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食单、一道美食,或许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材料,因为有心人不必或者不屑费心为它修饰。从此出发,考察历史细节,自然能得到一种别样而可信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会与许多有趣的问题不期而遇,比如隋炀帝喜欢的糖蟹和鲈鱼脍如何制作?唐朝以前究竟有没有糖蟹?熊掌怎么样才能炖烂?燕窝、鱼翅什么时候开始被当成佳肴珍馐?最早的满汉全席都有什么菜?鸿门宴上,项羽会拿什么酒菜来招待刘邦?唐玄宗为什么送给安禄山一道热洛河?宋徽宗在蔡京府里究竟吃到了什么……
《皇帝的饭局》将古代帝王得著名饭局“一网打尽”,从饮食角度来了解历代帝王。本书由于左著。
饮食当中有政治。中国人历来重视饮食,许多重要的事情喜欢拿到饭桌上去解决,饭局也就成了交谈、交易的好场所。觥筹交错之间,谈笑风生,许多问题似乎更容易解决,交易似乎更容易达成。一顿饭请谁吃、吃些什么、什么时候吃、在哪里吃、怎么吃、吃的时候怎么安排坐次等等,都有很大的学问,个中自然包含许多微妙之处,只可意会。如果这顿饭有皇帝参加,或者干脆就是由皇帝做东的饭局,一切细节就更耐人寻味了。
《皇帝的饭局》将古代帝王得著名饭局“一网打尽”。
《皇帝的饭局》从饮食角度来了解历代帝王。本书由于左著。
汉元年十月,刘邦的军队抵达灞上,秦王子婴归降,刘邦占领咸阳。
按照刘邦的本性,占领咸阳之后,一定要住进皇宫当中,好好享受一番。樊哙、张良从旁劝说,认为如此一来,刘邦只怕要成为众矢之的。于是刘邦把秦的财物、重宝全部存放在宫廷的府库当中,原封不动,自己带兵退出咸阳,驻扎在灞上。
秦地富庶,形势易守,刘邦随后派兵守卫函谷关,要拒项羽等诸侯于关外。项羽听说刘邦已经占领咸阳,急忙率领诸侯兵向西挺进,来到函谷关,发现关上有刘邦的士兵守卫,项羽很生气,派黥布攻破函谷关,大军进驻戏西。
此时已经是十二月。有传言说,刘邦搜刮秦宫中的财宝,又拜秦王子婴为相,要在关中称王。项羽听说之后勃然大怒,决心击溃刘邦的汉军。
项羽的谋士范增看得更深更远。刘邦占领咸阳,扼守函谷关,这些都是次要的,最关键的一点,范增从刘邦的一些举措上看出他的宏图大志,于是范增对项羽说:
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天无二日,范增的话说得再明白不过,如果项羽想要有所作为,刘邦是一个强劲的对手,必须尽早除掉。此时双方的力量相差悬殊,项羽拥兵四十万,号称百万;刘邦则拥兵十万,号称二十万。四十万对十万,项羽的优势明显。
四十万楚军整装待命,准备痛击刘邦。项羽的叔父项伯与张良是好朋友,担心项羽的大军一到,张良性命难保,于是项伯连夜赶到灞上去找张良,劝他快速逃离刘邦军营。
刘邦从张良那里听说事情的原委,心中大惊,急忙把项伯请到身边,热情款待,其间当然要喝酒。推杯换盏之间,刘邦与项伯订下婚约,又请项伯到项羽面前解释一下,他没有背叛之心,没有称王之意。
项伯回去之后,果然在项羽面前为刘邦开脱。如果项羽纪律严明,单凭走漏消息这一点,就应该杀掉项伯,但项羽答应,只要刘邦当面解释清楚,他会善待刘邦,不会武力相加。
天亮以后,刘邦按照昨天的约定,带着百余个随从赶往鸿门,当面向项羽解释。项羽很客气,以礼相待,设酒宴款待刘邦,《史记·项羽本纪》中如此记叙当时的情景: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司马迁知道后代人会关心这一次重要的宴会,下笔不厌其详,连每个人的座位和朝向都交待得明明白白。一共五个人参加宴会,项羽和项伯并肩坐在西边,刘邦坐在与项羽相邻的南边,他的对面是范增,东边坐的则是张良。
酒席上,刘邦要做的就是坦率地向项羽解释:他占领咸阳之后,并没有在宫城中停留,他的军队如今全部驻扎在灞上,大秦的财富宝物都好好地封存在库房当中。解释的同时,刘邦自然要向项羽劝酒,陪着他一杯一杯地喝,喝得真诚坦荡。
酒精会让人从心底生出豪迈之气,不再斤斤计较,不再有缜密的思考,项羽没有当面斥责刘邦,出兵讨伐的想法也不见了踪影。范增那边却等得不耐烦,他知道,如此喝下去,项羽的怒气会消散,铲除刘邦的决心会动摇。于是范增动作不断,多次把自己身上的玉块举起来,向项羽示意,催促他赶快下令动手。
项羽那边则“默然不应”。这倒不是项羽心地仁慈,难以对刘邦下手。就在不久之前,项羽还下令把章邯属下的二十万秦兵杀死在新安城南,所以,项羽决不是一个慈善、犹豫不决的人。他不肯对刘邦下手,一定有别的考虑,或者,他对某些事情的判断出了偏差。
到此时,范增只好自作主张,找来项庄,搞了一出项庄舞剑。席面上,项庄那一把锋利的宝剑在刘邦的面前晃来晃去,大家一眼就看出他想干什么,于是项伯立刻拔剑起舞,处处护卫着刘邦。P3-6
《战国策》记载:有一次,中山君设宴,请国中的权贵们吃饭,席间吃的是羊羹。当时,大夫司马子期也在座。不知道是因为侍者的疏忽,还是食物准备得不够,反正送上来的羊羹单单没有司马子期的一份。司马子期大怒,转而投奔楚国,并且劝说楚王发兵,讨伐中山国。
中山国战败,中山君仓皇奔逃。慌乱之中,他发现身后追来两个人,手里都拿着兵器,一直紧紧跟随自己。中山君心中绝望,索性停下脚步,问那二人:“你们是什么人?为什么要一直跟着我?”
