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儒学与中国政治/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作者 李玉洁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探寻中华文明的历史起源,描绘黄河流域的传奇画卷!

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研究黄河文明对阐述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有着重大意义。“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首次全面研究了黄河文明产生、发展、鼎盛等各个历史阶段的内涵和发展演变的规律,围绕黄河文明形成的三大标志——青铜、文字,城邑,伴随黄河文明形成、发展的农耕文明,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对黄河文明有重大影响的主导思想意识及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等主题进行了论述,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做出了科学的、定性的评价。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之长久都是空前的。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耐人寻味。本书从儒家学说的产生、形成入手,研究儒家学说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的合流;研究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曲折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起的作用和在中国的衰颓。

内容推荐

儒家学说是封建专制国家赖以统治的理论基础,研究儒家学说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作用,继其精华、弃其糟粕,是当今学术界的重要任务。本书以儒学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政治的关系及各个历史时期儒学对中国政治的作用为主要内容,展示了汇纳诸子百家思想之精华,以强大的生命力光照千古,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儒学思想与中国政治的紧密联系。

本书适合历史、古代文化、考古等相关专业的高校师生、科研工作者和区域文化爱好者阅读。

目录

总序一(李学勤)

总序二 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李玉洁)

绪论

一、儒家学说的内涵与发展

二、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

三、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的沉浮

四、儒学的衰颓

五、客观地评价儒学

第一章 《周礼》与西周社会

 第一节 《周礼》的产生

一、《周礼》产生的社会背景

二、《周礼》的宗法制度

三、《周礼》的敬德保民思想

 第二节 《周礼》与西周社会

一、《周礼》对卫国政治的影响

二、《周礼》对鲁国政治的影响

第二章 儒学的产生与早期儒家

 第一节 儒家学说的奠基人孔子及其思想

一、孔子的生平与儒学的产生

二、儒学的政治性及孔子在鲁国的政绩

三、孔子的礼制思想

四、孔子的仁政思想

五、儒家学派的社会道德观和修养观

 第二节 孔门弟子——早期儒家的思想

一、曾子的忠孝和安贫乐道的思想

二、子思的中庸思想

 第三节 儒学与春秋诸侯国政治

一、儒学对春秋郑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学对春秋齐国政治的影响

三、儒学对春秋楚国的影响

第三章 儒家学说与战国政治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与亚圣孟子

一、孟子的民本主义思想

二、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

三、社会分工思想

 第二节 战国时期承儒启法思想的出现

一、子夏的承儒启法思想

二、荀子的承儒启法思想

 第三节 儒学与战国社会政治

一、儒学对魏国政治的影响

二、儒学对赵国的影响

三、儒学对战国时期楚国政治的影响

第四章 儒学受厄与灭顶之灾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受厄

一、政治家孔子在鲁国的失败

二、春秋时期儒学受厄之缘由试析

三、战国时期儒学受厄原因试析

 第二节 儒家学说的灭顶之灾

一、法家学说是秦国政治的指导理论

二、秦王朝的焚书坑儒

第五章 两汉儒学的空前繁荣

 第一节 儒学与汉初政权的谨慎结合

一、叔孙通定西汉朝仪

二、陆贾的《新语》对汉高祖的影响

三、贾谊的服色制度

 第二节 董仲舒的新儒学理论

一、董仲舒春秋大一统的思想

