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菩提树下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戴升尧
出版社 金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去印度吧,那是一个梦一样的国度”,作家奈保尔在《幽暗印度》中如此说到。我怀着寻梦的心情,来到了这片充满神迹的土地。在这片广袤的平原上,越是贫瘠,越是能诞生宏大的神话与史诗,惊人悬殊但并不尖锐的贫富与种姓差距,激荡着一种伟大的悲剧美感。

走过了熙熙攘攘的德里街头,膜拜了感天动地的泰姬陵寝,我们开始走进一座座神秘纯洁的宗教庙宇,一个并不幽暗的神性过度在我眼前渐渐清晰……”

“我”将带领大家进入这个佛祖的诞生之地……

内容推荐

佛教不是科学却胜似科学,类似哲学却超乎哲学,不是美学文学却创造了独特的文学美学……

行走佛祖诞生之地,智慧开启放下自在!

徜徉肃穆神秘寺庙,追忆佛教兴衰历史!启发于灵秀之地的佛禅感悟,开阔于大爱无边的淡定人生……

作家将带领读者朋友们进入印度,进入佛祖诞生之地,感悟佛理……

目录

大梦印度·菩提树下

大梦印度·莲花之上

诗意的五台山

普陀山

峨眉山

九华山

走进拉萨

雍和宫

白马寺

国清寺

少林寺

灵隐寺

灵岩寺

崂山与佛教

乐山大佛

天佛的微笑

赤山

龙门石窟

梦境平遥双林寺

法门寺

西安大、小雁塔

延安

南山禅院

青州佛境

神奇的雁荡山

湛山寺

后记

试读章节

耆那教与佛教产生于同一时期和同一区域,教义的某些方面同佛教也比较相似,它们都反对婆罗门教,反对祭祀杀生,同时又都主张种姓平等。耆那教也信奉三界轮回,追求解脱。

耆那教作为一种宗教哲学体系,又是自成一体的,有着系统的教义和信仰。

耆那教还认为,原子(极微)是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不可分割的永恒实体。世界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神创造的。

耆那教还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是由“灵魂”与“非灵魂”组成。“灵魂”分低级和高级两种。低级是物质束缚的,即未解脱的;高级是不受物质束缚的,即获得解脱的。

业是一种“非灵魂”,是一种特殊的、细微的、肉眼看不见的物质,名为“细身”,它像尘埃一样,依附于人的灵魂,束缚着灵魂,使人生在三界中轮回受苦。人生最高境界是摆脱业的束缚,灵魂的解脱,必须通过禁欲和苦行获得。

禁欲方面,耆那教为信徒制订了“五戒”,即不杀生、不欺诳、不偷盗、不奸淫、戒私产。苦行方面,其方式多种多样,如拔去须发,睡在荆棘上,躺在牛粪上,金鸡独立,七日一食,只食稻谷、花果,有的则以树皮为衣、以草裹身等等。

耆那教后来分为“天衣派”和“白衣派”。“天衣派”坚守戒律,生活在寺庙或远离世人的地方,以天为衣,靠行乞为生,苦修悟道。

耆那教徒严格遵守不杀生的戒律,连蚊虫、蚂蚁也营陷—不小心伤害了,他们出门随身携带掸子和扫帚,以驱赶蚊虫,甚至连土豆都不吃,担心挖土豆时,会伤及泥土中的昆虫。

耆那教徒为防止杀生而不从事农业,自古以来多数从事工商业,不少教徒都是印度赫赫有名的大富商。印度著名的瓦尔昌德、达尔米亚、贾恩三大财团都是耆那教徒;德里最大的出版公司老板也是耆那教徒。

耆那教又是戒私产的,反对蓄财。不少教徒,财富达到一定程度,便会突然舍弃一切,出家苦行修道。报纸上,经常会刊登耆那教富商舍弃巨额家财,出家苦行的报道。一九九二年,一位年仅30岁便在印度珠宝界赫赫有名的耆那教富商,突然看破红尘,捐出所有财产,骑马穿过闹市,一路抛撤着珠宝,走向一座耆那教寺庙,受戒出家,开始苦行修道。

