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解码世界礼仪
第一节 礼仪与国际礼仪简介
在西方,“礼”一词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至于平民百姓,则只要求他们遵循统治阶级的法律、供权贵们奴役驱使即可。这一点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要求不谋而合。
“礼”是人们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而“仪”无非就是各种礼的仪节、仪式。礼仪则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既被人们所认同又被人们所遵守的,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规范和准则的总和。简单来说,礼仪就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应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礼仪一词,在西方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古代法国为了保证法庭活动的秩序,将印有法庭纪律的通告证发给进入法庭的每个人,作为要遵守的规矩和行为准则。后来“Etiquette”一词进入英语范围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成为人们交往中应遵循的规矩和准则,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
西方的文明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对礼仪的追求及其演进的历史。例如,西方人为了维持和发展血缘亲情以外的各种人际关系,避免“格斗”或“战争”,逐步形成了各种与“格半”、“战争”有关的动态礼仪。举例来说,为了表示自己手里没有武器、让对方感觉到自己没有恶意而创造了举手礼,后来演进为握手;为了表示自己的友好与尊重,在对方面前“丢盔卸甲”,于是创造了脱帽礼等。
不论是古希腊、古罗马,还是古印度、古埃及,亦或是古中国,都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礼仪。在古希腊,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著述中都有很多关于礼仪的论述。欧美的礼仪在中世纪更是达到鼎盛时期,文艺复兴以后又有了新的发展:从上层社会对遵循礼节的烦琐要求到20世纪中期对优雅举止的赞赏,一直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可见,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和科技现代化的发展而被抛弃,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民族独特的礼仪习俗,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礼仪规范程式,国际上更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等。特别是在国际社会交流频繁的今天,国与国之间的访问、贸易、谈判、结盟等诸多国际行为越来越需要规范化,国际礼仪便应运而生,成为国际交往中需要遵守的规范与准则。
国际礼仪是指人们在国际交往中对外表示尊重和友好的惯用规则,是比较通用的礼仪。与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比较,国际礼仪又发展了一步,成为逐步被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的规范。
现代的国际关系较之过去已有了惊人的发展。首先是交往规模从20世纪初的50多个独立国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75个,再到目前近200个联合国会员国;其次是现代生活频率加快,各国之间的交往已越来越频繁;再次是国际交往的内容不断丰富,参加国际活动的人员空前增多。而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民风民俗、礼仪礼节和禁忌,因此国际交往中的礼仪活动要复杂得多、敏感得多。一个精心安排的欢迎仪式,能使来宾一踏入被访国就能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一个圆满的欢送仪式,也能给来宾留下一段难忘的回忆。反之,如果处理不好,不仅会影响到东道主与外宾的关系,甚至会影响到国家、民族之间的关系。因此在历史不断发展和国际风云变幻的大环境下,国际礼仪也在发展进步。
现代国际礼仪就其内容而言,包含着国际交往中的日常交际礼节、典礼仪式、外交礼仪等多方面的内容。它们中有的已形成国际公约,例如《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所涉及的有关内容已具有法律效力,在国际上有其约束力。其余大部分则在相互交往中“约定俗成”,逐步成为国际惯例,为各国所普遍承认和接受。
第二节 国际礼仪的特点与原则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出国旅游、经商的机会也越来越多,人们的往来交流越来越频繁,所以掌握国际礼仪成为我们走向国际时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国际礼仪是我们维护自身形象、向外宾表示尊重和友好的交际形式,其最重要的精神在于对他人的尊重、对环境的尊重、对一切生命的尊重。要得体地运用国际礼仪,首先应对它的特点和原则有一定的了解。
一、国际礼仪的特点
第一,必须以相互尊重、主权平等为基础。现代的国家关系应当是完整的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这与封建割据、闭关自守的封建国家之间的关系,宗主国同殖民地附属国之间的关系不同。不论国家大小强弱,主权应当一律平等。
第二,除双边关系发展外,国家间多边往来大量增加的趋势十分明显。因此在礼仪的具体做法上也提出了许多新问题,产生了新的做法。
第三,国际礼仪的内涵更加丰富,包括政治外交、经济贸易、文化教育、军事国防以及民间往来等各方面、多层次的国际往来,也都依据一定的礼仪形式进行。特别是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许多公司、企业都设有专职礼仪人员或公关部门。
第四,礼仪活动更加讲求实效,活动形式更加多样,具体安排更加灵活。例如领导人之间的会谈更加重视其实质性:日程安排更加紧凑合理;举行宴会讲究礼仪但不事铺张;参加宴会的人数有所压缩;宴会上发表正式讲话的次数有所减少;动员群众参加的大规模场面减少;互访代表团人数减少;生活接待更加注意安全、舒适、便捷等方面。
P1-3
“礼”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交往时的一种行为规范。有人认为,人类在狩猎时代就已经知道要有礼貌,所以在打猎时,打猎者之间必须保持适当的距离。随着人类历史的不断演进,以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人际交往日趋频繁,社会生活更加复杂而多元化,“礼”也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
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使“礼”的发展也到达一个新阶段,即“礼”已不仅是个人之间交往的礼节,而且成为国家统治的一种手段。在西方,“礼”一词往往指上流社会中的行为规范或宫廷礼仪,以及官方生活中公认的准则,在这一点上,其与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真是不谋而合。
在西方,礼仪一词最早见于法语的Etiquette,原意为“法庭上的通行证”,随后它一进入英文就有了礼仪的含义,意即“人际交往的通行证”。在古希腊,关于礼仪的论述更是频频见诸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先哲的经典著述中。之后,中世纪成为礼仪发展的鼎盛时代。文艺复兴后,欧美的礼仪也有了新的发展,从上层社会对遵循礼节的繁琐要求到20世纪中期对优美举止的赞赏,一直到适应社会平等关系的比较简单的礼仪规则,其显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脉络。
