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美)杰拉尔德·温诺克
出版社 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如果和父母分隔两地,我们每年能回家几次?每次几天?中国人的平均寿命是72岁,从现在起,也许我们真正能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不超过30天!

在那一刻到来之前,你还能陪父母多久?你还能为父母做些什么?

《华盛顿邮报》、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感动推荐,全球15个国家竞相传诵的亲情赞歌!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文笔细腻、感人,它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经历,更是全球之殇。完美地讲述了一个拥有患老年痴呆症父亲的医生儿子的故事,《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以睿智而隽永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疾病与健康、生命与死亡和爱的无限力量。

内容推荐

有人说,父母是堡垒,为我们抵挡迫近的死亡。只要他们还在,我们就可以幻想自己能永远活下去。直到有一天,你发现父亲的步履不再坚实,母亲的脸庞也早已爬满皱纹。

即便《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作者杰拉尔德·温诺克从医30余年,也并没能更轻易地面对自己父亲日渐衰老的现实——衰老和随之而来的死亡是不可逆的,是医学所无法战胜的。在父亲和家庭的巨变面前,他唯有去做所能做到的一切。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父亲教我的人生功课》这本书里记述的正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一方面是他身为医者的省思,一方面是他身为人子的追忆。“我们该拿父母怎么办?”这个拷问着每个家庭的问题在这里得到了解答,以所有的勇气、诚挚、希望和爱。

如果你为人子女,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你会在其中发现自己家的影子,重新学会如何去爱。

如果你为人父母,请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不管是为了你自己,你的爱人,或者是你的孩子。

目录

1 父亲是个老老人

2 回忆之殇

3 参加“新生临床实习项目”

4 直面医学伦理

5 医生的墓园

6 老年医学的使命

7 生命的一课

8 无法遗忘的创伤

9 父亲迷路了

10 父母是我们的孩子

11 无药可愈的阿尔茨海默病

12 “你有枪吗?”

13 生与死的双重困境

14 安乐死

15 品质照护

16 爸,你快乐吗

17 “让我再活久些”

18 医者孤独

19 和父亲一起观鸟

20 给修女看病

21 三腿动物,多腿动物,软体动物

22 到底应该用多少药

23 爱抑或谋杀

24 夜巡人

25 最后的安宁

26 疗愈身心的大自然

27 人子的内疚

28 我把父亲的衣物收起

致谢

试读章节

16 爸,你快乐吗?

我下车往父母家走去,想起父亲上次住院,有如一场噩梦。胡桃树上有两只雪白的鸽子在咕咕叫着,待我走近时飞走了。我自己走进去,屋内跟往常一样阴暗。我的父母都怕光,母亲怕有着40年历史的老沙发会退色,同时又哀叹她的植物永远种不起来。父亲坚持拉上窗帘,以免有人往里面偷看。

母亲在躺椅上睡着了,面前的电视发出巨大的声音。无论我什么时候来,总是先找出遥控器把电视调成静音。这个小小的动作会让她醒来,我便亲吻她的额头。这是我们母子特殊的打招呼方式。她的一头银发盘成高高的发髻,还散发着洗发水的味道。这天上午她刚出过门——她每周定期上美容院,弟弟送她去,我太太接她先去吃午餐,然后送她回来,好让优兰妲下班。

“哦,你来啦。”母亲说。

我拉开窗帘。“今天天气很棒,”我说,“我顺路过来帮爸爸打流感疫苗。”

“你爸爸睡着了——老样子。”她说。

“哦,你俩今天都在睡觉。”

“他昨晚又折腾得我睡不着,走来走去,还胡说八道。”她说。

“你现在晚上有没有让他吃抗焦躁的药?”我问。我知道母亲一直不想让父亲服用这种药,因为吃了这种药头脑会更糊涂。

“看来还得让他再吃,”她说,“不过你知道他一吃这药,就会一直昏睡,第二天根本起不来。”

“妈……这件事我们已经讨论过许多次了……”我走进父亲的卧室,他仍然没醒。

“爸。”我轻声喊。没反应。我不得不拉大嗓门喊“爸”,同时把手放在他的肩膀上。

他张开眼,神色慌张,好像弄不明白自己置身何处,还有眼前这个人是谁。

“爸,是我,杰瑞。你今天好吗?”

