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共4册)》是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新版《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套装共4册)》增补了三篇短篇小说,校订修改了某些译文,纠正了一些印刷错误,并以全新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对图书进行了精美包装,更加准确、新颖、概括地表现出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世界经典文学的品格。新版《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套装共4册)》将给热爱卡夫卡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共4册)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
作者 |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2011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共4册)》是在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的基础上重新修订而成。新版《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套装共4册)》增补了三篇短篇小说,校订修改了某些译文,纠正了一些印刷错误,并以全新的版式和封面设计对图书进行了精美包装,更加准确、新颖、概括地表现出卡夫卡的创作风格和世界经典文学的品格。新版《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套装共4册)》将给热爱卡夫卡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内容推荐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套装共4册)》由高年生编著。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1卷城堡)》是卡夫卡三部未竟长篇之一,篇幅最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被公认为他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小说写的是主人公K为进入城堡而徒然努力的故事。作品寓意深邃,内容怪诞。通过一个迷宫似的故事,展现了一个独特的世界。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寓意深刻,令人回味无穷。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2卷诉讼美国)》由卡夫卡的另外两部长篇小说《诉讼》和《美国》组成。长篇小说《诉讼》讲述的是银行助理约瑟夫·K无故受审判并被处死的故事。长篇小说《美国》描写16岁的德国少年卡尔·罗斯曼,因受家中女仆的引诱,致使女仆怀孕,被父母赶出家门,放逐到美国的经历遭遇。作品所侧重的是人物在美国忧郁、孤独的内心感受。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3卷中短篇小说)》收入了卡夫卡七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卡夫卡的短篇小说,文体是比较模糊的,有的像抒情散文,有的像寓言,国内学术界对此有种种不同的称谓,如荒诞小说、寓言式小说、微型小说、散文诗、速写、随笔、小品等,不一而足。 《卡夫卡文集(增订版第4卷书简书信日记谈话箴言剧本)》收录了卡夫卡部分书简书信日记谈话箴言剧本,主要是卡夫卡谈到自己的作品和创作问题的日记、书信和谈话,还有那著名的致父亲的信和致女友密莱娜的信。以供读者赏析。 新版《卡夫卡文集(增订版)(套装共4册)》将给热爱卡夫卡的读者带来新的阅读感受。 目录 《卡夫卡文集》第一卷 前言 Kafkaesque——卡夫卡的作品与现实 《城堡》简介 城堡 附录 一 开篇的异文 二 残章断篇 三 作者删除的文句和段落 四 第一版后记 五 第二版后记 六 第三版后记 七 译后记 八 卡夫卡生平创作年表 《卡夫卡文集》第二卷 不灭之光的诱惑 诉讼 第一章 被捕——先同格鲁巴赫太太、后与比尔斯纳小姐的谈话 第二章 初审 第三章 在空荡荡的审讯室里——大学生——办公室 第四章 比尔斯纳小姐的女朋友 第五章 鞭笞手 第六章 K的叔叔——莱妮 第七章 律师——工厂主——画家 第八章 商人布洛克——解聘律师 第九章 在大教堂里 第十章 结局 附录 马克斯·布洛德为《诉讼》第一、二、三版写的后记 《美国》简析 美国 司炉 舅舅 纽约近郊的庄园 在去拉姆塞斯的途中 西方饭店 鲁宾逊事件 避难所 俄克拉何马大剧院 附录 残稿片断 第一版后记 第二版后记 第三版后记 《卡夫卡文集》第三卷 前言 公路上的孩子们 上山远足 衣服 树 一场斗争的描写 拒绝 街边的窗户 杂货商 随意的凭眺 回家的路 从身边跑过的人 乘客 乡间婚礼筹备 布雷西亚的飞 为骑士们的思考 不幸 揭露一个骗子 单身汉的不幸 城市世界 突然决定的散步 决定 成为印第安人的愿望 大喧闹 判决 变形记 村子里的诱惑 回忆卡尔达火车站 在流放地 梦 在法的门前 乡村教师(巨鼹) 副检察官 老光棍布鲁姆费尔德 桥 猎人格拉胡斯 骑桶人 豺狗与阿拉伯人 新律师 乡村医生 在顶层楼座上 视察矿山 下一个村庄 杀兄 邻居 中国长城修建时 往事一页 敲庄园之门 十一个儿子 杂种 致某科学院的报告 家长的担忧 日常的困惑 有关桑丘·潘沙的真相 海妖的沉默 普罗米修斯 波赛冬 团体 夜 拒绝(2) 法律问题 城徽 征兵 考试 兀鹰 舵手 陀螺 小寓言 回家 初次痛苦 出门 代言人 绝食表演者 一条狗的研究 夫妇 算了吧! 