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申主编的《浮世绘》用100余幅珍贵历史图片与丰富的一手资料,全景式展现让凡·高沉迷的日本浮世绘。
浮世绘最主要的题材当属以吉原游女为主角的美人画,以及描绘色情的春画;其次为歌舞伎演员画像的“役者绘”,还有在幕末时期兴起的风景花鸟画。除了这三大题材之外,还有包罗万象的市井生活和历史故事等等。浮世绘有手绘和水印木刻版画两种类型。但现在所说的浮世绘一般指后者,浮世绘的主要成就及其在美术史上的意义来自版画的形式。浮世绘版画色彩鲜亮明快、线条流畅简洁,生活气息浓郁,民族风格鲜明,也被称为“江户绘”,可谓江户时代日本民俗的百科全书。
浮世绘所描绘的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人情世态和习俗风物,表现的多是歌舞伎与茶社的生活场景,与出世超脱相对,处处流露出“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的思想,因此被总称为“浮世绘”。
其内涵并非只停留在歌舞伎演员、艺伎、茶社、春宫画和色情业等层面上。它经历两百年的发展,不断突破绘画技法和印刷技术的局限,极其鲜活生动地描绘和记录了江户时期日本的风土人情。更加重要的是,浮世绘是迎合商贾市民等火众需求而出现的,它的兴起和流行是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迹象,它表达了这个极度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社会中迅速扩大的社会阶层的趣味、欲望和快乐。
这本《浮世绘》由顾申主编。原自热播全国百家电视台的探索纪录片《传奇》。
第一章 亦俗亦雅的浮世魅影
一生只为那一刻,我们一起去望月、赏雪;在樱花和枫叶下饮酒,唱歌,在浮世漂着多么快乐;就像漂在水中的葫芦,让我们把尘世的烦忧忘却。
这是17世纪流行在日本江户地区的一首俳句,它为浮世绘的诞生奠定了社会心理基础。
什么是浮世绘?
应该是先有“浮世”一语,后来才有“浮世绘”一词。众所周知,“绘”是“画”的意思。认识“浮世绘”,最好是从解读“浮世”开始。
日语的读法“浮世”与“忧世”同音。“忧世”一词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含有“人生是苦”的意思。15世纪,“浮世”意指繁华放任却又虚无短暂的尘世。泛指人间世相、社会百态;16世纪以后则意指妓院、歌舞伎等所有的享乐世界。在17世纪日本江户时代.“浮世”这个词十分时髦与流行,在当时的报章上经常出现,带有现世炎凉、玩世不恭的嘲讽与享乐况味,出现了以“浮世”冠称的小说和各种器物,如“浮世袋”、“浮世帽”、“浮世发髻”等等。“浮世绘”也就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了,最早出现在日本天和二年(1682年)出版的《月次之游》序文和同年版小说《好色一代男》中。《月次之游》是最早的浮世绘师菱川师宣的作品;《好色一代男》为江户小说家井原西鹤所著,被誉为浮世草子(江户产生的一种带有插图的笔记小说)的代表作。浮世绘所描绘的正是当时日本社会的人情世态和习俗风物,表现的多是歌舞伎与茶社的生活场景,与出世超脱相对,处处流露出“人生苦短,需及时行乐”的思想,因此被总称为“浮世绘”。
然而,我们应该认识到,浮世绘的内涵并非只停留在歌舞伎演员、艺伎、茶社、春宫画和色情业等名词的层面上。它经历两百年的发展,不断突破绘画技法和印刷技术的局限,极其鲜活生动地描绘和记录了江户时期日本封建社会的风土人情。更加重要的是,浮世绘是迎合商贾市民等大众需求而出现的,它的兴起和流行是一种不太引人注目的迹象,它表达了这个极度闭关自守、不与外界接触的社会中迅速扩大的社会阶层的趣味、欲望和快乐。
扎根于平民之壤
现在的浮世绘堪称价值连城,受到世界各地收藏家的追捧,但最初它是以平民艺术的面目出现的,扎根于平民社会的土壤之中。在19世纪中期,只花一个工人的一顿饭钱,就可以轻易购得一份浮世绘印品。浮世绘的产生,也是一个极富戏剧性的传奇故事。我们可以列出几个关键词,以此为脉络为你讲述浮世绘的故事。
◎一个时代:江户时代 17世纪初,日本历史上出现了一位关键人物——德川家康。他在诸侯混战中赢取了胜利,从而结束了历经一百多年的内乱,掌握了统治权。为了稳固自己的地位,他于1603年将首都从古老的帝城京都迁出,在江户(即现在的东京)建立幕府,日本由此进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武士统治的时代——江户时代,也称德川幕府时代。而德川家族统治的250年,也算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浮世绘发展史”。
当时的江户还只是一个荒芜、破落的小渔村,其中心有一座由太田家族建造、废弃已久的著名城堡。城堡四周是杂草丛生的土板墙,城堡里的官邸看上去也像农舍一般简陋,条件十分恶劣。
德川幕府不得不从各地抽调大量人力物力,对城堡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和扩建,庞大的工程引来了大批石材商和木材商。同时,德川家康为了消耗各地诸侯大名的财力与精力,下令诸侯及其家人每年都要在江户呆上一段时间,即使在他们必须返回封地的日子里,也要把家人留下来作人质,以免他们萌生叛意。由此一来,江户在短期内增添了大量的人口。
P7-10
日出之国