“小杰,真的是你?”他眼中的恐惧与迷惘渐渐消退。“你最近没怎么来呀,是不是?”他问。

“我常常来啊。我扶你起来,我们到客厅去吧?妈在那里,我们聊聊……”

“妈?妈在哪里……我记得她死了。”

“没有。爸爸,我说的妈就是你的太太,我的妈妈。走吧,你到客厅就看到她了。今天天气很好,也许你想到外面坐坐,有群雪松太平鸟正在吃你种的火棘莓……”

“什么?”他说,“太平什么……”

“太平鸟啊,爸爸,你记得的啊,身体金黄色的,头黑色,冠毛是……”

“我不知道你在说什么……我感觉有点冷,让我回去睡觉好吗?行行好!”我不想继续逼他,不过也许可以转移他的注意力。

“好,好,爸,好,这就送你回去睡觉。只是还有一件事情,马上就好……让我帮你打流感疫苗,一秒钟就好。”

“打什么?”

“流感疫苗,我每年都会帮你打的啊,这样你才不会感冒或得肺炎。我已经准备好针筒了,就在这里……”

“你会打针吗?”

“爸,我是医生,你那个医生儿子,记得吗?”

“你当医生多久了?”  “30多年了,爸。”

“我不敢相信。真的30年了?”

“是,时间过得很快,爸,我现在替你打疫苗,你说好不好?”

“当然,”他口里答应着,却又自言自语道,“30年,真不敢相信。”

我拉过他的胳膊,消毒,打针,几秒钟的时间。

“感觉怎样?”

“啥感觉也没有。”他说。

他现在分心了,也比较平静,我就又想让他活动活动。

“爸,为什么不让我扶你到客厅去,你跟妈一起,咱仨一起聊一聊?”

“妈在这里?”他问。

“在啊,爸,她在客厅。”

“噢,好好,”他说,“我很想见见妈。”

我帮他找出眼镜,扶他坐在床缘,坐稳后,再将助行器摆在他面前,然后伸手扶他站起来。

“我现在像刚出生的小猫咪一样虚弱无力。”父亲说。他推动助行器,我紧跟在后面。“天啊,我觉得自己真像个老人了。”我注意到他左脚有点拖地,怀疑是不是得了轻度中风。我想,明天上午一定记得跟嘉伦医生谈谈这件事,也许他会同意进行物理治疗。

“她在那里。”父亲说道。他绕过走廊走进客厅。母亲坐在躺椅上,银发反射着从打开的窗户流泻进来的光线。“我美丽的太太。”他说着突然抛开助行器,朝着母亲椅旁的沙发角落猛冲过去。

“爸,你在做什么?你这样会摔倒的!”

“我想坐在我美丽的太太身边。”父亲说。他好不容易挪到沙发前,这几步路就让他气喘吁吁了。

“现在我又成他太太了,”母亲对我说,“早上还是他姐姐呢。”

“你这什么意思?”父亲问,“你当然是我太太……你以为我不认识自己的太太?而且我爱你,你知道我爱你吧?”

“我知道。”母亲说。

“她也爱你,爸爸。”我说。

“她当然爱我,”他说,“我们结婚很久了,对不对,他妈?我们结婚多久了?”

“59年。”母亲表情严峻地说。

父亲转向我说:“听见没?59年,好长的时间,你知道的……我爱这59年的每分每秒,妈,你不也是爱每分每秒吗?”

“是,每分每秒都爱。”

“我要告诉你什么来着?”父亲对我说。

我没有回答父亲。电视开着,声音刚才被我关掉了,但没有声音的CNN居然也能让人感到刺耳,滚动的小字新闻像蚂蚁一样从屏幕下方爬过,今天的新闻全与禽流感引发的恐慌有关,让你真实感觉到这种全球流行病会带走上千万、上亿人的性命。

我想起那封匿名信,我这匿名的“同行”在信里还有一段谴责:

你父亲有你这样残忍的儿子作为敌人,他可能急需肺炎一类的好友推他一把,帮他解脱……

我当然知道,临终照护无论对谁来讲都是复杂的议题,可是写信人身为医生,他的同情、他的人性在哪里?他怎么能自以为是地站在我的立场、站在我父亲或母亲的立场来看事情?

我从母亲膝盖上拿起遥控器,把电视关了。然后,坐回椅子上端详着父母。这个话题我本不该提,可是我忍不住脱口而出。  “爸,”我说,“你快乐吗?”

