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德意志文化系列/同济欧洲文化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作者 (奥)罗伯特·穆西尔
出版社 同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罗伯特·穆西尔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主人公特尔莱斯总是对现实中那些理所当然的事物进行哲思,在同一瞬间进入不同的两个世界,穆西尔借此开始了他对20世纪人的心理和精神状态以及人类认识能力深层次的探讨。小说通过论述这个特殊人物从进入困惑到摆脱困惑的令人不可思议过程,探究穆西尔如何捕捉微妙的“另一状态”。

内容推荐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是穆西尔的处女作,发表于1906年,为作者在大学撰写哲学博士论文期间所写,先后遭到多家出版社拒绝,最后Rowohlt接受了这部作品,被评论界誉为第一部带有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特色的小说。不过,独具特色的穆西尔式精神探索在这部小说中初露端倪,他精细地分析了青少年发育成长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穆西尔非常神奇地预测到日后被印证的事实——理性化的现代社会走向专制与暴力的必然性,以及制度对个人的压制。

试读章节

铁路与车站之间夯得结结实实的路上,一群少年或前或后、或左或右围在他们的父母旁,把这些中年男男女女变成了喧闹的中心。但这种喧闹不能称为热闹,欢快的笑声在走了几步以后就沉寂下去了,使人想到坚硬的回音,铿锵几声后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眼前的枢密使太太——赫芾拉特·特尔莱斯夫人,约莫四十来岁,她现在伤心不已,双眼都有些泛红,好在头上那顶厚厚的礼帽遮掩了她的大半个脸。该告别了,对她来讲,把自己的独子长时间留在这群陌生人当中让她担忧不小,从现在起她不能亲自悉心呵护自己的宝贝儿子了。

铁路旁的这座小镇,人口不多,位于帝国的东部,远离首都。

赫芾拉特·特尔莱斯太太之所以舍得将自己的儿子送到如此遥远陌生的地方,是因为这儿有座非常有名的皇家寄宿学校,它以前是座教堂,后改建而成学校。毫无疑问,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远离大城市的乌烟瘴气。

来这里就读的男孩都是出身帝国上流社会,他们在这里完成学业后就可以继续上大学,加入军界,或者进入官府。基于这种考虑,家长们把孩子送到这里,当然也不免让自己的孩子在这里结交未来的达官贵人,提前营造自己的社交圈子,为日后的升迁拔得头筹。

四年前为了实现孩子自己的抱负,枢密使大人和他的太太作出这个决定,设法把儿子特尔莱斯送进这所学校。

这个决定付出的代价是眼泪,因为几乎就在特尔莱斯正式踏人校门的那一时刻开始,他就陷入了无尽的思乡之中。无论是他的功课,还是与同伴在学校附近公园绿油油的草地上玩游戏,抑或是学校的操练都没有排遣他的忧郁。他对那些东西几乎没有兴趣,这个世界在他好像隔着一层薄纱,以致大白天他都要强忍住自己的眼泪,而到了晚上,他总是伴着眼泪才能人眠。

他几乎每天都在给家里写信,写信是他存在的全部寄托,而其他的事情在他仿佛只是影子,恍恍惚惚,好比钟面的指针,毫无意义地周而复始。只有在写信的时候他才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宛如自己身上洒满阳光和色彩,变成一座小岛,在感觉的汪洋大海中徐徐升起,海水不经意地一天天将他冷冷地、团团围住。甚至白天做游戏或者上课时,他想到的还是晚上要写信。如此一来,他的感觉世界里就好像随身藏着一条隐形的拴着金钥匙的锁链:一旦没有人注意,他就会打开属于自己的锁链,越过一扇门,直扑通向无限风光的花园。

这突如其来的对父母的强烈眷恋,在此之前未曾有过,或者自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来寄宿学校是依他自己的意愿,甚至当第一次送别母亲,他的母亲在落泪时,他还不以为然地笑了,而后几天以后的独处,他的恋家情结就突然爆发出来了。

他起初当这些是想念家乡、依恋父母,而实际上,似乎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简单,在难以名状的复杂感觉中,如果说有思念的成分,但他发现思念的对象也早已不是父母了,我的意思是,真正依恋一个人不会只是表面的机械性的记忆,而应该是每一个器官都会感觉到他的存在,以致思想离开了所念之人就会茫然若失。

