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有才华到极力克制才华的人不多,刘天昭是其中一个。天昭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她迷恋细节,她简直就是通过对细节的缓慢描画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听不到她轰鸣的才华。所以读她的文字几乎像是玩智力游戏,只有耳聪目明的,才能在她貌似琐碎的文字里,找到光芒四射的宝石。她大约觉得,挑战读者的智力,比操控他们的情绪,更能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快来看看她的《出神》如何。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出神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天昭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有才华到极力克制才华的人不多,刘天昭是其中一个。天昭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她迷恋细节,她简直就是通过对细节的缓慢描画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听不到她轰鸣的才华。所以读她的文字几乎像是玩智力游戏,只有耳聪目明的,才能在她貌似琐碎的文字里,找到光芒四射的宝石。她大约觉得,挑战读者的智力,比操控他们的情绪,更能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快来看看她的《出神》如何。 内容推荐 《出神》分为两部分——“散”和“文”。“散”的部分比较有特色,写的非常自由,没有任何预设的形式制约,能够最真实的表达本来就随意偶然的感触。不试图“成文”,不试图得出“结论”,缺少读者意识,是纯粹的“私写作”,带有喃喃自语式的真挚和亲切。以这样“自恋”的方式赢得那么多读者,这是令作者也感到极其惊喜。自由的写作是最严肃的写作。由于完全是为了让自己满意而写,“散”文字是作者最为用心的作品。纯粹从文字和生命体验准确呼应的角度来看,这也是到目前为止作者自己最为满意的作品。其中包含了作者自己对文学的理解。 “文”的部分选自2001年以来给媒体写的稿。相对于“散”部分,自然有其拘谨之处。作者从业以来在媒体发表了近一百万字的文字稿件,包含了从时政评论、到文化评论、到娱乐评论、再到心理专栏、生活感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在这一百万字中选出的两万字,挑选的标准是,最诚恳、最未受文体和读者意识束缚的那些稿件,作者在当初写作时感到了满意和舒畅的那些稿件。因此,所选的两万多字的稿件,与“散”文章的气息是和谐的,并且与之形成有趣的对照,“文”与“散”的对照。 《出神》由刘天昭编著。 目录 散 2010年 到雪里去 冬天的寒冷景色 安静 风流的大舅姥娘 唱和 幸运 鹅卵石 大老丫花 林中路 现代性 盛装 没干啥 老头儿老太 畸人 美 二两黄金 春秋来信 追求进步 五年 2009年 杯盘狼藉的时刻 今天晴了 真想做个大诗人! 懦弱 小石头和小小花 看电影 回不来 迷失 过得美 最胖最胖 冬天 盛夏的顶点 周日 西窗 “阳光照耀人类的灾难” 信息量很大 还是杨树最好看 猜 一直觉得 惊见G20变两会 看了《小团圆》 龙口东路 三月 另一个女人的史诗 一暴十寒 个人总结 2008年 好像吃了一大顿饭 世界一直去 范仲淹 二米饭 high 跳火车 有一天 葱伴侣 安娜小姐 雨一直下 游园 争做自由人 不察 坐小凳儿上坐着 二沙岛上的中医院 忽然夏天 小郑 十年 刘瑜 办公室 干物女 最烦 木棉再一次 华华 半日闲 白云黑土迎奥运 浮云 开了几粒安定片 2007年 不归路 爱江山更爱美人儿 冬天 最好的时光 害怕 未来过去时 可以用 补记 one night in beijing 放任自流 什么也不写 叠字 放纵 痛痒 信 中午街上 别弄脏了表格 三角恋 它会跟你在一起 结婚证 空调啊 继续 最美 子强 失控 存款 不知是哪七样 征婚启事 开 使劲儿对人好是可疑的 二姐转来的妈妈的邮件 形象思维 星期天 没大没小 阴天 在春天 这是多么矛盾啊。 