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欢。
皇皇巨著犹如历史大餐,本书作者取其中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细说曲折情节,臧否先贤人杰,为今人品味中国历史,感悟人间事理,提供一份份“自助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资治通鉴自助餐(品味中国历史)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范传新 |
出版社 | 解放军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资治通鉴》是北宋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和助手刘恕等人根据大量史料编纂而成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全书以战国至五代期间的史事为发展脉络,生动详细地叙述了历代帝王将相们的为政治国、待人处世之道,以及他们在历史舞台上所经历的生死悲欢。 皇皇巨著犹如历史大餐,本书作者取其中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细说曲折情节,臧否先贤人杰,为今人品味中国历史,感悟人间事理,提供一份份“自助餐”。 内容推荐 两代皇帝支持,司马光牵头多人参加,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总计三百九十四卷近四百万字的《资治通鉴》,记述了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事儿,基本要义是总览治乱、兴衰、成败、存亡的经验教训。 皇皇巨著犹如历史大餐,作者取其中一个个有意思的故事,细说曲折情节,臧否先贤人杰,为今人品味中国历史,感悟人间事理,提供一份份“自助餐”。 目录 一千三百多年的悲喜剧(代序) 1.第一个故事 2.终结与开始 3.一位诸侯偶像 4.孔子的好孙子 5.考察干部的有效方法 6.中国封建制度的第一块基石 7.鬼谷子的四位高足 8.千金买死马的溢出效应 9.息壤还在原来那个地方 10.自上而下的军事变革 11.鸡鸣狗盗之术 12.风范千古一将相 13.此一时彼一时 14.军令并非如山 15.忍者的辉煌 16.长平之战的教训 17.大功成于三个小人物 18.中国最大的商人 19.军事辩论会 20.大勇似怯说李牧 21.秦皇并非真无情 22.一种阴谋两种结果 23.荆轲是不是怯场了 24.姜还是老的辣 25.并非二世而亡 26.无赖何以胜英雄 27.五百高贵的灵魂 28.这小子够狠 29.权力使她疯狂 30.周勃父子 31.汉武帝母亲 32.他是河南人 33.耀武扬威五十年 34.卫青舅甥 35.李广祖孙 36.谎言的力量 37.幸也不幸 38.曲突徙薪 39.好官谱 40.谁为王莽铺的路 41.你怎么知道不是我 42.几个小故事 43.得陇望蜀 44.名将之女 45.减灶增灶皆高招 46.蛲蛲者易缺皎皎者易污 47.官职交易所 48.曹操大笑着走来 49孙坚崭露头角 50.刘备出场 51.董卓肚子上的油一连燃了几天 52.捉放曹 53.孙策接力 54.挟天子以令诸侯 55.上上功与下下事 56.许都对 57.胜败之理 58.吕布这下完了 59.太史慈心许知己 60.他可能患了精神病 61.吾知绍之为人志大而智小 62.官渡决胜的关键人物——许攸 63.年少万兜鍪 64.重赏反对自己的人 65.隆中对 66.孙权举杯敬甘宁 67.他总有事儿干 68.周郎赤壁 69.曹操的自我鉴定 70.生子当如孙仲谋 71.尔欲观曹公邪亦犹人也 72.孙权出力大刘备获利多 73.张松和法正涮了刘璋 74.