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事了梦未残--鸣弓读史随笔/书屋文丛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鸣弓
出版社 湖南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本读史随笔集。文章文笔犀利,辣味十足。全书共分三辑,包括:从太上皇说起,夜半无事读闲书,在锈弦上轻轻弹奏。主要介绍了透视太上皇现象;帝王泪与太子泪;“罪己诏”:帝王的自我批评文本;亡国后妃的命运悲歌等内容。

内容推荐

鸣弓先生近年来在《书屋》频频亮相,其所写的读史随笔如老吏断狱,辣味十足。此次将历年读书心得结集出版,读者可全面了解他的才情和胆识。鸣弓先生在甘肃兰州的一所中学执教数十年直到退休,业余时间通读过“二址四史”,仅此两点,就值得《书屋》杂志向他表示敬意。

目录

历史是一面镜子(代序)

第一辑 从太上皇说起

 透视太上皇现象

 帝王泪与太子泪(外一篇)

 “罪己诏”:帝王的自我批评文本

 亡国后妃的命运悲歌

 古代历史上的南京大屠杀

 古人如何面对天灾

 岳飞、于谦两少保冤狱及其平反

 言路之险胜似沙场

 冤案拷问官员灵魂

 一出皇帝主演的“亲自”戏

 祥瑞是“讲”出来的

 国姓与国讳

 黑头发,中国货

第二辑 夜半无事读闲书

 杨震之死

 孙权顶不住说情风

 苏武节该怎样用

 刺舌教子

 赌博行贿

 文集与政绩

 魏征为何不愿做忠臣

 绝代才女,一疏名世

 异哉,税收名目

 过把瘾就死

 古代的“送温暖”

第三辑 在锈弦上轻轻弹奏

 中华文化的大字情结

 乱根在上

 “著名错误”所昭示的

 抢座位

 戏说大唐取经团

 宙斯与玉皇大帝之比较

 狗年乱弹

 古今县官文风之比较

 法国人的角色意识

 贾谊何曾戴王冠

 为易中天《闲话中国人》指谬

后记

试读章节

太上皇,是皇权政治的特产。辞书的解释是:皇帝的父亲,也叫太上皇帝,简称上皇。不过,第一个被称为太上皇的秦庄襄王,却是死后由其子秦始皇追尊的;其后,汉高祖刘邦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这两个早期的太上皇,和后来的由皇帝而太上皇的那种情况有别。

由皇帝而太上皇,用当代政治语汇说叫“退居二线”吧。检索史籍,这类正牌太上皇有:晋惠帝司马衷;十六国时代大凉天王吕光;北魏献文帝拓跋弘;北齐武成帝高湛,后主高纬;北周宣帝宇文赞;隋炀帝杨广;唐代高祖李渊,睿宗李旦,玄宗李隆基,顺宗李诵,昭宗李晔;宋代徽宗赵佶,钦宗赵桓,高宗赵构,孝宗赵奋,光宗赵悖;西夏神宗李遵顼;西辽直鲁古;明英宗朱祁镇;清高宗弘历。

皇帝宝座之极具诱惑力,可借用毛泽东的诗句来表述:“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坐上去诚然不易,而下来也非常之难,要么病死于龙榻,要么被另一个“英雄”武力赶下台;活着能让出皇帝宝座——哪怕是让给自己的儿子,毕竟很难得。权迷心窍如唐宣宗,大臣请他早建太子,他一听此言便满脸不高兴:“若早建太子,则朕遂为闲人。”视权力为命根子,皇帝最怕“下岗”,那些禅位去做太上皇的,实乃形势所迫,不得不尔。

大致说来,皇帝禅位而为太上皇,有以下几种情形:

其一,国事艰难,皇冠变为“愁帽”,甚者宝座摇摇欲坠,朝不保夕。于是主动摘愁帽、离危座。

高湛是北齐第四任皇帝,史称武成帝,本性好玩,佞臣和士开则公然劝他不必为政事劳心费神,当趁年轻及时行乐,“一日快活敌千年!”此言正中玩主下怀。而当时的外部环境又很不利于高湛行乐:强敌北周联合突厥屡次攻击北齐,干戈不息,操劳国事,委实恼人,他遂临阵撂挑子,传位于太子高纬,自称太上皇,专务玩业去了。