电 睡觉最抒情 2006年 心里难过的时候 晒太阳 噩梦再一次 不得消停 第三条道路 天气在凉 impossible is nothing 有话不能好好说 站台 记者节 原来是这样 惶然录 不可能忘记北方 一句诗 放假可真好 毒 单方面宣布,秋天开始了。 居然想要描写景色 东兴北路 chop-free pig 千年修得同船渡 辛苦 吃了一大顿饭 台风也很好 跳 竹野内丰 听力 never too old to hurt 探亲 小枕头 七月 暑假 二姐又来信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焕然一新 然后 亲爱精诚 戴着粉色的塑胶手套 刘平和方方 湖 东窗西窗 二姐来信 今天放假 体验的目录纵横交错 夜里十二点半 下半夜的老虎与水鹿 蓝瓶的 三角梅 欲持一瓢酒,遥慰风雨夕 失忆的证据 all or nothing 初七 直露一回 转贴大姐写的 向翠仪 2005年 那个让大人尴尬的孩子 江湖 早上把两件大衣送去干洗店 我爱写树叶子是遗传的 吃栗子的人 可能是有这样的需求 百年孤独红楼梦 西窗 我不会改链接的字体颜色 俳句 让人神往 去看七剑 普鲁斯特瞬间 be cool 大街上的政治 fears 朝闻道 蜘蛛 木棉的花期 他好象没受什么污染,除了思想! 2004年 好久没见人 头发 传播学 251 事实 晚来天欲雪 周末 系统已经从严重的错误中恢复 8 秒 光天化日 最喜欢 我讨厌被说谎 刘晓箫 复印机上的银杏叶子 孔雀翎 深居简出 一夜的屈原 网络的速度 二楼的阿姨 姥姥的梦 一双好鞋 明天下雨 后海后遗症 上帝给瘦女文学青年的礼物 七剑下天山 改天去图书馆把它翻出来 读那破书读出毛病来了 文 不远万里来看你 人生,诗意还是失意 头发的故事 像青春期一样寂寞 逃亡路上 偶然的东西 老了以后我们一起喝茶吧 我们最精英 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极端版本 当你孤单你会想起谁 人格的形式感 风筝与火焰 医疗广告的现实主义 慢 中国洞 絮叨 从小肉丸子到高尔夫的广阔前景 张春花吹气如兰 两个清明节 和付龙一起跳集体舞 亚寒带针叶林 后记 试读章节 我几乎不认识果园,不知道他身份证上的名字是不是真的这样写。 我认识的一堆编辑记者,他们有一个号称最专业的业余足球队,每周在广州四处流窜找场地,踢球。我和他们中间的三五个人,关系很好。 2006年元旦,1号或者2号,晚上挺晚的,他们打电话来找我去喝酒。听着电话里的声音,他们已经喝了不少。我到的时候,看到了一大桌子的男青年以及某一名男青年的女朋友。其中两个人我不认识,有一个就是果园。他们说我们是东北老乡,要喝一杯。我也不记得我们喝了没有。 我这样回忆的语气,仿佛果园出了什么意外一样。其实没有。果园不过是要回北京了。他们说他回北京,我觉得挺意外,因为我印象里他是从长春直接来广州的。那天很快就散场了,我和果园一路,坐同一辆出租车,就聊了会儿天儿。 他话少,我问一句他答一句。他和女朋友一起来的,他们在广州没什么朋友。有一天他路过天河体育中心旁边的足球场,看见我的朋友们在踢球,看了一会儿就一起踢了,就认识了,再踢球就叫上他,就一起吃饭了,就朋友了。 这个相识的过程让我印象深刻。我后来又有两次看见他,立刻就叠出这样一个情景:果园站在球场边上,看着我的朋友们踢球,他想要上场去踢,但还没有去踢。我在出租车上听他讲这事的时候,已经虚构出了这样一个画面。这个画面让我印象很深。比很多真的看到过的场景,还深还真。 第二次看到果园,是足球队跑到我们家门口踢球。我就过去看了一会儿。他守门。我站得挺远,连招呼也没打。据他自己说,他并不擅长、之前也不是特别喜欢足球。他好像说过他就是觉得这一帮朋友挺好的。 第三次看到果园,是在报社附近。下小雨的晚上,我吃了晚饭在街上逛,一个人从身后拍了我一下。一看,三个足球队的家伙,其中一个自然是果园。他们穿着踢球时的短打,说是踢完球去打台球了。我心里就想,怎么像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县城里寂寞的高中男生一样。三个男人走得比我快一点,但其实还是很慢。我看他们走在路上互相也不说话。就更像高中生了。 除了在我家旁边那次,我还看过一次他们踢球,就是在果园说的天河的那个足球场。