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 75.曹操心惊汉献帝更惊 76.说刘秀的话没有刘秀的心 77.孙权也爱玩儿玄的 78.这也是思想工作 79.曹植弄巧成拙 80.子龙一身都为胆也 81.樊城荆州一局棋 82.孙权论将 83.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84.刘备称帝两年即托孤 85.孙权故伎重演 86.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87.孙权会心地大笑了 88.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也 89.司马懿“病”得不轻 90.孙权中风了 91.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92.邓艾灭蜀 93.热闹还在蜀亡后 94.王溶平吴 95.三个亡国之君 96.王濬躲过一劫 97.竹叶盐水引羊来 98.重复昨天的故事 99.八王之乱 100.从奴隶到国王 101.举目有江河之异 102.闻鸡起舞 103.吾本知温峤能得众也 104.养虎遗患 105.淝水之战 106.动于彼而获于此 107.四海之民皆可为国 附图表目录 战国形势图 虎符图 秦朝帝系表 秦朝疆域图 秦始皇像 西汉帝系表 西汉形势图 汉武帝刘彻像 东汉帝系表 东汉形势图 曹操像 诸葛亮像 魏帝系表 蜀帝系表 吴帝系表 三国形势图 《武经总要》中的楼船图 西晋帝系表 西晋形势示意图 登高宴饮图 东晋帝系表 东晋十六国示意图 试读章节 2.终结与开始 春秋末期,也就是威烈王为周天子时期,原来统治晋国的锴宣子死后,由他的儿子智襄子智瑶当政。这小子仪表堂堂,精于骑射,能言善辩,才艺双全,坚毅果敢,长处很多,唯一的缺点就是居心不仁。一天,智瑶与国中的韩康子、魏桓子两位大夫在蓝台撮饭局。席间,智瑶不断地戏弄韩康子并侮辱韩康子的家臣段规,一点没有领导者的风度。智瑶的家臣智国听说了这事,就劝诫智瑶,说,灾是招来的,祸是惹来的,招惹了灾祸又不提防,恐怕灾祸真的就要来临了!智瑶不屑地说,国人的生死都握在我手心里,我不给他们降灾临祸就不错了,谁敢把我怎么样!智国说,您这话欠妥!《夏书》上说,一个人不拘小节,屡屡失态,结怨不一定表现在明处,或许憋在心里,应该在它还没有发作的时候就设法提防它。凡君子做事无不谨小慎微,所以不会招来大的祸患。您倒好,一次饭局就得罪了两个人,又不把它当回事,这种态度实在有点那个,蚂蚁、蚊子虽小,都能害人,何况是两个重要人物呢!智瑶根本听不进去,撇嘴一笑而已。 智瑶见韩康子虽然受了奚落却不吭不哈,即认为韩康子好欺负,便张口向韩康子索要领地。韩康子本想不给,段规劝他说,智瑶这个人贪得无厌,又刚愎自用,如果拒绝他,他一定会发兵攻打我们,如果给了他,他就会认为不费吹灰之力就可扩大领地,会更加狂妄自大,一定再向别人索要。别人不给,他也会武,这样我们就可以避免挨打而见机而行了。韩康子认为这是个好主意,便毫不犹豫地给智瑶割让了一块“万户之邑”。 智瑶大喜,果然又转而向魏桓子提出领地要求。魏桓子也想不给,其家臣任章也是一位智者,同样劝其主人给他。说,他无缘无故地索要别人家的土地,必然引起诸位大夫的警觉,我们把地给他,他就会更加骄傲,骄傲就会轻敌,而警觉的诸大夫则会相亲,以相亲之兵对付轻敌之人,我看智氏的命运快要终结了。《周书》上说:“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我们干吗要激怒他,做出头鸟呢!魏桓子觉得有道理,也给智瑶割让了一块“万户之邑”。 智瑶浑然不知陷阱已越挖越深了,反而得寸进尺,又狮子大张口,向第三家——赵襄子一下索要蔺和、皋狼两块地方。赵襄子(即我们上一篇所说的那个接班人)断然拒绝。 