二、董仲舒的德治思想

三、董仲舒的吏治理论

四、董仲舒的“德主刑辅”理论

五、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与五行学说

 第三节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儒学走出低谷与政权结合

二、汉武帝时期的外儒内法国策

 第四节 王莽对儒学的逆施

一、王莽篡政

二、王莽生搬《周礼》,把自己引向地狱

 第五节 东汉时期的儒学与政治

一、东汉光武帝对儒学的重视与推崇

二、白虎观会议对儒学的规范

三、东汉的儒学与儒臣

四、东汉“党锢”与党人气节

第六章 魏晋玄学与政治

 第一节 儒学与三国政治

一、儒学与曹魏社会的繁荣

二、儒学与蜀汉政治

三、儒学与蜀汉名将

四、儒学与孙吴政治

 第二节 玄学与魏晋政治

一、正始玄风的兴起

二、嵇康、阮籍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

三、裴领的《崇有论》及其挽救儒学的失败

四、玄学与晋王朝的灭亡

 第三节 儒学与南北朝政治

一、儒学与十六国君主

二、儒学在北魏

三、儒学在南朝与梁武帝亡国之鉴

第七章 儒学与隋唐政治

 第一节 儒学与隋朝政治

一、隋文帝以儒学开国

二、隋朝的科举制度

 第二节 儒学与唐朝政治

一、唐朝初年对儒学的重视

二、儒学与贞观之治

三、由盛而衰的开元盛世

四、唐朝儒生发动的永贞革新

第八章 儒学与宋朝政治

 第一节 北宋王朝对儒学的推崇

一、北宋初年对儒学的大力提倡及科举取士

二、北宋儒学与庆历年间的朋党之争

三、熙宁变法时期的儒学与党争

 第二节 宋代理学的产生

一、宋代理学产生的背景

二、宋代理学的开山人物周敦颐及其《太极图说》

三、二程理学思想体系的形成

四、朱熹——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

第九章 理学与明朝的政治

 第一节 理学与明朝专制主义政权的建立

一、明初对理学的推崇与极权政治的形成

二、郡、县学与庙学的普遍兴起

 第二节 王守仁的“心学”

一、王守仁及其“心学”创立的背景

二、王守仁“心学”的创立

 第三节 明末朝政的败坏与其栋梁之臣

一、明末朝政的败坏

二、明朝的栋梁之臣

 第四节 明末的东林学派

一、“理学”与“心学”无法解决明王朝激烈的矛盾

二、东林党人对朝政及王阳明“心学”的抨击

 第五节 明末清初实学的兴起

一、黄宗羲的早期民主主义思想

二、顾炎武的实学思想

三、王夫之的民主主义思想

第十章 清朝儒学的兴衰

 第一节 清初儒学的复兴

一、清初儒臣范文程

二、清朝皇室对儒学的尊崇

三、康、乾盛世

 第二节 清代乾嘉学派及其影响

一、清初经济的恢复及残酷的文字狱

二、乾嘉学派的考据学

三、乾嘉学派的学术价值及其影响

 第三节 儒学的全面衰颓

一、西方列强对古老中国的侵略

二、龚自珍、魏源对儒学的批判及其救世思想

三、太平天国对儒学的冲击

四、康有为的托古改制与维新派对儒学的批判

五、儒学的全面衰颓

六、科学地评价儒学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二、《周礼》的宗法制度

周公作为一个有远见的政治家,深刻地认识到要想保住周人的统治,必须有稳定的继统制度,否则会出现争立王位的局面。周人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如果说不能算周公的独创,但至少是在周公时期稳定并发展的。周人认为,殷商灭亡的原因与“殷不用旧”有关,所以周人的建国以“亲亲尊尊”为原则。

武王灭商两年后死去,当时太子尚在幼冲。周公恐天下诸侯叛国,于是践祚称王,以摄行国政,从而引起了管、蔡、武庚之乱。周公毅然东征,诛管叔、杀武庚、放蔡叔,平定了东方之乱。周公平定东方以后,对周王室的子弟按“亲亲尊尊”的原则进行了分封。《左传·定公四年》云:“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蕃屏周。”这里所说的“成王定之”当是“周公定之”。《荀子·儒效》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周公按宗法制度的原则进行分封,对后代家族宗法制度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西周为了加强自己的统治,建立并完善继承制度,实行“立嫡以长”的宗法制度。

西周时期,周公制礼作乐,以宗法制度以及“亲亲尊尊”的原则作为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导思想。周公认为,宗族应以宗法制度为原则,西周王族是周族的大宗,周天子就是大宗的宗子和宗族长。大宗为尊贵。其他庶支另立为小宗。小宗相对大宗为卑贱。

宗族内实行嫡长子承继制。周天子是嫡长子,也是宗子,在周王室只有周天子才能继承王位。这样周天子既是天下大宗的宗子、宗族长,也是周王朝的国王,集政权、族权于一身,是天下最尊贵的人。

在宗法制度下,周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位,而其他庶子分封在诸侯国成为诸侯国君。这些被分封的庶子在诸侯国中为祖,是诸侯国中的大宗。诸侯国君由长子承继,庶子被分封在采邑上为采邑主。被分封采邑的庶子在采邑上为大宗,其庶子为小宗。周公以这种层层分封的方法建立起尊卑贵贱的等级。