高纬史称后主,其玩性实在乃父之上。尽管此时北周愈益强大,志在吞齐,江南陈国亦随时准备趁火打劫,高纬仍自编自弹自唱《无愁之曲》,因有“无愁天子”之称。“无愁天子”愁更多,待周兵一路追杀过来,围攻齐都邺城,高纬全无演唱《无愁》曲的洒脱,愁眉紧蹙,计无所出,唯有自摘愁帽一着——皇冠让给八岁的儿子高恒去戴,自己做太上皇吧。国难当头,一推了之,大概只有“无愁天子”能想出这“高招”。你成年人扛不起的重担,却压给一个儿童,这不是拿治国当儿戏吗?事实上,高纬的太上皇只做了一个月,便当了俘虏,很快就被砍了脑袋。

唐睿宗李旦登上龙椅,得力于太平公主和儿子李隆基二人。缘此,太平公主权倾内外,而李隆基则以功高被立为太子。太平公主与太子姑侄斗法,矛盾日益凸现,朝臣亦分为对立两派,双方明争暗斗,不可开交。面对亲人重臣之间的纷争,睿宗亦莫知所从,深感烦恼,最后,他采纳了一道士“无为”的建言,回避矛盾,一退了之,只当了两年皇帝便传位于太子,自己做了太上皇。

唐玄宗皇帝位子坐了四十三年。前期,他励精图治,将唐王朝带进“开元盛世”;后期,他耽于声色,任用权奸,政治腐败,终致“天宝之乱”。叛军攻陷京都屏障潼关,危急关头,玄宗仓皇出逃,马嵬兵变,爱妃不保。沿途百姓拦道挽留,玄宗不得已,乃令太子李亨留下来宣慰百姓。李亨接受大臣建议,为了安定人心,即帝位于灵武,是为唐肃宗。肃宗一面布告天下,一面遣使上表,尊玄宗为太上皇。避难成都的李隆基,面对破碎的山河和风雨如晦的政局,面对既成事实,也只好顺水推舟,接受尊号,交出传国玺。

国难当头,皇帝难当。宋徽宗在强敌压境的危难关头,也选择了退位交权。北宋末年,饥民造反,金兵紧逼,内外交困,政局岌岌可危,徽宗被迫下“罪己诏”,姿态不可谓不高,然腐败早已病入膏肓,此举实在于事无补。惶惶不可终日的徽宗,避难卸责的惟一选择便是让位,把烂摊子甩给太子赵桓去收拾。钦宗赵桓力图刷新政治,扭转颓势,即位半年时间便将前朝宠臣贬杀殆尽,全然不给太上皇一点面子,其整顿力度够大,手腕够铁了,怎奈国家之弊已无药可医,决不是撤换几个人所能疗救。赵佶的太上皇美梦也迅速化成了噩梦,做了金人俘虏,戴着一顶侮辱性的“昏德公”帽子,屈辱地熬尽残年,客死他乡。其实,这完全是他自食其果,怪不得别人。

……

P1-3

序言

历史是一面镜子

中国号称文明古国,史籍之浩繁可谓汗牛充栋。这首先是得益于古代的史官制度。史,许慎解释为“记事者也”,古字象征一个人手执策记事。《史通》谓“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肇自黄帝,无可稽考;到周代就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史官制度,则有记载可征。《礼记·玉藻》:“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天子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在案,是为实录。尽管由于为尊者讳的陋习使得实录打折,可毕竟为已逝的岁月保留了可资后人借鉴的宝贵记录。

历史是一面镜子。司马光编撰史书,旨在“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得到宋神宗的认同,“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遂有《资治通鉴》的名字。“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前朝的镜子就摆在眼前,关键是革了前朝命的新政权的当家人愿不愿照、会不会照。即使开国者愿照,其后继者是否也能自觉保持这种照镜子的好习惯?贾谊有言:“明监所以照形也,往古所以知今也。”问题恰恰在于,天天甚至时时照镜子、正衣冠、美姿容的统治者所在多有,而自觉照历史镜子的却总是那么稀有;且忘性大于记性,不能以史为鉴的统治者总是瓜瓞绵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于是,兴勃亡忽就成了历朝历代难以跳出的周期律,正如明人皇甫涝诗句所吟:“殷鉴良非远,秦宫究可哀!”

