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马店,是一片古老而灵秀的土地,盘古开天辟地,嫘祖蓄蚕制衣,伏羲画卦于蔡,挚仲造车于舆……留下了一系列前无古人的皇皇业绩和魅力永存的神奇传说。夏禹分九州、周公测日影,厘定此地为“天地之中”。大别山、伏牛山在这里拱手,形成华夏南北交通之要冲。在数千年封建社会里,这里是南及荆襄,北接许魏,西出宛洛,东达吴越的“中土大郡”,是历代皇家设驿之所、兵家必争之地,是硝烟弥漫的中州古战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里的确山县竹沟革命根据地闻名全国,有“小延安”之美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天中大地再展雄风,被辟为全国东西部合作示范区,率先吹起中部崛起的号角。
徐则挺主编的这本《骥跃天中(驻马店)》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通俗生动地为我们讲述驻马店的古往今来,历史要闻,名人圣贤,姓氏根亲,考古文化,名胜古迹,民间文化,地方美食,城市名片等内容。
沿着历史的踪迹追寻,中国历史的起点在河南;沿着文化的脉络追思,中国文化的源头在河南;沿着血脉的流向追溯,中国人的根系在河南。据此,河南省委宣传部精心组织、全省18个省辖市共同编纂了大型丛书“中原文化记忆”,以弘扬河南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显赫的地位,并以普及、精装两个版本出版。
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骥跃天中(驻马店)》,由徐则挺主编。共分10章,包括:谈古说今——古韵新姿系沧桑;要事回放——风云激荡几春秋;名人扫描——星汉灿烂入画屏;寻根问祖——悠悠桑梓情;古城印像——天中古镇的魅力;考古探秘——穿越时光的叩问;胜景掠影——徜徉天之中;名品荟萃——首屈一指数家珍;非遗概览——薪火萤光万代明;城市名片——风姿绰约刮目看。《骥跃天中(驻马店)》内容全面,史料确凿,语言流畅,图片精美,故事动人。
金帝国命断汝水
谈起中国宋代的历史,几乎没有谁不知道岳飞、陆游、辛弃疾的名字,而且知道他们的名字是和抗金斗争连在一起的。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那个盛极一时、统治大半个中国120年的大金帝国,最后的覆灭地就在天中古城汝南。金帝国最后一位帝王的葬身之地,就在汝南城北汝河岸边的张颜庄。
在元、明时期,张颜庄叫葬颜冢,那是因为埋葬在这里的金国最后一个皇帝的名字叫完颜守绪。清朝时这里还有龙亭一座,为两层八角楼,亭内放置着龙椅、龙案,案上供着“万寿牌”,上书“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今遗迹处尚有石碑一通,碑文载:“金宫被焚之后,遗址岸然若大箕翕张,面南而背北,内开广场数十亩。墟墓萝革,荒凉芜秽,而龙亭翼然峙其中,则金代建都之旧迹也。”
金裒宗原名完颜守礼,后来,改名守绪。他于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腊月继位时,金国正处在国运危浅、风雨飘摇、存亡绝续、逆境难料之时。生不逢时的完颜守绪以他年轻人的勇气和胆识,决心开创金朝的复兴大业。上台伊始,面临内忧外患,他在集中兵力抗蒙救亡的同时,除掉了朝中两个奸佞大臣。接着,他又更改父皇北抗蒙军、南侵宋朝的国策,停止侵宋战争,派官员在边界张榜,告谕宋界军民,金朝“更不南伐”。同时,对同样遭受蒙古威胁的西夏王国遣使谈和。过去夏对金称臣,用金朝年号。哀宗主动示好,让夏对金称弟,免用金朝年号。然而,哀宗的这些良苦用心和堪称英明的策略,并没有改变金国大厦即将倾覆的厄运。其重要原因除了金帝国本身的痼疾外,还有蒙古军队强劲的扩张势头。哀宗为帝的10年里,先失汴京开封,又失中京洛阳。在公元1233年正月开展的汴京保卫战中,虽然取得了一时的胜利,保住了城池,但一场瘟疫突如其来,S0天内死亡几十万人。城内弹尽粮绝。在当年的六月十八,哀宗只好带着残部弃城而逃。从归德(今商丘)出发,走了8天,来到时称蔡州的汝南,试图偏安于此。
哀宗逃到汝南后,本想休整些日子,伺机西去川蜀。然而与蔡州一河(淮河)之隔的南宋早已和蒙古达成了协议——联合攻灭金朝,金亡后,黄河以南归宋,黄河以北归蒙。哀宗得到消息,马上派使臣去宋朝议和,特别提醒宋朝:我亡必及于宋,唇亡齿寒,自然之理。宋朝却一口回绝。
一场惨烈的大战在瑟瑟秋风中打响。
