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叙写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从艰难起步的草创阶段,经过多年的坎坷发展,苦心经营,终于成长壮大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整个历史过程。
本书由一线作家陶纯、陈怀国担纲写作,他们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并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了大量关于“两弹一星”的独家资料和素材,为本书的强烈纪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陶纯//陈怀国 |
出版社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叙写我国“两弹一星”工程,从艰难起步的草创阶段,经过多年的坎坷发展,苦心经营,终于成长壮大并取得重大成就的整个历史过程。 本书由一线作家陶纯、陈怀国担纲写作,他们有着丰富创作经验,并全面而准确地掌握了大量关于“两弹一星”的独家资料和素材,为本书的强烈纪实性奠定了坚实基础。 内容推荐 陶纯、陈怀国创作的《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是一部以“两弹一星”为题材的大型纪实性作品,采用大量翔实的独家史料,第一次权威地诠释了“两弹一星”研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国家命运(中国两弹一星的秘密历程)》气势宏伟,结构宏大,人物众多,各具神采,是一部全景式表现我国国防战线的力作。 目录 第一章 黑云压城 1 世界进入了核时代 2 美国一直在考虑对中国使用原子弹 3 毛泽东说:“这是决定命运的!” 第二章 蓝图初绘 4 中央下了决心 5 苏联终于伸出了援手 6 钱学森回中国,不是去种苹果的 第三章 开路先锋(一) 7 中国的导弹火箭事业,迈出了重要一步 8 国家最大的事 9 都有一颗中国心 10 聂荣臻挂帅 11 如此,大事可成矣 第四章 开路先锋(二) 12 搞原子弹——这个担子太重了 13 苏联给予了很重要的帮助 14 原子弹,你知道吗? 第五章 开路先锋(三) 15 一直往西,到新疆罗布泊去 16 来这么个荒凉地方,到底干什么 17 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 18 中国的太空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 第六章 重压之下 19 真是个好场子 20 导弹研制要“爬楼梯” 21 天天想象原子弹是什么样子 22 要讲政治条件,连半个指头都不行 23 中国方面一切都还蒙在鼓里 第七章 急转直下 24 一个不妙的消息,从莫斯科来到了北京 25 我们不需要教师爷,不需要指挥棒 26 来了就不后悔 27 自己干起来再说 第八章 悲壮情怀 28 我们已经摸清了他们的基本意图 29 中国人迈向太空的第一步 30 兄弟,你可以安息了 31 死在戈壁滩,埋在青山头 32 基地建得差不多了,却高兴不起来 第九章 逼上梁山 33 难道你们会变戏法 34 你们不能刁难人 35 铀浓缩厂是重中之重 36 “毁灭性的打击” 37 世界上最重的东西,莫过于责任啊 第十章 从零开始 38 那是火箭飞驰时留下的烟云 39 我愿意,我愿意,我愿意 40 你们要好好干,快点搞出来 第十一章 一步妙棋 41 氢弹宜早不宜迟 42 照样是英雄好汉 43 点点,谢谢你 44 尽管饥肠辘辘,但科学家们的脑子一刻也没有闲着 45 长城脚下的炮声 第十二章 别样关怀 46 不知应该诅咒它,还是应该感谢它 47 哪儿我都不去,就在这里等 48 我饿得不得了,你得给我点东西填填肚子 49 要是我们领导干部分了一两,就开除我的党籍 第十三章 坚定不移 50 这就是我当时坚定不移的信念 51 再穷也要有一根打狗棒 52 突出政治,搞科研的时间得不到保证 53 这个要紧时候,个人受点委屈,不算什么 54 代表中央,利用这个机会,再作个总的道歉 第十四章 喜忧参半 55 即使是失败,那是必须交的学费 56 中国正在逐步开启铀-235浓缩技术的大门 57 我们就学居里夫人,在这里做出点火中子源 58 爱情的种子已经发芽了 59 横在面前的又一座山峰 第十五章 至关重要 60 大半个中国已经处于敌对国的包围圈中 61 给中央正式立了军令状 62 这件事请总理出面才行 63 会上争,会下也争 第十六章 曙光在前 64 现在就得空手套白狼,赤手打老虎 65 让原子弹在百米高塔上爆炸 66 至少要看三步棋,不能走到哪里算哪里 67 我要带他到很远的地方去 68 这个事情我不后悔,总算给国家干了点实际有用的事 第十七 章信任为上 69 不要怕失败,真金不怕火炼 70 这么好的科学家如果不信任,我们还能信任谁 71 他们会撑起我们这个民族的脊梁 72 谁都不希望中国强大 73 该吃的苦都吃过了,还怕什么 第十八章 指日可待 74 不破楼兰终不还 75 我也着急,不着急我就不上房了 76 博斯腾湖里的水,好甜好甜呀 77 往往最困难的时候,也就快成功了 78 科学的大门,往往是年轻人敲开的 79 那还等什么?