论比喻 小妇人 地洞 女歌手约瑟菲妮或耗子民族 《卡夫卡文集》第四卷 前言 书信、日记、谈话 论作品 论写作 论写信 论写日记和日记中的故事片段 致父亲的信 致密莱娜的信 箴言录 “他”:1920年札记 剧本: 守墓人 试读章节 K抵达的时候,夜已深了。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出巨大城堡的存在。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 之后,他去找住处。客栈里的人还没有睡,店主对晚来的客人深感意外和困惑,虽然没有空房,但他还是愿意让K睡在店堂里的草垫子上。K同意了。有几个庄稼人还坐在那儿喝啤酒,但是K不想和任何人交谈,便自己到顶楼上拿来草垫子,在火炉旁边躺下。这里挺暖和,那些庄稼人不言不语;他用疲惫的眼光打量他们一会儿,然后就睡着了。 可是,没过多久他便被人叫醒了。一个年轻人——穿着像城里人,长着一张演员般的脸,细眼睛,浓眉毛——正和店主一起站在他的身边。那些庄稼人还在那里,有几个把椅子转过来,以便看得清楚、听得更清楚一些。那个年轻人因为叫醒K而彬彬有礼地表示歉意,自称是城堡总管的儿子,接着说:“本村隶属城堡,在此地居住或过夜就等于在城堡里居住或过夜。未经伯爵准许,谁也不得在此居住或过夜。可是您并没有获得伯爵的批准,至少您并未出示这样的证明。” K抬身半坐半躺,用手理理头发,抬头看着他们说:“我这是走错路闯进哪个村子了?这儿有一座城堡吗?” “当然哕,”年轻人慢慢吞吞地说,这时店堂里有人不以为然地对K摇头,“是西西伯爵老爷的城堡。” “在这儿过夜一定要有许可证吗?”K问道,像是想要肯定自己刚才听到的通知也许是做梦。 “一定要有许可证。”年轻人答道,并伸出胳膊向店主和客人问:“难道就可以不要许可证吗?”语气里含有对K的强烈讥讽。 “那么,我就得去弄一张来哕。”K打着呵欠说,一边掀开身上的毯子,像是想要站起来的样子。 “向谁去申请呀?”年轻人问。 “向伯爵老爷呀,”K说,“只能这样做啦。” “现在深更半夜去向伯爵老爷申请许可证?”年轻人倒退一步,喊道。 “这样做不行吗?”K冷静地问道,“那您干吗把我叫醒?” 这一来年轻人火了。“流氓习气!”他嚷道。“我要求您尊重伯爵的官府!我叫醒您,是通知您必须立即离开伯爵的领地。” “别再作戏啦。”K说得非常轻,躺下盖上毯子,“您有点儿过分啦,年轻人,明天我还会提到您这种态度的。只要我需要证人,店主和那儿的几位先生都可以作证。不过,还是让我来告诉您吧,我是伯爵请来的土地测量员。我的助手明天带着仪器乘马车来。我不想放过在雪地里步行的机会,可惜走错了好几次路,所以才来得这么晚。在领教您的教训之前,我自己就知道现在去城堡报到已太迟了,因此我只好在这儿将就住一宿。可是您——说得婉转一些——却不客气地把我吵醒了。我的话完了。先生们,晚安。”说罢,K向火炉转过身去。“土地测量员?”他还听到背后有人犹豫不决地问,接着便是一片沉寂。但是那个年轻人一会儿就恢复了自信,把嗓门儿压低,表示顾及K在睡觉,不过声音还是高得能让他听清楚,他对店主说:“我要打电话去问。”什么,这个乡下小客栈还有电话?真是一应俱全。个别的事情使K感到意外,不过总的说来并不出他所料。电话机几乎就在他的头顶上,刚才他昏昏欲睡,没有看到。现在年轻人要打电话,无论如何也不可能不惊动正在睡觉的K,问题仅仅是K是否让他打电话;K决定让他打。不过,这样一来装睡也就没有意思了,于是他翻过身来仰卧着。他看见那几个庄稼人战战兢兢地靠拢在一起窃窃私语;来了一位土地测量员,这可不是一件小事。这时厨房的门打开了,女店主站在门口,她那庞大的身躯把整个门洞都堵住了。店主踮着脚尖向她走去,告诉她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电话中的对话开始了。城堡总管已经就寝,不过一位副总管——几位副总管之一——弗利茨先生还在那儿。自称施瓦采的年轻人向他报告发现了K,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衣衫不整,正安静地睡在一个草垫子上,用一个小小的旅行背包当枕头,手边放着一根多节的手杖。他自然对此人产生怀疑,由于店主显然疏忽职守,他,施瓦采,就有责任来查究此事。他叫醒了这个人,盘问了他,并忠于职守地警告他要把他驱逐出伯爵领地,可是K对此却不以为然,最后情况表明,也许他有道理,因为他声称自己是伯爵老爷聘请的土地测量员。当然,核实这种说法至少是例行公事,因此施瓦采请求弗利茨先生问一问中央办公厅,是否真有这么一个土地测量员要来,并将查询结果立即用电话告知。P3-4(《城堡》) 序言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二十世纪世界文坛出现了一位旷世奇才,几十年来几乎无人能与其相比,他就是奥地利作家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他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始终以沉静内省的姿态思悟人生的价值,寻索人类精神的家园,在文学的田野上苦苦地耕耘,为人们创作了大量独特奇妙的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一页。他的创作对当代各国文学起了很大的影响,本世纪以来活跃在世界文坛上令人眼花缭乱的精神文学流派,如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荒诞派、黑色幽默、魔幻现实主义、存在主义文学等,几乎都可以在卡夫卡的创作中找到自己创作方法中某些特征的渊源。