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一心替孩子着想,孩子仍抱怨父母没有关心他?为什么父母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仍感到孤独、寂寞和忧郁?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么,爱是什么?看了巴山人编写的这本《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你就会对“对孩子的爱”有个全新的认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
分类 | |
作者 | 巴山人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为什么父母一心替孩子着想,孩子仍抱怨父母没有关心他?为什么父母给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仍感到孤独、寂寞和忧郁?为什么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父母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爱。那么,爱是什么?看了巴山人编写的这本《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你就会对“对孩子的爱”有个全新的认识。 内容推荐 本书是由巴山人编写的《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告诉广大父母: 爱不是溺爱,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溺爱则纵容了孩子心中的懒惰,使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沉沦。 爱不是逼迫,爱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则像是在用一把刀将孩子的心灵活活分裂,使他们变得残缺不全。 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给他们爱,孩子的 内心就会空虚寂寞、恐惧不安,他们无力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会富不过三代! 解放孩子,让他们去做他们自己。 唯有如此,父母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并趋于完整。 目录 第一章 身体成长靠食物,心灵成长靠爱 第一节 爱是心灵的食物/4 爱有一种力量/5 爱最无私,也最自私/9 第二节 爱是全神贯注,更是自我拓展/14 全神贯注是爱的起点/16 自我拓展是爱的目的/18 为什么说倾听是爱最标准的体现/24 第三节 爱是战胜苦难的力量/29 家贫出孝子,苦难多大爱/31 有爱的孩子愿意吃苦,无爱的孩子及时行乐/36 第二章 关于爱的五个误区 第一节 误区之一:错把恋爱当成爱/43 恋爱的本质/44 恋爱是爱的幻觉,不是真正的爱/46 第二节 误区之二:错把亲情当成爱/49 把孩子看成是自我的延伸,父母就很难付出爱/49 有养儿防老的心理,父母就很难付出爱/54 没有得到爱,孩子就不会独立/57 第三节 误区之三:错把依赖当成爱/63 依赖感阻碍了人的独立/64 什么是消极人格依赖/67 父母把依赖当成爱,孩子长大后就会“啃老”/71 第四节 误区之四:错把控制当成爱/74 父母有了控制的心理,就不会有真正的爱/75 父母的控制会废掉孩子的武功/80 父母只有放弃了控制,孩子才能走自己的路/82 父母没有安全感,所以才会控制孩子/87 第五节 误区之五:错把溺爱当成爱/92 溺爱不是爱太多,而是爱太少/94 自我牺牲不是爱/97 父母丧失了爱的能力,才会去溺爱孩子/100 第三章 孩子缺少爱,心灵就会失常 第一节 孩子没有爱,就没有安全感/108 什么是安全感/110 为什么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114 小人是如何产生的/118 如何给孩子安全感/123 第二节 有爱的孩子自尊,无爱的孩子自卑/129 缺乏爱的孩子,缺乏自尊/130 缺乏自尊的孩子,缺乏责任心/134 第三节 没爱的孩子没自我,没自我的孩子没未来/142 丧失自我是人生最大的痛苦/144 没自我的孩子没未来/150 第四章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给孩子真正的爱 第一节 什么是完整的人/172 完整不是完美/173 真正的爱与完整的人/176 心中有了黑洞,人就不会完整/183 第二节 只有完整的人,才能组成完整的家庭/189 自己完整,家才完整/191 父母自身的状态,就是孩子心灵成长的土壤/195 第三节 如何让不完整的人变得完整/202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204 哭诉是最高的智慧/209 憎恨使心分裂,宽恕让人完整/215 第五章 让孩子心智成熟的四种方法 第一节 先苦后甜/230 先吃苦中苦,后为人上人/231 先吃苦的人,能够笑到最后/236 第二节 不找借口/241 什么是危机/242 人若寻找借口,注定碌碌无为/245 第三节 始终诚实/249 心理疾病就是心灵在撒谎/252 “装”是一种心理疾病/256 第四节 学会舍得/260 什么是心灵地图/261 人不舍弃,就得不到成长/265 试读章节 爱是促进爱和被爱者双方心智成熟的情感。