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回,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个12岁男孩的故事——他叫夏之秋,生活在1937年的上海。
对夏之秋来说,1937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年夏天,他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读者将在少年夏之秋的生命变奏曲中感受梦想、豁达和爱,体味这个世界的乖戾、温存和美好。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1937少年夏之秋 |
分类 | 少儿童书-儿童文学-童话寓言 |
作者 | 殷健灵 |
出版社 | 贵州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回,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个12岁男孩的故事——他叫夏之秋,生活在1937年的上海。 对夏之秋来说,1937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年夏天,他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读者将在少年夏之秋的生命变奏曲中感受梦想、豁达和爱,体味这个世界的乖戾、温存和美好。 内容推荐 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12岁的少年夏之秋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妹妹。成了孤儿的他与从未谋面的舅舅一家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又因舅舅几乎将家底败光,被送去条件艰苦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谜一样的校长、性格各异的孤儿、崇敬的女老师也只是过客,重新回到家里的夏之秋不得不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当邮差、去药号做伙计,在他的努力下,舅舅悔过自新,舅妈对他充满感激,这个家终于像点样子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信妹妹活着的信念得到了证实…… 作者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 目录 幕启 上部 壹 变故 贰 求证 叁 镜子 肆 天窗 伍 秋寒 陆 转校 柒 早操 捌 熬 玖 听鬼 拾 教堂 拾壹 栀子香 拾贰 灰暗 拾叁 苏尔瑞 拾肆 放晴 拾伍 起惑 拾陆 失踪 拾柒 新闻 拾捌 探秘 拾玖 失色 廿 门里 廿壹 解脱 中场 下部 壹 幻影 贰 流水 叁 阿香 肆 恺生 伍 夜半 陆 阿桑 柒 邮差 捌 济华堂 玖 失业 拾 去留 拾壹 迷惘 拾贰 线索 拾叁 贝当路 拾肆 探访 拾伍 深入 拾陆 白洋烛 拾柒 兄弟 拾捌 同乡 拾玖 真相 廿 秋老虎 廿壹 假设 廿贰 又一春 剧终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二天,我才听说事情的原委。 各大报纸都出了消息,说日军兵舰“出云号”是炮击闸北的罪魁之一。前一天,“出云号”正停泊在黄浦江码头补充燃料,中国战机想趁机发动报复性突袭,将它就地炸沉。国军出动四架轰炸机轮番向“出云号”投弹,没想到却无一命中目标。其中有四枚炸弹甚至鬼使神差地被误投到华懋饭店门前。这时,日舰开动全部防空炮火对国军战机进行猛烈还击。一架国军战机尾翼中弹,冒起黑烟。这架负伤的战机原想飞往虹桥机场降落,为了减轻负重,计划将一枚机携炸弹投降至跑马厅广场引爆,未想却又误投至大世界十字路口,导致了一场更加惨重的自伤事故。《申报》上说:“此为不可避免之意外。” 整个百花巷、整个上海都在议论这件事。 可是,不管是出于怎样的原因,不管是谁投的炸弹,对我都不重要了。 我只知道,我的爸爸妈妈没了,妹妹也没了。 我头脑里只有一个念头。只有这一个念头。 阿香用手摸着我的额头说:“少爷,你已经在这里站了大半天了。”我听见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她说完,别过身去,有气无力地用抹布将箱柜上的薄灰揩掉。 