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雪花秘扇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美)邝丽莎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暌违多年,再度席卷全美畅销书排行榜。

好莱坞巨作原著小说,呈现东方神秘“女书”、“老同”文明。《喜福会》导演王颖携手李冰冰、全智贤、休·杰克曼倾情演绎忧伤与传奇。

由邝丽莎编著的《雪花秘扇》用中国传统方式记日。主人公百合生于一八二三年,即道光三年,而太平天国运动始于一八五一年,止于一八六四年。本书内容为静坐,儿时,缠足,扇子,雪花,爱,女学,欢凉节……

内容推荐

十九世纪的中国,女性被完全隔绝在闺房里,唯有依靠裹出形状美好的三寸金莲,来获得一生的幸福。在湖南省一个偏远地区,她们发展出只有女性才懂的文字:女书。一些女孩从小结为“老同”,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谊延续一生。她们在扇子及巾帕上绣写女书,唱和往来,互通心迹,从封闭的世界中暂时走出,分享彼此的希望、梦想以及成就。

“悉闻家有一女,性情温良,精通女学。你我有幸同年同日生。可否就此结为老同?”百合与雪花的关系,起始于一把扇子上的邀约。她们年仅七岁便结为老同。随着时光流转,历经饥荒与叛乱,她们一同省思婚姻、寂寞,以及为人母亲的欢喜和悲伤,在彼此身上找寻慰藉,延续成一种支持彼此生存的情感连结。然而一场误解的产生,让她们终生的友谊分崩离析……

《雪花秘扇》这部优美而缠绵的小说,召唤出中国历史上一个令人好奇且伤感的年代。作者以打动心灵的文字,探索人际中极为奥妙的一种关系:女性之间的纯净无瑕的友谊。

《雪花秘扇》由邝丽莎编著。

目录

作者自速

静坐

儿时

缠足

扇子

雪花

女学

欢凉节

美月

花嫁

真相

古坡庙

儿子

悲与喜

上山

斥责信

入云霄

悔恨

后记及致谢

试读章节

静坐

在这个村子里,照他们的话说,我是“惟一还未死去的人”,一个八十岁的寡妇。丈夫去世后,日子变得异常的冗长。我不再关心牡丹或是其他人为我准备了什么样的拿手小菜,也不再期待着发生在这个屋檐下的稀忪平常的快乐。现在惟一能让我感兴趣的便是对过往的回忆。时过境迁,我终于可以说出一切了。过去我得依靠我的娘家来养育我成人,之后靠夫家来养家胡口,所以我不能说。而现在,我可有一生的故事要倾诉。我再没有什么可失去的了,也不会冒犯到任何人了。

这么多年后,我对自己的优缺点一清二楚,而事实上它们往往是同一个。我的整个一生都在渴望爱。我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不管是作为女孩还是后来为人妻,但是我却依然执著地坚持着这份对于爱不合情理的渴望,而它却成了我一生中种种遭遇的根源。我曾梦想得到母亲的关注,得到家人的爱。为了获得他们的这种情感,我学着去顺从,虽说这是理想中+女人所应具备的,可是我似乎显得过分顺从了。我可以为了他们一丝一毫的亲切感,努力去实现他们所有的期望。我的那双脚是全县最小的,为此我脚上的骨头被生生折断。只为了裹成一个更姣好的样子。

每当我感到自己无法再去忍受那种刻骨的疼痛,每当泪水一次次滴落在沾满鲜血的裹脚布上,我的耳边总会传来母亲的柔声细语与一次次的鼓励,再多坚持一个小时,再多坚持一天,再多坚持一个星期。母亲还不时提醒着我,如果能多坚持一会儿,我将会得到的回报。母亲就用这种特殊的方式教会我如何去忍受——不仅是缠足或身怀六甲时那种肉体上的纯粹煎熬,还有那些历数不尽的刺人心扉、渗入灵魂的痛楚。我的母亲总是指出我身上的不足,教导我如何将劣势化为优势。在县里,母亲对我的这种爱被称为“疼爱”。我的儿子后来告诉我,在男人的文字里“疼爱”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疼爱”的“疼”就是疼痛的意思。这就是对母亲所给予我的爱的最好注释啊。

缠足改变了我的双足,也改变了我的性格,我总是有种奇怪的感觉,曾经的那段经历似乎贯穿了我整个人生,把我从一个温顺的小孩蜕变成一个意志坚定的女孩,又从一个对婆家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千依百顺的少妇蜕变成一个本县地位最高的女人,村里法规习俗的执行者。在我步入不惑之年之际,缠足的严酷已经从我的三寸金莲注入了我的心田,使我一味固守着这座导致了所有不合理和悲痛的堡垒。我再也无法去原谅那些爱我的和我爱的人了。

