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位客户面前,为什么你屡屡受挫,而同事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客户的心扉?为什么坦诚相待即便暴露自己的缺点反而更能得到朋友的认可?李恒编著的这本《成功中的心理学》将为你揭晓答案。
本书侧重以生动的故事点题,解释抽象的概念。在数不胜数的故事中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努力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恍然大悟中感叹:原来这都是心理学。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成功中的心理学(实用心理学百事通)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
作者 | 李恒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在同一位客户面前,为什么你屡屡受挫,而同事寥寥数语就打开了客户的心扉?为什么坦诚相待即便暴露自己的缺点反而更能得到朋友的认可?李恒编著的这本《成功中的心理学》将为你揭晓答案。 本书侧重以生动的故事点题,解释抽象的概念。在数不胜数的故事中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努力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恍然大悟中感叹:原来这都是心理学。 内容推荐 李恒编著的《成功中的心理学》选取工作和生活中较为常见的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深入分析,并给出了比较实用的应对方法。《成功中的心理学》全书语言通俗易懂,既有丰富的案例,又有精辟深刻的心理学讲解,是一本普通大众从“心”认识自我、追求成功的最佳读本。 目录 第1章 思维定势——别让惯性控制你 什么叫做思维定势/2 见怪不怪、常见不疑/4 别让惯性左右自己/6 自我设限的悲哀/7 要懂得打破常规/11 第2章 知觉对比——变化的只是认知 什么叫做知觉对比/16 不要总是觉得邻居家的草坪更绿/17 在比较中脱颖而出/19 一开始就告诉对方最坏的情况/21 “折中选项”背后的秘密/23 第3章 从众效应——毛毛虫为什么会饿死 什么叫做从众效应/28 毛毛虫为什么会饿死/29 盲目从众的危害性/31 以多数人的意见为准则到底对不对/33 谁才是最大的笨蛋/34 第4章 权威效应——关键是谁在说 什么叫做权威效应/38 听专家的到底对不对/39 利用权威引导对方的态度和行为/41 权威并不是上帝/42 第5章 竞争效应——互相牵制的螃蟹 什么叫做竞争效应/46 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47 假如没有竞争,老虎也会失去霸气/49 妒忌也可以为我所用/51 第6章 心理暗示——现象背后的秘密 什么叫做心理暗示/54 心理暗示之谜/56 运用心灵的力量/58 暗示愈含蓄,效果愈好/60 骗术为什么有人信/61 第7章 短缺效应——机会越少,价值越大 什么叫做短缺效应/64 制造短缺的假象,可以极大地影响对方的行为/65 限量购买的威力/67 “物以稀为贵”,越少越好/68 第8章 喜欢原则——“士为知己者死” 什么叫做喜欢原则/72 运用心理学的喜好原则,赢得对方的好感/73 模仿对方的行为,赢得对方的好感/76 关心对方最亲近的人,更能赢得对方的好感/78 第9章 承诺原则——要懂得得寸进尺 什么叫做承诺原则/82 作出承诺,就有言行一致的压力/83 承诺好,公开的承诺更好/85 写在纸上的东西有神奇的力量/86 第10章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至关重要 什么叫做首因效应/90 让对方将不快改为好印象/92 如何与对方一见如故/93 一展笑颜,就胜过万语千言/96 第11章 情绪效应——要做心情的主人 什么叫做情绪效应/100 坏情绪是健康的杀手/102 不要因为外界因素影响情绪/104 有时,自我安慰是必要的/105 不要让愤怒毁了你/107 把烦恼抛在脑后/109 胜利一定属于有信心的人/111 第12章 出丑效应——露出瑕疵更能赢得好感 什么叫做出丑效应/116 没有人喜欢和一个完美的人打交道/117 要让对方有种满足感/119 适当地示弱是件好事情/121 第13章 焦点效应——每个人都是以自我为中心 什么叫做焦点效应/124 每个人都很自我/125 善于倾听是赢得好感的关键/127 引导对方多说/129 第14章 自尊原理——每个人的自尊都值得尊重 什么叫做自尊原理/134 