小宗是不能继承王位的,也不能祭祀祖先。所谓的“不王不柿”,就是只有王才有权力祭祀自己的祖先,祭祀上帝。

周王的庶子被分封在诸侯国做国君。国君在诸侯国中为祖。国君位由嫡长子承继,称为诸侯国中的大宗;国君的别子或庶子又立为诸侯国中的大夫,是为小宗。大夫之家又有大宗、小宗之区别。小宗的地位依次降低,最后成为仅有薄产或没有田产的“士”。周王室层层分封,形成一个以亲亲尊尊、贵贱为等级的贵族集团。大宗为尊贵,小宗相对大宗为卑贱。小宗没有资格祭祖,如果长子天亡,庶子没有资格为其服丧三年。只有大宗才有资格祭祖,而分到诸侯国为君的别子、庶子,于诸侯国中为大宗,为诸侯国之祖。《礼记·大传》云:“庶子不祭,明其宗也。庶子不得为长子三年,不继祖也。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弥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郑玄注曰:“别子,谓公子若始来在此国者,后世以为祖也。”

为了使这些小宗不反对大宗,周族之间要有“亲亲尊尊”的原则。《诗·小雅·棠棣》云:“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兄弟阋于墙,外御其侮。”兄弟之间要友好相处,但必须有尊贵卑贱的等级。所谓礼,就是一种等级制度。周公制礼作乐,就是为了让人们接受“等级”这一现实,从而不产生非分之想,使周人在“亲亲尊尊”的礼乐制度下统一起来,以维护西周王朝的稳定。周公制礼作乐,虽不像后人说的那样完整,但是周公创立的礼乐等级制度开了我国后代等级制度的先河。西周王朝就是通过这样的重重分封,以明贵贱、以明尊卑,建立起严格的等级制度。这就是西周王朝的礼乐制度。

周公摄政称王七年。七年之中,他耐心地教诲成王要勤政、无逸等。当成王有病时,周公乃自捕其爪以沉于河,以祝祷于神曰:“王少未有识,奸神命者乃旦也。”周公将其策文藏于府中。以后当成王执政后,有人谮周公作乱,对成王不利。成王大怒,周公奔楚。后来成王见到藏在府中的周公祷书,非常感动,乃泣曰:“孰谓周公旦欲为乱乎?”杀了谮言者,乃召周公返周。

《史记·鲁周公世家》和《史记·蒙恬列传》都记载了这件事。周公藏祷书于府,固然是为了自己留下救命符,但在当时的巫术世界中,他能祈病于己,以救成王,说明他的心中是以成王为重的。周公执政七年,返政成王,北面就臣位,恭谨如畏。这些记载说明,周公虽然摄政称王,但他心目中始终有一个宗法概念,他认为成王才是正统的王位承继者,而自己只不过因成王年幼,暂时代理其政而已。因此当成王长大后,周公即返政而就臣位。周公从楚返周后,又不断地作文书诰命,以劝谏成王,不要淫逸荒侈。周公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可谓鞠躬尽瘁。

周公的行为体现了他的宗法思想。周公的分封及返政都表现了周公的人格和道德,这些思想构成了春秋时期的礼制思想的核心。周公从国家大局出发,执政期间,兢兢业业,勤于国家,以后还政于成王,这些都表现了周公的磊落和无私。

P13-15

序言

坐落于黄河之滨的古都开封的河南大学,是闻名遐迩的百年名校。教育部近年在河南大学设立了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中心人才济济,覆盖了众多相关学科,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良好成绩。该中心李玉洁教授组织编写的“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即将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不难预料其将在学术界产生显著的影响。

黄河文明是辉煌绵远的中华文明的核心组成部分。对黄河文明的考察研究,当然对阐述中华文明的优秀传统有着重大的意义。大家知道,以分区域的方法来探讨我国的历史和文明,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突出的发展趋势之一。回顾这些年历史学研究的明显变化,是强调“多元一体”的观点,揭示中国自古是多民族、多地区的国家,灿烂的中华文明乃多民族、多地区的人民共同缔造。同时,考古学研究也反复证明中华文明是多源、多线的,构成了文化区系的理论。这样就开拓了学者的视野,推动了学科的进步,特别是对中原以外地区的研究,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局面。

然而,提倡加强中原以外地区历史文明的研究,绝不应走向另一个极端,即抹杀中原地区在文明史上的重要性。黄河文明的历史意义是不可忽略的。回忆十几年前,我和浙江的徐吉军先生曾与多位学者专家合作,出版了一部《长江文化史》,幸而得到了大家的欢迎。随后我们考虑到中原地区的重要,又安排编写了《黄河文化史》。在后面这部书的序言里,我专门说到,中华文明固然是多源头、多区域的,但也必须承认,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会起特殊的历史作用。具体地讲,在文明发展的若干关键时段,特定的地区会成为中心或者枢纽。例如,中华文明奠基的夏、商、周三代,以及以后的许多王朝的中心都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对于这样的时期,将黄河文明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确实是应该的。何况在三代以后,这一地区的影响仍然持续,需要探索的问题依旧很多。

关于黄河文明,我认为应该考虑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黄河文明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怎样的地位?

