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Abstract
序言
导论
一 汉冶萍公司·制度·体制的概念
二 选题旨趣
三 研究现状
四 研究思路·方法·创新点
第一章 19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北煤铁矿务体制的最初尝试
第一节 传统政治人脉关系与湖北煤铁矿务的展开
第二节 李鸿章、盛宣怀的体制决策及分析
第三节 湖北煤铁事业夭折的政治层面原因与体制
第二章 张之洞与1889—1896年汉阳铁厂官办体制
第一节 张之洞官办的初步设想及选择官办的决定性原因
第二节 张之洞、李鸿章的权力之争与官办体制的最终确定
第三节 铁厂官办体制运作透视
第四节 官督商办体制的再议
第三章 盛宣怀与1896—1907年汉阳铁厂的官督商办
第一节 甲午中日战争与汉阳铁厂改制
第二节 张盛政治交易与铁厂改制
第三节 盛宣怀运作官督商办体制透视
第四节 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宣怀、铁厂的冰火两重际遇
第五节 20世纪初盛袁轮电之争与汉阳铁厂命运
第四章 盛宣怀与1908—1911年汉冶萍公司股份制
第一节 盛宣怀合并商办汉冶萍公司决定性原因的考察
第二节 盛宣怀扫除政治障碍、推动合并商办的实现
第三节 汉冶萍公司股份制及其运作透视
第四节 官权护卫下汉冶萍公司的表面繁荣和潜在隐忧
结语
征引文献
后记
文摘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西方列强侵华步伐和西学东渐局面的形成,西方先进的股份制企业制度也开始引入中国,促使中国原有的企业制度向股份制靠拢、并逐步向股份制转轨。然而,晚清时期企业制度转轨中存在很多问题,转轨企业的经营成效并未有所改观。19世纪晚期开始创办的汉冶萍公司,其体制变迁经历了官办到官督商办、再到股份制商办的转轨发展过程,在当时颇为完整。而且,汉冶萍公司属于重工业,投资大,技术要求高,是晚清规模最大的企业,其体制转轨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具有典型性。笔者通过对决策者采用和改变体制的动机及其经营管理中的代表性案例的考察,试图找到汉冶萍转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失败的决定性因素,并为晚清企业转轨的失败找到具有普遍性的深层原因。
本书除导言和结语部分外,另有四章。第一章考察19世纪七八十年代办理湖北煤铁矿务时的企业体制及其相关问题,主要涉及:李鸿章、盛宣怀所依凭的政治人脉关系,选择和改变体制的原因和湖北煤铁事业夭折的原因等。通过考察发现,李盛决策时的价值观和经营理念没有超脱当时中国封建传统的儒家伦理和官僚心态,将经济事业的湖北矿务企业视为其政治事业的一部分,体制的选择和改变是从个人的政治私利出发。
第二章考察1889—1896年间的官办体制及其相关问题,主要涉及:张之洞选择官办汉阳铁厂及原因,张之洞与李鸿章、盛宣怀对铁厂体制的多次争议及实质,张之洞对铁厂的经营运作等。通过考察认识到,无论是张之洞选择官办、选址和人事任用,还是张与李盛的体制争议,都从多侧面展示出封建儒家伦理的支配、清政府“扬张抑李”政策的权谋、官场私利和争斗的博弈等等。体制的选择和改变,是多种政治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第三章考察1896—1907年间的官督商办体制及相关问题,主要内容包括:甲午战争从外部推动铁厂改制,张之洞、盛宣怀之间的政治交易与改制,从铁厂招商章程和人事任用透视官督商办的运作,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盛宣怀人生大发迹与铁厂经营亏损的对比透视铁厂改制的实质,20世纪初的盛袁争夺及对铁厂体制和前途的影响等。通过研究发现,铁厂改制的真实意义在于张盛以改制为契机形成新的政治组合,从而造就了盛宣怀官商两界的飞黄腾达。盛袁争夺对铁厂造成的危害从反面再次印证了这一结论。
第四章考察1908—1911年的股份制体制及相关问题,主要研究:盛宣怀合并商办理由分析及其采用政治手段促成这一目标的过程、盛宣怀操纵下的股份制运作及晚清末年企业经营的表面繁荣和隐忧。股份制运作的特征是分权制衡。一般情况下,实行股份制是为了利用其分权制衡的运作模式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然而,通过考察发现,盛宣怀要求完全商办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自身对企业的控制,构建的股份制仍然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所谓的股份制不过是一张粉饰现代意义的招牌,本质上和官办、官督商办没有区别。
通过对四个历史阶段的考察,揭示出这样一个史实:晚清末年,汉冶萍公司的企业制度尽管发生了适应历史潮流的变化,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主要表现在形式上,张之洞、盛宣怀采用和改变体制的动机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个人政治资本以捞取个人私利。而这正是汉冶萍公司乃至晚清多数类似企业体制转轨失败的根本原因所在。
汉冶萍公司是晚清时期东亚最大的钢铁企业,其体制先后经历了官办、官督商办、股份制商办等形式。本书从其体制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不同阶段体制的运作等方面,来揭示该企业体制变迁失败的政治根源。书中运用了心理史学的一些分析方法,并着重强调了晚清政治潜规则在体制变迁中的重要作用。本书有助于理解晚清企业制度失败的深层原因,并对当今国有企业制度改革有一定的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