有了这种情感,人就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力量,就能去克服懒惰,克服恐惧,克服一切与生俱来的原罪,使自己的心智不断地趋向成熟。 一切让人变得懒惰的情感都不是爱。 一切阻碍人心智成熟的情感都不是爱。 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父母并不明白这一点。在许多富裕的家庭里,父母整天忙着揽生意,忙着挣钱,忙着应酬,却把孩子托付给了保姆和家庭教师。他们虽然有着强烈的爱的愿望,对孩子物质上的要求有求必应,但倾听和陪伴孩子的时间却少得可怜。前面我们说过,倾听是爱最标准的体现,不陪伴孩子,不与孩子交流,不倾听他们的心声,就不能给予孩子真正的爱。这些孩子在缺乏爱的环境下孤独地长大,内心缺少面对困难的勇气,不敢承担责任,心智根本无法成熟。 不管家境多么贫寒,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孩子就能勇敢地面对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并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不管家庭多么富裕,如果父母只满足了孩子物质上的需求,而忽略了给他们爱,孩子的内心就会空虚寂寞、恐惧不安,他们无力解决属于自己的问题和困难,也无法去实现自我的价值。正因如此,很多家庭才会富不过三代! 还有一些父母望子成龙,一心按照自己的愿望来塑造孩子,他们不尊重孩子的感受、想法和意愿,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固执地认为自己的这种心理正是爱的一种表现。殊不知,孩子在他们的这种养育方式下,逐渐失去了真实的自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一篇题为《精神病院的年轻人》的幽默短文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 一位作家在一家精神病医院的花园里散步,遇见一位年轻人手捧一本哲学书正在专心阅读。他的行为与其他病人迥异。 作家坐到了他的身边,问:“你在这里干什么?” 他看了看作家,很是吃惊。当确定作家不是医生之后,他回答道:“很简单。我父亲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律师,他想要我像他一样;而我的叔叔是一家大商场的老板,他也想让我像他一样。不仅如此,我的母亲希望我像她敬爱的父亲那样,我的哥哥则试图把我训练成像他一样的运动员……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学校里。没有人把我当成独立的个人来看待,他们只是想通过我这面镜子来审视他们自己。所以,我决定还是住进精神病院吧,至少在这里我能做自己。” 不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就不可能付出真爱。父母把孩子当成是自我的延伸,这种心理不是出于爱,而是一种极端自恋的情结。 也有一些父母把依赖和溺爱的心理当成是爱的体现,他们一味地牺牲自我,极尽所能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奇怪的是,尽管他们付出了很多,但孩子得到的根本就不是爱。在他们的养育下,孩子变得弱不禁风、懒惰成性,面对问题和困难时,只会哭哭啼啼,一味逃避。 所以,如果父母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爱,孩子就没有未来,而要深入了解真正的爱,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爱的几个误区。 第一节 误区之一:错把恋爱当成爱 有很多情感都不是爱,但人们却一直把它们错当成爱。其中最典型的就是,人们常把恋爱误认为是爱。现在,就让我们来揭开恋爱的面纱,看一看它的本来面目吧! 为什么情人的眼里会出西施呢?因为他们坠入了情网! 坠入情网是一种幻觉,它能把丑的变美,把坏的变好,把假的变真。恋爱的幻觉,从本质上来看,与其他的幻觉没有什么不同。诚如大家所知,酒和毒品都能让人产生幻觉,正因对幻觉的痴迷、贪图,这些东西才让我们难以摆脱。醉酒之后,贪杯者们飘飘欲仙,幻想自己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囊中羞涩的人能把自己当成亿万富翁,窝囊的小人物能把自己当成大领导,胆小如鼠的人竟敢挑衅高大威猛的警察。但幻觉终归是幻觉,当贪杯者们酒醒之后,就会发现自己仍然是一个身无分文的、平庸的、被关在派出所里的人。 同样,恋爱也是一种幻觉,当恋爱的激情慢慢消退,人们就会看清真实的对方:原来她不是西施,他也不是潘安,他们都有许许多多的缺陷和不足。所以,对于恋爱,最贴切的比喻莫过于一坛老酒,因为它们都能让人产生幻觉。但爱是真实的,幻觉不是爱,很多人把恋爱当成爱,这是人生最大的荒谬和悲哀! P40-44 序言 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 作为父母,我们常常感到困惑: 为什么自己一心替孩子着想,孩子仍会抱怨我们没有关心他? 