第二,黄河文明为什么能够在历史上占有这样的地位?

第三,占有历史上特殊地位的黄河文明有哪些特点?

正因为黄河文明在文明发展史上有其独特的作用,教育部才在河南大学专设这方面的研究中心,并且由李玉洁教授主编完成这套“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这套丛书共分九个子课题进行研究,从若干角度研讨了黄河文明的特点及形成这些特点的因素,从各个方面阐释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大家都知道“八方风雨会中州”这句话,中原地区之所以在历史上有特殊的重要性,关键的原因正在于其地理位置在当时的“天下”中央,居八方辐辏之地,在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上占了优势。这套丛书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1)丛书首先对黄河流域文明的要素:金属、文字、城邑以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形成进行研究。

《黄河流域的青铜文明》一书,对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出现、铸造工艺、繁荣与影响进行研究,并把眼光集中于夏商周时期,那时青铜器的演变序列业已大体清楚,该书对有关的青铜文明问题作了深入的论述。

作为文明最重要标志的文字,《殷商甲骨文研究》就中国现已发现的最早的文字载体——甲骨文作了全面的论述,其中不乏新见解。

《黄河流域史前聚落与城址研究》对黄河上、中、下游的聚落与城址进行探讨,研究了聚落与城址形成的地理地貌和发展轨迹。

《中国古史传说的英雄时代》论述古史传说的神话性质及某些传说中的历史真实,把历史传说与考古材料相结合,对黄河流域古史传说中的英雄时代及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的形成进行系统的论述和研究,有诸多新意。  (2)丛书还对黄河文明的特质进行研究,即探讨黄河文明与其他地区文化的差异之处。历史上的中国,经济以农业为基本,文化以儒学为主流,而黄河文明即与二者有密切关联。

《黄河流域的农耕文明》对黄河流域农耕文明的起源、发展进行研讨,并且对黄河流域出现的农书、农神、农商思想与古代社会的关系进行研究,重点阐述植根于农业经济的黄河文化的特色。

儒学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是主导的思想理论。《儒学与中国政治》一书,论述儒学的起源、发展,研究了儒学与中国政治的密切关系。

(3)秦汉以后,黄河文化不断地吸收各地区的文化,得到了飞跃的发展。丛书在对黄河流域的文明起源问题探讨之后,对黄河流域的历史变迁进行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黄河文化与草原文化的交融》研究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文化与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唐宋时期黄河流域的外来文明》研究了唐宋时期黄河文化与外来文明的融合。

《黄河文化与西风东渐》研究了明清时期黄河文化对西方文化进行全方位的吸收过程,黄河文化被注入了新的活力。

丛书对黄河文化与国内外文化的融合问题进行研究。这些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却将有关问题比较系统地串联起来,勾勒出相当明晰的轮廓,其中不乏新鲜的观点和见解。

读了这几本书,自能对黄河文明的历史地位获得进一步的认识。由这样的视角去观察黄河文明与文化,前人还很少做过。

黄河文明是非常博大的研究领域,“黄河文明的历史变迁丛书”已经开了一个好头,丛书都很值得一读。希望继续编写下去,我们且拭目以待。

李学勤

2009年1月20日

后记

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影响之大、之深、之广、之长久都是空前的。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家学说开始与中国政治相结合。

儒家学说有非常值得继承的精华,其仁政思想和有关的道德理论是华夏民族两千多年来恪守的道德准则,是形成我们民族精神文明特质的基础,对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凝聚力;儒学也有应该批判的糟粕,如“亲亲尊尊”的等级制度等。

儒家学说对我国的影响可谓是立体的,涉及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无不深深地被打上儒学的烙印,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儒学沉淀。

笔者很早就想探讨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研究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儒家学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学说的产生和形成皆是在黄河流域,当然是对黄河文明的杰出贡献。所以在这次对黄河文明的系统研究中,“儒学与中国政治”被列为其中的研究课题。

本书从儒家学说的产生、形成入手,研究儒家学说形成的原因和基础,儒家学说与法家学说、阴阳学说的合流;研究儒家学说在中国历史上曲折发展的历程,以及其在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起的作用和在中国的衰颓。

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笔者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力求用丰富的史料去论述儒家学说与中国政治的关系,研究儒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但是由于作者水平所限,书中的缺点谬误难以避免,敬请学术界的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

本书由任亮直先生校订,特此感谢。

作者

2008.3.2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4:1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