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的问题还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与某些已有累积的美术理论相比较,还是相当幼稚的。由柳宗悦编著的《工艺之道》对于工艺的意义的深刻的睿智和正确的认识尚未论及,基本上只是一些片断,即就是整理之后也不能成其体系,但却不失为具有某种内在的意义。因此必须经过耕耘才能在此有所突破。在这里,工艺的性质和因何而生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念。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工艺之道/工艺文化译丛 |
分类 | |
作者 | (日)柳宗悦 |
出版社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工艺的问题还是一块尚未开发的处女地。与某些已有累积的美术理论相比较,还是相当幼稚的。由柳宗悦编著的《工艺之道》对于工艺的意义的深刻的睿智和正确的认识尚未论及,基本上只是一些片断,即就是整理之后也不能成其体系,但却不失为具有某种内在的意义。因此必须经过耕耘才能在此有所突破。在这里,工艺的性质和因何而生还存在着许多错误的观念。 内容推荐 由柳宗悦编著的《工艺之道》阐述了何谓工艺之美、何谓正宗的工艺、人们对工艺的误解以及工艺的未来发展,是柳宗悦先生最早的关于工艺性质的论文集。 日本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民族传统与手工技艺,柳宗悦先生功不可没。他提出“民艺”的概念,努力改变人们崇尚美术而轻视工艺的倾向,认为工艺蕴藏在民众之间,民众的无心之美、自然的加护是美之源泉,而非个人艺术家的天才创造,工艺之荧必须与用相结合,必须具有服务意识。柳宗悦先生的阐述在几十年后的今天读起来,仍然不失其价值。《工艺之道》透过他的视角,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自己的日常生活。 目录 丛书总序 新版序言 序言 绪言 工艺之美 正宗的工艺 被误解的工艺 走向未来的工艺 [上]工艺的基础 [中]工艺与个人作家 [下]工艺与团体 工艺美论的先驱者 概要 关于插图 插图及其说明 译后记 注释 试读章节 壹 心受净土之惑,身受现世之约。如此宿缘我们应当怎样对待?目前有三条不同的途径:或是断绝现世而去净土,或是抛弃净土人世;或是沉溺于梦幻,或是流露出烦恼;若是心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便会显现出第三种途径。 这就是现实的世界,有着一定的含义。但这未必就是空幻的世界,也不能将其想象为心之净土,更不能将土地说成是向天之门,既无低谷,又无高峰。虽然生活在现实的土壤上,却不能感受上天之爱抚。虽说“身为圣灵之殿”,但土地亦是天神的住所。枯竭的冬日世界,不久会被春色所覆盖。盛开在大地上的圣洁的莲花是净土之花,而由上天赠予的、在大地上绽放的花,如今我将其叫做工艺。 体现美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的,是工艺的形态。工艺为有趣的日常生活增添了美之色彩,在现实世界中,家居生活离不开工艺。在此没有贵贱之别,亦无贫富之差,是一切民众的伴侣。若是能够遵循这一事实,就能够生存下去。从早到晚被形形色色的器物包围着,所带来的是将我们的心态调整为柔和之状。为我们整理形态、装点环境、彩饰纹样之体。当我们遇到烦恼或意外时,又与生活交织在一起。这就是因神灵所赐而开在现实世界中的草花,所有在这个世界中的旅行者会在缤纷灿烂间漫步,如此这条道路就不会被沙漠化。他们只需守护工艺之美,就能够在这个温馨的世界中生存。为工艺滋润的世界,是一个幸运的所在。 贰 没有与大地相隔离的器物,也没有与人类相分离的器具,这就是在这个世界上为我们服务的生活用品。若是因故离开了用途,器物便会失去生命。如果不堪使用,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在此,器物应当忠顺地为现实世界服务。只有具备了服务之心的器物,才能被称之为器物。失去用途的世界,不是工艺的世界。工艺应当有助于我们,为我们服务而发挥作用。应当在日常生活中为每个人提供服务。为实用服务,才是工艺之根本。 因此,工艺之美就是实用之美,所有的美都产生于服务之心。所用之体必须结实,作为日用器具,要经得起恶劣条件下的考验。看到其形态,就能看到结实的、无害的健康之美。因此要选择质地优良和稳定、简朴的造型,若是脆弱的形体就不能发挥其功能。这个世界不允许病态,若是病态的就不可能发挥作用。服务的器物是繁忙的,但不能沉溺于感伤,就如同繁忙而感伤的工蜂一样;也不能沉溺于颓废,所谓户枢不蠹。如今的器物多流于美之病态而忽视了实用,所以没有制作出达到实用要求的器物。而服务之心则为器物添加了健康之美,不健全的器物,就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器物。工艺之美是健康之美。 实用之本身已具备忠顺之德。对此绝不能有逆反之情、炫耀之心以及自我之念。好的器物当具有谦逊之美,并具有诚实之德。高傲的风格和恶劣的造型对器物是不合适的。诚实之性和坚固之质,才能保持工艺之美。华而不实和粗制滥造是不慎重的,与实用相悖,亦与工艺之美相背离。 真正的服务之躯,应当慎用淫贱之形。需要相应地调整形体,重视对器物表面的工艺处理。奢侈之风不是器物的真正形态,过于华丽则违背实用之本质。比之实用功能,装饰应当是次要的。穿衣首先要考虑合身,穿着过多则难以活动。生活就是要刻意追求简朴之风。良好的器物若是过于华美,就会流于俗套。优良的质地、合适的形态、淡雅的色彩,是确保美的要素,也是耐用的性质之一。当器物失去实用的价值,同时也就失去了美。PP27-29 序言 人们经常说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意喻要借助于外力来做成,或是促成某件事情。这样说是引申开来的意思,其实,此话之本义却是古代琢玉工艺的经验之谈。宋儒朱熹引“程子日:玉之温润,天下之至美也;石之粗厉,天下之至恶也。然两玉相磨,不可以成器,以石磨之,然后玉之为器,得以成焉”。就把如此说法的来龙去脉铺陈得清清楚楚。 