哀宗进驻汝南之前,在宋蒙联军的围追堵截下,已是兵残粮尽。因此,蒙宋联军此次前来,取包围战术。开始,哀宗放城内老弱出城,采水草野菜充饥。三个月后,城中粒粮无存。哀宗杀上厩马SO匹、官马150匹,赏给将士食用。最后,竟到了“鞍、靴、战鼓皆糜煮,且听以老弱互食,诸军以人畜骨和芹泥食之。又往往斩败军全队,构其肉以食”的局面。而战事更为惨烈,城内所有人员包括妇女全部参加战斗,甚至为了加强火力,“驱其老稚熬为油,号称‘人油炮一’,从城楼上浇灌攻城的士兵。但所有这一切都没有能够挽回败局。公元1234年正月初九,蒙军在城西凿通五门,整军入城。金军统领完颜仲德督军巷战。傍晚,蒙兵暂退。哀宗见蔡州不守,掩面而泣说: “我为金紫十年,太子十年,人主十年,自知无大过恶,死而无恨。只恨祖宗传国百年,至我而绝。”又说:“自古以来,没有不亡之国,亡国之君往往被囚为俘,或在阶庭受辱,我必不至于此。”当夜,他召集百宫,将帝位传于负责守城的元帅承麟。他对承麟说:“我身体笨重,不便逃脱。你身体轻捷,又有将略,万一得脱,使大金国祚不致断绝,我死也瞑目了。”次日晨,承麟受诏即皇位,正在接受百官朝贺,城南已竖起宋军的旗帜。诸将急忙出来作战,但于事无补。哀宗看到此情此景,先用剑杀死了妃嫔和公主,然后来到皇宫的幽兰轩内,对身边的侍从说:“我死后,用火烧掉我的尸体。”说罢,便吊死在幽兰轩里。军政统领完颜仲德此时正带领残余的人马与宋蒙联军巷战,听到哀宗死音,对部下说:“我主已死,我不能死于乱兵之手,决定投汝河殉国,诸将士各自为计吧。”说罢,投水自杀。金将一看,都说宰相能死,我们就不能吗?于是,500多名将士一齐投河自杀。新君主承麟听到这个消息,与群臣相拥而泣说:“先帝在位十年,勤俭经营,宽仁待人,恢复帝业之鸿鹄之志未能实现,实在可悲,今我欲随之而去。”言罢,正准备拔剑自刎,宋蒙军士已逼至身边。混战中,承麟被乱军所杀。
汝水之畔,一个庞大帝国化作一阵云烟,弥散在历史的天空。
P31-32
打开这套丛书,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中原这片黄土地上那如诗如歌的沧桑岁月,是先辈们在长期农耕时代积累和传承下来的博大而辉煌的文化创造,以及蕴含在其中的强大而坚韧的民族精神。
从古至今,我们的母亲河滋养着这里的每一株庄稼和每一个生灵,使这里成为一片人文的沃土。自从远古的文明之犁在这里开垦出第一片耕地之后,这块土地便再不肯荒芜:千百年来,一次次改朝换代的战争烽烟在这里改变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圣贤英杰、名相名将、文人才俊像一颗颗璀璨的星辰镶嵌在中华辽阔的天幕上,众多的历史人文标志像一面面旌旗,摇曳着这个地域昔日的辉煌和骄傲……正是这一切,汇成了一条历史文化的长河,日夜流淌在中原的土地上,它携带着绵长而又深厚的文化营养,传递着民族精神的基因,浸润濡染着一代又一代人。这种民族的感召力和创造力不断增强着华夏子孙的文化认同,不断增强着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亲和力,保证了中华优秀文化和集体记忆的赓续绵延。所以,我们有理由说,中原文化折射出中国历史的轨迹,推动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以其文化理想引领着东方文明的进程。她以其无可比拟的系统性、丰富性、完整性,成为中华主流文化的主体和骨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根基。
斗转星移,如今我们已经告别了漫漫的农耕时期,进入到一个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但是,仰以察古,俯以观今,中华传统文化仍以其不朽的生命力,不断给予我们彰明的昭示、强烈的激励和有益的启迪,并且成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思想资源、文化资源和道德资源,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提供着永不衰竭的文化支撑、智力支持和精神保障。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我们民族凝聚力、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中的一项重要因素。尤其在当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融合的趋势进一步加快,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文化与文化产业在社会与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的增大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进步的标志。有鉴于此,河南省委、省政府把文化强省建设作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我们正在谋划的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依托的基础,除了河南区位、交通、人口因素之外,很重要的,还有厚重的中原文化因素。