不要让对方觉得没有面子/136 懂得适可而止的道理/138 给别人一个台阶下/140 第15章 做主原则——每个人都希望掌握一切 什么叫做做主原则/144 让对方觉得是自己在做主/145 做决定的话,要对方说出来/147 第16章 期望效应——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梦想实现 什么叫做期望效应/150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152 能帮的时候一定帮/154 不要打击别人的积极性/156 第17章 行动原理——行动可以扭转态度 什么叫做行动原理/160 行动起来,一切都会转好/162 将执行进行到底/164 拒绝拖延,才能赢得成功/166 第18章 情感账户——每个人都有一本存折 什么叫做情感账户/170 没有客人来访的人是不会出人头地的/172 经常组织和参与一些聚餐、舞会等活动/174 通过与别人交换人脉资源来拓展关系网/175 用心记住他人的名字/177 第19章 协同效应——每个人都渴望被认同 什么叫做协同效应/182 赞美必须出自真心/184 虚心向对方请教,化被动为主动/187 雪中送炭比锦上添花更暖人心/188 第20章 互惠原理——每个人都不希望欠人情债 什么叫做互惠原理/192 让对方产生必须回报你的负债感/193 相互信任,互相支持/196 你为对方着想,对方就会为你着想/198 第21章 损失规避——人人都害怕失去 什么叫做损失规避/202 失去100和得到200的差异/204 损失规避的现象和表现/205 如何进行损失规避/207 第22章 登门槛效应——防不胜防的蚕食策略 什么叫做登门槛效应/212 步步为赢,成功需要从一点一滴开始/213 把大目标细化成小目标/215 养成良好的习惯/217 第23章 锚定效应——起脚不远处就是落脚点 什么叫做锚定效应/222 适当地休息是为了更好地走路/223 经常犒劳一下自己/225 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决定你的前途/227 第24章 自我求证——为什么要信算命师的 什么叫做自我求证/230 是信算命师的,还是信自己/232 自我求证的秘密/234 跳出自我求证的怪圈/235 参考文献 后记 试读章节 见怪不怪、常见不疑 在军事、商业和生活中,人们常用“见怪不怪、常见不疑”的思维方式,利用对方的思维定势来取得突破,获得成功。 人们常常利用对方的思维定势心理,再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这种方式往往会影响着对手下一步的预期,对手会认为我方还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遵循某一固定的模式。此时如果我们突然改变行动,往往会达到预想不到的结果。 在《三国演义》中,就有这样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在东汉末年,黄巾军进攻北海。北海太守孔融被黄巾军管亥围困在都昌。孔融打算向平原太守刘备求救,但敌人围兵重重,无法出城。这使得孔融一筹莫展。 正在这时,名士太史慈求见,请求突围。他胸有成竹地对孔融说:“现在敌军围困严密,如果硬往外冲,那无异于羊入虎口,要想成功,须用奇计。我如今已想出了一条妙计,定可为您搬来救兵。现在军情紧急,请您别再犹豫了。”孔融虽不愿让太史慈去冒险,但见他胸有成竹的样子,便答应了他的请求。 第二天天刚亮,太史慈匆匆地吃完早饭,然后提了弓箭,骑上快马,扛起一个箭靶,打开城门冲了出去。城外的敌军见城中有人冲出来,以为是来挑战的,便急忙调动人马准备迎战。谁知太史慈下了马,来到城边的一个壕堑里,栽好靶,一个人不慌不忙地练起箭来。太史慈练了好一阵,然后扛起箭靶,进城去了。围观的人嘀咕了一阵子,起初都感到奇怪,便远远地站着不动,后来见他只是练箭而已,这才放下心来。 第二天,太史慈骑上马,又扛着箭靶来到壕堑里练箭。这一回,围观的敌兵对太史慈不那么警惕了。他们有的躺着不动,有的还围上来闲看,相互间耳语一番,评论他的箭法如何如何。太史慈足足练了两个时辰,最后又扛起箭靶,骑马进城去了。 到了第三天,太史慈又扛着箭靶出城了。围观的人以为这个古怪的人物又出来练箭了,便不再理会他。谁知太史慈这次却把箭靶一丢,扬鞭策马,径直冲向城外。当围城大军清醒过来时,太史慈已经冲出重围。他们气急败坏地派人追赶,太史慈却早已跑得无影无踪了。 太史慈来到平原郡,向刘备求救,请他发出救兵。刘备于是派出精兵强将3000名,跟随太史慈去解都昌之围。围城大军得知刘备的援兵到来,再也无心攻城,四散退去了。 资料来源:何晓健,成功九商,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有删改) 人们对司空见惯的事情常常不会感到意外或者产生疑惑。