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惠芬编著的《都市芭蕾与想象的能指》内容介绍:在文学的鼎盛时代,文学批评是与文学创作相辅相成的,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没有文学批评,文学的发展肯定是不完善的。好的批评不仅阐释了包括文学经典在内的许多文学作品,而且总结了一个时代的文学经验,甚或揭示了文学发展的某些普遍的规律,从而对创作起了有力的推动和导向作用。对于读者而言,好的文学批评不仅仅是联系作家作品与受众之间的桥梁,还如艾略特所说的,起着纠正读者鉴赏力的作用。
辑一
从《伤逝》到“给我一条光”——鲁迅与许广平的情感历程
阶级意识与性别呈述——也谈左翼电影的政治性
《体育皇后》的都市和性别叙事
体制建构与性别政治——丁玲研究的盲点和新视角
《丁玲年谱长编》的开创性和启示意义
坚守和超越——《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当下意义
辑二
“文学上海”与城市文化身份建构
“N城记”:想象上海的方法之一
在“离去”和“道别”之间——对近期有关上海的作品及评论的思考
“新人类”的上海书写与认同
《城市地图》:个人记忆和集体想象
“到底是上海人”与上海认同
辑三
他山之石,何以攻玉——重读《妇女与中国现代性:东西方之间阅读笔记》
心态史视角下的都市和性别的构形
当性别遭遇空间——女性主义地理学的洞见和吊诡
《内闱》:宋代妇女的自主和“沉沦”
身体的政治与想象的能指——读《危险的愉悦:20世纪上海的娼妓问题与现代性》
让社会倾听女人的声音
辑四
都市芭蕾、“社会学的想象力”及身体政治
王佳芝与“救国女子”传统
人在韩剧中
谁决定了时代美女
辑五
女性主义:越界的挑战
有利而便捷的入口处
女性视角与历史想象
她们能否“与生活和解”——由几部女作家的新著想到的
空间、性别与认同——女性写作的地理学转向
当代中国女性文学文化批评一览
辑六
《更衣记》和许地山
《孤独的外来者》:作家眼里的历史
龙应台和“捧不起的上海男人”
何必围着书名“争”——也说《拯救乳房》
“美丽世界”的迷乱图景——读《伊莎多拉的精彩周末》
城市女性的“痛”和“浪漫”——读《一路芬芳》
特殊时代的中国女性经验
读《斑斓的老树——我的劳改队生活琐记》
悠然“散步”
《上海银楼》的历史况味
死神与少女
向着文学的真谛——关于《海儿》和《海恋》
“丈夫有丈夫的空间,妻子有妻子的空间”?——读《紫阳花日记》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