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罪与文学
分类
作者 刘再复//林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文学需要向内心世界挺进,需要表现灵魂的深,这关乎文学的当代品质。

《罪与文学》直面中国文学根本缺陷,呼唤文学的灵魂维度和思想深度,进行一次中国文学传统的深度审视与检讨。

本书由刘再复等编著。

内容推荐

《罪与文学》是一部无与伦比的触及中国文学根本的文学批评力作,相信它将给整个中国文学界带来巨大的震撼。因为它不仅发现和直面这样一个中国文学/中国文化的根本缺陷——缺乏“忏悔意识”,即灵魂论辩的维度;而且以“忏悔意识”这个特殊的视角进入,深入探讨文学的灵魂维度与思想深度;并以此为出发点,重新检讨中国文学的旧传统,特别是现代文学的新传统。

《罪与文学》由刘再复等编著。

目录

中文简体字版序

导言

第一章 忏悔、良知与深层人性

 1.有限的法律责任和无限的道德责任

 2.道德承担的可能性

 3.道德承担的现实根据

 4.忏悔意识与救赎意识

 5.良知——心灵体验到的责任

 6.良知系统的结构

第二章 忏悔文学的基本形态

 1.作家直接作为忏悔主体的身世自叙

 2.由作品主人公替代作家承担忏悔主体的灵魂告白

 3.具有忏悔主人公但非灵魂自传的忏悔文学

 4.一般文本(非忏悔主题)中的忏悔意识

第三章 文学的超越视角

 1.柏拉图对文学的指控

 2.关于宗教大法官的寓言

 3.文学的超越视角

第四章 灵魂的对话与小说的深度

 1.道德心与自利心的对话

 2.复调小说与小说的复调性

 3.《列车正点到达》里的战争责任

 4.复调小说中的灵魂对话

 5.对话与小说的人性深度

第五章 忏悔意识与中国思想、文学传统的局限

 1.忏悔意识的异化

 2.传统的思想资源与罪意识

 3.中国文学传统的局限

第六章 中国古代小说的叙事意识形态

 1.世俗视角与超越视角的差异

 2.叙事的意识形态

 3.古典叙事的局限

 4.逃避责任的写作

第七章 论《红楼梦》的忏悔意识

 1.悲剧与“共犯结构”

 2.忏悔者的性格与心灵

 3.“还泪”的隐喻

 4.伟大的忏悔录

第八章 新文化运动中的忏悔意识

 1.近代中国的忏悔概念

 2.忏悔和启蒙

 3.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

第九章 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维度及其局限

 1.文学的维度视角

 2.关于现代文学的本体维度

 3.关于现代文学的本真维度

 4.关于现代文学的本然维度

第十章 20世纪中国广义革命文学的终结

 1.从新文化到新文化霸权

 2.历史唯物主义时间观的引入和小说叙述角度的变化

 3.叙事对意识形态的转述

 4.在“历史进步”名义下的清算意识

 5.作家的顺从和叙事的离奇化

 6.现代的“历史神话”.

 7.历史决定论对叙事的影响

第十一章 革命文学理论的话语和实际

 1.站队与归顺:工农兵文学的语境

 2.革命者的激情与革命运动:胡风的悲剧

 3.发现民间:赵树理的尴尬

第十二章 作家在时代压力下的写作

 1.大时代与小作家

 2.作品中的“高调”与“插曲”

 3.媚俗的改写

第十三章 文学与灵魂的自救

 1.逃亡与自我的拯救

 2.个人的立场与禅者的慧悟

 3.回归脆弱的个人

 4.上帝缺席之后的自疑与自我拷问

后记 十年磨一剑

主要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在书中,左拉完全是叙述者的身份,他和笔下主人公克洛特保持着距离。