故事中的太史慈正是利用了这一点,以不断重复的常见行为来麻痹对手,成功地使对手陷入思维定势的误区,而后突然行动,突出重围。 在商场上,同样的计策也可以出其不意地打击对手,就像处于弱势的顾尔德最后却控制了西联电报一样。 顾尔德是美国商场大玩家。1878年,他投资100万美元成立了一家电报公司。在此之前,西联电报公司一直独占着电报市场的生意,因而顾尔德的这家电报公司直接威胁到西联电报公司的利益。 面对顾尔德的威胁,西联公司的董事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收购顾尔德的公司。他们认为这么一来就可以除掉这个恼人的竞争对手。 然而过了几个月,顾尔德又开了一家电报公司,再一次和西联电报公司展开了竞争。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西联又出资买下了顾尔德新开的公司。不久后,这样的事情又发生了。可是这一次西联电报公司却吃惊地发现,西联公司的经营权已经落入顾尔德的手中。 西联公司的董事们以为顾尔德的目标只是等着被高价收买,从中赚取利润。其实顾尔德是在转移西联的注意力,并通过西联公司的收购行为在西联内部安插自己的人马。与此同时,顾尔德出高价在西联公司之前购买了爱迪生的四重发报机专利,进而在故伎重演的掩护下,以内部蚕食和专利权作为要挟一步步控制了西联的经营权。 资料来源:张放天,总有一种方式让你脱颖而出,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有删改) 顾尔德使用的就是一个反复模式的心理战术,他以重复的行动展现在对手面前,让他们相信自己会继续保持同样的行为模式。这种模式掌控着西联电报公司的心理预期,他们认为顾尔德的行为会遵循一个固定的模式,再开一家公司也只不过是上一次的重复。正是这种观念,使得他们落入顾尔德设下的圈套。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竞争中,如果能较好地运用心理学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利用对手的心理活动规律,常常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心理暗示,落入另一方的心理圈套,以小的代价取得大的胜利,甚至兵不血刃,不战而胜。 P4-6 序言 什么是成功?《现代汉语词典》上面写道:“成功,获得预期的结果。”言简意赅。 成功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因为成功是因人而异的! 世界著名的管理学家杰克?韦尔奇认为,成功就是“一旦你产生了一个简单的坚定的想法,只要你不停地重复它,终会使之成为现实。” 成功其实很简单,在每个领域都有成功的人,并不是非要获得世界之最不可才是成功!只要通过努力得到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并产生了价值实现的满足和喜悦,这就是成功! 人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扑朔迷离,成功的道路上布满了荆棘,每个人都会遭遇种种意想不到的挫折和失败。此时,即使有人告诉你如何做,恐怕你也会充满着疑惑和不解。 例如,大家都知道应该拥有一个积极的人生态度,但是究竟如何才能做到不抱怨,心态平和而向上呢?在失落和压力下,我们都知道要冷静,但是究竟应该怎样控制自己的情绪呢? 再如,在职场中,我们怎样才能先人一步获得晋升和加薪的机会呢?在人际交往中,到底应该如何通过身体语言看破对方的真实意图呢?在带领团队冲击目标时,怎么样才能实现影响和引导队员,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呢? 在我的培训经历中,几乎每次培训课上都会有学员问一些非常尖锐的问题,其中涉及最多的就是如何才能成功。 学员们问:我们都想追求成功,也曾阅读过很多励志的书,但是将那些理念和技巧运用到生活中的时候,为什么经常会遇到一些不适呢? 我的回答是:成功的理念是对的,技巧也可以做参考。大多数人的问题出在细节。 学员问:那么如何才能将这些理念和技巧融入到细节呢? 我的回答是:学学心理学吧! …… 在我的职业生涯早期,有一次很尴尬的经历: 眼看一笔生意尽在眼前了,最后却神不知鬼不觉地泡汤了。事后询问才知道,只是因为谈判时衣着太随便了,牛仔裤、旅游鞋,从不扣纽扣的衬衫。而合作的对象是一家精密仪器的组装公司,在合作伙伴的选择上,对细节的关注几乎到了苛刻的程度。直到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在谈判中客户总是皱着眉头。 这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我经常为当时没有关注到客户心理的变化而自责,但自责没有用,成功的机会就这样稍纵即逝。