,是令寿同志和他的队员们“脚印农家”的见证,是他们非同寻常的对于使命的勇敢和出色担当!

他们光荣就光荣在带着真情走近百姓。“三万”工作是我省新时期贯彻群众路线的伟大创举。情是“三万”工作的灵魂。与百姓打交道,不仅要面对面,更要心贴心。正像令寿同志日记中写的:许多时候,群众并不需要我们给多少钱多少物,而需要与他们真正想到一起,说到一起,乐到一起,干到一起。工作组从人驻清太坪镇的第一天起,令寿和他的队员们就主动放下架子当“学徒”,学会用农家的语言与农民打交道。走村人户,他们与群众坐的是同一条凳,吃的是同一锅饭,抡的是同一把锄。4月中旬,我率机关的部分同志去驻点村慰问村民和工作组的同志,亲眼看到当地群众拉着令寿同志的手亲切交谈、热泪盈眶的情景,让我深受感动,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血浓于水”。如果没有他们在大山里的真情付出,没有他们与老百姓心连心的交往,靠一时的做秀是做不出来的。无怪乎群众交口称赞工作组是“共产党派来的好干部”,“党的好传统又回来了”。

他们光荣就光荣在群众利益至上。在省直单位中,旅游局在人财物的支配上不是强势部门。工作组坚信:四两可以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不花钱也办事。急山区人民之所急,想山区人民之所想,结合旅游部门的职责,想方设法帮助山区群众开发乡村旅游,开办农家乐,找到脱贫致富的新路。工作组帮当地找到了15个旅游景点,完成了两个旅游调研报告,启动了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除此之外,还大力发展驻点村的村办文化,建立村级广播站和特色村民文艺小分队,既活跃了乡村文化氛围,又占领乡村的思想文化阵地,弘扬了主旋律。我去驻点村调研时,白沙坪村支书陈发宇告诉我:过去村民们空下来就去摸牌搓麻,现在有了广播,他们能听到党中央的声音,文艺演出也引导了村民健康的情趣,把山歌唱起来,把民族舞蹈跳起来,把锣鼓敲起来,把图书看起来,把球儿打起来,村民们比过去开心多了,我们村干部的工作也好做多了。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做“三农”工作,关键是要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为群众谋利益,让群众从长远得实惠,“留下一个不走的工作组”。事实再次证明,只有群众利益至上,知民才有新视角,爱民才有新境界,亲民才有新举措。

他们光荣就光荣在舍得吃苦奉献。驻点村山高坡陡,行驶在松软的沙石路上,车轮经常打滑,险象环生,好多通组的路车很难开进。工作组在令寿同志的带领下,跑坏了轮胎磨破了鞋,靠两条腿走进了千家万户。在野外考察旅游景点时,穿山过涧,披荆斩棘,在悬崖峭壁上攀登,摔倒了爬起来再干。宣传强农惠农政策,他们讲得口干舌燥、喉咙嘶哑,积极为群众释疑解惑。他们的苦没有白吃,不仅造福于百姓,也砥砺了人生,辛勤的付出换来的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他们光荣就光荣在具有坚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工作组把局党组提出的“争创先进、从严要求、带好队伍”精神贯穿始终,以一流的精神状态扎实推进“三万”工作。工作组成员年龄相差较大,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在“三万”中的默契。年过半百的令寿同志,与大家同甘共苦,处处率先垂范,成了工作组名副其实的“领头羊”;人到中年的童建新同志把“三万”当事业干,发扬旅游经验丰富之长处,独当一面地开展工作,成了工作组的好参谋、好帮手;刚刚从部队转业的钱松华同志,一心一意搞“三万”,照顾了山区的孩子,自己的孩子却成了“留守儿童”;年龄最小的周实现,吃大苦耐大劳,为了完成交给的任务,有时候通宵达旦,连爷爷去世也没能在家为疼爱他的老人守灵送终。他们的团队精神感召了局机关。全局同志自发地开展了“献爱心、送温暖、表真情”活动,每人都为山区群众捐款,局机关不少同志还到驻点村送温暖、结穷亲,参加义务劳动,密切了旅游人与山区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了旅游人崭新的形象。

令寿同志民情日记出版,令我十分欣慰,这不仅是他个人的幸事,也是我们全体旅游人的一件喜事。古训:力行而后知之真。相信令寿同志饱蘸心血写成的民情日记,会启迪我们更多的思考。

(作者系省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5 8: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