在我国的当代文学中,出现过巴金的《真话集》这种第一类型的忏悔录,也出现过第三类型的忏悔文学作品,其中张炜的《古船》,就是一本难得的杰作。

《古船》的主人公隋抱朴是一个具有原罪感的人物,这个人物在中国当代文学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隋抱朴的罪感产生于他的父辈。他的父亲隋迎之是一个垄断当地粉丝生产并把生意扩展到全国的资本家,但是,当事业走向高峰而拥有巨大产业的时候,他却在良知上发生了危机——他感到自己欠了债,必须偿还。这是关于剥削之罪的模糊自觉。于是,他把自己很大的一部产业还给了社会,以求得良心上的安宁。因为他的这种行为,土地改革时他被认为是“开明绅士”。但是,这并不能使他避免类似其他资本家的厄运,他的财产被剥夺,他自己忧郁而死,他的续妻茴子被凌辱而自尽。隋抱朴目睹家道的毁灭和继母死亡的惨象,按常理,他该产生仇恨,该进行报复,但是,他没有恨,没有任何报复之心,他没有继承父亲的任何遗产,却继承了父亲的罪感。日夜缠着他的灵魂的还是父亲开始盘算的那一笔数不清的账。这笔账,是他祖辈开始欠下的——当父亲把算盘打得啪啪响的时候,抱朴有一次问父亲算什么?父亲回答:“我们欠大家的。”全镇最富有的人家居然欠别人的债,抱朴怎么也不信。他问到底欠谁的?欠多少?做儿子的质问起父亲来。父亲回答:“里里外外,所有的穷人,我们从老辈儿就开始拖欠……”隋迎之的欠债感即负罪感,传给了隋抱朴。这种负罪感深深地扎进他的心,使他日日夜夜地牵挂着:“夜晚显得漫长而乏味了。睡不着,就算那笔账。他有时想着父亲——也许两辈人算的是一笔账,父亲没有算完,儿子再接上。这有点儿像河边的老磨,一代一代地旋转下来,磨沟秃了,就请磨匠重新凿好,接上去旋转……”这种负罪感使他的心灵非常痛苦和沉重:“他继续算那笔账。密密的数码日夜咬着他,像水蛭一样吸附在他的皮肤上。他从屋里走到屋外,走到粉丝房或‘洼狸大商店’中,它们都悬挂在他的身上,令人发痒地吮着。”

沉重的负疚感使隋抱朴产生了一种良知责任和道义责任:他应当做好事,为他的故乡洼狸镇做好事。于是,他用他的技术和毅力一次又一次地拯救了粉丝厂,每一次拯救都使他的身躯濒临崩溃,但却使他从心底感到一种轻松,在精神上获得一次解脱,因为压在他灵魂上的那笔重债已减轻了一分。他和他的弟弟隋见素的冲突,首先也是在这一点上发生的:弟弟隋见素没有任何负罪感,他只感到赵家和别人欠了隋家的债,他要报复,他要索债,他要重新占有一切失去的东西。为了这一点,他不择手段地和赵多多争夺粉丝厂,最后甚至不惜制造和诱使制造“倒缸”事件。当他实现了对赵多多的报复(“倒缸”成功)而欢喜若狂时,隋抱朴则为他而悲伤,而愤怒,而深深地感到良心上的不安,并为此加重了自己的罪感。他对自我辩解的见素说:“可是我已经把这笔账记在老隋家身上了……我老想这是老隋家人犯下的一个罪过,太对不起洼狸镇。”隋抱朴承受一切罪责,包括父辈和兄弟辈的罪责,把旧账新债完全记在自己的良知簿上。隋抱朴就是这样一个耶稣式的灵魂,甘地式的灵魂,一个背负沉重的十字架在人生的磨盘里日夜劳碌的人,一个不是罪人的罪人。

《古船》由于塑造了这样一个主人公,这样一个充满原罪感的灵魂,使得作品弥漫着很浓的悲剧气氛和忏悔情调,这种罪感文学作品的出现,在西方不算奇特,但在我国,则不能不说是一种罕见的文学现象。P69-70

序言

《罪与文学》于2002年在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已近十年。这部著作内容比较深厚,学术性较强,在香港找不到太多读者,但在台湾还是被有识者发现,2005年我到中央大学“客座”时,康来新教授就告诉我,她把此书作为教材,推荐给研究生与本科生。但我和林岗都确信,此书可以在中国国内人文界找到更多知音。现在中信出版社决定推出大陆版,我们自然很高兴。认真写出来的著作,只要有人愿意印行、愿意阅读就好。

这部书,我们前前后后写了十年,历经了整个九十年代。书写中我们真诚地对待自己,也真诚地对待读者与讲述对象。新世纪之初,我们曾想补写一章“禅宗的无相忏悔”,可惜两人都忙于其他课题,未能完成,此次中信出版社和编辑周青丰、王强、董曦阳诸友非常积极,希望尽快出版,我们又无法赢得时间增添此章。这一遗憾恐怕得等待今后再版时才能了结。禅的“无相忏悔”,不设上帝前提,也不要求忏悔主体就范某种预设的精神原则,乃是一种自悟、自明、自渡,这种东方智慧很了不得,值得我们作些阐释。今天先作此声明。以后再向读者交卷。