我惟一可以用来反叛的方式来自女书,我们女性独有的神秘文字。它第一次进入我的生活是因为我收到雪花——我的老同——送来的一把折扇,它现在就放在桌上,第二次便是我和雪花见面的时候。与和雪花交往时的我截然不同,现实生活中的我一直努力做一个值得尊敬的妻子,一个值得称赞的媳妇,一个对子女关怀备至的母亲。在最艰难的日子里。我的心也如同玉石般坚硬。我曾用自己内心巨大的毅力来忍受种种悲痛。可是现在的我,只是一个孤寡老妪,像传统所要求的那样,一个人静静地坐在这里。我明白,长期以来我对外面的世界已经一无所知。

我一生中的大多数时间是在阁楼上属于女人们的屋子里度过的,除了咸丰五年那可怕的三个月外。我去过庙里,回过娘家,甚至还去见了雪花,但对外面的世界却知之甚少。我听到男人们在讨论着税收问题、干旱的困扰和起义的事,而这一切离我的生活却显得有些遥不可及。我所知道的只是刺绣、编织、做菜、烧饭,还有就是我的婆家人、我的孩子们、我的孙儿们、我的曾孙们以及我的女书。我的人生和别人的毫无异样——从闺中少女到为人妻母,到子孙满堂,再到如今的这般静坐度日。

我一个人孤孤单单地坐在这里,而陪伴着我的只有无尽的回忆和眼前的这把折扇。当我拿起这把扇子,多么奇怪啊,我总是感受不到它所应承载的重量,要知道它曾记录了太多太多的喜悦和悲伤。我迫不及待地将折扇打开,每一片折页在面前徐徐展开时所发出的声响,都拨动我的心弦,仿佛能感受到当初那颗驿动的心。种种回忆顿时如潮水般涌来,一一浮现眼前。这段经历延续了整整四十年,在记忆中反复地温习回首,往事早已铭刻心间,熟如儿时吟唱的童谣。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着那一天,是那一天折扇送到了我的手中。当我打开折扇时,我深切地感到了指间的颤动。打那以后,扇子的上缘总是点缀着简单的树叶花环,而扇子首片折页上自上而下流淌着雪花隽秀的文字。因为当时的我还不认得几个女书里的字,所以婶婶便一一读给我听:“悉闻家有一女,性情温良,精通女学。你我有幸同年同日生。可否就此结为老同?”如今当这一行行秀丽的字体再次映入我的眼帘,我仿佛透过它看见了少女时代的雪花,还看见了她将会长成的模样——一个坚忍不拔、真诚坦率、眼界开阔的女人。

我顺着折扇一一细看下去,字里行间透露着我们昔日性格中的乐观,共同分享的喜悦,相互间的欣赏,彼此间的承诺。我仿佛看见了那个简单的花环演变成了一簇簇峥蝾交错的雪花和百合,它象征了我们不败的友谊,永远的老同;仿佛看见了右手上方那一抹皎洁的月光。洒落在我俩身上。曾经的我们就像两株盘根错节的连理枝,像厮守千年的苍木,又像永结同心的一对鸳鸯。雪花曾在扇上这样写道:“我俩这般真挚的情谊要延续到永远。”可是转眼间在另一片折页上我看到了我们之间的误解、失信以及最终的决裂。对我而言,爱是至高无上的感情,我无法与任何人去分享,这最终导致了我和老同雪花间关系的破裂。

我依然在学习着爱,我以为我已经懂了——什么是爱——那不仅仅是母爱,还有子女对父母的爱,妻子对丈夫的爱,以及老同之爱。我的一生中饱尝过多种爱——怜悯的爱、尊崇的爱和感激的爱。现如今望着雪花和我多年通信遗留在扇子上的字字句句,我终于明白了我从未真正去珍惜那份最珍贵的爱——发乎于内心深处的爱。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为那些从未学过女书的女人们抄写自述。我听说过无数人或悲伤、或怨哀、或不公的境遇。我把我所听过的故事都记录在案。惟一不足的是,尽管我知道很多关于女人们的故事,但我对男人却几乎一无所知,除了他们总是置身于一场场战争之中,与大自然的抗衡,与同类的争斗,或是沉醉于对内在世界孤独的探求之中。回顾我的一生,它是由无数男人与女人的故事提炼而成的。表面上,我是个极为谦卑的妇人,偶尔会抱怨上几句,可内心却总是汹涌如浩海,潮起潮落问掀起一场场如同男人间猛烈的战争,那是—个真实的我和—个众,期望的我之间的对决。

