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救国大潮迭起,走出两位立志振兴中华的杰出代表,一位是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孙中山,一位是致力于工学兴国的詹天佑。民国初年,两人携手共谋筑路强国。
“中国工程之父”詹天佑,以“兴国阜民”为使命,坚忍不拔为国筑路31年,为“外争国权”而英年早逝。周恩来称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詹天佑之路/铁路老照片纪实文学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雷风行 |
出版社 | 中国铁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清末救国大潮迭起,走出两位立志振兴中华的杰出代表,一位是致力于民主革命的孙中山,一位是致力于工学兴国的詹天佑。民国初年,两人携手共谋筑路强国。 “中国工程之父”詹天佑,以“兴国阜民”为使命,坚忍不拔为国筑路31年,为“外争国权”而英年早逝。周恩来称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内容推荐 詹天佑如何从一位留美归国学生成为中国科技界先驱、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杰出的铁路工程大师?本书以丰富的史料,生动的笔触,全面记述了詹天佑一生走过的艰辛而辉煌之路。他生活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晚清,在一次次落后挨打的民族危亡中,奋起救亡图存,独立自主建成京张铁路,大长中国人的志气。他一生以“利国利民”为重,坚忍不拔为国筑路31年,坚持维护国家主权,抱病出席远东铁路会议,反对列强共管中国铁路,致使英年早逝,“所恨平生之志未尽舒”。 本书在晚清到民国初期的历史大背景下解读詹天佑,着重记述人物的活动、心灵与命运,夹叙夹议,揭示了詹天佑之路是一条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之路。一代“工学泰斗”的伟业与精神仍烛照今天。 目录 詹天佑先生简介 第一章 少年漂洋求学 十二岁留学美国 耶鲁大学的优秀毕业生 中国留学生被迫回国 第二章 学非所用不移报国志 在福州船政学堂 中法马江海战与五品军功奖 应张之洞聘粤,绘制广东海图 第三章 投身铁路才华初露 首筑塘津路,“多做事不争功” 滦河大桥受阻,詹天佑巧解难题 国难当头,詹天佑筑路津卢转战关外 从督修萍醴铁路到接收关外铁路 首任总工程司,四个月筑成西陵铁路 第四章 京张铁路铸辉煌 袁世凯为何点将詹天佑 “全世界的眼睛都在望着我们,必须成功!” 大勇大智穿越八达岭 “越快越好”建成,为中国人扬眉吐气 第五章 肩负四路六职,推进南北筑路 主持选线定测,心系张绥铁路 “粤路得了好总理” “万口欢腾”詹天佑主持川汉路 在保路运动中与清政府决裂 第六章 艰难支撑汉粤川铁路 与孙中山共商筑路强国大计 “就款计工”,集中有限资金打歼灭战 为川汉铁路再次停工而抱憾 怒斥雷诺“中国工程师无能” 第七章 “中国工程之父” 出任交通部技监,制定统一的铁路法规 创办与领导中华工程师学会,带头著书立说 一面筑路一面育才,大力培育中国科技人才 发表《敬告青年工学家》,引领青年走成才之路 第八章 国家不幸失干城 在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逆流中 抱病北上,维护国家主权 临终遗嘱语不及私 病逝汉口举国痛悼 第九章 詹天佑的遗产 詹天佑的人格魅力与做事风格 海峡两岸同缅伟人业绩 詹天佑之路与长城共辉 詹天佑生平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走近詹天佑,解读詹天佑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少年漂洋求学 1872年8月12日,正值清同治十一年,12岁的詹天佑与中国第一批留美幼童共30人,离开上海乘轮船赴美国留学,开始了为期9年的留美学习。从小学、中学到耶鲁大学毕业,詹天佑成为中国最早系统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铁路工程技术专家。 十二岁留学美国 詹天佑,广东省南海县人,祖籍安徽婺源县(今属江西省)芦坑,1861年4月26日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西门外十二甫(今广州市荔湾区十二甫西街42号)一个世代茶商家里。 