连吃了两块糖,智瑶认为他治下的大夫不过是一些面团,没想到会碰上硬钉子,于是怒不可遏,立即征集韩、魏两家的军队,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赵襄子准备出逃,并想起父亲赵简子选他为接班人时曾叮嘱他一旦有难,就投奔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因为晋阳是先父的老地盘,治理晋阳的官员尹锋又是个贤德之人,深得民心。所以赵襄子根本不听属下一会儿逃这儿、一会儿逃那儿的劝告,一路逃到晋阳。 赵襄子的逃,也就是退,而退则是为了进,主动把自己放到绝处,以突显对方之恶,争取舆论及人心支持,就有可能绝处逢生。 智瑶、韩康子、魏桓子三家军队团团围住了晋阳,并引水灌城。大水几乎漫到城头,城中百姓的锅灶都被泡塌了,但人们对赵襄子依然忠贞不贰,誓死不降。 一天,智瑶由魏桓子驾车,韩康子护卫,在晋阳城外巡视。智瑶望着汹涌的大水,不无得意地对韩、魏二人说,我今天才知道水也可以亡人之国啊。听了这话,二人不觉心里一惊,神会意通。魏桓子用胳膊肘碰了下韩康子,韩康子用脚踩了下魏桓子,他们分别想到的是:汾河水可以灌魏家都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绛河水可以灌韩家都城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北),同命相怜之感油然而生。 智瑶的一位谋士对智瑶说,韩、魏两家一定会反叛。智瑶说,你怎么会知道?谋士说,以人之常情即可判明。你想想,现在韩、魏两家和我们一起围攻赵家,一旦赵家被灭,他们马上就会想到,下一场灾难可能就要轮到他们头上了。既然我们已经约定,灭掉赵家后由三家分割其地,现在晋阳城破已是指曰可待之事,而他们俩不仅了无喜色,反而满面忧愁,这不是反相是什么?第二天,利令智昏的智瑶将谋士的话原封不动地告诉了韩、魏二人。二人忙说,这一定是专事离间的小人在为赵家游说,让您怀疑我们,以削弱攻击赵家的力量,我们能放着马上就可以到手的赵家田地不要,反而去干那种既冒险又不可能成功的傻事吗?二人走后,谋士从外面进来说,主上您怎么把我给您说的告诉他们俩了呢?智瑶十分惊奇,说你怎么知道的?谋士说,我刚才在外面碰到他们,二人不约而同地盯了我一眼,就急匆匆地离开了。我想他俩一定知道我已看穿了他们的心思。智瑶并未以为然,依然故我。 身陷危境的赵襄子并非不知道韩、魏两家的心思,他走这步险棋,显然有一箭双雕之意:一是激起众怒,并敌一向;二是欲擒故纵,让智瑶自己往陷阱里钻。思虑再三,赵襄子指派家臣张孟谈潜出城外,密见韩、魏二人,直言不讳地说,我听说唇亡则齿寒,现在你们帮助智瑶围攻赵家,待赵家真的灭亡了,就该轮到你们了!一下戳到了他们的心病处。韩、魏二人说,我们心里明镜儿似的,也知道他一定会这么做,只是担心事未成而谋先泄,立即招来杀身之祸。张孟谈说,计谋出自二位主公之口,入我一人之耳,有什么可担心的?于是三人秘密约定了合攻智瑶的行动时间,然后送张孟谈回城。 夜里,赵襄子派人杀了智家守堤的士兵,决开堤坝,大水反灌智瑶军营,智家军立刻大乱。乘此之机,韩、魏两家军队从两翼夹击,赵襄子率军从正面进攻,迅速打败了智家军,并斩杀了智瑶及其家人、族群。赵、魏、韩三家遂即瓜分了智家的大片领地,晋国从此不复存在。这就是我们经常说来说去的“三家分晋”。 从表象上看是“三家分晋”,从根儿上说,则是“晋分三家”,是晋国统治者智瑶的不仁而结出的果。 这虽然只是局部地区的一桩孤立事件,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宣告一个时代(春秋)结束,另一个时代(战国)开始。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封赵、魏、韩三家为诸侯,这就等于周天子自我否定了“礼乐征伐白天子出”的周礼,而承认了各行其是的合法化。“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也”。表面上看周王朝还有个架子在那儿摆着,但实际上其王室制度已丧失殆尽了! P3-7 序言 中国历史是什么? 