两个人解释说:“很久以前,我们的父亲没有饭吃,饿得要死,是您送给他食物,救了他的性命。父亲临终前嘱咐我们,如果哪一天中山君有难,我们一定要以死救助。”
中山君听了二人的话,心中感慨,仰天叹息道:“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中山君所在的战国时代,食物简陋,不过,因为一份鲜美的羊羹而亡国,放在任何时代都有些不可思议。
司马子期因为一碗羊羹而大动干戈,让他感到愤怒的原因,恐怕不是他没有吃饱,而是中山君对他的忽视,这种忽视类同羞辱——热闹的宴会中,众目睽睽之下,单单自己的面前没有送来饮食,其中的尴尬与屈辱,任何一个有自尊的人都无法忍受。
中山君是一个善于总结的人,“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如此感慨,说明他很清楚自己哪里得罪了司马子期。幸亏中山君也曾有给予别人帮助的时候,他的无意的慷慨,让他在生死关头得到两个忠诚卫士。
中山君的遭遇,证明一个很简单的道理:饮食当中有政治。中国人历来重视饮食,许多重要的事情喜欢拿到饭桌上去解决,饭局也就成了交谈、交易的好场所。觥筹交错之间,谈笑风生,许多问题似乎更容易解决,交易似乎更容易达成。
当然,紧要的事情通常不会在饭桌上直接来谈,一个成功饭局的成效,是可以拉近双方的关系,在彼此之间达成某种默契,培养感情。大多时候,从饭桌上无法看清楚态度,只能大略看出一点情感,但态度由情感来决定。饭局之后才会有解决问题的环节,那不过是履行必要的手续,走一走过场。
也因此,一顿饭请谁吃、吃些什么、什么时候吃、在哪里吃、怎么吃、吃的时候怎么安排坐次等等等等,都有很大的学问,个中自然包含许多微妙之处,只可意会。如果这顿饭有皇帝参加,或者干脆就是由皇帝做东的饭局,一切细节尤其马虎不得。
历史上这一类的饭局数量不少,可惜,剔除小说演绎,载于正史的饭局其实并不多见。这些饭局,有的改变了历史的进程,有的充满了戏剧性,配上丰盛的菜肴,色香味俱全,欣赏性很强。
依照功利的标准来衡量历史上那些有名的饭局,无论对刘邦还是对项羽来说,鸿门宴都算得上一次成功的宴会——刘邦成功化解了巨大的危机,项羽兵不血刃,把刘邦的胜利成果攫为已有。其他的,隋炀帝杨广宴请突厥的启民可汗,场面宏大热闹,事后却杀了几个大臣,总是有些扫兴。唐中宗李显、宋太祖赵匡胤、宋高宗赵构等人的饭局都还称得上圆满。而唐玄宗委托高力士张罗的饭局及明武宗请大太监刘瑾、张永喝酒等,都是失败的案例。 当然,如果一个皇帝需要像唐玄宗、宋徽宗、崇祯皇帝那样,用饭局来宣示态度,来笼络臣心,说明他的统治出了大问题,或许危机就在眼前。
这些事例间接验证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现实:写作历史,要想避开那些皇帝,绝非易事。皇上的饮食起居,都有史官专门的记述。一个不容否定的事实是:一顿饭,因为与皇帝相关,才有机会被记载下来,留传后世。像我们还能看到的唐代韦巨源的烧尾宴食单、宋代张俊宴请宋高宗的菜单,而隋代谢讽的《食经》能够见于记载,和他的宫廷尚食直长的身份不无关系。
另一方面,皇帝的食物通常是那个时代最精致、最讲究的。人类饮食的发展历史,是一个尝试与淘汰的过程,食中珍味也在变化,从早期的熊掌、猩唇、驼蹄,到晚近的燕窝、鱼翅。曾经的美食珍馐,到后来都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最后从餐桌上完全消失,从中却也能看出中国文化、疆域的拓展。今天我们要想知道它们曾经的风光,只能到皇帝们的食单上去寻找踪迹。
历史总是真真假假,精彩曼妙。一份食单、一道美食,或许是最接近历史真实的材料,因为有心人不必或者不屑费心为它修饰。从此出发,考察历史细节,自然能得到一种别样而可信的乐趣。在这个过程中,会与许多有趣的问题不期而遇,比如隋炀帝喜欢的糖蟹和鲈鱼脍如何制作?唐朝以前究竟有没有糖蟹?熊掌怎么样才能炖烂?饆饠到底是什么样的面点?汤饼是面条吗?燕窝、鱼翅什么时候开始被当成佳肴珍馐?最早的满汉全席都有什么菜?
如此生发联想,我们可以进一步揣测一下,鸿门宴上,项羽会拿什么酒菜来招待刘邦?唐玄宗为什么送给安禄山一道热洛河?宋徽宗在蔡京府里究竟吃到了什么……
其实,单是这些问题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引人入胜,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