还不抓紧干 80 这是最重要的一炮 81 越到最后关头,越不能掉以轻心 第十九章 一波三折 82 再厉害的东西,总可以找到对付的办法 83 原子弹最忌讳的问题出现了 84 这是我们的命根子,比我们的生命还重要 85 移师罗布泊 86 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第二十章 成功在望 87 他们没有留下名字,只留下这个故事 88 我们战斗在戈壁滩上 89 我们有了原子弹,不要流泪,应该高兴 90 格外细致,格外小心,格外严格 第二十一章 天地惊雷 91 原子弹既然是吓人的,就早响 92 国家最高元首级的警卫规格 93 人世间最漫长的东西,就是一个“等”字 94 会成功的,我相信一定能成功 95 它只是一种精神,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 96 现在是扫除一切自卑感的时候了 第二十二章 再上征途 97 中国的氢弹之路,在哪里呢? 98 卫星一直在我脑子里转个不停 99 美国国防部长预言:五年内中国不会拥有导弹核武器 100 他无数次到大西北,却没有去过一次敦煌 101 我老于讲故事的水平,不比说书的差 第二十三章 不容有失 102 所谓开拓者,都是这么过来的 103 这个决心,难下呀 104 我们牵住了“牛鼻子” 105 出了乱子就是犯罪,因此要做到万无一失 106 中央首长好不容易来一趟,得让大伙仔细看看 第二十四章 风云突变 107 飞低一点,让我看看下面 108 无论如何,都要坚强 109 因为只能进行一次,一定要百分之百的完成 110 你在现场指挥,一切由你决定 111 如果我牺牲了,请组织上追认我为党员 第二十五章 艰难时日 112 难道所有的中国人全都是疯子吗 113 这是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的另一种形式的紧张战斗 114 氢弹设计不能停下来,再难也要按期完成 115 一点小病,已经好了,什么都不耽误 第二十六章 竭力超越 116 确定第一颗氢弹空投,是一个值得自豪的壮举 117 加快氢弹研究步伐,抢在法国之前 118 像这样的科学家,为什么不能参军 第二十七章 绝地辉煌 119 如果这是一枚真正的氢弹,那乱子就捅大了 120 总理,我义不容辞 121 我们的科学家,该有多好啊 第二十八章 天路历程 122 不能跟在别人屁股后面跑 123 自己革命一辈子,从来不是为自己 124 为中国的卫星,闯出一条天路来 125 不让你搞测控,等于要你的命 126 如果他有来世,我相信,他还会选择这个职业 第二十九章 民族高度 127 拯救中国的,正是中国人所特有的骨气和志气 128 影响了火箭试验,那就是对毛主席不忠 129 如果失去控制,飞到国外,后果不堪设想 130 《东方红》乐曲,从太空传遍了世界 第三十章 记住昨天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千百年之后,那时的人们回望历史的时候,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会把核爆炸的蘑菇云。当作20世纪、乃至人类有史以来最具标志性的重大事件之一。因为以原子弹为代表的核武器的出现,使人类的头顶上,似乎永远悬挂上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末日即将来临”——成为人类永远的噩梦。 然而,当1900年的钟声敲响的时候,没有人能够意识到,世界将进入核时代.天才的科学家们仍然在为“原子核”这个东西是否存在而绞尽脑汁。 “原子”——本是希腊文名词“atom”。在希腊文里,意为“不可分割”。两千五百多年来,没有人怀疑这个说法。直到1897年——人类即将迈进20世纪门槛的时候,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从阴极射线的研究中证实了电子的存在,并进一步证明它是一切化学元素原子的组成部分。它是人类发现的第一个基本粒子,这就说明原子是有内部结构的,从而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理论。 