P2-3

序言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曾讽刺德语,说它只配用来与马讲话。其时为16世纪上半叶,马丁·路德通过翻译《圣经》而初创德语——诗人海涅说,路德把《圣经》译成了“一种还完全没有出生的语言”。自那以后,作为一个文化单元的德意志才算上了路。德意志在欧洲常被称为“中央之国”(das Land der Mitte),至少在文化学术上这大概是可以成立的。

马丁·路德为德意志确立了一个优良传统。有统计资料显示,作为被翻译的文字,德语仅次于英语和法语,位居世界第三;而在把其他文字译成本民族语言方面,德语则在世界上占居首位——德国竟是当今世界第一翻译大国!

看来这个德意志最合乎鲁迅先生的理想了:既会“摹仿”又会“创造”。而这个理想自然也可以意味着:不会“摹仿”亦不会“创造”。先生还说:如果再不“拿来”,再不“摹仿”,那就依然无助,依然无望,终将落个“恨恨不已”而已。

我们设计的“同济·欧洲文化丛书”之“德意志文化系列”,宗旨正在于体现鲁迅先生的理想:摹仿与创造并举。丛书相应地分为“译作”与“著作”两个系列,此外加上《德意志思想评论》。只要好书好文,门类大可不限,但大抵以诗(学)与哲学为重——也算应了洪堡老人的教诲:一个民族的文学(文化)的永恒成果,首推诗与哲学。

丛书名目上标以“同济”两字,固然是为了彰显吾校与德国、德语、德意志文化之历史渊源,但也决不划地为牢,而是以此邀请学界同仁伸出同济之手,协力推进我国的德国文化翻译与研究事业。

后记

人们把罗伯特·穆西尔(1880—1942)与卡夫卡、普鲁斯特、乔伊斯并列为20世纪最重要的伟大作家。穆西尔出生于奥地利的克拉根福特,父亲是拥有贵族封号的大学教授,穆西尔在大学开始学习的是机械制造,但他后来转而悉心研究哲学,在1903年到1908年间,他系统学习了逻辑学以及实验物理学。大学毕业后,穆西尔在一所应用技术大学当图书馆员,1914年成为柏林《新评论》的编辑,一战爆发后他被派到意大利战场,回国后在政府任职到1922年,此后他成为自由作家,生活在柏林和维也纳,1938年移居瑞士,1942年穆西尔在贫困与孤寂中死去。穆西尔是20世纪反对理性主义的最强烈代表之一,当然他反对的理性主义不是启蒙时期的理论,而是主张一种带有浪漫主义传统的哲思和反讽思想。

《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在德国是1906年出版的,被称为第一部弗洛伊德式性欲小说,大导演Schlondorff(他的成名电影还有改编自格拉斯的《铁皮鼓》)于1966年将该小说拍成电影并获大奖。故事发生的背景设置在培养贵族子弟的军校里。初读此书,让人联想到的是青少年对成长的不适与青春期的躁动,但随着读者深入细读,发现不是像它表面揭示的那么简单,它绝不能仅被视作一部揭露德意志守旧落后意识形态的校园小说或曰青少年小说。穆西尔想做的是借助少年间暴力恶作剧事件,探讨传统社会解体时期人们对支配欲的盲目贪求可能带来的恶果,由于作者自己是这场“权力角逐游戏”的直接参与者之一,同时又清醒地始终保持着正义的人道主义的旁观角色,因而这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准发展小说”毫不夸张地被赋予了预兆历史的宏伟意义:将欧洲两次带入毁灭性的战争在某种意义上不正是对权力的贪婪与滥用吗?!而能预言到这一切的小说《学生特尔莱斯的困惑》写成在先的十几年,足以说明穆西尔作为精神小说开拓者独特预见性的眼光。

在这里我们一开头就能读到德国小说的沉重压抑与内省特质:一群腰佩利剑的小伙子走过满是污泥和灰尘的通往火车站的小路,心情沉重地送别探访同伴的家长后,随后他们各自走向与他们身份并不相称的目的地——要么是简陋阴暗的路边酒店,要么是龌龊淫荡的妓女小屋,作者之所以描绘这些,是借景物渲染与这群孩子所在学校机械式生活强烈的对比效果。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20:3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