孔子作为史书《春秋》的编修者,深知历史传承对文化发展之极端重要性,“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这也是他之所以喜欢周文化的原因。尽管《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褒贬很到位,臧否有力度,但是像孟子言称的“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洵属夸大史书作用,乱臣贼子才不在乎史书的针砭呢!倒是那些治世明君对史官之笔有所畏忌。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记起居注,唐太宗问他起居注里记些什么,并且提出想看褚遂良所记的内容。褚遂良回答说:“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史臣秉笔直书固然对皇帝有某种约束作用,而对“天下人亦皆记之”的敬畏,尤其让李世民保持了应有的清醒和惕厉。赵匡胤于龙颜大怒之际,听被他打掉两颗门牙的臣子说此事“自有史官书之”,便极力制怒,变得和颜悦色,还奖励了那位直臣。唐宗、宋祖不唯关注生前事,亦看重身后名。然而对于信奉“我死后哪管它洪水滔天”的君王来说,史书留什么名他压根就不在乎,弄不好他一发狠就连史官也宰了。

文天祥讴歌的太史简、董狐笔,就是古代史官秉笔直书的典型,太史还付出了兄弟两性命的惨重代价。北魏崔浩则因修史而罹祸,且株连亲友僚属多人。太武帝拓跋焘任命崔浩和高允等人共同撰写《国记》,并明确指示修史原则:“务从实录。”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一定要实事求是。崔浩遵照御旨,详细而真实地撰写了北魏祖先的历史,并公布于众,以彰直笔。高允闻之,立即警觉到这可能为崔门惹来万世之祸,而且担心“吾徒亦无噍类矣”!参与修史的人都性命难保。果如高允所料,路人读了公开的实录,以为谈资;鲜卑贵族觉得像被人揭了老底,异常愤怒,纷纷向皇帝告状,认为这是暴露先辈的阴暗面(“暴扬国恶”)。皇帝大怒,立即命人查处。高允因有太子求情,加之自己实话实说敢于担当责任打动了皇帝,被特赦;定谳诛杀崔浩及僚属,下至僮吏,凡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后因为高允和太子一再求情,少杀了数千口人,但崔浩一家必死无疑,且株连整个清河崔氏与浩同宗者无论远近,以及崔浩姻亲范阳庐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并夷其族;其余人犯皆止诛其身。计有数百人死于此次骇人的修史文字狱,这还算是宽大处理呢。曾被皇上誉为“胸中有甲兵”、恩宠冠一时的一代名臣崔浩,临刑前受尽侮辱,卫士数十人给他浑身撒尿,呼声嗷嗷,惨不忍闻。

因修史而招致祸端,称为“史祸”,章炳麟谓史祸等“较之廷杖,毒聱百倍”,信非虚言。本来修史的原则应是“尊重历史,尊重事实”,明昏廉贪贤愚善恶,如实记录即可。但是,在政治游戏、假话盛行、真话稀缺的国度里,想在史书上写真话,也得付出鲜血的代价。直书实录的史学传统弥漫着血腥味,史官诚可敬,制度太可恨!

史祸,在当代民主国家发生的概率几乎为零。2007年7月5日《南方周末》有文章说,美国人不但揭出了华盛顿总统当年蓄养九名黑奴的老底,而且还由政府出资建立专门的纪念馆。我倒想推荐给动辄“与国际接轨”的某些官人们,请照照这面洋镜子。乔治·华盛顿作为美利坚合众国的缔造者,当然称得上“伟大”,他拒绝君主制,不谋求终身总统,绝对够得上“英明”。面对伟大英明领袖曾经的丑事,美国人也不怕给自家脸上抹黑,硬是抓住不放,做足了负面报道的文章。现任总统也不出手干预,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儿?原来美国的总统是“关在笼子里”的,只准循规蹈矩,不许乱说乱动!在这种语境下,慢道已故领袖,就是在职元首,人民也照样指责,无所忌惮。领导人得老老实实把民意当作一面镜子,即便照出了你的“猪八戒模样”——里外不是人,你也不敢砸镜子。这就叫依法治国,其核心则是依法治官。