从早晨开始,我一直站在靠门的镜子前面不肯挪步。这是我家最大的一面穿衣镜,正对着门,镜框是铜制的,雕着花。每天爸爸都在它面前整理完衣装出门,妈妈也是,做了新衣服,都要在镜子前面照半天。妹妹更加臭美,一天至少三次对着它做出各种表情自我陶醉。 我对着镜子发呆,恍惚看见里面照出他们三人的影子,还有那天他们离开家的背影。恍然间,我好像在大白天看见自己的梦——也许,什么也没有发生。 我不相信这是真的。 这时候,门铃响了。看见门外的人,我和阿香都呆住了——是车夫有顺。仍旧是那天的装束,不同的是,他的衣服前襟上烧出了一个鸡蛋大小的黑洞,右手手臂用纱布吊着。看见我,有顺用左手捂住脸哭了,哭得像个孩子一样。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始断断续续地讲述。我低着头听。 “开完茶会老爷、太太和小小姐从酒楼里出来,刚上车,小小姐说口渴,想吃冰淇淋。太太就差我去买……我跑了三四条马路才买到冰淇淋,赶紧拿了往回跑。眼看着就要到了,就听见头顶飞机的轰鸣,很多人站在马路牙子上看热闹……国军刚刚在闸北八字桥打了胜仗,大家都欢欣鼓舞呢……可是,不容我细想,只听轰的一声,我觉得脚下一震,竟什么都不晓得了……醒来已经在医院里,我的右胳膊断了,医生说我命大,是被震晕过去的,还好只伤了手……可是我活着又有什么用啊!”有顺蹲下身子,大声地抽泣,样子很吓人。 “可是,我们没有找到小小姐的……”阿香看着我,轻轻说。 爸爸曾经这样解释眼前发生的事情,日本人来了,但是租界是安全的。即便战事发生,我们的住处也不会被波及。前一阵,爸爸读着报纸说,战事山雨欲来,可是今天说非战不可,明天又说可以妥协。爸爸和妈妈议论这些事情时,我都似懂非懂。 至少,我感觉身边是平静的,每天玩耍、睡懒觉,一切照旧。没想到,它会突然变成活生生的现实扔到我的面前。 现在,爸爸和妈妈都不在了,没有人能给我作解释,我仍旧不明白眼前究竟发生了什么。 一周后,爸爸妈妈的遗体下葬,因为没有找到妹妹的遗体,只好做了一个小小的衣冠冢,和爸爸妈妈葬在一起。 葬礼那天,来了很多陌生人,都是爸爸妈妈的朋友。很多人伸手抚摸我的脑袋,眼睛里含着泪水。主持葬礼的薛公公是爸爸的上司,他把我拉到跟前,对所有的人说:“你们都看见了,这是绍棠的儿子,他只有十二岁。绍棠不在了,如果以后他的儿子需要我们的帮助,我们会不会伸出援手?”“会!”下面的大人们齐声回应,然后是一片压抑的啜泣声。我一直低着头,不敢看那些怜悯我的眼睛。很奇怪,整个葬礼我都没有哭,也许是悲伤太重,反而流不出泪水了吧。我只是看住脚尖,几乎要把地面看出一个洞来。 在葬礼上,我第一次见到了自己的亲舅舅,妈妈的弟弟。妈妈叫林牧言,舅舅叫林牧辉,只差一个字。这么热的天,他戴着顶黑色的礼帽,帽檐压得很低,眉目间有妈妈的影子。舅妈挽着舅舅的胳膊,默默地打量我。我听说过有这样一个舅舅,他早年去了外埠,却在妈妈去世后回到了上海。 舅舅和舅妈就这样突然出现在我的生活中,他们作为唯一的亲人,成了我当然的监护人。葬礼后不久,我便在家里见到了他们。再以后,舅舅和舅妈带着他们的儿子,我的表弟惠明,成了升平街百花巷58号的新主人。 一切都没有变,但一切都变了。 他们重新装修了房子,换了家具。我只提出了一个要求,别的都可以动,但我的房间和门口的穿衣镜一定要保持原样。 P13-15 后记 对我来说,工作犹如幸福而艰辛的探险,登山无疑比走平地来得有意思。我喜欢尝试不同的风格、不同的题材,成功或不成功,都是一种累积。写这部小说,也是出于这种“自私”的想法。 小说的灵感源于一个听来的故事。抗战时期,一个自以为资质平庸的少年,受到年轻女国文教员的鼓励,重新发现自己,并且对女教师产生纯洁而美好的情愫。在战乱中,他依旧S-受着青春生命带给他的悸动与向往。但是变故突然发生,女教员当着学生的面被敌伪人员带走,从此杳无音讯,少年再也没有见到心目中的偶像,直到……这个离奇而温情的故事,立即引发了我的创作冲动。故事起承转合,直至出人意料的结尾,似乎注定就是一个好小说的素材。这点素材不足以化作一个像点样子的小长篇,但它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引领我回到七十多年前的时空。 我笔下的人物大多数是女孩或少女,她们住在城市或者乡镇,并且活在当下,至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一群。那都是我熟悉的生活。但这回,我直觉要写一部以少年为主人公的作品,生活在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身处乱世,遭际曲折艰辛。