我们的这套丛书,借用出自工艺经验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句子,来说明编辑的意图,似乎是更有意思的。 中国的工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国人谈论起来总是如数家珍。从远古的石器说起,历数制陶、髹漆、青铜、琢玉、烧瓷和金银器具、红木家具、文房四宝,乃至宫殿庙堂、宗祠宅居,以及各种富有情趣的民间工艺品。有些感受和研究的,还会细述工艺制作过程中的精微之处,以及历代使用器物的不同规范和名堂。这样的谈论至今依然能够在多个场合听到,而在历朝先贤笔记著述中的相关知识和常识的记录,虽然不如《考工记》、《齐民要术》和《天工开物》那么专业和集中,亦非一星半点都没有,只是多以猎奇的心态为之,零零碎碎,不成体统。 事实上,由中国原始造物艺术延续而来的工艺文化,从其伊始便与人们的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具体的器物所体现的技艺与尺度构成的物与物、人与物关系的和谐空间,不断地规范和调整着人们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却又因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伴而显得平凡,人们对生活里的器物及其相关知识非常之熟悉,到了熟视无睹的程度,中国民间的知识体系就是在这样的物质性的社会生活基础之上逐渐累积构筑起来的,并且,是经过长年累月的运用而得到反复印证的博大精深的系统知识。尤其是内中所蕴含着的关于宇宙、自然、环境、材料、技艺、造型、利用、传承等的认识和实践的智慧,将会在当今建设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进程中起到积极而又重大的作用。 近百年来,中国的学人们在汲取人类文明成就的同时,奋发努-力,已经在许多领域逐步建立起现代中国学术的基本框架体系。特别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一大批富有中国特色的学科因其理论建树之成绩而为世界各自的学者所注目。然而,由于认识的局限以及其他方面的种种原因,致使中国各领域的学科发展处于极不平衡的态势。长期以来,作为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艺美术理论及其文化研究始终在一定的水平上徘徊,其发展进程远远落后于现代中国学术的大多数学科。如此,与中国世代累积的工艺文化成果及其历史地位极不相称,内、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历史上看,文人士子对于传统物质文化及其研究多不屑一顾,他们依照中国古代的“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之说行事,崇“上”而“鄙”下,能够心平气和地“坐而论道”。,却不愿意以正眼看待器物以及制作器物的工匠,这样的意识作为文人的传统一直影响到近代。在20世纪50年代,工艺美术理论及其文化研究虽然被行政命令划归美术领域,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并且长期处于观念性的排异反应之中。在当时。美术界流行的是所谓“聪明的人去画油画,油画不行了改国画.国画画不好了刻版画,版画刻不出来搞装潢,装潢搞不好了学染织,染织也学不好了就去做史论”。如此说来,从事美术(或工艺美术)史论的研究竟是最末一等的营生。这样的话语让现代的人们感到滑稽和无法理解,但却是事实,由其造成的恶劣影响亦在客观上阻碍了中国的工艺美术理论及其文化研究的前进步伐。 而今,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条件已日趋成熟。经过中国几代学人的努力,无论是历代文献资料的系统梳理,还是历史实物资料的个案研究,都已经有了很多的成绩,而在取得这些成绩过程中所累积的经验和教训,更是弥足珍贵的财富。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长期形成的学术信息的不对称和研究方法的落伍,直接导致了中国工艺文化理论体系的建设裹足不前;而对国际上相关学科的发展状况的认识之朦胧,亦将会使建设中的工艺文化理论之“中国特色”失去参照物。鉴于此,我们编辑了这套丛书,希望能够在学术的多个层面对当代中国的工艺文化理论建设有所帮助和促进,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当然。外国的理论是在外国的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若是直接拿来在中国使用,就有可能会“水土不服”,这样的教训已经有了许多。作为中国传统物质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工艺文化理论体系,只有建立在中国人的工作基础之上,才会具有中国特色,才能在实践中解决中国的问题。这也是我们的期望之所在。 后记 这本书的翻译前前后后用了一年多的时间。 说是一年多,指的是从开始翻译到完成的时间。一年多来,除了翻译,还忙了一些有意思的事情:在海南考察时,发现了在内地佚失已逾千年,而在当地黎族群众中尚在传播运用的饼染工艺;参加了中国工艺美术行业发展情况普查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的工作,并先后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论坛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论坛上发言;参加了文化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督导、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评审和国家文物局指南针计划项目论证等工作;以及各种教学、考察、研究工作事宜。民谚云:磨刀不误砍柴工。所经历的这些事情,对于深入思考传统工艺美术的问题是有益的,对于本书的翻译也是有帮助的。 实际上,本书真正动手翻译的时间加在一起并不多,而且译注还耗去了大部分的时间。