因此,在机遇和挑战面前,我们在保护和继承中原传统文化的同时,应当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中得天独厚的优势,并通过思想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推动和促进中原崛起,以文化软实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就文化本体的建设而言,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文化要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报告中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等论述,将弘扬传统优秀文化上升到提高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高度。这一方面要求我们进一步加强对中原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保护和传承,进一步弘扬传统文化中以团结统一、独立自主、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为核心的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则要求我们在继承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吸纳世界各国人类文明成果,大力倡导文化创新,与时俱进地创造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无愧于祖先无愧于时代的伟大贡献。
在这样的背景下,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各省辖市党委宣传部,编纂出版了这套《中原文化记忆丛书》,一共18卷。这套丛书以省辖市为单元,择其文化经典和精要,分门别类地系统介绍中原文化,旨在对中原文化进行一次全方位的扫描和解读。编写本套书,为中原文化的积累和传播尽一份绵薄之力,是我们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也体现了河南文化工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珍视。
这是一套送给当代人,同时又送给我们后代的礼物。
希望本套书能够对普及河南历史文化知识,提高中原人的文化自豪感,推动城市形象塑造和文化遗产保护,使城市更具历史感、文化感,使城市更具个性和特色,起到一定的作用。
刘少宇
20lO年8月
《中原文化记忆丛书》驻马店卷《骥跃天中》的编写工作是对于天中历史文化的一次认真的、较为系统的梳理。这部书之所以能在较短的时问内付梓,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提供了一个便于操作的框架;二是吸收借鉴了以往各方面关于天中历史文化的研究成果;三是借力于近年来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实施;四是有市委宣传部的得力组织,并得到市政协文史委、市文联、市文化局、市地方史志办公室和黄淮学院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中共驻马店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赵焕之同志审读了全部书稿。
为本书提供基础稿件的作者有赵荣霞、耿全增、郭超、张耀征、杜平、彭爱杰、杨建军、谢石华、谭咏利、梁俊峰、刘海峰、李智慧、韩建中、吴山林、李广升、罗平均、苏新华、郭海旺、刘炳松、高蔚、董爱国、李清彦、杨振平、孙冶钢、孙冶鑫、王一达、任均等。本书着重参阅了由驻马店地方史志编纂委员会编纂的《驻马店地区志》,由张德轩主编的《厚重天中》,由驻马店市政协文史委编印的内部资料《天中历史人物》、《天中历史文化》,由耿全增创作的《天中文史札记》,由张玲、刘康健编著的《驻马店导游》,由刘心铭主编的《天中史话》等。由于整体结构布局的需要,本书在使用各篇基础稿件时互有取舍,在文字、史料、数据上作了必要的修订;部分稿件变动幅度较大,希望得到有关作者的谅解。为了防止不必要的重复,凡在《古城印象》、《非遗概览》等板块已得到展示的人文景观,在《胜景掠影》板块中就不再赘述。
为本书提供图片的摄影作者有张保安、张道军、刘泳、杨莉、黄卫民等。
我们的目标是使本书在内容上既翔实又精粹,在风格上既通俗又优雅,类似于一座关于天中文化的案头陈列室、掌上博物馆。但由于时间仓促,锤炼不足,恐难孚众望,在此谨表歉意,并恳请广大读者给予批评指正。
编者
201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