因此,他当之无愧地被尊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 1883年7月3日,卡夫卡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布拉格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幼时受的是德语教育。1901年入布拉格大学攻读日耳曼语言文学,后来迫于父命改学法律。1906年获法学博士学位。1908年起在布拉格一家半官方的工人工伤保险公司供职。1917年患肺病,1922年病休。1924年6月3日病逝于维也纳附近的基尔林疗养院,终年41岁。 卡夫卡短暂的一生充满了不幸。他所处的时代、他的社会生活环境、他的家庭,都对他的思想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卡夫卡生活的时代正是奥匈帝国的末期。当时在布拉格,民族矛盾、政治矛盾十分尖锐,帝国摇摇欲坠,“山雨欲来风满楼”。作为犹太人,卡夫卡与斯拉夫人没有什么来往,而布拉格的多数民族是斯拉夫族;他受的是德语教育,这使他与周围的人没有共同的语言;他既不是完全的奥国人,也不是捷克人。他的父亲是个白手起家的商人,性格刚强,在家庭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对自己惟一的儿子态度简单粗暴,作风专横。卡夫卡从小就感到来自父亲的压力,一生都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在《致父亲的信》中,他把自己的恐惧感、负疚感和不善生计都归之于父亲的影响。父子冲突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他曾三次订婚,又三次主动解除婚约,始终没有建立自己的家庭。只是在他去世半年多前才与一位名叫多拉·迪阿曼特的年轻犹太女子同居。卡夫卡的生活环境以及他内向的性格,使他把写作作为惟一的精神寄托。 卡夫卡是一位勤奋的业余作家。他自幼喜爱文学,中学时代就开始阅读易卜生、斯宾诺莎、尼采、达尔文等人的著作。大学时期开始文学创作,并常与同学马克斯·布洛德参加布拉格的一些文学活动,从1909年到1912年曾几度结伴去巴黎、苏黎世、魏玛等地参观游览。他受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克尔恺郭尔的影响颇大,也研究过中国的老庄哲学。他于1908年开始发表作品。1915年,作家卡尔·施特恩海姆把他获得的冯塔纳文学奖转让给卡夫卡,以表彰他的短篇小说《司炉》。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写下了许多中短篇小说和三部未完成的长篇小说《美国》、《诉讼》和《城堡》,还有大量书信、日记、随笔、箴言等,但他对自己的作品要求十分严格,对大多数作品不甚满意,生前只发表了极少的一部分。他在遗嘱中要求挚友马克斯·布洛德销毁他所有未发表过的手稿并永不再版已发表的作品,但布洛德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花了很大的精力将卡夫卡的所有作品整理出版。可惜,他的很多作品在此之前已被他的女友按照他的愿望烧毁了。1935年至1937年出版了六卷集,1950年至1958年又出了九卷集。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欧美各国掀起了一股“卡夫卡热”,作家们纷纷模仿借鉴卡夫卡的创作手法。学术界也掀起了研究卡夫卡的热潮,声势越来越大,历久不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现代艺术的探险者”的作品,将赢得越来越多的读者,理所当然地被列为不朽的经典之作。 除三部长篇小说和七十九篇中短篇小说外,不少书信、日记、箴言、寓言、随笔等,同样闪烁着他独特而深邃的思想光芒,是了解卡夫卡的思想、性格和写作背景的宝贵资料。为了让广大中国读者对卡夫卡有比较全面的了解,我们编选了这个文集,共分四卷,收入作家的作品共一百三十余万字。具体编排如下: 第一卷:《城堡》 第二卷:《诉讼》、《美国》 第三卷:《中短篇小说》 第四卷:《书简:书信、日记、谈话、箴言、剧本》 本书全部根据德文译出,绝大多数都是新译。担纲主译的均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院校的德语教授和讲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谢莹莹教授不顾病痛折磨(多年前她因重病致残),在轮椅上翻译了卡夫卡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变形记》,并为本书撰写了介绍卡夫卡的长文;倘若卡夫卡地下有知,恐怕也会为这种执著的治学精神所感动。中国德语教学研究会会长祝彦教授也不顾年迈体弱,以极大的热情参加了本书的翻译工作。在此谨向参加本文集翻译和校对工作的全体同仁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本书主编撰写了第三卷和第四卷作品的题解。 2011年2月 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后记 《城堡》主要部分完成于1922年2月底至8月底9月初。1922年3月15日,卡夫卡曾向布洛德朗读过第一章。小说在卡夫卡死后,即1926年12月9日出版。布洛德在第一版中删去了汉斯与K的对话、吉莎与施瓦采的插曲以及结尾部分。1935年出版的第二版与第一版相比有不少小的变动,并收入了被删除的部分。1946年出版的第三版以及1951年和1960年出版的《卡夫卡文集》九卷本,基本上与第二版一致,有的还收入了被卡夫卡本人删去的若干段落。本译本是根据第三版译出的,包括几篇残稿片断和作者本人删去的部分。(《城堡》)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