他看了我几秒,又回头看母亲。窗外的雪松太平鸟还在啄食,一群一群地蹦蹦跳跳,冲向一串串的火棘莓。

“弗朗西斯,我快乐吗?”父亲问母亲。母亲松开休闲椅的控制杆,蓦地坐起竖直身子。

“雷纳德,我不能替你回答这个问题,”她说,“你必须自己回答。”

父亲回头看着我,希望我能帮他回答。我心里其实也在寻找答案,

自他上次住院已5年了,当时他相当无助而迷惘。这5年里,我信守了对他、对自己的承诺,让他待在家里,我知道他的生命是延长了,可做到这并不容易,母亲更是辛苦。而对父亲来说,住在医院和住在家里有区别吗?或者更直接点:父亲多活几年和少活几年有区别吗?

父亲目前的情况还算撑得过去:父亲在家,我们在他身旁。然而,很快有一天母亲会受不了,父亲会久病不起,无法言语,再也没有任何“好”日子,那时,我们一家势必要做出其他打算:在家护理?雇请24小时全天候健康保姆?还是将父亲安置在疗养中心或失智老人中心?如果没有保险补助,这样的照护一个月可能需要花费一万美元以上,联邦医疗保险并不覆盖长期居家照护、居家健康协助与失智老人中心。当然,也可以让居家照护单位派人到家里来,但提供的服务有限。

“爸,你快乐吗?”我又问了一遍。

“问我干什么?你应该问你妈。”

“我在问你,爸。”

母亲说:“雷,你这日子都在睡觉中度过了……”

父亲低头不再言语,也许正在努力回想、寻找那遗忘的人生:他已过世的母亲与哥哥姐姐,他从战场回到等了他5年的新娘身边,两个儿子依偎在他怀中要听故事的情形,钓鱼和看鸟,店铺被抢生意没了,短暂的艺术追寻之旅……

他重又抬头看看已满头银发的妻子。他思量着我的问题,接着凝望母亲,然后又转头看看我。我们都在等。父亲终于开口了。

“当然,我很快乐……我有你妈陪我,我爱你妈,你知道的。”他转头凝视着远方。

即使现在他的记忆力已大大减退,即使他们共度的人生有不少缺憾,可是今天,他就在自家的客厅,身旁有妻子陪伴,他真心爱她;而她,也依然在他左右,虽然有时难免气馁埋怨,可是在他最需要她的时候,她依然在。

“我知道我觉是睡得太多了点,”他说,“可我做的都是美梦啊。”

“什么?”母亲问,“他在说什么?”她坐在躺椅上,身子往前倾,想要看清自己的丈夫。

“没什么,妈,”我说,“没什么。”在这短短的瞬间,他们互相端详了一下彼此的脸庞。

窗外的雪松太平鸟振翅进入火棘莓丛,父亲突然注意到它们。

“看那些鸟,”他说,“你知道,那些树丛可是我种的。”

“爸,我当然记得。你想要到外面坐一会,更近点看看雪松太平鸟吗?”

“那还用说,”他说,“别忘了带上望远镜,小杰。”

P147-157

序言

我是一个很老很老的人的儿子。父亲如果知道我这样形容他,一定会不高兴。在他的记忆中,自己仍然是年轻的——全然不顾自己根本无法自行从椅子上站起来,非得靠旁人的搀扶或者助行器才能艰难地从客厅挪到卧室。但好不容易站稳了的他会转瞬间忘了这回事,他会惊讶地问道:发生什么事了?我怎么了?

他不知道,我在说他是“很老很老”的人的时候,用的是老年学术语,指的是美国人口中迅速增长的一部分——那些超过85岁的高龄人群。作为一名内科医生和老年病学专家,照料这些像我父亲这样的高龄老人正是我的专业,我已花了毕生精力,至少是最近的三十多年,照料他们。

这本书叙述的就是过去三十多年来,我作为一名医生,作为一个高龄老人的儿子,照料父亲以及像他这样年纪的老人的经历。对我来说,它是一部个人回忆录,同时其中又寄寓着我对高龄老人看护的若干理念。其中,有我的从医生涯,有我的心境变化,以及我所目睹的老年医学界的变化。故事的核心是我的家庭——父亲母亲,父亲为主。正是父亲使我成长为今天的这个样子。