新德里到了,高速公路收费站前面,一排排各色的车辆,排成一条条长龙。印度人的办事效率不高,长龙越排越长。我们坐在车上,漫不经心地望着窗外。

叶子突然惊叫着窜到对面车窗前,“神的新娘!”她像追星族突然遇见自己的偶像一样,神情极兴奋。我们的目光齐刷刷地顺着她的指引望去,一排排车的空隙之间,一位印度青年穿着黑色的莎丽,皮肤黝黑,步履轻快,迅速地接过一辆辆车内递出的卢比。令人奇怪的是,几乎没有一个人拒绝施舍给他,每辆车里的人都会主动递给他几张卢比,有些汽车里的人甚至隔着一段距离,便准备好了卢比,等待着他的靠近,生怕失去施舍的机会。

“神的新娘”,在印度人的眼里是神圣的。它来自于印度教圣典《摩诃婆罗多》中的传说:古时,印度部落班度族的五兄弟准备与外来入侵的部族决战,大战前,为求神保佑胜利,需用人体祭神,充当祭品的人必须是才貌双全的青年。克里希纳和阿拉万在部族里外表出众又聪明过人,他们都被选中了。而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同手足,面对生离死别,两个人非常痛苦。阿拉万抢先找到部族首领,主动要求充当祭品,但是他向首领提出了一个条件,要在当晚与一个美丽的女子结婚,他来到这个世界上,一定要享受一次男女欢爱。部族首领答应了,发动部族中的女子自愿报名,没有一位女子愿意嫁给他,因为一旦嫁给他,一夜洞房花烛之后,便要终身守寡。

夜幕降临,阿拉万一个人坐在那里,期待着他的新娘。克里希纳身着艳丽的新娘莎丽,妩媚而温柔地出现了,他同阿拉万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第二天,当黎明的太阳升起,阿拉万在祭典中,灵魂升上了天堂。克里希纳身着孝服,送走阿拉万,开始了守寡的日子。

女神杜尔迦,被阿拉万的精神深深感动,施法术将阿拉万的头部复活。从此阿拉万成为半人半神的形象,受到印度教西吉拉士派的崇拜,并以嫁他为荣。—旦嫁给他,便可以享受所有印度教徒的尊敬,接受施舍、享受孤独的“守寡”生活。

在印度,每年都有属于神的新娘节日,每当这一天,从印度各地,如今已是从世界各地赶来的俊男帅哥们聚集在一起,举行一场场婚礼,从此便成为“神的新娘”。“神的新娘”们自视为克里希纳的化身,接受着印度人的施舍。印度人把施舍钱给他们视同为与神的交往,非常慷慨。印度人普遍认为,对“神的新娘”不主动施舍,是对神大不敬,会有霉运。

飞机降落在新德里机场。终于来到印度了,这个充满着宗教神秘文化色彩的佛教发源地令人好奇而神往。走出机舱,印度的气息扑面而来,热烘烘的空气、陈旧的机场设施、熙熙攘攘的人流,生机勃勃而又杂乱无章,这便是印度给我的第一印象。

印度是个宗教国度,几乎所有人都信教,其中信仰印度教的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75%以上,其次是伊斯兰教,约占15%,还有耆那教、佛教、基督教等。印度的宗教文化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胞,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们乘坐的巴士玻璃上贴着四张人物画像,有的吹着笛子,有的拿着彩棍……姿态各异,神采妩媚而艳丽,他们便是印度教的四大神。导游告诉我们,这些神无处不在,家家户户供奉,到处都张贴,人们相信他们能保生活平安、财源广进。印度人的心灵是有寄托的,他们的神色也多了几分安宁与平和,一举一动也从从容容的,尽管日子过得很艰难,但他们脸上却没有太多的阴霾。

新德里是印度的首都,人口1500多万,建筑看上去很朴实。刚进城区,便见三五成群的猴子东张西望地横穿马路,钻进路边的树丛,甚是有趣。这里人烟稀少,道路整洁,绿树花草也很多。

进入城市繁华地区,马路上汽车、三轮车、摩托车、自行车,还有摩肩接踵的人群、悠然漫步的牛儿,混杂在一起,乱糟糟的,却又似乎各得其所、乱中有序,让人急不得又慢不了,只得随着人、牛、车混杂的“潮流”缓缓前行。18-20