时光进入20世纪,天才的物理学家们加快了对原子世界的认识—— 1902年,法国科学家居里夫妇发现了自然界放射现象并指出了放射能的强度: 1905年,美籍德裔科学家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以及质量和能量的关系方程式:E=mc2。 1913年,丹麦理论物理学家玻尔提出原子结构的量子化轨道理论,超越了在牛顿之后维持了两个世纪之久的物理学法则,在小小原子的内部,建立起了一个世界: 1919年。英国科学家卢瑟福在实验室首次实现了人工核反应,用a粒子轰击氮核,成功地把氮变成了氧和氢——把一种物质变成另一种物质——并将这些反弹回来的粒子(氢核)命名为“质子”; 1929年,英国物理学家考克饶夫和瓦尔顿制造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静电加速器”; 1931年,美国物理学家劳伦斯设计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从a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中子的发现,是人类认识原子核内部结构的一个转折点,在中子未发现之前,人们对于原子核的内部结构是不清楚的,发现中子之后,人们才知道,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人们一般认为,人类进人核时代的大门,是由中子打开的; 1938年,德国物理学家哈恩和施特拉普斯曼在研究中子与铀核的作用新形成的各种放射性元素中,发现了铀的裂变现象; 1939年.居里夫人的女儿、法国物理学家约里奥·居里提出铀核裂变链式反应的可能性; . 1939年.丹麦理论物理学家玻尔和他的合作者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原子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引起这一反应最适宜的核素就是铀一235。这就找到了人类打开原子弹奥秘的“金钥匙”; 从此,人类正式进人了核时代。 将近3个世纪以前的1721年,法国杰出的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曾经按照武器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行深思,并预测过武器发展的前景。他说:“我觉得不寒而栗,生怕到了最后,有人发现某种秘密,而能用最简单的方法,置众人于死地,整个地摧毁一切民族和一切国家。” 两百多年后,他所担心的事情终于发生了。 美国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寂静的沙漠,一望无际。突然,一道奇异的光芒仿佛从地球的心脏喷薄而出,瞬间形成巨大的火球,膨胀着、升腾着,直抵云端,其光芒映彻天际。震颤不已的天空,突然幻化出一朵巨大的蘑菇云。 蘑菇云下的沙漠在熔化,凝固成坑坑洼洼的玻璃体。 这一天是1945年7月16日,人类爆炸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威力相当于2万吨TNT当量,爆炸中心温度是太阳表面温度的l万倍。 本来,纳粹德国离人类制造第一颗原子弹的距离最近。德国没有首先制造第一颗原子弹,这对德国的科学家们是一个打击,但对于整个世界来说,则是一件最为幸运的事。 在离核爆心约十公里的地下指挥所里,后来被称为“美国原子弹之父”的奥本海默,望着滚动的火球,不由联想起印度圣诗《勃哈加瓦基达》中的几句: 漫天奇光异彩, 有如圣灵显威; 只有一千个太阳, 才能与其争辉。 望着巨大的不断升腾的蘑菇云,他又想到了这首诗的另一句: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毁灭者。 这个时候,除了美国的极少数人,世界上没人知道美国制造出了原子弹。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认识这个可怕的怪物,是从日本的广岛开始的。 半个多月后,1945年8月6日的早上,美军第509空中联队的3架B29型轰炸机,依次从太平洋的提尼安岛上起飞,直奔日本广岛。8点14分,投弹手揿动电钮,飞机底部弹舱开启,弹出弹舱的原子弹扑向广岛,机舱内的人迅速戴上护目镜。透过镜片,他们首先看到的是一个紫红色的小火星。火星瞬间扩大为耀眼的火球,翻滚着向外扩展,熔岩一般覆盖了整座城市…… 投在广岛的原子弹代号“小男孩”,爆炸当量1.25万吨。战后日本对外公布罹难人数为176987人。 灾难并没有结束,3天后,笼罩在雨雾中的日本长崎,空袭警报尖厉地叫着,人们四散逃命。突然,一道强烈的闪光撕开了天空。闪光过后,天黑了,整个城市在黑暗中崩裂了。一个巨大的火球被烟尘包裹着,朝天空翻滚。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