詹天佑祖籍安徽徽州府婺源县(今属江西省)。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詹天佑曾祖父詹万榜携家离开婺源县,到广州经营茶叶生意,从此一家定居广州府南海县。祖父詹世鸾继承父业开设茶庄,并在当地修学馆,兴义学,救助邻里,见义勇为,以仗义疏财、急公好义受到乡人赞誉。到他逝世时,家中已无多少积蓄。 父亲詹兴洪(1823—1903)读过一些诗书,但茶叶小买卖做得却不很顺利,不得不靠代写书信及刻印章的收入,弥补家用。天佑是詹兴洪的长子,母亲陈娇焚香祈祷老天保佑孩子健康成长,夫妻俩于是给孩子取名叫“天佑”。 詹兴洪有两女两子。长女琼仙(1852—1890),二女和仙(1858—1946),次子天佐(1864—1924)。 詹天佑7岁那年,进了南海县一所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慧,求知欲望强,读私塾时就以思维敏捷、善于属对而为乡里人所称颂。 有天,塾师出了副上联考学生:“日出东,月出西,天上生成明字。”詹天佑不假思索,应声答道:“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又一日,父亲的好友、广东香山商人谭伯村来访,想试一试詹天佑的才能,信口出上联曰:“宝塔层层,一二三四五六七。”詹天佑见桌上的算盘,从容对曰:“算盘度度,万千百十两钱分。”詹天佑的父亲经商,随时要用算盘,詹天佑耳濡目染,对算盘非常熟悉,灵机一动,就把它信手拈来应对了。 少年詹天佑喜欢读书,善于作对联,从小打下一定的古文功底。他成名后在演讲与写作中,喜欢用排比句、对仗句,为后人留下文采飞扬的名言警句,与他小时候所受的教育有关。 詹天佑自幼养成勤奋好学、坚毅深思的性格。他并不满足那些《四书》、《五经》等陈旧教材,最感兴趣的是工程、机械等新知识。有一次他读了一本谭伯村从香港带回的机械画报,爱不释手,还照着画报上的图样,用泥巴捏各种模型,做机器。他的衣服口袋里总是鼓鼓囊囊的,装着各种搜集来的小齿轮、发条等,一有空就摆弄着玩。小伙伴们称他是“机器迷”。 詹天佑家里有一只闹钟。为什么闹钟能滴嗒滴嗒地走个不停?为什么它能按时响铃?追求新奇的小天佑决定要打开这个“秘密”。一天,他趁家里大人不在,悄悄把闹钟零件一个个拆开,认真琢磨零件的性能及其相互关系,然后又一个个地按原样组装起来,终于弄清了闹钟的构造与原理。 1871年,清政府派进士出身的刑部主事陈兰彬(1816—1895)、从美国留学回来的江苏后补同知容闳为正副委员,负责办理招考12岁至16岁幼童官费留美事宜。当时社会比较封闭,对出国留学多存疑虑。容闳认为南方风气较开放,亲赴香港招生。 谭伯村常赴港澳经商,一次向詹兴洪说起招考幼童留学之事。 詹天佑听到这消息后,恳求父母说:“让我去考吧!” 谭伯村很喜欢聪明坚毅的詹天佑,劝说詹兴洪夫妇送子报考,并将四女儿许嫁天佑。由于家庭困难,父母正为孩子不能去广州求学叹息,听说留学生是官费,又经谭伯村劝说,才同意了孩子的请求。 詹天佑从小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在选拔考试中报考“机艺”专业,成绩合格,被录取为第一批官费出国留学的预备生。 1872年春,父亲在詹天佑出洋志愿书上具结日:“兹有子天佑,情愿送赴宪局带往花旗国肆业,学习机艺,回来之日,听从中国差遣,不得在外国逗留生理。倘有疾病,生死各安天命。” 当年4月22日,詹天佑告别父母,与其他幼童一道,随容闳由香港乘船北上,于5月5日到上海,人上海出洋局预备班学习,补习中文和英文。 清政府选派幼童出洋留学,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其倡导者与组织者容闳功不可没。 容闳(1828—1912),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努力谋求“西学东渐”的传奇式人物,对詹天佑学生时代影响极大。容闳是广东香山县南屏村(今属珠海)人,1847年初率先留学美国,1854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士学位,成为第一个受过美国高等教育并取得学位的中国人。回国后先后在广州、香港、上海等处任职。他曾访问太平天国首都天京(今南京),向干王洪仁玕提出实行新政的七项建议。在对太平天国的政策失望后,投入曾国藩门下,参与创办江南机器制造局,力图从实业与教育人手振兴中国,率先提出选派幼童出国留学的建议,学成回国后可作维新事业的中坚。 容闳的建议通过江苏巡抚丁日昌条陈清政府,得到洋务派领袖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1871年9月3日,曾国藩、李鸿章两人专折会奏,向朝廷提出《挑选幼童前赴泰西肄业章程》共12条。