由此可见,礼仪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是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以及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产生的。一直到今天,礼仪依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的特点与独特的功能。所以说,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仪当之无愧地反映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繁荣,并要求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行为要按照规定的或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进行。目前,随着近代工业和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交通邮电事业的日益发达,人际交往日趋频繁,讲究礼节、注意礼貌、遵守一定的礼仪规范,已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生活的一项重要标志。因此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相互来往时更加注重礼节。即使是豪门巨富、达官贵人,在对待随从、侍者、仆役时,有时也不能不说“请”、“谢谢”、“对不起”之类的客套话,以显示自己教养不俗。同时,国际上也有各国共同遵守的礼仪惯例等。有的国家和民族甚至还针对不遵守礼仪规范者,制定了一定的处罚规则。有的更是把礼仪作为公民就业前的“入门课”,被企业录用的大学毕业生必须先经过严格的礼仪训练才能上岗工作。
而且,礼仪的发展与国家息息相关。自从有了国家,也就出现了相应的礼仪。不论是中国,还是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古埃及等,世界各国、各民族在各自发展、生存的历史过程中,既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同时也形成了各种风土人情和礼仪习俗。此外,由于宗教信仰、文化背景、生活习俗等因素,世界各国、各民族还产生了千姿百态的礼仪禁忌。同时,随着国家的不断进步,对外交往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于是有了国与国的交往。在人类历史上,国与国之间既充满了矛盾、争斗和战争,同时又不断发生谈判、议和、结盟、互派使节、互通贸易、缔结条约等国际行为。现在,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不但使国家间形成了许多需要共同遵守的礼俗,更促使许多交往禁忌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一些国家和民族仍然保留着独特的禁忌风俗,并对之极为重视,如有触犯,就会引起不快,甚至产生纠纷,故应对其有所了解,以免与之交往和接触时做出唐突之举,造成不良影响。正因为如此,国际交往也需要一定的规范与准则,因而产生了国际礼仪。国际礼仪是国际交往中的一种行为规范,其较之一个国家内的礼仪规范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逐步为大多数国家所公认和接受。
众所周知,一个组织、一个国家的形象往往是通过其成员和民众对礼仪的重视及履行程度来体现的。正如艾米莉·博斯特(Emily Post)所说:“礼仪的养成如同建造房屋,以伦理道德为基石,用良好的品味、正确的言语、安静的姿态、谦逊的行为和适当的自尊自重搭建而成。”确实,个人如不注重礼仪修养必然祸及组织,乃至整个社会。对此,一些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社会上一些道德文明沦丧的现象必将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欧洲旅游总会建议旅游者应遵循的九条基本准则的第一条就是:“你不要忘记,你在自己的国度里不过是成千上万同胞中的一名普通公民,而在国外你的言谈举止决定着他国人士对你的国家的评价。”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为了让个体的形象、组织的形象、国家的形象更加美好,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礼仪、学习礼仪、重视礼仪。
自古以来,我国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并以其宏大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这个完整的伦理道德、生活行为规范就构成了一种“文化”,即礼仪文化。在我国,礼仪作为一种文化范畴,受各地、各民族宗教、历史、政治、经济的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并随着对外交往的增多,开始逐步融入国际礼仪体系,同时在国际礼仪的规范和指导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现代的国际关系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联合国的会员国不断增加且各国之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国际交往的内容也随之丰富了,尤其是涉及全球的问题,如环保、反毒、反恐怖等更是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此外,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既相互矛盾又相互依存,同时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人民、文化、艺术、体育、旅游等也更加紧密而又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既广阔又繁复多样的图景。
历史发展到今天,传统的礼仪文化不但没有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现代科技的进步而被抛弃,反而更加多姿多彩。国家有国家的礼制,民族有民族独特的习俗,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所涉及的交谈、服饰、仪表举止、社交、公共生活、餐饮、求职以及涉外活动中的行为规范和要求等,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体现了礼仪的文化内涵。
从整个世界来看,由于东西方在地理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差异,在文化和礼仪上亦迥然有别,因而各国人民在进行文化交流和礼尚交往时的习惯也各有千秋。正因如此,了解世界各地不同的礼仪,对于“地球村”的居民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也要求我们必须具备较全面的文化知识、较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良好的国家礼仪修养,才能与时代并存。
本书作为经典文化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更加良好的个人形象、组织形象和国家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去体会世界礼仪多彩多姿的风貌吧!
本书从国际礼仪的作用和意义讲起,介绍了世界经典古国和经典古礼仪的成长和发展、奇特的宫廷礼仪以及近现代的饮食礼仪、称呼礼仪、外交礼仪、节日礼仪等内容,并以五大洲的礼仪文化为主线,分类介绍了一百多个国家的饮食礼仪、日常礼仪、社交礼仪、禁忌礼仪等内容。其内容丰富、材料翔实、文笔流畅,既包容古今,又涉及中外,是一部分门别类、细致入微的世界礼仪纵横谈著作。
本书作为经典文化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更加全面、系统地学习礼仪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塑造更加良好的个人形象、组织形象和国家形象具有很大的帮助,让我们一起走进本书,去体会世界礼仪多彩多姿的风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