作者柳宗悦先生是个博学多才的人,在行文中涉及多个方面的知识和典故,而且是信手拈来,恰到好处地说明问题。这些知识与典故有的是日本社会的常识,有的则是引经据典的知识,但对于中国的读者来说则基本上是陌生的,于是就要加上尽可能详尽的译注。细细想来,在翻译的过程中,译注虽然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但对于译者来说却是一个非常好的学习过程,而且更加感觉到译注的确是需要的。 完成本书的翻译是在庚寅年的元宵日。按理说,春节里应当走亲访友,只是今年的正月天气奇冷。虽然有丽日当头、晴空万里的日子,但也夹杂着雨雪交汇的天气,加之气温多在零度上下徘徊,雨水落地成冰,雪花覆地不化,造成了许多不曾见过的冬景,可驻足观赏,却不利于远行,只好打消了回老家探亲的念头。于是,坐在拥挤不堪的书房中,泡上秋茶一杯,打开电脑文档,噼里啪啦地敲了起来。一天又一天过去,一个又一个章节相继译完。在元宵的前一日,又将此前翻译的与本次的通读一遍,对名词做了校正和统一。 其间,亦有朋友打电话过来问候: “你在干嘛?” “抄书。” “大过年的,抄什么书啊?再说了,这年头儿还有人抄书吗?” “不骗你,的确是在抄书,把日文抄成中文。” “啊!……” 在“工艺美术”从高校的学科目录上消失了十多年后,最近关于传统工艺美术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又多了起来。特别是在国家颁布《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传统工艺美术再次成为专业和非专业人士的讨论热点。专业人士多是学习传统工艺美术出身的艺术设计学的理论家和学者,他们对“文化产业”以及相关概念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他们所关注的是“新的经济增长点”、“产业集群”、“规模效应”、“流通方式”,似乎传统工艺美术的若干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已经解决,只需将传统工艺美术与这些名词相关联就可以“取得跨越式发展的新成就”;而原有学术背景为马列主义哲学、古典文学、法学以及经济学的文化产业专家们,虽然是传统工艺美术的非专业人士,也为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开出了很多具体的“药方”,如:要对传统工艺美术“进行脱胎换骨的改造”,要以价廉物美的合成材料替代传统的材料,要引进高科技“从根本上改变手工操作的落后状况”,要“规格化”、“产业化”地“批量生产”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要“走向市场”使其附加值“得到最大效益”,还要“走向世界”“换取外汇”。如此讨论,如此观点,如此而已。 弘扬和传承中国的传统工艺美术,是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益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需要,是国家文化战略发展的需要。历史上的工艺美术,曾经是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适应着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之需求进行创作和生产,形成了宏大而又深厚的传统。而今,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促使人们的生活方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历史进程中,传统的工艺美术已经不再是社会生活之必需,并且逐渐边缘化甚至消亡,这样的状况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国家已经开始采取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在内的一系列有效措施进行保护。然而,在未来的高度现代化的社会生活中,传统工艺美术将如何生存和发展,依然是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柳宗悦的《工艺之道》(1928),与其所著《工艺文化》(1941)一并被日本的民艺学者视为研习工艺美术理论的必读书。如果说《工艺文化》是对工艺本体问题的系统讨论,那么,《工艺之道》所涉及的各种问题则更有意思。特别是其中的关于工艺的性质、知识、美学、理想、组织等问题的深入讨论,对于今天的我们在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理论体系、研究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规律、探索传统工艺美术在未来的现代化社会生活中的发展趋势等问题时将会有所帮助。 对于一个不太勤奋的学人来讲,连续数日坐在电脑前码字是一件比较痛苦的事情。可是当看到由日文被抄成中文的字数逐渐增多、直至最终完成翻译时,一种与成就感共生的快活感油然而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翻译的进程就是体验“痛快”的过程。旧歌日: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翻译的完成,中止了痛快的体验。现在,如此体验已经成为美好记忆的一个部分。 我们期待着与日本民艺协会和日本民艺馆的继续合作,把更多的日本民艺理论和日本民艺运动的实践与成就介绍给中国的读者朋友。也希望能够与更多的外国朋友合作,使“工艺文化译丛”的书目丰富起来。 最后,真诚地感谢为本书的选题出谋划策的编辑委员会的朋友们! 真诚地感谢为本书的翻译提供帮助的日本民艺协会和日本民艺馆的朋友们! 真诚地感谢为本书的出版付出辛劳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朋友们! 徐艺乙 庚寅年春分日于金陵清溪河东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