清廷采纳了奏本建议,决定每年选送30名12岁至16岁的幼童赴美留学,4年共选送120名;留学时间计划15年,留学目标以学习军事技术和应用技术为主;拨出相当150万美元的专款,委派陈兰彬、容闳办理此事。 在和洋人打交道中,外交人才、外语人才的匮乏曾使清政府大伤脑筋。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清政府已将官派留学生工作提到议事日程。 容闳十分重视选派幼童出国的教育事业,他晚年在《西学东渐记》一书中写道: 我决心要做的事就是:中国的年轻一代应当享受与我同样的教育利益;这样通过西方教育,中国将得以复兴,变成文明富强的国家。我的志向就是去实现这一目标,而此目标犹如一颗明星,时刻指明我前进的方向。我竭尽我的全部智慧和精力朝着这一目标奋斗着。 完成派遣留学生的计划,是我对中国永恒热爱的表现,也是我认为改革和复兴中国的最切实可行的办法。 P4-7 后记 我总觉得,应该从这个高度,用新的视点写作一本人物鲜活、充满爱国激情又史料翔实的詹天佑纪实文学作品,让青年朋友们走近詹天佑,读懂詹天佑,继承詹天佑留给后人的遗产。 于是,在纪念詹天佑逝世90周年、京张铁路通车百年之际,我在10年前旧作基础上,重新构思写作了这部纪实文学作品《詹天佑之路》。 在写作中,我力图打破局限于写筑路的模式,尝试着把詹天佑放在中国近代的历史大背景下解读。从中法“马江海战”到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一次次落后挨打,一次次国耻大辱,在詹天佑心底掀起挥之不去的狂澜。他奋起救亡图存,大声疾呼“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坚忍不拔,独立自主筑就京张铁路,当时就被称赞为“与中国人吐气”。 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铁路工程大师,但他并不是一个只埋头筑路的人。他始终关心祖国命运,“察时势之所趋,以求利国利民之策”。在辛亥革命中,他支持并积极参与保路运动,作为清政府高级官员,不惜抗旨保路,与清王朝决裂。民国初年,他与孙中山先生共商筑路强国大计。面对袁世凯称帝,他横眉冷对;张勋复辟封他为“邮传部尚书”,他拒不到任。 —詹天佑作为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一生坚持维护国家主权与路权。在1919年“五四运动”前夜,在他生命的最后几月里,他2月抱病参加国际共管远东铁路会议,3月致电巴黎和会中国代表,坚决反对国际列强共管中国铁路,4月殉职在维护国家主权斗争第一线,不惜以生命唤起民众“外争国权”。他病逝十天后“五四运动”爆发,詹天佑称得上是“五四运动”的先行者。 詹天佑是中国近代史上先进知识分子从西方“盗取火种”、致力于“兴国阜民”的杰出代表。詹天佑之路是一条追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之路。 本书不仅展示了詹天佑的伟大业绩与精神、人格魅力与做事风格,还记述了一批与詹天佑相关的历史风云人物,从晚清洋务派领袖张之洞、李鸿章到盛宣怀,从一代枭雄袁世凯到为詹天佑撰写碑文的总统徐世昌,从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到革命家黄兴,以及继承詹天佑遗志的著名铁路工程专家萨福均、凌鸿勋,在抗战中以身殉职的次子詹文琮等,书中以詹天佑为主线,对这些人物均作相应记述,从中折射出中国近代的艰难变革与相关历史人物的命运浮沉。 本书在写作中参考了有关书刊与资料,得到詹同济、贾本义等先生帮助,在此对这些作者深表谢意。 在中国铁路1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有许多可歌可泣的人物与故事。铁路老照片纪实文学丛书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突出史料性与故事性,兼有阅读与收藏价值。《詹天佑之路》是该丛书推出的又一本书。感谢中国铁道出版社领导对出版该丛书的大力支持。 詹天佑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对本书的编写与出版给予大力支持与资助,在此致以由衷感谢。 由于资料掌握与学力水平所限,本书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赐教,以利再版时订正。 雷风行 2009年9月于北京相来家园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