古镜明显陈旧,洋镜不合国情,两者仅可参考而已。若论映照效果奇佳和反应迅捷,最佳之镜莫若就地取材,问民情,聆民声。这个道理古人早就讲过:“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书·酒诰》)。意思是说,对着清水(上古没有镜子)只能照见自己影子,仔细观察老百姓的反应,才能知晓执政的水平及国运的吉凶。真正能身体力行这一原则的是现代民主政体下的执政者;也不必寄希望于他们的自觉自律承诺之类,而是运用制度的笼子和法律的绳子,严格限定他们必须老老实实倾听主人的声音,不高兴也得听。而主人批评起来,又是那么的口无遮拦无所顾忌。重大国是须交全民公决,公决的结果政府必须遵照执行。古镜今镜洋镜中镜,远照近照反照正照,在政治上似可归结为:其一,保障公民的权利,特别是言论自由说真话的权利,包括民意代表和传媒反映真实民声的权利;其二,把当权者关进笼子里,要求他们必须听人民的话,与人民保持一致!这应该是现代政治民主的精华之所在。

后记

自选的书稿看完了,照例该说几句编后话。

原本舌耕为业,业余喜欢写点小杂感。于知天命之年去报社打工做临时编辑,也不时涂抹应急的言论以填充版面。文章影响大体不出省。闲暇时间多了,随便翻翻史书,每有会意,发而为文,虽未跳出杂感的套路,但说古道今,既增加了知识性、可读性,又避免了直击现实可能带来的某些麻烦,曲径通幽,文章反倒比较容易面世。自2005年一篇《透视太上皇现象》登上《书屋》后,有缘频频在这家名刊亮相,复承蒙编辑厚爱,列入“书屋文丛”计划,使拙稿得以成集。除了《书屋》刊发稿,另有若干杂谈,亦属援古援洋说事类;几篇指谬纠错的文字,多与史实有关,合并同类项,乃一并收入。需要说明的是,部分稿子在发表时,由于版面限制或者其他原因被程度不同地作过删削处理,其原稿尚存者,我也顺带做了部分“复原”,冀以本来面目示人。

为文集取个什么名字,颇费思量。据实而言,我的文稿多为裒辑胪列史料而成,类乎獭祭,自然不配称作“学术”,倒是近于“史话”;但又非纯史话,因我在行文中每有类似正史里的“论”“赞”文字,说古的同时,总忍不住要“余论”几句,涉及时事,则又落入杂文的套路,是为随笔。读史与杂谈结合,也算“古为今用”。鲁迅说过历史如陈年流水簿子的话,拟据此取名“触摸陈年流水”,复见已有类似书名,遂割爱放弃。博学的书屋编辑,从东坡诗句“事如春梦了无痕”得到启发,遂为本书定名《事了梦未残》。古事已了,没有影像录音,仅凭官修的实录、正史和私撰的野史,委实无由恢复原貌。但史籍毕竟记录了昔日“春梦”,可供检索,佐谈资,做借鉴。读史有如觅“梦”,倘独具只眼,也许还能读出点新意(我一直这样要求自己),作为镜子照照,并非无益。尽管步履匆匆的众生几乎无暇也无心寻旧梦,我却以寻痕索隐为乐事,于是就认同了《事了梦未残》这个既有诗意又带禅味的书名。缀个副题“鸣弓读史随笔”,一以突出文体特点,一以突出“鸣弓”之名。写文章算来已有二十多年,依然很无名,依稀有点微茫影响的也就是“鸣弓”了。那是我在报社打工时用的笔名,本来署的是“民工”——一个如实昭告我身份的名字,值班总编以为不美,命改之,谐音的“鸣弓”匆匆出世。从那以后我就一直用这个所谓笔名。出现在书名中,姑算突出“品牌”吧;“品牌”云云,不免遭人嗤笑,可毕竟它比我的本名要“知名”一点。我的本名张永高,出了我的生活圈子就无人知之矣。

胡长明先生为本书的选题策划包括书名敲定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和指导,使本书得以面世;老友杨训先生精心审读原稿,吾妻玉贞又帮我把关校读一遍,或可使本书文字差错减少到最低程度。谨向胡、杨二位先生致以由衷的谢忱。敝人吃过编辑校对饭,深知著述难,消灭差错尤难,而读者胃口又越来越刁。如果您翻过这本小书后能说一声“恩,还有点意思,总算没白浪费我的时间”,那我就非常满足了。

作者2009年5月26日于兰州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10:11:04