我之所以写下这些话,是为了留给我的后世子孙。牡丹,我的孙媳答应过我,在我离世后,将它们付之一炬,这样我的故事便可先于我的灵魂找到他们。我希望在我到另一个世界与他们团聚之前,用我的文字来向我的祖先们、我的丈夫解释我的所作所为。尤其是雪花。P1-4

后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一天,一位老妇在中国农村的一个火车站里晕倒。当民警搜查她的物品试图确认身份时,他们发现了一些看似写着某种密码的纸。当时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最疯狂的年代,这位老妇马上被拘留,被怀疑为间谍。相关学者很快发现这根本不是什么与国际阴谋有关的密码文件,而是一种仅仅在女性中使用、将男性排除在外的文字,并且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结果这些学者立刻被送去劳改。

我第一次涉及女书是在为《洛杉矶时代周刊》撰写王平的文章“因美丽而痛苦”的书评时。我立刻被其所吸引,深深迷上了女书和它所蕴涵的文化底蕴。我发现关于女书的文献如书信、故事、编织物和刺绣,能够保留下来的很少,绝大多数都因为现实和神秘的原因在坟前烧毁了。而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日军又破坏了许多被当做传家宝的女书文献。在“文化大革命”时期,狂热的红卫兵因无知又破坏了相关的文献,而且还严禁当地妇女出席任何宗教仪式和一年一度的古坡庙的朝拜。直至二十世纪中后叶女书濒临消亡。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使用这种文字的女性正在消失。

我和Michell Yang在一封E-Mail中谈论过女书,她是我的一个书迷,她非常好心地亲自去网上搜寻相关材料并将结果发送给我。这促使我产生了在二○○二年秋前往江永县(前永明县)的想法,当然此次成行离不开皇冠旅游公司的Paul Moore的精心策划。但我到达那里时,人们告诉我,我是去过那里的第二个外国人,当然我知道其他人也曾经秘密访问过那里。老实说,这个地方依然荒僻至极。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因,我必须感谢李先生,他是一个称职的司机,在中国是非常难找到更好的了,尤其是当我的车子一次次地被卡在去乡村的泥地里时。同时我非常幸运,有chen Yi Zhong先生为我作翻译,他态度友善、热情,不辞劳苦地走街串巷,同时他精通当地方言和中国古代文学和历史,同样对女书——这种他前所未知的文字——充满了兴趣,在他的陪同下我的此行成果丰硕。他为我翻译了在街上和厨房中采访的谈话内容,以及女书博物馆内收集的故事。(我借此机会向博物馆的馆长表达我衷心的感谢,他慷慨地为我打开了展示女书文献的展示橱,供我翻阅。)同时我还借鉴了Chen先生为我翻译的唐诗,也就是雪花和百合书写在彼此身上的那一首。因为这个地区依然对外国人封闭着,所以能够得到当地官员的协同显得非常地必要。他也是位陈姓先生,他为我提供了很多的便利,同时他对他的宝贝女儿的宠爱比起任何文字和演讲都能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在中国女孩们地位的改变。

这三位先生带着我驱车、赶马车、乘三板车或是步行前往我想去的地方。我们去了铜山里,去见一位九十多岁高龄、现存的最年长的女书书写者,阳焕宜。她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缠足,她将自己的那段经历和婚礼节庆的情况都一一告诉了我。(虽然十九世纪末反对缠足的运动已经兴起,但在一些偏远地区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二十世纪。一九五一年毛泽东率领的解放军最终解放了江永县,这时缠足的习俗才在女书盛行的地区消失。)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重新将女书列为中国人民反压迫的革命斗争的重要元素之一。因此政府在浦尾建立了专门的女书学校,让这种语言得以延续。也就是在学校里我遇到了一位新来的教师胡美月以及她的家人。她与我分享了她祖母辈的故事以及她们是如何教授她女书的。