再也不看的原因是,十几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在球场上奔跑,那场景像青春期一样让人感到寂寞。可是因为果园,我却觉得整个人生都寂寞。或者整个人生都潜伏着一个不会离去的青春期。P338-339 后记 博客出书这事,有点尴尬。不是心念读者以求交流,也不是严苛自律文艺创作。只是我自己喜欢看陌生人的博客,尤其是讲生活和感受的那种,内容未必多新鲜,见解也未必有启发,但是那讲述本身带有迷人的庄重。 对我来说,我想对很多比我更默默无闻的人来说也一样,写博客是试图理解人生、感知自我、赋予生活以意义的方式。 最初写的时候,我一个人住,没有工作,有时三天不出家门,一个礼拜见不到知道名字的人。出现很多层意识,套娃式的往外长,一个一个往回盯着自己看,快要活成幻觉。在那个状态里,一切都是有意味的。手电筒照到哪里,哪里就生成了语言。写下来的只是非常偶尔的一点。我有点着迷,好像那目光就是自己不可分解不容辩驳的存在;也有点莫名的信心,以为是不败的清醒。 后来突然就去广州写社论。我是下了决心要活得“外在”一些,可是并不打算没有保留。只想增加另一个自己,不想彻底换成另外一个人。最害怕的就是陷入无意识的生活。继续写博客,继续那个调调,就有了一点防御和挽救的意味。有时候忙碌热闹得久了,博客就空着,心里觉得不安,好像很久没回家。就停下来,多停一会儿,就回去了。也很自然,安定欣然,不觉得是被自己的姿态绑架。 写博客帮我建设了一个角色,我还比较喜欢这个角色。可能更自足的人,感觉到就好,不用写,写了也不拿给人看;也许还有更自在的人,不需要语言,感受像水一样像时间一样流过,没有形态,舒泰坦然。我不行,我要用语言,不然就觉得它是个影子;我要拉它出来展示,不然就觉得它是在影子里。 可能我对此生此世此情此景有一种本能的信赖,就算写信给上帝,地址也在人世间。 我自己觉得博客比稿子写得好一点。自由,也就忠诚一些,放纵自己的强迫症,对照文字和感受是不是贴合。当然也有偷懒的时候,所以选过一遍也还是良莠不齐。 这些年写了差不多一百万字的稿。可能是境界不够,总觉得受束缚,被预期,有读者意识,多半有字数要求,要“成文”。我也不好意思太自说自话,显得不“专业”。有时候开头很真心,写着写着还是勉强了。我又总是记得那些勉强,星星点点许多小遗憾。 还是挑了几篇自在一点的,放在后面。 这本书送给我爸。 我跟爸非常像,只是运气比他好。他给我的基因里有一种东西,好像无论你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它都是一个劣势,一个缺陷。我试过克服它,很用力很吃苦,还是不能够。转身想到它就是我,就是上帝给我的道路。我想通过写作,完成这一种基因的使命。爸天上地下有知,我希望他能感到宽慰。 爸知道我有文学梦,有一年春节很认真地问我,你到底想写什么。我还没写出来那本、能回答这个问题的书。我早晚会写出来的。 书评(媒体评论) 在《南方都市报》写社论的刘天昭,大学是在清华学建筑的,刚知道这点,为她的跨界之大而吃惊,而社论写得风生水起之后,她又辞职去国外读书了,仿佛她的生活是由不同的材料构成的,她博客里的文字又是另一种形态:细腻、暖和、自得其乐,还有一点寻觅之中的恍惚,像雪地里的一直狐狸,看了多年她的各类文字之后,才慢慢意识到,也许刘天昭正在追求她的自我建构,她是自己的建筑设计师,她在准备各种物料,从不同的角度画出自己,这座建筑正在生长,从这本书你可以猜到将来完工时的美丽景象。 ——连岳 在同样愉悦的阅读体验里,有一些比另外一些奢侈一点,看懂天昭的文字和情怀就属于这一点。 ——罗永浩 我觉得天昭写的是灵光、诗意,偏又和世俗兴致混合在一起,她太知道自己是生命,孤身一人,来到地球,心底寂静,落落自赏。这些文字聪明、优美、动人,又蒙着一层雅致的灰调子,就像一个红色原子混在褐色原子里头,就不告诉别人自己与众不同、了不起——你们本该知道。 ——李海鹏 有才华的人很多,但有才华到极力克制才华的人不多,天昭是其中一个。天昭的文字画面感极强,她迷恋细节,她简直就是通过对细节的缓慢描画来转移人们的注意力,使他们听不到她轰鸣的才华。所以读她的文字几乎像是玩智力游戏,只有耳聪目明的,才能在她貌似琐碎的文字里,找到光芒四射的宝石。她大约觉得,挑战读者的智力,比操控他们的情绪,更能表达对他们的敬意。 ——刘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