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中,我们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未知情况,很多事情并不是仅靠一些技巧就可以解决的。很多事情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就必须多问几个“为什么”。多年的职场摔打,我渐渐领悟到,很多问题如果刨根问底,就只能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回答了。 现在心理学不仅被广泛地应用到生活领域,更被嫁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作用于人们的思想行为。我认为,如果想在追求成功时发挥人的最佳效能,心理学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学好成功中的心理学,我们才能在生活和工作中真正地拥有一个乐观的心态,一个正确的自我主观意识;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自己的事情、控制自己的情绪、更好地融于集体、更好地适应环境……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能有一个清晰的规划,对自己的人生有明确定位和追求,才能更快地靠近成功。 本书侧重以生动的故事点题,解释抽象的概念。在数不胜数的故事中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努力让读者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在恍然大悟中感叹:原来这都是心理学。 我们以故事作为切入点,辅以深入浅出的分析是希望把读者带入“成功剧场”的观众席,看剧中人如何表演,或聪明或愚顽。我们认为这是以多对一的耐心的教导。 本书不乏经典的案例,在没有必要解释的地方,也没有多费口舌,相信读者自会有独立的判断。 后记 人人都渴望成功,笔者亦然。 当然正如我书中所讲,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都是不同的,但我认为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比自己的过去有进步就是成功。 在成功的道路上,有的人是顺风顺水,一马平川;有的人是坎坷不断,失误连连。同样的目标,相差无几的能力,为什么他已成为众人眼中的成功者,自己还在职场的某个层次拼搏? 自踏入社会的那天起,笔者就立志成为一个成功人士。为了实现自己的成功,笔者从一个普通销售员做起,一做就是15年,期间曾经出任公司高管,也当过高校教师,也经历过多次创业和投资。虽然目前的成就离自己的目标还很远,但多年追求成功的经历告诉我,做什么工作不重要,做什么行业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成功的那份企图心、对事业的专注和对人性的把握。 可以说,一个人追求成功的过程,就是与自己、与他人心理博弈的一个过程,而其中,把握人性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当数年前发现这个“秘密’’之后,笔者就对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近10年的培训生涯中,笔者希望通过研究与实践,找出一条新的成功路径。 笔者在研读大量心理学著作的同时,也把学到的这些知识和方法应用到了实践中,演绎到了各大企业员工的培训课上,甚至在一些咨询项目中笔者也常常使用心理学的方法。这些实践告诉我,如果能将心理学和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结合起来,可以使个人的综合能力与人际关系突飞猛进。这种切身的体会让笔者有了创作的冲动,为什么不与那些渴望成功并正在不懈努力的人们分享我的“成功”经历呢? 从确立创作计划开始,我把绝大部分空余时间都用到了书稿的撰写上,完稿后回头通看了几遍,发现由于时间短促,在很多地方尚有言犹未尽之感。另外,在很多专家面前,可能还有很多观点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和交流。 在本书的部分章节中,参与编写的有三眼国际创意文化传播机构的张勇、瑞凌、刘超、杨雪献、赵真、张子倩等,在本书出版之际,特向他们表示感谢c 最后,本书内容敬望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李恒 2010年7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