即便是如今,桐口依然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它的建筑和房屋上的绘画以及祖庙的遗迹,无不显示了当地人民曾享有的富裕的生活状态。有趣的是现在的桐口村是个十分贫穷的地方,而且非常偏僻,不过当地的祖庙里依然供奉着四位道光年间的京师学者的牌位。除了从这些公共建筑了解到相关的情况外,我还要感谢许多桐口的居民,他们热情地让我出入他们的家门,耐心地回答我无休止的问题,以及千家峒的居民——千家峒被认为是有上千家瑶族人居住的地方,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被中国学者重新发现——他们给予了我这个外来客人最高规格的款待。  我返回后的第—件事就是给Cathy Silber发了一份E-Mail,她是威廉姆斯学院的教授,在一九八八年时她曾为了撰写关于女书的博士论文而做了实地考察。让我惊讶不已的是在这样一个闭塞的、生活资料匮乏的地区,她居然生活了有六个月之久。自从那以后,我们一直通过电话和E-Mail探讨关于女书和当地妇女生活状况以及桐口的话题。我还要感谢Hui Dawn Li,他以渊博的知识、坦诚的态度和巨大的热诚无私地回答了我无数的关于当地典礼、语言和家庭生活的问题。

我的作品问世还得益于以下几位曾经撰写过相同话题的学者和记者,他们是Williara chiang,Henry Chu,Hu Xiaoshen,Lin-lee,Fei-wen Liu, Liu Shouhua,AnlleMclaren,Orie Endo,Norman Smith,WeiLiming,Limingg Zhao。女书是一种极其依赖于意象和标准化短语的语言,诸如"the phoenix squawks,”“a pair of mandarin ducks,”或者“the heav-enIv spiritsmatchedthetwoofUS”等都是我参用了上述所罗列的人士的译文。因为这是一部小说,所以我并没有使用女书的书信、故事和歌曲中常用的五律和七律手法。

对于我得到的关于中国、瑶族人民、中国女性以及缠足的信息,我将我的感谢致于Patricia Buckley Ebrey,Benjamin A Hman,Susan Green-halgh, Beverley Jackson, Dorothy Ko,Palph A Litzinger,and SusanMann。我还要感谢Yue-qing Yang所著的极具启发性的文献Nwshu:AHidden Language of Women in China,从中我了解NTiS多中国妇女至今依然生活在父母包办的无爱婚姻之中。尽管书中的人物都拥有自己独立鲜明的看法和观点,但请记住《雪花秘扇》只是一部小说作品,它并非旨在向人们阐述关于女书的一切。不过这本小说是我个人发自内心,得之于亲身经历和实地考察的结果。换句话说,小说中出现任何的错误都是我个人的原因。

Bob gooiilis,兰登书屋出版社的编辑,在此过程中显示了他惊人的耐心、远见和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Ben Dryer出版社的审稿,一个非凡的人,他很早就给我提供了许多很好的建议,我对此感激不尽。还有出版编辑Vincent La Scala,是她引导了这部小说的诞生,以及Janet Baker,她极为认真负责地阅读了手稿。如果没有我的经纪人Sandy Dijkstra,我的小说根本不会问世,她始终对我充满了信心,她的同事Babette Spa“为我办理了外籍人士的相关事务,同时也是第一个阅读我手稿的人。

我的丈夫Richard Kendall给了我继续前进的动力。那段时间里他也在做实地的考察活动,人们不断地向他抛出这样的问题。“你怎么敢让她一个人去那个地方?”而他却从未动摇过让我去实现自己心愿的想法。我的两个儿子Christopher和Alexander,在我撰写这本小说的时候,虽然和他们的母亲分隔异地,但他们始终是一个母亲所能得到的最大的精神鼓,舞和启发。

最后的感谢致于Leslee Leong,Pam Maloney Amelia Saltsman,Wendy Striek,Alicia Tarnayac,她们在我因为严重的脑震荡而不得不在家卧床时驱车将我送往洛杉矶就诊,并在之后的三个月里一直开车接送我。她们是活生生的义姐妹,没有她们我根本无法完成《雪花秘扇》。

书评(媒体评论)

邝丽莎写出了她迄今为止最棒的作品。《雪花秘扇》讲述了一个美丽与痛苦交织的传奇故事,呈现出已逝的真实而又神秘的世界。这也是一个能够了深深铭刻在你记忆深处的故事,随着书页在眼前翻动,对于故事的记忆始终清晰可见。

——谭恩美《喜福会》作者

我完全沉醉于这部奇妙的小说——一个关于近代中国、神秘女性文明的迷人故事,萦绕于心际,简直美不胜收!

——汤亭亭《中国佬》作者

只有一流的小说家才能做到像邝丽莎那样,她不但将笔下的人物描述得栩栩如生,而且还把整个古老的文化生动地展现了出来,她细腻的笔触令我们这些人惊恐不及。小说描绘了一个自幼便饱受厄运打压的女人的坎坷命运以及她所赖以生存下去的支撑——老同,亦即女性之间的友谊。

——阿瑟·高顿《艺伎回忆录》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7 20: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