《罪与文学》是林岗和我合著的第二部专著(第一部为《传统与中国人》)。林岗有学问,有思想,还有质朴的内心,所以我们才能产生灵魂的共振,共同著此叩问灵魂维度的书籍。中国的灵魂概念与西方的灵魂概念有所不同,但都正视人有一种高于肉体甚至超越肉体的灵魂,所以我们才可能选择灵魂的视角即超越的视角反观一下中国的文学与文化,特别是反观现当代文学。除此之外,我们还想借此改变一下文学史写作的老套旧套。

最后,还要感谢周青丰、王强、董曦阳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完这部四十万字的大书,并以高度的热情推介给我国的读者。

刘再复

2011年6月11日

后记

后记 十年磨一剑

从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已整整十二年,我们从未间断过对此书主题的思索与写作。说“十年磨一剑”,在这里就不算夸张了。这期间尤其让我难忘的是在1990年6月至1991年夏天,在李欧梵教授邀请下,林岗特地到美国芝加哥大学来和我一起开始进入这个课题的研究,在密歇根湖畔共同叩问文学的灵魂维度,并写出三章,刊登于《知识分子》杂志。欧梵兄的情谊和林岗的万里行程,首先应记下一笔。在海外,学术论文几乎没有地方发表,后来我们陆续写出来的几章也只好压在抽屉里了。1991年秋,我到科罗拉多大学,林岗回国,此后六年课题进展缓慢一些,但我们还是围绕忏悔主题阅读了一些宗教学、文学、哲学、伦理学的书籍。1998年,林岗参加科罗拉多大学东亚系的“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国际学术讨论会,相逢中我们交流了思考的心得,确定了全书的框架并具体地拟定了章节,然后分别继续执笔写作。2000年秋天,我应香港城市大学的邀请来到香港,《罪与文学》便赢得最后完成的天时地利。我们在最近两年的时间里,一方面对过去写下的部分进行补充修正,另一方面则把未完成的章节一一了结。在祖国南方的天涯海角,我们除了在学校履行义务之外,其他时间全都沉浸在这部著作的书写里。写得很投入,近乎“走火人魔”。这部书从中国写到美国,从芝加哥写到深圳香港,经历有点特别。但变幻的时空和动荡的岁月始终无法冲走我们的思索,十二年前我们认定的精神山峰终于立在脚下。尽管路途崎岖,但我们还是以自己平实的脚步去认同心灵崇尚的真理,这点劳心劳作的思想韧性,是我们自己最感到欣慰的。

和林岗合著《传统与中国人》、《罪与文学》,是我人生中最愉快的精神体验。林岗比我年轻十七岁,可谓“忘年之交”。十五年前,他就被中国社会科学院破格提拔为“副研究员”,才华出众。但他做人却极为低调,从不宣扬自己。他和我一样,嗜好形而上,喜欢在精神深处作云游、逍遥游,他的思想比我更为明晰,逻辑驾驭力量比我更强。在中国年轻一代的学人中,他是一个最为质朴的思想佼佼者,也是一个未被社会充分发现的才子。此次我们合著,各执笔其半,即各写出近二十万字,都下了一番苦工夫。通过研究,我们的思想都往前走了。尽管书名是《罪与文学》,但通过“忏悔意识”这一个切人口,我们对文学的本性,对文学的自由与责任,对文学的世俗视角与超越视角,对中国文学的宏观长处与短处,对东、西方文学特征的基本差异,对人类精神价值创造的“永恒”之谜,等等,都有了比以往更深也更真切的认识。十二年的探寻日子,我们的笔推着论题往前走,而论题也化作另一生命推着我们不断向真理靠近。

1993年夏天,我在瑞典斯德哥摩大学东亚系担任客座教授,林道群兄到瑞国开会,知道我们在写作此书,就郑重向我们约稿。七八。年后,我来到香港,他又不断询问和敦促我们写下最后一章。此种信赖与热情,乃是本书的精神能源之一,我们在此特表示衷心感谢。最后,我在香港城市大学时,张信刚校长和黄玉山、郑培凯诸兄知道我在潜心写作,给我创造了很好的人文环境,也借此机会致以衷心的谢意。

刘再复

于香港城市大学高级教职员宿舍

2002年5月31日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2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