为什么自己尽可能地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孩子却仍会感到孤独、寂寞和忧郁? 为什么自己对孩子百般呵护,孩子的心理问题却越来越多? …… 这一切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清楚什么才是真正的爱。 爱是什么?这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问题。说它简单,是因为每个人都声称自己懂得爱;说它复杂,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说清楚究竟什么是爱。伟大的心理医生斯科特·派克博士在他的著作《少有人走的路》中给爱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 爱是一种情感,这种情感具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能战胜人们内心的懒惰和恐惧,推动心灵不断地成长。所以,爱不是一般的情感,而是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它能给心灵以能量和动力,促使我们努力去实现自我的价值。 爱催人奋进。我们爱某个人时,绝对不会懒在那里不动,而是会积极地行动起来,竭尽所能地把自己的精力和时间倾注到对方的身上。在这一过程中,爱和被爱者双方都会发生积极的变化:一方面被爱者获得了爱,自然就会展现出真实的自我,并懂得自尊自爱,于是,爱的力量便促进了被爱者心灵的成长;与此同时,爱的一方在付出爱的过程中,也会逐步克服内心的懒惰和恐惧,变得积极勇敢起来,他们不辞辛苦、不畏艰险,这样一来,他们的心智无疑也会因此获得提升。所以,爱能促进爱和被爱者双方的心智走向成熟。 心智要成熟,必须要有爱; 爱的力量越大,心灵的动力就越强; 心灵的动力越强,就越有能力去克服内心的懒惰和恐惧。 只要父母给了孩子爱,心中有了爱的力量,孩子就懂得自尊自爱,并会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能主动承受成长的痛苦,克服重重困难,使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心智成熟的人从容淡定、胸怀坦荡、积极奋发。他们清楚自己是谁,明白自己的价值,不会因为别人的诋毁而看低自己,也不会因为别人的赞誉而抬高自己;他们在人生的旅途上始终充满自信和热情;他们拥有智慧,不畏艰险,敢于挑战困难、承担责任;他们的人生道路未必一帆风顺,但他们却能勇敢地去战胜一个又一个的困难,最终收获胜利。相反,如果父母没给孩子爱,孩子的心中缺少了爱的力量,他们就不敢呈现出真实的自我,只能生活在虚假的自我之中。这些孩子害怕问题、畏惧困难,不愿承受成长的烦恼。他们心胸狭窄、畏首畏尾;内心不是自卑,就是自大;他们埋怨别人,哀叹自己,逃避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这样的孩子,他们根本无力去实现自己的价值,注定会被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所缠绕。 一切心理问题都是因为缺少爱。 换言之,爱可以解决一切心理问题。 有爱的孩子呈现真实的自己,无爱的孩子活在别人的阴影中;有爱的孩子无所畏惧,无爱的孩子总在逃避;有爱的孩子完整统一,无爱的孩子内心分裂;有爱的孩子穿自己的鞋、走自己的路,实现的是自己的价值,无爱的孩子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失去的则是自我。所以,父母懂得爱,孩子才有未来。 一旦父母懂得了爱,他们就会明白: 爱不是溺爱,爱是心智成熟的原动力,溺爱则纵容了孩子心中的懒惰,使他们朝着相反的方向沉沦。 爱不是逼迫。爱是促使内心完整的力量,逼迫则像是在用一把刀将孩子的心灵活活分裂,使之变得残缺不全。 爱不是逼迫,不是分裂,不是摧毁孩子的自尊,不是强迫孩子变得完美。许多父母望子成龙之心太急切,他们不明白因材施教的道理,忽略了孩子的个性特征,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完美的人。然而,完美是虚幻的,只是父母的一相情愿,根本就不可能做到;而爱是现实的,它虽然不能让人完美,但却能使人变得完整。完整的人内心统一,充满自尊和自信,他们不会在乎别人的评价,不攀比、不跟风,始终沿着自己的道路坚定不移地行进。 相反,逼迫孩子做到完美,则会分裂孩子的心灵,使他们一方面把真实的自我隐藏起来,沉入黑暗而深邃的潜意识;一方面却又在自己的意识中构建了一个虚假的自我,一个父母喜欢的自我。这些孩子虽然能在学校里获取高分、考上名校,甚至取得一些成就,但是他们的心灵却始终处于分裂的状态,总会感到空虚、寂寞、孤独而又抑郁。他们失去了自我,根本就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外表光环的笼罩下,他们的内心痛苦不堪,有的甚至走向了自杀之路,这就是很多功成名就之人患上抑郁症和其他心理疾病的原因。 因此,如果父母不懂得什么是爱,孩子注定没有未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