序言

放下,似乎意味着失去。

放下权利,放下金钱,放下情感……放下,似乎什么都没有了。

其实不然。我们要放下的只是对名利物欲过于虚妄的追求,不要像飞蛾扑火,成为名利物欲的牺牲品。

行走在佛教的诞生之地印度,游历在佛教的净土圣地西藏、五台山、普陀寺、峨眉山、九华寺,徜徉在灵隐寺,少林寺、雍和宫—座座肃穆神秘的寺庙中,参拜着座座神殿,追忆着佛教的兴衰历史,感悟着“缘起性空”“六道轮回”“四大皆空”等佛理的大智慧……

那一刻,那一段时光里,我放下了尘世的一切。我的身心是无与伦比的放松和自在,智慧也在环境的感应下,像打开闸门的水流,浪花飞溅。

在五台山,我觉悟到,人应该像人,我们的人生本不应该这样忙忙庸庸、随波逐流,不应该这样烦琐、低俗、烦恼无穷,我们内心储有的智慧是无穷的,人人都有佛性,智慧在于心灵的清净。

在雍和宫,面对芸芸众生虔诚的祈求,我发觉世人敬佛往往过于功利,更不明白拜佛、学佛究竟为了什么。只是临时抱佛脚,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其实佛、菩萨,给予我们更多的是心灵的抚慰、智慧的开启,这是弥足珍贵的,让我们如同沐浴阳光的温暖和雨露的滋润……

在九华山,我们正惊叹着肉身僧的奇异,天却下起了绵细的小雨,温柔的雨丝糅合在黄昏的空气中,充满了大自然潮湿而清新的气息,雾一般弥漫在我们周围。伴随着每一次吸进那沁人心脾的山林之气,我渐渐心生感慨:那落在地面上的雨滴,融进江河湖海,会因为温度的升高回到它原来的地方,然后和云朵一起游荡,最终再次倾泻下来,落到地面,保证了水的更新与新鲜。同样,我们之中,一部分人的心灵从世界升华,飘荡于浩渺的天际,但这种心灵,只有与尘世间的心灵相结合,才能达到宗教所说的通风换气,最终,使人的理想,在天地之间循环往复。

在印度追寻佛教的源踪,我发现佛陀没有自封为创世主,也不是主宰神,而是人间的觉悟者。他觉悟了宇宙人间的一切原理,亲证了解脱之法,有化度众生的大智慧,但是他并不越俎代庖,只是教导和弓l领众生自己解脱。佛教从释迦牟尼的大悲智海中流露出来,是充满智慧,仁慈,宽容,光明,安慰的。佛教不是科学却胜似科学,类似哲学却超乎哲学,不是美学文学却创造了独特的文学美学……

佛学博大精深,是大彻大悟的大智慧,它对我们的启示远远不止这些。置身一方方空灵的圣地佛寺,内心宁静的美是无法言喻的,智慧的大门被感悟的钥匙一次次打开,散发出光芒。

放下、自在,这是我游历佛教圣地名寺最大的收获,我把这一收获像捡麦穗一样用文字把它堆积在一起,来与大家分享,我又得到一份大收获。

放下不是失去,放下意味着更好地拿起,放下是一种升华、一个新的起点。

后记

这本书的出版,就像十月怀胎,现在要分娩面世了,我的心情是十分欣喜及万分感动的。

三年前开始酝酿出版这本书,起初,只是因为喜好游历名山古迹,又对佛学特别偏爱,读了十几本佛经,便写了普陀山、五台山、灵岩寺等佛教圣地名寺的游记,《青岛文学》杂志的编辑江灏、韩嘉川看过后,鼓励、督促我写下去,结集出书,江灏大姐热心地帮我搜集了很多资料,让我特别的感动。

说来也是机缘巧合,这以后,我因私或因公有了很多机会,去了印度、西藏、峨眉山、九华山等佛教圣地名寺,在这里我要感谢孙玲女士和何琨女士,她们为我出游费了很多心血,还为本书的出版联系景区提供照片,出了很多力。

本书能够得到如意地出版,要特别感谢刘宜庆先生给予的帮助,他在编务和创作无比繁忙的情况下,为我联系和推荐本书的出版,让我感受到文人间惺惺相惜的情义,十分温暖。

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义兄张云山先生和朱琳、侯颜夫妇的捐助,使本书得以在普陀山、九华山等佛教圣地作为法物流通。

正如佛理所言,因缘相生,众望所归,这本书能得以出版,的确,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和愿力。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10:2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