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纪人编著的《文学的速朽与恒久》内容介绍:在文学的鼎盛时代,文学批评是与文学创作相辅相成的,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没有文学批评,文学的发展肯定是不完善的。好的批评不仅阐释了包括文学经典在内的许多文学作品,而且总结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经验,甚或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些普遍的规律,从而对创作起了有力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对于读者而言,好的文学批评不仅仅是联系作家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还如艾略特所说的,起着纠正读者鉴赏力的作用。
第一辑
道、境界、韵——中国文论的三原点和元结构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观——兼论“文学性”和“非文学性”
形而上,还是形而下,这是一个问题
文学一文化分析
对文学主体论的学术反思
对中国当代文论有效性的质疑与分析
空洞或暖昧的能指——与葛红兵先生商榷
对都市文化综合研究的几点思考
大众传媒时代的文学与时尚
文学的速朽与恒久
中国文化输出刍议
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答日本记者问
第二辑
个人化、私人化、时尚化——简论九十年代的文学写作
上海文学地图之历史变迁
文学创作不需要造星运动——也谈“80一代”作家及其写作
城市叙事
类型小说创作谈
批评的选择和意向
供给创造需要
庸评、酷评、骂评
文艺立法需要新思路
为什么缺少原创力?
一些作家退会之我见
在上海东方网聊天实录
我看《上海作家》
走向自己的言说
“学术结巴”之我见
中国现代学人的心灵史——评刘士林《20世纪中国学人之诗研究》
复原事实真相,重现历史现场——杨剑龙《论语派的文化情致与小品文》序
简评《上海文学通史》
《西游记》的文化解读
第三辑
探究一个时代的精神历程——王安忆印象
解读孙甘露
一座城市的命运交响曲——评赵丽宏的长诗《沧桑之城》
营造诗歌的城市意象和知性美——评徐芳诗集《上海:带蓝色光的土地》
上海叙事:弄堂乾坤——评王小鹰的《长街行》
时空错动一代梦痕——吴正近期小说印象
中国套盒中的爱情故事——评白桦的《一首情歌的来历》
解密《解密》
荒诞悲剧的“受活”体验——阎连科《受活》读后
80后的时代宣言——评王萌萌的《大爱无声》
殚精竭虑,精益求精——俞天白《天地蛋》读后
资本博弈与欲望叙事——评沈飞龙的《金钱似水》
藏尽楼兰《戏别离》序
对一种都市病的诊断与关怀——管燕草《偷窥男女的双重自白》序
别样的哀愁——评《春似走马灯》
生命最后的告白——陆星儿《用力呼吸》读后
传奇色彩与民间风格——评李伦新的《非常爱情》
揭示人心永不枯竭的感情潜流——张曼小说印象
上海文坛的嘉定踪影
文学的民族志——《神妻》读后
众声喧哗的时代乐章——读史中兴的《隔洋》
一个普通人的成长小说——重读沈善增的《正常人》
新的校园生活——评朱晓琳的《大学之林》
评盛可以的《道德颂》
于凝练中见精神——评于晓威的《厚墙》《沥青》
世俗生活的风情画卷——滕肖澜《城里的月光》读后
读薛舒《残镇》文稿
新文人小说和个体反思——评张生的《个别的心》
开拓了小说创作介入生活的广度和深度——评《走私档案》
漫笔读来意趣多——《美风华雨》序
诗意的精神家园——王勉散文集《印象》读后
来自阿勒泰深山的清风——读李娟散文有感
从妇女解放看上海女性写作
历史的女性书写
第四辑
在进入WTO前,给中国电影提个醒
谱写电影双城记的新乐章
张艺谋和《红高粱》
《老井》的再读解
风格化和命运感——评陈逸飞的电影《理发师》
现代视觉观念中的《红楼梦》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