公元607年,日本摄政的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为使节访问隋朝,从此拉开了中日两国大规模文化交流的序幕。圣德太子在给隋炀帝的国书中写道:日出之国天子致日落之国天子。通常认为,这便是日本国名的雏形,直到7世纪后半叶,日本遣唐使将其国名改为“日本”,即“太阳升起的地方”,成为其正式国名,并一直沿用至今。
日出之国天子致日落之国天子。这个表述不仅让隋炀帝不爽,我堂堂“中央之国”怎么就变成了“日落的地方”?就是在今天的中国人看来,多少也有些不舒服,毕竟日落虽美,却有几分凄凉。经历了一百多年“日落”历史之后的中国,又多了几分额外的敏感。其实这个表述无外乎是日本追求与中国平等交往的一个夙愿,是否也有淡化“倭国”的意愿,就不得而知了。
其实从中日两国的位置而看,就算日本是“日出之国”,日落也远远不会在中国出现,它应该还要往西,一直到另外一个岛国——大西洋上的不列颠王国。而有趣的是,不列颠王国却称自己为“日不落帝国”。
有人说“日不落帝国”已经是落日了,其实不然,你还要向西看,在美洲大陆,还有着一个盎克鲁萨克逊的传人,说着英语的美利坚合众国。或许有人说,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也要“日落”了,其实还不然,主宰着世界金融体系的“盎克鲁萨克逊家族”,依然掌握着最多的话语权。要看日落,还要向西。在花旗国太平洋的对岸,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泡沫经济”的崩溃,“日出之国”正在经历着“失去的20年”。从日出到日落,日本正在经历着一个轮回。
从日出到日落,上面的文字转了地球一圈,牵出了四个国家——中日和英美。如果说世界上的大国,有哪两个结成对子后最相像,恐怕也只有中日和英美了。中美都是世界上举足轻重的大陆国家,日英都是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岛国;中日都写汉字,英美都说英语;中日都是儒学与佛教之国,英美都是基督教国家;中国击退了日本的侵略,美国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等等。
中日和英美这两对“组合”虽然有很多相同,但却有着致命的不同。英美是世界上最牢固的同盟,他们左右着世界格局,建立着包括金融秩序在内的众多国际秩序;他们是西方的代表。中日虽然“一衣带水”,却纷争不断;他们关系脆弱,相互猜疑;他们的“中日友好”,听上去很美,看起来遥远,摸起来什么都不是;他们各自代表着东方。
长期以来,我一直有一个困惑:中日为什么不能结束纷争,而像英美那样结成同盟呢?作为世界上第二和第三经济强国,以及有影响力的地区大国,中日的联合不是能给自身甚至整个东方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吗?经过观察,我发现,虽然中日两国的交往有两千年的历史,然而对于现代的中国人与日本人而言,双方的了解却十分有限,彼此都用“过时”、“固有”的眼光看待着对方。“中日友好”大多是官方层面的“秀”,民间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十分有限。这直接导致两国官方努力了数十年的“友好成果”,会往往因为一些细小的摩擦而灰飞烟灭。毕竟两国政府谁也无法忽视来自民间的怒火,哪怕这些怒火有时候是非理性和不成熟的。
从中国的角度看,中国的年轻人提起日本,无外乎“侵略者”、“动漫”、“AV女郎”等等少数几个刻板的印象。中国方面对于日本的研究以及出版与日本有关的图书。都远远不及对欧美那么热衷。日本作为中国的邻居,作为一个特点鲜明,并有着巨大成功经验和惨痛失败教训的国家,无论今后是中国的同盟,还是朋友,抑或是对手甚至敌人,都需要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年轻人去深入地了解。这也是我们编撰这套丛书的初衷。
本套丛书的整体构思来自美国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的名著《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为了管理二战后的日本,美国政府委托本尼迪克特做一份日本社会和日本国民性的调查分析报告。虽然有人对这本书内容的合理性存在质疑,但自1946年正式出版以来,《菊与刀——日本文化的类型》一书便在美国和日本引起强烈反响,先后印了几十次。
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即日本文化的双重性。“日本人生性好斗又谦恭温和,崇奉军国主义的穷兵黩武却又同时具有耽美特征,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冥顽不灵又顺从灵活,忠诚守信时又出尔反尔,勇敢而怯弱,保守而尚新,如此这般。”这段惟妙惟肖的描述,准确地把握了日本人的性格特征。
“菊”代表文,“刀”代表武。“认知日本系列”丛书第一辑正是从这两个方面展开,尽可能地向读者展示一个全面、真实的日本。虽然我们的能力有限,但也愿意为中日的文化交流尽一些微薄之力。在《武士》与《忍者》相继出版之后,本次又出版了《相扑》《艺伎》和《浮世绘》。但愿本套丛书能成为我们的序幕,今后能有更多的相关书籍奉献给读者。
最后,感谢青岛出版集团的董事长孟鸣飞先生和责任编辑杨成舜先生,没有他们的鼓励与帮助,就没有这套书的问世。
顾申
2010年12月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