说词很多,不一而足,见仁见智,莫衷一是。 有的说是山,有的说是海;有的说是帝王将相的家谱,是人吃人;有的说是大酱缸,有的说是包袱,有的说是财富。 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物尽其用。 无论有多少说法,似乎都可以解套。 是山,不妨挖山不止,掘出金矿,或顺山道而上,尽情欣赏沿途的风景; 是海,就纵船张网,弄个鱼蟹满仓,或逐波踏浪,品尝惊心动魄的滋味; 是家谱,咱就扒拉清楚华夏儿女生生不息的血脉; 是人吃人,那就更知道建立公平合理的社会的可贵,尽力而为之; 是酱缸,那就用它泡制可口的菜肴,以佐今日之美餐; 是包袱,您就干脆做布袋和尚,放下布袋,何等痛快; 是财富,那就千方百计让它升值吧。 其实,历史就是往事,过去的事,故事,是从前我们这片国土上的人生下来、活下去的活法。尽管活得很艰辛,很无奈,但毕竟是活过来了。也是我们这片国土上的人走过来的路,尽管这路很漫长,很曲折,但毕竟也走过来了。时间已经将它定格,变为永恒。 历史格外让人敬畏,因为它太厉害了,太有生命力了,往事越千年,却仍能深深地影响我们的思维和生活。 历史又是神奇的,但并不神秘,无休止地解读历史的密码是历史学家的事,我等只是感悟,尽可能多地吸收智慧的养分而已。 两代皇帝直接支持,专设书局,多人参加,由司马光牵头,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资治通鉴》,记述的就是中国历史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间的事儿,也是当时的中国人的活法。尽管多为政治人物和上层人士,但毕竟也是中国人,都是中国“心”。 这一千三百多年的事儿,上起战国,下至五代,都不是司马光的原始记录,而是从正史、野史、奏议、笔记、文集等三百余种杂史诸书中东抄西挪来的,只是变个法儿,以年代为经,以国家为纬,按年编次而成,在同一时间内叙述不同空间发生的事,基本点是总结治乱、兴衰、成败、存亡的经验教训,中间再加入二百多处“臣光日”,以强调他的用意及目的,凡三百九十四卷,近四百万字。确确实实为“皇皇巨著”,也确确实实称得上一席十分丰盛的“历史大餐”,任我们拣自己可口的“吃”。 就这段历史本身来说,除汉、唐外,其他朝代给人最深的感觉就是一个“乱”,不管你怎么编,它都是乱。而历史规律之一:政局越乱,混屎越多;混屎越多,政局越乱。且乱自上始,乱自内始,在上者不正,在下者肆虐,在内者自恃,在外者无束。为什么会这样?有头有脸者过于热衷于权力!而过于热衷权力,必然蔑视生命,因此父子相残,兄弟互掐的血腥弥漫天空。他们争权夺利不止,老百姓生死存亡无着,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悲剧喜剧交替演。直至英雄出手,才得以暂且堵住浊流,实现少有的海晏河清。 漫长的历史,自然会积聚数不清的故事,中国人之所以对历史情有独钟,主要是抵挡不住故事的诱惑。但大多喜欢的是盛世之史,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对东西两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这种三天两头换皇帝、改国号、“朝梁暮晋”、大分裂、大动荡、大交流、大融合时期的历史便少有兴趣,一读它就觉得头大。 我总算硬着头皮把它读下来了,认为其中还是有许多有意思的故事值得随便聊聊的。当然不是渔樵闲话,也不是神坛诵经,只想通过故事,看看早已随风而去的人们的人生,人心,人情,人性,展览人生经验,收获人生感悟,说不定对读者诸君有点用处。可能有些故事已经听厌了,但再听一遍,也许会有新感觉。 那咱就开始聊吧。 需要说明的是,此次只聊到东晋灭亡,南北朝至五代的事咱以后再聊。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