我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而少年,他成长中的灵魂处于可变的状态,内在的不确定、摇摆与外在环境的倾斜、混乱,这两股力量纠缠在一起,将构筑一个好看的故事内核。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在大量的史料里寻找那个年代上海的踪迹,也向老人讨教。大至当年的新闻事件,小至拗口的路名、零碎的小道消息、风俗小吃、街头风景、生活细节……我尽力让自己熟悉和沉入,通过文字和图片,但终是无法亲手触摸的隔膜。因此这部作品,更可看作是一部“伪纪实小说”,她承载了我个人对那个时代的想象。我一直觉得当下的儿童少年小说应该有一些新鲜的面目,不仅仅是校园内外、家长里短、幽默调侃、温情朦胧、忧郁缠绵,她还可以更宽广一些、厚重一些、旷达一些。 我在查找资料时,阅读到一段当年的重要新闻:1937年8月14日下午,中国空军在淞沪会战第二天,一枚炸弹误落上海大世界游乐场门前十字路中心交通指挥亭,造成四百余人死伤。所配照片形状之惨,令人发指。这一场惨剧将改变多少人、多少家庭的命运?炸弹落下,充满偶然,新闻背后又有多少纷繁复杂的人世故事? 少年夏之秋逐渐成为一个丰满的形象来到我的面前,之前的故事雏形只是缩减到小说中的一小部分,夏之秋有了自己的命运走向。这个十二岁的男孩一瞬间从优渥的生活跌入命运的炼狱,投入到云诡波谲的乱世之中,跌跌撞撞,孤身成长。他被冲往生活的谷底,又以自己的力量返回,支撑他的是梦想、豁达和爱…… 这部作品于2008年2月28日动笔,6月写成初稿,2009年1月修改完成。前后大致历时一年。待到正式出版,又差不多半年。 我给小说设计了一个开放式的结尾,每个读者都是续写者。正如生活从来不会画上完美的句号,站在今天,我们无法看清明天的样子。 夏之秋生活在什么年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通过夏之秋的眼睛看见这个世界,它的乖戾,它的温存和美好。 感谢在写作过程中给过我启发与帮助的诸位亲朋。 创作之初,耄耋之年的任溶溶先生寄来长信为我详尽介绍他亲身经历的孤岛上海,令我感动备至;长期担任我责编的颜小鹂女士曾和我有过多次有益的思想碰撞;小友Winifred在紧张的备考前夕用相机寻找和小说有关的上海影像,为插画家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未曾谋面的画家樊嵘用细腻感性的画笔让小说中的一切变得真实可感;作家陈丹燕在小说出版前夕给予我宝贵的建议,使得小说更臻完善。 感谢为这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 2009年5月16日晚于上海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故事书,从上海普通小孩子的视角反映的太平洋战争,不是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不是《小兵张嘎》,六十年前的战争,在此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著名作家 陈丹燕 时间如同磨砂玻璃般,往往将历史的真实变得模糊朦胧,这就是为何至今仍然有那么多人对昔日的上海怀揣着眷恋和怀想。其实,那时的上海滩也并不只有百乐门和法式大餐,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背后,更多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无奈、苦涩、悲凉与凄楚。少年夏之秋的人生遭际便是如此。《1937·少年夏之秋》以少年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还原出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生命底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但熨贴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更重要的是,读来没有血淋淋、冷冰冰的感觉;相反,从麻木和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美、关爱和理想。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 曹可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