2005年,我利用职业的便利,写了一篇名为《我们该拿老爸怎么办》的文章,描述我这个老年病学医生如何亲眼看着与母亲共同生活的父亲,逐步变得不能自理和痴呆的过程。这篇文章最初发表在讨论健康政策的期刊《健康事务》上面。后来,《华盛顿邮报》发表了文章的节录,紧接着全国各地的报社竞相转载了这个节录。本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刺激国人讨论:在不可阻遏的老人潮到来之际,做子女的应如何对待我们日益衰老的父母。没想到,文章刊发后的回应如此之大——国家公共电台的《戴安·瑞姆》(Diane Rehm Show)节目和《泰芮·格罗斯自由广播》邀我访谈,当地电台和电视台也都邀请我做节目。我还应邀在全国医疗会议上演讲,在医疗学术中心作专题报告,甚至有媒体邀我写关于衰老和老年人看护的专栏文章。

最让我措手不及的是,从全国和世界各地寄来的数千封电子邮件和来信,我真不知道该如何回应他们。我是一名医生,毕生的工作就是坐诊,出诊,问询病人的病情,为他们解决困难,但不管怎样,我一次只需面对一个患者。现在,我一下子每天接到数百封求救信:恳请我给他年迈的父母或配偶以帮助和建议;告诉我孤独、被子女忽视的心碎故事;告诉我与医护人员接触的糟糕经历;临危病人给我讲述他噩梦般的遭遇;远方子女向我袒露他们对父母深深的内疚。甚至还有来自其他州病人的预约,乃至咨询如何快速安乐死的人。那段日子,我每次打开电子邮箱时,都感觉力不从心,难以应对,有时甚至感到畏惧。

我不是搞研究的科学家,也不是政策研究人员或者哲学家,更不是圣人和大师。我只是个医生,一个临床内科和老年病学医生,我所能做的只是用心倾听病人的自诉,然后以我的临床经验、少许的常识和真诚的关心,帮助解决病人的每一个问题。

今天的美国有450万像我父亲这样的高龄老人,他们之中仅有5%可以完全无碍地活动,而有50%的人的智力不同程度地受损。可能你的父母就在其中,或者你的配偶是,或者你自己就是。

2030年时情况将更为严重。那时,美国将有7200万以上的人年龄超过65岁,有1000万以上的人年龄超过85岁。到2050年,85岁高龄老人数量预计将达到今天的4倍。

可惜我没有足够的勇气和智慧写一本《照料老年人必知的十大法宝》这样的畅销书,我现在写的不是那种书。

我们都在寻找答案,都在想为父母做“应该做”的事情,不管是为了人生伴侣还是我们自己,抑或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但我们常常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事情,哪些是“应该做”的事情,我当然也不会假装知道所有的答案。

每个家庭都沿着各自的旅程不断前行,直到至亲走向生命的终点,然后发现留下的只是些回忆而已。如果像我的父亲一样,连记忆也没有了,只好由做儿子的来搜寻往日生活的线索,像丝线一样,编织到当下的生活情境中,并为它找到某种生活的意义。这就是我写这本书——我的家庭的故事,我的病人的故事——想带给你的东西,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写作本书,出于两个原因。一个是,我想通过追寻自己身为儿子和医生的过去,最终能坦然面对父亲母亲的衰老过程和迫在眉睫的大限。我完全明白,紧接着的就是我。另一个原因,我无意于把本书写成一本老年人护理指南,而是希望通过我亲身经历的家庭故事,能引起你与所爱的人的共鸣。如果你能从我的文字透镜中发现些许折射出来的真理微茫,获得自己的一点人生体悟,我也就万分欣慰了。

书评(媒体评论)

《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文笔细腻、感人,它不仅仅是一次个人经历,更是全球之殇。

——Christine K. Cassel博士 美国环球药品委员会主席

完美地讲述了一个拥有患老年痴呆症父亲的医生儿子的故事,《最后,才知道该如何爱你》以睿智而隽永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疾病与健康、生命与死亡和爱的无限力量。

——Abraham Verghese, My Own Country and The Tennis Partner作者

在这本治愈心灵的书中,作者以个人的亲身经历和专业生涯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以人道而直白的角度讲述了回忆、教训和人生。

——Edward Hirsch,Special Orders: Poems作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20: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